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模
拟试卷及答案大全
一、单选题
1.“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实验体现了生物新课标理念中的()。

A.面向全体学生
B.倡导探究性学习
C.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D.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生物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故本题选B。

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以个体为基本单位
B.可遗传的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A项错误,B、C、D三项正确。

3.教师在“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学习中,邀请某位当地医院的医生作了“癌细胞”的专题讲座。

教师利用的课程资源属于()。

A.学校课程资源
B.家庭课程资源
C.社区课程资源
D.生成性课程资源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课程资源中的社区课程资源。

社区课程资源包括博物馆、少年宫、医院、卫生防疫站、社区中的生产实践人员、生物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等,C项正确。

A项:学校课程资源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VCD、电脑软件、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

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家庭课程资源包括家长、家庭用具等。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资源形成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即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教学动态进行的过程中才生成的,它不是预先计划和设定的产物: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既不是教学前就安排好的,也不能够预先安排。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区别于教学中的传统资源如各种教学物质资源,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是可以在教学前安排选定并明确用途的。

与题干不符,排除。

4.棉花长到一定的高度后摘去顶芽,侧芽就发育成枝条,主要原因是()。

A.侧芽大量分泌生长素
B.侧芽开始不分泌生长素
C.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增加
D.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减少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植物的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位于枝条顶端的芽或枝生长势力最强,向下依次减弱。

植物顶芽合成的生物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并且侧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比顶芽强,生长素又具有双重性,浓度过高就会抑制侧芽的生长,表现为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

顶芽去除,侧枝的生长素来源减少,抑制消除,侧枝生长,D项正确。

A项:植物顶芽合成生物素。

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植物顶芽合成生物素。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减少。

与题干不符,排除。

5.下列关于细胞衰老与凋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衰老就会产生癌变
B.细胞衰老,其形态萎缩
C.细胞凋亡对个体发育有利
D.细胞凋亡有特异蛋白合成
答案::A
解析::
细胞的癌变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细胞异常分化,并不是由于细胞衰老产生的。

衰老细胞会发生萎缩。

细胞凋亡是细胞程序化死亡的结果,对个体发育有利,在该过程中有特异性蛋白的产生。

故本题选A。

6.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鳞片叶临时装片,并在高倍镜下观察。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操作步骤为:①盖上盖玻片;②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上一滴清水;③用镊子撕下一小块洋葱表皮;④用镊子把洋葱表皮展平。

下列操作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④②③①
答案::B
解析::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可简单地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

擦: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内表皮。

展:把其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展平。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避免出现气泡。

染:滴一滴碘液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故正确排序为②③④①。

7.葡萄酒酿制期间,酵母细胞内由ADP转化为ATP的过程()。

A.在无氧条件下不能进行
B.只能在线粒体中进行
C.不需要能量的输入
D.需要酶的催化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酵母菌无氧呼吸的过程。

酿酒需要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消耗葡萄糖,产生酒精,因此需要能量(葡萄糖中的化学能)的供应,所以C项错误;其中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会产生ATP,场所在细胞质基质中,所以A、B项错误。

细胞呼吸作用都需要酶的催化,故本题选D。

8.将一株生长正常的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

在适宜条件下光照培养,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玻璃容器内CO2浓度可出现的变化趋势是()。

A.一直降低,直至为零
B.一直保持稳定,不变化
C.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D.升高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密闭容器内的植物,密闭容器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有限,随着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二氧化碳逐渐被消耗,浓度降低,进而光合作用强度跟着降低,当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时。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则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保持相对稳定。

故本题选C。

9.使表现型不同的母牛生育出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小牛,最重要的技术是()。

A.人工授精
B.细胞培养
C.胚胎分割移植
D.显微注射技术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胚胎工程。

来自同一个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表现型不同的母牛生育出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小牛,最可能采用胚胎分割移植技术,C项正确。

A项:人工授精是指采用非性交的方式将精子递送到女性生殖道中以达到使女子受孕目的的一种辅助生殖技术,是指采用非性交的方式将精子递送到女性生殖道中以达到使女子受孕目的的一种辅助生殖技术。

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细胞培养技术指的是细胞在体外条件下的生长,在培养的过程中细胞不再形成组织。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显微操作技术是指在高倍倒置显微镜下,利用显微操作器,控制显微注射针在显微镜视野内移动的机械装置,用来进行细胞或早期胚胎操作的一种方法。

