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五篇]
第一篇: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因此,在小学的信息教学工作中,应不断优化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信息教学的最佳效果。

(以下是我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以及我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的几点粗浅经验。

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和同仁们做一下汇报,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


一、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针对这一特征,作为教师应及时调整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为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我在学生学习powerpiont演示文稿制作这一模块后,设计了“电子板报、电子小刊物制作评比活动”。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投入,分组讨论,然后制定主题、进行内容的搜集整理、版面的设计、后期制作。

很快,在学生充满激情的分工协作下,一组组风格、主题各异的作品就制作完成了。

马上我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了评选,并选择优秀作品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进行了展示。

我感觉,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是认真参与的,特别是在分组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团队协作优越性,提高了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

不同的教学模块有它的特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更新原有的教学思路,在出色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进行信息教学的创新,增加学生的新鲜感,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教学的任务。

(这是我校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电子板报,大多是根据我们的节日为内容。

如植树节、劳动节、三八妇女节等为主题)
(这是我校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电子刊物,有描述我们的校园、介绍我校的学校课程、学科学习等主题。


二、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恰当地设计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多媒体作品模块时,可以通过欣赏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多媒体作品的元素和构成,让学生设想如何来表现主题。

然后针对“我最爱的……”这一主题,可选音乐、美术、科学、旅游等各方面内容。

教学只提供处理的方式方法,教师提前针对某些的技术要点准备资源,组建小任务。

这样案例更灵活、更易分解。

这样的任务诱导式教学更具有吸引力,体现了“信息素养”的要求。

再如,学习完多媒体信息处理模块和演示文稿模块后,让学生分组设计“我们的校园”为主题的演示文稿制作。

学生的作品综合运用了所学过的知识,演示文稿图文并茂,有学生还加上了配音及背景音乐。

还有学习完电子表格模块,正值学校举办校运动会,我就让学生充分利用电子表格的函数对各参赛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进行处理、计分和排名,利用图表对成绩进行分析等等。

有了真实的环境,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还十分积极地相互讨论设计运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也会注意到真实运用中的各种细节情况的处理,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这张照片是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和任务后,学生踊跃发言的情景)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作为一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领域,
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将学习心得交流、信息技术小论文撰写、“我与信息技术”演讲比赛、优秀作品展评等丰富多彩活动纳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展现自己,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收获的一些小知识、小窍门或小故事,通过与同学们的共同分享与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先进的同学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还可以有效地激励和帮助后进同学,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尽快地加入到先进同学的行列,有利于在全班营造出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这组照片有我校举行的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心得”演讲比赛、优秀作品展评等。


四、及时评价学生,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评价,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种方式。

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家长评价。

在课堂上,师生评价方式通常体现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我们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让学生单独完成或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

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查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于完成任务好的学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肯定、表扬;差的也要及时鼓励、适当进行指导,但在指导时,一定不要妨碍学生独立思考,要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探索,以达到创造性原则的目的。

生生评价可以放在课上和课间,课堂上掌握知识较快的学生、任务完成好的学生可以让全体同学通过鼓掌或者说一句鼓励的话的方式进行评价;课间可以把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进行展示,让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家长评价放在课后,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或者把打印的作品带回家,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掌握了哪些知识,增进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和感情。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更新理念的工作,一定要在实际工作中多进行实践和探索,将自己的新想法、新理念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中,让小学生的信息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未来的信息社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博兴县兴福镇新立小学
2012年3月
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博兴县兴福镇新立小学
顾攀修
二0一二年三月
第二篇: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信息技术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但在中小学生当中,却出现了“喜欢玩电脑,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乃至于家长“闻网色变”。

因此,改变这一局面,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作用,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成了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信息
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一、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课,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作用
当今时代,信息能力已成为人才在信息社会中得以生存竞争的基本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一些网络游戏、qq等对学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几乎找不到不喜欢玩电脑的学生,但喜欢运用信息技术课来学习的学生却为数不多。

“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普遍现象。

如果我们究其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变这一局面,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作用,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信息技术课虽然已定为必修课,除毕业班以外,
七、八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不在考试的范围内,信息技术课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除了用电脑来玩玩游戏、聊聊天之外,根本就不知道学电脑用来做些什么的。

因此,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会玩电脑,但不会用电脑”的现象。

让学生明确,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
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

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本能力之一。

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利用成功体验,激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的主动,心情变的愉快,注意力变的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的敏锐,想象力变的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亢奋的学习劲头,为了激发这种兴趣,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如七年级刚开始让学生进行打字练习,在学生看来是最枯燥乏味的事,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这一特点,选取金山打字通软件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一步让学生利用其中的“吃苹果”和“打地鼠”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目标后,再让学生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入,最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警察抓小偷”竞赛。

结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优化教学,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并熟悉了键盘。

2、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善用比喻,激发学生兴趣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合理切切的比喻,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紧张的气愤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

因此,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引进信息技术课堂课堂,寓庄于谐,寓理于谐,能使学生好学、乐学。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让好多教师感到很是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记忆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就能化繁杂为简洁,化沉闷为轻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㈢、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习兴趣
对少数学习成绩优秀而又爱好信息技术的学生,可以组织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小组。

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巩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操作技能,开阔眼界,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内容是:利用学学习过的WORD来编排班报、校报、墙报、设计贺卡、设计班级网站等。

