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地名考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朐”地名考释
通过对渊源、时间、规律三个方面的分析,
临山说、临山临水说、临朐是山名说都不能成
立,因此临朐应该源于临水说。

但以上仅仅是
解决了“临”的问题,而“朐”字是何意,此
地的山水为何都以“朐”字命名,尚需要对
“朐”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关键词:临山说;临水说;朐;临朐
临朐县在山东半岛中部,潍坊市西南部,沂山之北,弥河上游。

自西汉置县迄今已越两千余年,文化底蕴丰厚,风景名胜众多,是全国文化模范县和著名的“小戏之乡”、“书画之乡”、“奇石之乡”。

但唯其称谓至今尚存疑义,笔者不揣冒昧,在立足于本专业的基础上对“临朐”地名的由来、“朐”字的含义以及其中的诸多疑点进行探析,借以抛砖引玉,引起相关专家学者的进一步探讨。

一关于“临朐”地名的四种说法
1.临山说。

《汉书集释八》载: 应劭曰,临朐山有伯氏骈邑。

师古曰,朐,音劬。

《通典》汉置临朐县,以县东有朐山也。

《元和志》今青州临朐县,本汉县。

县东南二里有朐山,因取为名。

《寰宇记》朐山,在临朐县七十里,县因山建名。

且其名临朐者,谓其临朐山也。

《齐乘》、《山东通志》等都言此说,即县东临朐山而得名。

朐山又名覆釜山( 从东南望之状如覆釜) ,据《临朐风物专辑》记载: 朐山,自汉代即建庙立祠,历代续修增建,形成了古建筑群,主要建筑有淫祠、玉皇殿、文昌阁、魁星楼、步云台、高明堂等。

2.临水说。

《辞海》载: 以县东朐水得名。

《水经注》: “朐,亦水名”,是也。

但城近临龙泉水,外临巨蔑水。

《国语》所谓“具水”。

郦道元亦未定指朐水为何水。

疑具、朐声相近,又为天下经水,近在郭外数武,必以临此水名也。

《水经注》载: 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

袁宏谓之巨昧,王韶之以为巨蔑,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而广其目焉。

朐水即是弥河,弥河是临朐的母亲河,河水澄澈,
浮光跃金,两岸绿树连荫,花香怡人。

3.临山临水说。

山水指朐山、朐水。

按此说法“临朐”的“朐”字是朐山和朐水的合称。

《续修四库全书》载: 赵氏一清曰朐是山名又是水名,县名临朐以城临侧之故耳。

4.临朐是山名说。

最早见于《水经注》: 应劭曰临朐,山名也。

故县氏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朐县委员会学宣文史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20 辑》载: 临朐县名称之由来,东汉应劭说得很清楚: “临朐”二字是一座山的山名,所以以此命名该县为临朐县。

临朐山,又称临山、朐山,故合称临朐山,后世简称朐山。

以上四种说法各有道理,孰是孰非,尚无定论。

但临朐真正的由来必在其中,今笔者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

二关于四种说法的分析
1.从渊源看。

四种观点分别来源于两句话。

第一句话,《汉书·地理志》载: 应劭曰,临朐山有伯氏骈邑。

这是关于临朐最早的记载,也是临山说和临朐是山名说最根本的依据。

由于西汉始建临朐县,《汉书》成书于东汉( 汉和帝时期) ,应劭( 汉灵帝时期) 是当时著名学者,时间接近,较为可靠,所以多为后世县志、风物志、辞书等典籍所遵从引述。

但由于古书无标点,此话也有多种理解,首先“临朐山”可作“临,朐山”或“临朐,山”之解,临山说取前一种,意为临侧朐山。

临朐是山名说取后一种理解,意为临朐是山名。

但对于临朐是山名说,首先明确“临朐,山名也。

故县氏之”是郦道元对应劭原话“临朐山有伯氏骈邑”的错解,《水经注疏》载: 《汉志·注》引应劭曰,临朐山谓临侧朐山也,非以临朐为山之名,善长误矣。

郦道元错解此话,而在《临朐文史资料选辑第 20 辑》中又将郦道元之语误为应劭之语,且“临朐山,又称临山、朐山,故合称临朐山,后世简称朐山”未见资料有此记载,多是作者的臆想和猜测,因此临朐是山名说不能成立。

