余华《活着》读书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
读完这本书,我哭了好几次,泪水打湿了一大片枕巾。
第一个让我流
泪的地方是有庆给他老师输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地方。
多么懂事、可爱的小孩,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还那么
孝顺好学!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
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块长大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庆被活活愁死的悲剧呢?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
现实造成的吧!作为当时的医生,能救活县长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处的,
而救不活却可能招来祸患!而一个平常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几个钱?臭死了
大不了赔几个钱!
在他们看来有庆的命就像一只羊、一头猪,用得上已经很好了!这不
仅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篇报道。
同坐一辆车的农民和工程师一块
出车祸死亡,工程时被补偿了几十万,而农民却只有5000!难道工程师
的命是命,农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要
分等级?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公平,而一边又做出违背自己诺言的事?
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
纵观全文,当富贵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
个去世时,他还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忍受贫困生活与精神的折磨!面
对贫困的生活与亲人去世的事实,我敢说有90%的人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会像县长春生一样选择死亡。
其实她那点打击相比富贵又算得了什么?
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爱人趋势等
而选择死亡的有多少人!他们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气、才是胜利!他们的命
不只属于他们自己,还有父母等等!他们在这个世上还有未尽完的责任与
义务!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
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
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
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
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
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
们就是我们的双手。
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
上负载着什么!
所以或者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
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富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如今我还沉浸在这种情感中,《活着》演奏了一首悲惨命运的交响曲。
我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几代人的悲惨
命运。
《活着》也以福贵为主角讲述了这个家庭几代人的命运。
不同的是
一个产于南美,一个产于中国,但都给我带来了正确的东西。
生悲苦命运冷静的`沉思。
我内心渴望这样的作品,就像《平凡的世界》、就像《某某某的葬礼》、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样的作品能将人带到内心的深处,
给你带来一种冷静沉思的心境。
我的生命需要安静、我的心灵需要沉思。
此时我感谢余华,感谢他写出这样的作品,这部作品很吻合的满足了
我内心的渴求,我的沉思让我与书籍之间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默语,而这样
一种沉默的交流让我的心灵获得了一份踏实。
人生在岁月里磨砺,命运没有给谁画什么界限。
人生在岁月里磨砺,命运没有给谁画什么界限,也没有给谁预设了什
么苦难,生活的艺术就是不管经历哪一条街道,相逢什么人,别忘了几分
宽恕,几分看淡。
《活着》写了七个人的生死。
凤霞难产而死;有庆在校长生孩子时,
为她献血而死;二喜在工地上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家珍因自己的一对孩子
而死,伤心过度而死;苦根吃豆子撑死。
只有福贵还活着。
其中有庆的死最悲催。
一位年幼的.孩子,为了给校长献血,在抽血
的时候,脸色由梅红变苍白,由苍白变青紫,直到死都不说话。
就这样,
血被活活地抽干了。
有庆难道连死都不知道吗?还是在他心里,校长的生活比自己的死更
重要?这人让我百死不解。
如今有庆这样的人物在我们身边已经很少了。
但是像他这样能为别人着想的人还是挺多的。
就说我们班的谭老师吧。
她
是我们班任和数学老师,在我们眼里应该是很厉害的人,她是标准答案。
有一次,谭老师在算3X1=13的时候把X算成了5了5,我一看这道题,掐指一算结果X是4、当我正要举手时,我们班的同学异口同声地说:x不是5而是4、谭老师仔细算了一下,说:哎呀,果然错了。
还好你们
提出来了,以后有错都要及时提出来!我们听了,不但没有嘲笑谭老师,
反而更加尊重她!我们也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
我们不仅要像庆祝一样为
别人而活,还要为自己而活。
