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
性膀胱的疗效
摘要:目的:给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措施,观察该治疗措施在其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
胱患者纳入到本次研究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并分别应用不同的治
疗措施,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波幅情况。
结果: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相对于对照组来说,其潜伏期均更短,波幅均更长,并且
组间对比P<0.05。
结论:将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方式应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
源性膀胱的治疗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属于脊髓损伤患者群体中十分常见的合并症,为了针
对其症状进行有效控制,需要在其中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措施[1]。
当前对人
脑采用经颅磁刺激的方式进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已经广泛应用于中枢性运动通
路功能的评价工作当中,并在神经性疼痛、癫痫、帕金森病、抑郁症和脑卒中等
多种神经性疾病的诊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2]。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磁刺激
可以起到调节神经细胞兴奋性、诱导突触生长等作用[3],所以在本次研究中,给
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并探讨其中的临床应
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我院研究对象共有40例,全部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入院时间以2021年5月为起点,最晚为2023年5月,确认研究对象之后,再使
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成为两个组别,实验组中的研究对象人数为20例,
对照组中同样为20例。
实验组中,男性患者数量为13例,女性患者数量为7例,
最小年龄19岁,最大52岁,平均(32.46±3.24)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数
量为12例,女性患者数量为8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51岁,平均
(32.49±3.18)岁。
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以前,患者本人及家属已经明确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过程,且已经签字确认。
全部纳入研究的患者,均符合脊髓损伤和神
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诊断标准,且患者完全无精神功能异常、言语交流障碍、慢性
疾病等。
整体上来看,全部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年龄、性别等各方
面均为P<0.05.
1.2治疗措施
给予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电刺激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应用重经颅
磁刺激治疗,其中应用的磁刺激机器以及线圈均由Medtronic公司供应,磁场强
度最大可以达到2.5 Teala,将8字形线圈外径控制为50mm、内径控制为10mm,
之后使用高频rTMS给予患者进行大脑皮层运动区刺激,刺激频率为1Hz,磁场强
度为100%静息阈值,每序列脉冲20次,序列之间保持5s间隔,每日刺激40个
序列,即800个脉冲。
在进行刺激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指导患者平躺于床上或是
坐于扶手椅上,保持全身放松的状态,将线圈固定于刺激部位,刺激治疗过程中
应注意保障线圈位置的稳定,刺激位置主要包括:(1)针对上肢拇短展肌进行
刺激时,应将线圈中心控制在患者对侧头顶C3、C4点位置前侧5cm处;(2)针
对颈前肌和下肢拇短展肌进行刺激时,应将线圈中心控制在患者头顶Cz点位置
前侧5cm处。
1.3观察指标
针对患者的MEP潜伏期和波幅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自行设计表格描述相关研究数据,全部数据应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组间比较
若方差齐且正态分布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MEP潜伏期和波幅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上肢拇短展肌潜伏期及波幅为(22.33±2.31)ms、(1.04±0.63)mV,下肢胫前肌潜伏期及波幅为(29.25±4.31)ms、
(0.77±0.55)mV,两组患者情况差异显著,对比结果显示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MEP潜伏期和波幅情况对比(x ±s)
组别上肢拇短展肌下肢胫前肌
潜伏期(ms)
波幅
(mV)
潜伏期
(ms)
波幅
(mV)
实验组(n=20)
22.33±
2.31
1.04±0.
63
29.25±
4.31
0.77±0.
55
对照组(n=20)
26.24±
3.23
0.55±0.
33
39.61±
6.28
0.46±0.
38
t 4.403 3.081 6.083 2.074 P0.0000.0040.0000.045 3.讨论
MEP为针对中枢神经组织进行刺激之后,可以在脊髓远端以及外周神经或是肌肉位置所获取的电信号,能够针对脊髓下行传导术的功能状态或是外周运动神经的功能状态进行直接反映[4]。
在机体运动传导系统受到损伤之后,其神经传导速度将显著下降,并呈现出M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的情况,且积极损伤越重,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也就越大,所以可以将患者MEP的潜伏期和波幅作为临床治疗效果的判定依据[5]。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以后,实验组患者的上肢拇短展肌潜伏期及波幅为(22.33±2.31)ms、(1.04±0.63)mV,下肢胫前肌潜伏期及波幅为(29.25±4.31)ms、(0.77±0.55)mV,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对比P<0.05。
原因在于,重复经颅磁刺激的累积效应可以针对轴浆运输起到促进作用,也就可以促进代谢和生长,并促使神经可塑性的代偿作用充分发挥,从而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症状。
综上,将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措施应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 黄姣姣,尚清,张会春,等.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的影响[J]. 临床与病理杂
志,2022,42(4):834-840.
[2] 全容娴.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IL--6的影响[D]. 吉林:延边大学,2022.
[3] 许开英,李紫洋,冯珍.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学,2022,23(6):130-133.
[4] 连红强,张丽蓉,寄婧. 针刺"三阴穴"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膀胱疗效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2021,13(21):98-100.
[5] 刘畅,黄开秀. 间歇性清洁导尿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作用研究[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0,45(8):124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