再者历来学界对“伯氏骈邑”存有争议,但无论作何解释,应劭之语皆可意为临近朐山有伯氏的封地,其只是陈述了伯氏的封地在县内朐山附近的事实,未说明临朐是因朐山建名,如其已确切说明,与其时代最接近的郦道元也不会错解此话,而后世多侧重“临,朐山”
三字的意思,未通观全句之意,实有断章取义、牵强附会之嫌。

现今最早明确言临山的是《通典》,但此书也不可尽信,如临邛县,书中也言临山,实际此县名历来也有邛水、邛崃山、邛民的争议。

所以仅凭应劭的一句话临山说与临朐是山名说都难以立足。

第二句话,《水经注》载: 应劭曰: 临朐,山名也。

故县氏之。

朐亦水名,其城侧临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称焉。

临水说与临山临水说出于这句话。

在《水经注疏》中记载: 其城侧临朐川,注: 朱讹作侧川临朐,赵同,戴改。

赵即赵一清,他将《水经注》原文“其城侧临朐川”错讹为“其城侧川临朐”,“侧川临朐”即临山临水之意,但此意乃是乱改原文所得,显然错误。

从第二句话看临山临水说是讲不通的。

但统观两句话的意思都难以否定临水说。

2.从时间看。

如上所述,从渊源看,不但否定了临山临水说与临朐是山名说,也撼动了临山说的基础。

虽然临山说的文献资料更为广泛、权威,但未必能以多取胜。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朐山、朐水出现的时间进行考释。

朐山最早出于东汉应劭之语,而对朐水的记载却在朐山之前。

《水经注》载: 应劭曰: 临朐,山名也。

故县氏之。

朐亦水名,其城侧临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称焉。

这句话暗示了一条重要的信息,王莽用表厥称的是朐水,可见王莽时期( 新汉) 即有朐水之称,因此朐水早于朐山。

有观点认为此话有矛盾,如临朐县西汉置( 莽改监朐) ,又为何名称反倒取自王莽之朐水? 正如《青州府志》( 清咸丰版) 所云: “临朐汉置而言王莽,岂谓莽不改朐之名耶?”此观点初看挺有道理,实则没有领会其中的含义。

这句话分为两个部分,“应劭曰,临朐,山名也”是郦道元对应劭之语的错解。

“朐亦水名,其城侧临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称焉”是王莽对“朐”的观点,即王莽认为“朐”是水名。

笔者认为在此之前也尚未明确“临朐”地名因何而来,郦道元乃是借该段话叙述自己的观点和王莽的观点而已。

王莽曾将临朐改为监朐,以王莽之意,临朐之“朐”与监朐之“朐”都指朐水,此解顺理成章,何来矛盾呢? 因此从时间上看,朐水早于朐山,并且王莽已明确指出临水说,临水说也早于临山说。

3.从地名规律看。

古代处于农业社会,人们受水源的限制、农业
的灌溉以及安全防御的需要,早期的城镇大都临水依山而建,而地名以山水命名的方式也有其规律性。

笔者将规律进行简单总结: 规律一,以水或以山命名,其地名往往直接将水名或山名作为地名,如泗水县、商河县、沂水县、文登市、高唐县等。

规律二,临水或临山命名,位于河流侧畔的地名前多加“临”字,如临贺县“郡对临、贺二水之交会,故取名焉。

”《汉书地理志》临晋县“应劭曰临晋水故曰临晋,”临淮、临沅、临沮等,或以水为参照确定其方位,多作阴阳或南北之说,如《山东通志》载: 阳信县,因处信水之北而名,济南,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名。