余华想借有庆告诉我们,活着有多难,死却如此简单,只有为自己而活,才能活出风采!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通过别人介绍才知道的,当时的朋友对我说
这样的书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这样的书一般都是
为了骗取不太理智的读者的眼泪而使得他们浪费自己的感情和金钱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没有心情看这本书,直到前天自己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这个让无数人或者叹服或者痛斥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
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
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
涵吗?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还是可以接受的,这个是我猜测的一种。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
”
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的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
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
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我真的有种不愿意的猜测,余华是
不是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
追寻,探究的
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而没有其他任何过多的意义?在表达手
法上,他用一种近乎冰冷且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
“正常”的故事,人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的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的周而
复始……
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想到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静在深秋]友的
《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说“……如果我们在世界
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
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
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确实有点令人不寒而栗、毛骨耸然。
现实中痛苦和快乐的人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意义难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故事从田间惊扰“我”睡梦的老人的吆喝声开始,他正在开导一头老牛:“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
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而牛听到老人的吆喝
声后,竟然“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
”仿佛人与牛这
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之间可以自在地交流。
而老人再一次的吆喝更令人惊讶:“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而在看
到老人的解释后,我不禁笑了,“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
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
起劲啦。
”这哪里是在和牛说话呢,老人分明把牛当成一个孩子,需要人
讲道理,需要人哄着去干活,而不是通过鞭打。
为什么老人与牛会如此亲近?他们之间有过什么样的故事,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初读到此只觉得
老人可爱,而回过头来看才醒悟老人的这种天真憨厚背后所沉淀的是什么。
用来骗老牛的二喜、有庆、家珍、凤霞、苦根,竟都是老人死去的亲人的
名字,而老牛的名字,便是老人自己的名字,福贵。
“我”醒来上前搭话后,老人便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此后,“牛”又
多次在文中出现,贯穿了整部小说。
除了出现在老人的故事里作为自己生
平的一部分来讲述,它还出现在老人讲述的间隙,“我”跳出来和老人面
对面时。
而这种时刻,往往就是读者被悲伤袭击得忍不住要落泪的时候。
第一次是老人讲到自己年轻时一夜之间输光家产,爹被气死,妻子也被丈
人接走的时候。
老牛以“蹲在池塘泛黄的水中,只露出脑袋和一条长长的
脊梁”的姿态出现了,池水正拍击着它的脊梁。
这让人不禁想到彼时几为
苦痛所淹没的一夜落魄的旧日公子哥,痛苦时时撞击着他如水拍打着牛。
所幸他没有沉沦,牛那条露出水面的脊梁似乎预示了他后日的站起来。
第二次是老人讲到自己被抓壮丁抓走,从战场的生死线上捡回自己的
命回到家却发现娘已去世,而赢去了自己家产的龙二也因其财富被某某某
毙的时候。
此刻牛正在悠然的啃着青草。
跟着福贵一路走过死亡地带的读者,在突然看到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仿佛久
久笼罩的阴霾悄然散去,我们发现阳光是那么温煦,眼前的池塘、柳枝、
青草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饱经风霜的老牛是那么宁静安然,恰如老人的
生存状态。
我顿有一种被生命紧紧拥住的暖然与踏实,而眼前的一切都那
么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那些伤痛已经无所谓了,重要的是,他还活着,
我们也都还活着。
老人给牛套上了犁,生活还将继续。