信息技术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信息技术。

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后,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增强了,就可以运用到我们所学的任何一门学科中去,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各科中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起一个引导辅助的作用,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和其他教学相比,有几方面更能发挥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的优势,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传统的理科教学是运用语言的描述、文字的说明和实验的演示以及枯燥的运算来完成的,语言的描述具有不确定性、可信度低、变动性大的特点,文字的说明比较抽象乏味,实验的演示只能给学生以结论,微观现象难以描述,枯燥的运算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负担,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理科的兴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克服了这些缺点,将实验的模拟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物理教师用POWERPOINT设计演示文稿进行教学时,学生反映:“一看模拟过程,不用教师讲就明白了。

”物理教师说:“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后,学生学习的兴趣剧增。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课堂注意力明显提高;二是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
较积极;三是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再把学习当负担。

”以上种种为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了有利条件。

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
生掌握发现式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如教师在讲授化学课时,利用自制课件可以生动地模拟实验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不受次要因素干扰的理想状态下进行的,学生可以切入任何一个实验步骤进行观摩与分析,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这种课堂设计方式有利于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够高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认知环境,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捷径。

如数学课上,教师在讲授《三角形》概念时,利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让锐角三角形、纯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相互转化,教师演示完这一变化过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发现的现象,并描述出它们的概念。

结果发现,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概念,节省了教师讲述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

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如:生物教师在讲解《循环系统》时,难点是让学生明白循环系统的构成及路径,以往的做法是“看挂图说明”,但在静止的画面上学生很难理解。

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利用三维动画能清晰模拟出动态过程,这样就化难为易,使平时需要二至三课时能完成的教学任务一堂课就轻松地完成了,既减轻了教师“教”的负担,也减轻了学生“学”的负担,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好了必要的保证。

另外,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组合使用,让声、形、像、色等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媒体内容贴近或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节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进程,以增强记忆时效,提高学习的期望值。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分解,化大为小、分步到位,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靠近所要实现的目标,达到学生会学的目的,并在探究中有所创新,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总体目标。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让其充满活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实践中
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充满生命力。

运用信息技术
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清区五峰中学
董少华
2012年11月
第三篇:优化数学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优化数学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的问题是关系数学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因素,著名学者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

”当前新课标理念倡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把握教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能有效地保持兴趣。

笔者现从课堂教学设计的角度就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的问题,略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波利亚强调:“为了有效地学习,应当对所学习的材料感兴趣并且在学习活动中找到乐趣。

而学习活动,特别是课堂学习活动,是在一定情境条件下进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针对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积极创设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特别是注重创设一种“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悬念问题、诡辩问题、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等,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产生急不可待想弄个明白或尝试一下自己能力的愿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教学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

比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可设计如下问题:求1+2+3+……+100的值,这是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算过的题,他当时很快就得到结果是5050,同学们能否也很快得出结论?(发现1+100,2+99,…50+51都等于101,共50个)
从这种想法中得到什么启示?对我们求等差数列n项和有什么借鉴之处?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学生轻松地得出了用首尾相加法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

再如,在高三的“轨迹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一个简单而有趣的问题:三角形ABC的顶点A在定圆M上运动,B、C固定,探求三角形ABC的外心O的轨迹。

同学们进行了各种猜测:猜圆、猜直线、猜线段的都有。

这时,教师可以在几何画板上画一个图,通过拖动点A,发现是线段,再仔细想“是这样吗?”学生毫不思索地就说“是这样”,于是把点C放在了圆内,结果不用说,学生就发现是一条直线了。

有的学生就想“如果B、C都在圆内可能就是射线了”,这种猜测对不对呢?教师又用多媒体显示,结果发现事实并不是如此,那到底有没有射线的情况呢?仍然把点放在圆外,但直线BC与圆相交,这时轨迹成为两条射线。

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释?如果是垂心、内心、重心又会怎么样呢?这样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地培养。

这些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急于释疑,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情境中去。

二、让学生获得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

所以,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课堂上设计的练习中总要有不同难度的题,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题,做到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分层要求。

在面向全体学生时,应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名学生。

在教学中,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点当堂解决。

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对学生分层要求,课堂上让优秀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以满足他们希望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需求,但必须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
重点对潜能生进行辅导。

潜能生只要求做基本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的综合题,小部分智力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去思考较难的题。

三、优化练习设计,增强学习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但也往往因呆板的形式、乏味的内容,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无情地淹没掉。

因此,优化练习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丰富练习内容就成为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就,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自豪感。

”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常常渴望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称赞,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

练习的形式可以采取开放式的,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在演练习题时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采取解题速度比赛、知识抢答赛、解法求异竞赛、质疑提问比赛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操练的内容可以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思维练习,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题导类、自编试题等形式。

无论采取何种练习形式,教师都要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动力,树立信心。

四、精心设计课堂小结,延伸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对前后联系密切的新授课应当采用“收”中寓“展”、设“悬”立“疑”的课堂小结方式,让学生感到思前“余音缭绕,回味隽永”、顾后“兴趣盎然,欲探不止”,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下一堂课,促成学习良性循环的形成。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和扩展,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积极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如在“正弦定理”一节小结时,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三角形常用的边角关系式有哪些?正弦定理有哪两种表示形式?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几种类型的三角形问题?学贵有疑,课堂小结时巧设疑问,让学生带着悬念走出课堂。

强烈的求知欲必将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将思维活动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