但以在山侧为名的地名多作阴阳或南北之说,如宁阳县,县在宁山之阳,嵫阳县,以城西嵫山为名,蒙阴县、莱阳市等,而“临”字后接山名者少之又少。

临朐始建于汉代,笔者对《汉书》中临字开头的县进行考证,其中未有明确言临山者,汉以后,临山镇,明洪武二十年防倭患置卫所筑城,以其背山面海,环卫皆山,易名临山。

临高县,据《郡县释名》载: 县西北十里有毗耶山,一名高山。

县名临高以此,临涧镇,因四面皆山得名临涧。

通过观察以上所述临水临山的地名又可得出一条规律,“临”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如临水,此水莫不是蜿蜒盘旋,浩浩荡荡的流经该地区,哺育沿途两岸人民,多是该地的母亲河。

一条声名不彰,长不过百米的小河不可言临。

临山之临亦如此,所临之山必有其独特之处,上文所述以临山为名的地区中,临山镇,以居所环卫皆山而改名。

临高县,因避嫌改名且高山是县内著名风景区。

临涧县,乃四面环山。

可朐山极是普通,海拔160 米,仅是一弹丸之地,虽有一定的历史建筑,但汉代始建,可知汉代之前更是默默无闻,而同时期的朐水《青州通史第1 卷历史纪程》载: 汉代的青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淄河、弥河这两河流域,更是当时最繁华的地方,汉朝的两河流域就相当于现在的长江三角洲。

再者如果县内无朐水,临朐山可视为在规律之外,但县内既有朐水,且朐水之功能、声誉皆高于朐山,有此水不临,为何舍大而志小言临山呢? 因此从规律看,临山说也不能成立。

通过对渊源、时间、规律三个方面的分析,临山说、临山临水说、临朐是山名说都不能成立,因此临朐应该源于临水说。

但以上仅仅是
解决了“临”的问题,而“朐”字是何意,此地的山水为何都以“朐”字命名,尚需要对“朐”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三“朐”字的渊源
对于“朐”的含义,在志书典籍中多言: 自一面望之如朐,故名朐山。

《辞海》载: 通“軥”。

车轭两边叉马颈的曲木。

笔者认为“朐”字素来少用,而山皆有弯曲之形,多有曲木之状,为何独此山言朐之名? “朐”在殷商时就已出现,如商铜器句须簋。

原始社会出现了图腾崇拜,人们将动物或植物作为群体的图腾,并以此作为群体的名称,久而久之也以图腾命名自己的居住地。

因此近代学者结合以“朐”命名的地名又提出“朐”乃朐族之说,但对朐族之“朐”的含义又有不同考释。

笔者将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1·“朐”指胸弯曲。

《康熙字典通解》载: 《礼·曲礼》“左朐右末。

”《注》: “屈中曰朐。

”“屈中曰朐”,屈中指胸弯屈。

此地居民可能有佝偻之形。

《东夷源流史》载: 须句,《尔雅·释鸟》鷉,须蠃释曰:“鷉一名须蠃,郭云: ‘鷉鷿似凫而小,膏中莹刀。

’”《方言》: “野凫,其小而好没水中者,南楚之外谓之鷿鷉。

”原来须是以水鸟须蠃为图腾的,而蠃即嬴,又与嬴族有亲密关系。

郭沫若对商铜器《句须簋》释句须即春秋僖公二十二年之须句。

《水经注·济水》作须朐。

京相璠曰“须朐一国二城两名”,说明朐并非语尾,而是与须结合的另一个部族。

山东省临朐县南有朐山,下有朐水,当是朐族最早的居留地。

后来朐人西迁与须人结合成须朐国,为子爵,朐人的名称之意,可能因这个民族具有的体形而得名,朐人又南迁到今江苏东海县的朐山,秦于此置朐县。

《海州文史资料第 7 辑: “朐山、朐县”初探》也言此说。

2.“朐”通“雊”,一种野鸡。

《蜀史考》载“长江三峡有朐忍县也,当是句芒族故地; 山东临朐县南有朐山,下有朐水,当是句芒族的居住地。

关于朐族之名义…”句“应是雊鸟的省写,即野鸡。

”“雊”字是个象声词,来自于野公鸡的叫鸣声。

《诗〈小雅· 小弁〉》: “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陕西地理沿革》云: “陈仓山,在宝鸡市东南四十里,一名鸡峰山,上有石块形若山鸡。