第三次出现是老人讲述到有庆被抽血过度而死,自己背着重病的'妻
子家珍来到儿子坟前的时候。
这一次没有对牛的正面描写,牛正在犁地,
它周围是浑身散发着生命力的在田间劳作或休息的人们。
福贵在向人们讲
说“做人的道理”的当儿向牛吆喝了一声,他说:“做人不能忘记四条,
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这就是他朴
素却深邃的人生哲学。
与周围热闹的人群相比,牛显得安分而踏实,浪子
回头后的福贵也正是如此,他没有被困难压垮,更没有在自己遭不幸后向
社会报复,他不偷不抢不怨天不尤人,他只是默默地承当生命所赋予他的
一切,负重前行。
最后一次是在文章的末尾,亲人一一离他而去,最后他剩下的唯一的
亲人,他的孙子,那个一心等着买牛的苦根,也死了。
老人讲述自己怀揣
着钱,买下了一头即将被宰的流着眼泪老牛。
这不就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也不仅仅是对死去的孙儿的承诺,更不是对“把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
了变成羊,羊大了又变成牛”的家族复兴的执着。
牛的眼泪让他看到了对
生之眷恋,在死亡面前再无所求,只想简简单单地活着,无论那需要承担
的是什么。
我想正是这与自己毫无二致的生命意志,深深触动了他,让他
把它牵回了家,并取名福贵。
至此,故事结束,老人的讲述与现实合而为一、而从故事中走出来读者,将以新的眼光审视眼前的世界和我们的生存
状态。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一部分。
老牛第一次出现时暗示的生命
的坚韧,以及后来让我们感受到的对苦难的忍受与超脱,对生命的珍视,
都在主人公身上得以体现,向我们传达一种生命哲学。
牛还与泥土紧密相连。
福贵对牛的感情也暗含了对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的感情。
比如文
章开头福贵赶着牛用粗哑的嗓音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这里头的自鸣得意,对荣华富贵最质朴的轻蔑,对当下生活的真诚
的欢喜,与酸腐文人的自命清高是那么不同,把中国人自古以来浓浓的乡
土情结仅以一个浅薄的“路远迢迢”来解释,这种朴实憨厚、生命的张力,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深深感动。
福贵如此爱着生命本身,我想也一定是由于
这广阔的温柔的土地的召唤。
他不是麻木,不是感觉不到痛苦与幸福,他只是把一切都沉淀,故而
有了厚重的生命底色。
我以为,活着本身即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因为不
抛弃、不轻视、不某某某,而是拼尽全力去维护,去爱。
而没有幸福一说,只能是旁观者置身事外,自视甚高的妄加揣度。
余华在小说前写道:“如
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也没有。
可
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
满了幸福和欢乐。
”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
而以自己的名字给牛命名,我以为恰恰体现了他对自己生命意识的自觉,他从牛身上看到了其中
一种相似。
古人说“万物有灵”,为什么偏偏是福贵将自己物化而非将老
牛人化?米兰昆德拉说:“没有人能给其他人一种牧歌式的礼赠,只有动
物能这样做。
动物不是从天堂里放逐出来的。
狗和人之间的爱是牧歌式的。
”
福贵与牛之间,也可以说是这种牧歌式的感情。
他与牛的充满情趣的
对话,是两种不同的生命个体在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纯粹的生命对话,这正
源于福贵对不仅仅是人类生命的尊重。
而他以亲人的名字呼唤并不存在的牛,正是他对那些已逝的幸福的怀念,也是他而今生命的寄托之所在。
而
企某某某让人温情的受难一说,余华早已作出解释:“一位真正的作家所
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
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
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
光看待世界。
”我想我们没有资格去对这一形象作出道德评判,因为我们
对他的苦难并不能感同身受,我们谁也不能说自己面对如他所承受的苦难
时能作出多么“有价值”的抗争,我们谁也不能肯定自己会不会堕入绝望
的深渊甚至去伤害生命。
“死也要活着”是战场上几乎处于绝境的老全对大家,也对自己说的话,这句话伴随着他一次又一次走过了某某某林弹雨。
看似悖论的五个字里,生命的信念与坚韧,对“活着”的留恋与执着,却散发出动人的光彩。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这些活法并不一定就有高下之别。
而当我
们能以同情的目光去触摸、去感受、去理解这个世界时,相信一切都会那
么不同。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是余华的《活着》前言中说的。
读完《活着》我只能这么说,我
们是幸福的。
当我们听到你说:“我活着。
”这句话时,知道你必定是一个体会到
生活博大精深,对万物饱含感激,而不仅仅是一个追求活着的目的的人,
因为目的就在“我,活着。
”中!活着,真好!活着,仅此而以!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
没有比活着更好
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生活有如立体几何某某某形,它是多面的,而我们却长了一双平视的
眼睛。
而优秀的文学作品会用语言和文字将你的思维带进它的多维世界,
犹如编筐编篓。
所以说阅读一本书就是对另一个自己的认知。
“余华”的《活着》,似乎是在讲述一个“富二代”的败家史。
主人公“福贵”不削
眼里只有土地的父亲,那是他的生活。
母亲的溺爱也不过是父亲责罚的挡箭牌,那个活着的“福贵”不过是
个肉体,又或者说他从来没活过。
时间就是这么奇妙,历史的变革让“福贵”一无所有,然而悲惨却将他揉碎后埋在现实的土壤里生了根,发了芽,这才是一个有枝有叶的“福贵”,真正的“活着”。
这也许就是“余华”
创作的`初心。
面对“活着”这个看似简单而又沉重深刻的话题,这是一个让我们学
会思考的作品。
我们是要活在别人眼里还是要活在自己的心里?“活着”
可以解释为“生存”和“生命”,当然“福贵”也许没有想这么多,他只
是觉得“活的像个自个儿”。
然而即使是现在,又有多少人能“活的像个
自个儿”?又或是说有多少人想过要“活的像个自个儿”!