与题干不符,排除。

10.科学家从矿区硫化矿酸性废水中分离出一种嗜酸细菌,该菌在有机物充足时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长,在缺失有机物时,可利用单质硫氧化产生的能量将CO2固定成自身的有机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细菌吸收现成有机物的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B.在富含有机物的酸性废水中该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该细菌能将CO2转化为有机物是由于细胞中含有某些光合色素
D.矿区中的化学诱变因子可导致该菌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嗜酸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线粒体,A项错误。

在富含有机物是酸性废水中,嗜酸细菌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长,属于分解者,B项正确。

该细菌是利用单质硫氧化产生的能量将CO2固定成自身的有机物,该过程属于化能合成,而非含有的光合色素进行的光合作用,C项错误。

该菌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D项错误。

11.下列情况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①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②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局部交换
④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
在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二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因此①③属于基因重组。

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属于基因突变。

12.静脉注射的药物,随血液循环首先进入病人心脏的()。

A.左心房
B.右心房
C.左心室
D.右心室
答案::B
解析::
人在静脉注射药物时,药物首先进入的是血液循环中的体循环路线,即从被注射处的静脉随着血流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心脏的右心房,然后经右心室进入肺循环。

13.下列动物全属于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A.蝗虫、蚯蚓、蚊子
B.壁虎、青蛙、蛇
C.鲫鱼、蚯蚓、蚂蚁
D.虾、蝗虫、鲨鱼
答案::B
解析::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包括鱼类(如鲫鱼、鲨鱼)、两栖类(如青蛙)、爬行类(如壁虎、蛇)、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包括腔肠动物(如水螅)、扁形动物(如涡虫)、线形动物(如人蛔虫)、环节动物(如蚯蚓)、软体动物(如花蛤)、节肢动物(如蝗虫、蚊、蚂蚁、虾)等。

B项中的动物全部为脊椎动物。

14.下列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A.银杏和油松
B.铁线蕨和侧柏
C.紫菜和葫芦藓
D.荔枝和海带
答案::A
解析::
根据是否产生种子,植物可分为孢子植物(靠孢子生殖)和种子植物(靠种子生殖)。

根据根、茎、叶的分化程度,孢子植物可分为藻类(无根、茎、叶分化)、苔藓类(有茎、叶分化)和蕨类(有根、茎、叶分化,有输导组织)。

根据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的,无果皮包被)和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

银杏和油松的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都是裸子植物,A项正确。

B项,铁线蕨是蕨类植物,侧柏是裸子植物。

C项,紫菜是藻类植物,葫芦藓是苔藓类植物。

D项,荔枝是被子植物,海带是藻类植物。

15.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
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
C.马和驴可交配生下骡,说明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答案::C
解析::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就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A项正确。

生物之间是共同进化的,因此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B项正确。

马和驴可交配生下骡,但骡不可育,说明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项错误。

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决定
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项正确。

16.图3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兔和鼠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B.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C.该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若青蛙全部死亡,对蛇的影响比对食草昆虫的影响显著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中食物链与食物网的知识。

在食物网中,被捕食者减少对捕食者的影响大于捕食者减少对被捕食者的影响,因此若青蛙全部死亡,对蛇的影响比对食草昆虫的影响显著,D项正确。

A项:兔和鼠都吃草,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种群,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

图中只有动物和植物。

与题干不符,排除。

17.在“鸟类的生殖与发育”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鸟类求偶、交配、产卵、孵化、育雏”的照片接着出示挂图讲解鸟卵的结构,随后让学生观察鸡卵,并选出学生代表借助实物投影仪展示和讲解鸣卵的结构最后讨论和总结鸟类适应陆生生活的特点。

这个教学片段体现的主要教学技能是()。

A.提问技能
B.变化技能
C.强化技能
D.演示技能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演示技能。

题干中教师通过展示多种多样的相关照片、图片、鸡卵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助说明抽象原理,使用的是演示技能中的展示法,D项正确。

A项:提问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考、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及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技能。

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变化技能是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使用的转换方式。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

与题干不符,排除。

18.植物产生顶端优势的原因是()。

A.顶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促进生长
B.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
C.顶芽附近的细胞分裂素浓度过高,促进生长
D.侧芽附近的细胞分裂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
答案::B
解析::
顶芽的生长素向下极性运输,造成侧芽部位生长素大量积累,浓度高于顶芽,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生长,此现象即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故本题选择B选项。