《汉书〈郊祀志〉》: “秦
文公获若石,于陈坂祠之,其神来,声殷殷如野雉夜雊,因命曰陈宝祠。

”说明该地人是以野鸡为图腾的。

3.“朐”通“眗”,日出之意。

《少昊氏稽索》载:这座祭日之地的眗谷之山,处于少昊之墟太阳高挂的昊天之下,属于少昊分支“东方句芒”的地域之中,再证以将军崖的“三日图”以及东磊的太阳石,用朐字命名,实在是恰当的。

在观点1 中,何光岳先生将临朐之“朐”定位在须朐国,须朐国由“须”和“朐”两个族群结合而成,笔者同意这两种观点。

但笔者认为临朐地区并不是朐族最早的居住地,而是由须朐国迁至该地区。

试述理由如下:
( 1) 须朐国,是西周时期封置的风姓子爵小国。

相传为古帝太皋伏羲氏之后,统治地域,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一带。

在此地区,据《台前县志》记载: 西周有须句国,春秋时期南部地区属于朐邑,隶属鲁国。

战国时期隶属齐国。

秦朝设须昌县。

又《齐鲁军事史( 下册) 》载: 梁山,西周为须朐国之地,战国时属齐国的范邑、寿邑、朐邑。

《山东省志 3 建置志》: 临朐,西周为纪国郱邑( 亦称骈邑) 。

春秋时为齐国之郱邑、东阳邑。

战国为齐之朐邑。

以上资料可知,在战国时期,这两个地区都有朐邑之称且都属于齐国。

《中国政治制度史( 战国官制综述) 》载: 县制普遍建立,长官称令,唯齐国的邑相当于县,长官称大夫。

说明当时邑的面积并不小,并且两个地区在同一时期、同一个国家、地理位置如此相近,邑名又相同,这绝非巧合,笔者认为朐邑只有一处,应是东平之朐邑东迁至临朐地区。

( 2) 《临朐县志》记载: 据《竹书纪年》和《齐乘》载,今临朐境少昊世为爽鸠氏、帝尧时代为帝子丹朱、虞夏时期为季前、商朝为诸侯逄伯陵的封地。

西周今临朐境称骈邑,为纪国所辖。

春秋时期,齐国灭纪,骈邑改属齐国。

战国时临朐地为齐之朐邑。

以上资料表明临朐地区春秋时期就属于齐国,但“朐邑” 之称始于战国时期,之前没有以“朐”字或与该字相近的字作为地名的相关记载,而在东平地区西周时即有须朐国,春秋时有朐邑,可见临朐之朐邑晚于东平之朐邑,
再者东平地区处于齐国的西南部边境,各国征伐,战乱频繁,此处的朐邑应迁至东部的骈邑地区,随后骈邑地区改用朐邑之名,现在文献关于朐邑的记载多指临朐地区。

从上可知,临朐之“朐”源于须朐国。

但对“朐” 字的最终含义何光岳先生认为可能是族人有佝偻之形,但无可靠的文献记载,仅是一种猜测,不足为信。

而须朐国之“朐”源于朐族,“朐”应该是这一族群的姓氏,由于早期的姓氏、地名多是图腾名,所以“朐” 字应来源于一种图腾,因此笔者同意“朐”通“雊”的说法。

在这一族群居住地的附近一定有许多野鸡,形似凤凰,或于空中展翅飞翔,或于林间开喉歌唱,人们对这种野鸡的敬畏和崇拜油然而生,将它作为自己的图腾。

关于“朐”通“眗”的说法主要依据是将军崖岩画,但岩画的内容、年代等至今仍议论纷纷,也难以令人信服。

并且关于临朐县与江苏省古朐山县的关系,现今也是莫衷一是,依据现在的资料难以定论。

通观全篇,在原始社会有一个以野鸡为图腾的民族,名曰朐族。

后来与须族结合,组成了须朐国,居住在东平地区,在战国时期又迁往临朐地区,附近有一座山和一条河,分别名之为朐山、朐水,此地区因临近朐水而得名临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