面对富贵,面对贫穷,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如何“活着”!也许只
有经历过才能领悟。
写作,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世界认知提高的整理。
不用活在别人的观点里,学会深度思考。
《活着》是余华的名作,之前很多人都像我推荐过。
因为一直不是很喜欢那个年代的故事,迟迟未看。
最近闹书荒,拿起来看看,竟有种“不虚此行”的感觉。
福贵由一个富贵家族的少爷,到败光家产、被抓壮丁、女儿聋哑、儿子献血死亡、女儿大出血死亡、妻子病逝、女婿事故惨死、外孙撑死……从那以后,福贵就始终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与一头老牛为伴,那头牛也叫福贵。
福贵的`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一次又一次重新开始,却又要面临新一轮的挫折。
在这个过程中,他竟如此平静,每一个可以让人“歇斯底里”的打击,他好像都选择了默默接受。
在读书的过程中,更为其心痛,更为其不甘。
可看完整个故事,再去想想,对福贵来说,在那个时代活着真是最重要的事,其他的事假如他抗争了又怎样?不过徒劳而已。
和福贵相比,我们真的需要感谢这个时代。
尤其是刚经过一场可怕的某某某情,活着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尽全力地去活着也是我们和福贵面临的同一件最重要的事。
还好,这个时代,我们能看见更多,能听见更多,在面临打击时,很多人也不是孤身一人,你身边总有人比你强大,并且愿意一直温暖地站在你身边,甚至保护着你。
但愿,这世间每一个“勇敢乐观”的福贵都不再孤独,不再拥有这悲伤的故事,他们不仅活着,而且幸福地活着。
喜欢夜的黑,那是属于自己的时间,仿佛一切都慢了下来,安静独坐一隅,敲击键盘跳跃的字符所带来的温暖和踏实。
而每一部作品都是源于生活,余华先生所著的《活着》就是建立于一首歌的感动之上。
当他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
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离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而写,书中主人公福贵面对种种的困境,一个个亲人
的离去,现实的残酷已经身心疲惫,读到这时我认为一个正常的人是无法
坚持下去了,然而他依然坚强的活着,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没有一句报怨
的话,他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他只是尽力完成他本就应该完成的事情,让
我们明白,活着更多的是忍受,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
平庸,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这个不完美的
世界,人的内心的强大超出我们的想象,没有不可能,只有你自己放弃了
自己。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福贵的一生在我们眼中是悲惨的一生,而在他的世
界里更多是这就是生活,生活不管怎样对待我,我依然要坚强乐观的活着,与别人无关。
跨过去,不管是阳光还是黑暗,都是崭新的开始,去迎接一切生命所
赋给我们的,正如福贵一样,面对一切,只为自己,在什么境况下,都不
放弃,去承担,去忍受,不报怨,都要坚强的活着,只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