19.“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一节课的结束语环节如下:
教师:人类根据蝙蝠制造了雷达。

同学们还有什么例子
学生:我买的游泳脚蹼和青蛙的脚很像,潜水艇像鱼……
教师:……
该教师的结束类型属于()。

A.总结归纳
B.拓展延伸
C.练习评估
D.承前启后
答案::B
解析::
立足课本,但是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属于拓展延伸。

故本题选择B选项。

20.生物教学中,不受时空、原物大小限制的直观教具是()。

A.模型
B.标本
C.活的生物
D.离体器官
答案::A
解析::
标本受大小影响,活物不受控制,故答案选A。

2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腔肠动物的是( )。

A.水螅
B.海葵
C.涡虫
D.珊瑚虫
答案::C
解析::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点是体呈辐射对称,具两胚层,有简单的组织分化,具原始的神经组织以及消化循环腔。

涡虫体呈两侧对称,属于扁形动物,其他都为腔肠动物。

22.教师在讲授“鸟”一节内容时,让学生观察从家里带来的鸡的骨骼,然后分析其特点。

该教师运用的课程资源类型是( )。

A.模型资源
B.实物资源
C.学校资源
D.图书馆资源
答案::B
解析::
从家里带来的鸡的骨骼属于实物,因此该教师利用的课程资源类型是实物资源。

23.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

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反射、条件反射及兴奋产生、传导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这是条件反射,反射路径是酸梅的形态、颜色等条件刺激物→眼睛上的感光细胞→传入神经→脑干→传出神经→唾液腺。

这一过程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肯定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由于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经学习才会的反射,是后天学习、积累“经验”的反射活动。

因此,条件反射也是需要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24.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①画饼充饥②老马识途③鹦鹉学舌
④杯弓蛇影⑤公鸡报晓⑥大雁南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反射的类型的相关知识。

【答案】A。

【解析】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简单反射。

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复杂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画饼充饥、老马识途、鹦鹉学舌、杯弓蛇影,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或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

公鸡报晓、大雁南飞,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不学就会的,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

故正确答案为A。

25.下列不属于板书目的的一项是()。

A.提示内容.体现结构和教学程序
B.激发兴趣.启发思考
C.强化记忆.减轻负担
D.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创造条件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板书技能的目的。

【答案】D。

【解析】板书的目的有:提示内容,体现结构和教学程序;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强化记忆,减轻负担。

故选D。

26.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消毒
B.平板划线法适用于微生物的纯化,但不能用于微生物的记数
C.接种前需了解固体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可接种无菌水来培养检测
D.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且含刚果红的培养基可选择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

【答案】B。

【解析】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灭菌,而不是消毒,A项错误;平板划线法适用于微生物的纯化,但不能用于微生物的记数,B项正确;检查固体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应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C项错误: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且含刚果红的培养基可选择纤维素分解菌,但不能鉴定它,D项错误:故选B。

27.人体红细胞呈圆饼状,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下面是将人体红细胞分别放在三种不同的液态环境中一段时间内的变化示意图,请分析该图说明的问题是()
A.水分容易进出细胞
B.无机盐离子容易进出细胞
C.红细胞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D.水分和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细胞内水、无机盐的功能以及细胞吸水和失水。

【答案】D。

【解析】示意图表明,0.9%的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在蒸馏水或浓盐水中红细胞变形失去正常功能,说明水分和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D 正确。

28.艾滋病是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而引起的传染病。

下列行为可能传播艾滋病的是()。

A.与艾滋病患者拥抱
B.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注射器
C.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抽水马桶
D.触摸艾滋病患者摸过的门把手
答案::B
解析::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

HIV 是一种 RNA 病毒,HIV 进人人体后,主要攻击人体的 T 细胞,导致患者几乎丧失免疫功能。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握手、拥抱、游泳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

选项中,A、C、D 三项属于日常接触,B 项属于血液传播。

29.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发生在()。

A.心脏
B.动脉
C.静脉
D.毛细血管
解析::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血管和心脏。

其中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管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动脉的管壁较厚,管内血流速度快;静脉管壁较薄,管内血流速度较慢;毛细血管管壁最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易于物质进行充分的交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故本题选D。

二、问答题
30.实验人员从蝌蚪x体内取得上皮细胞,又从同种青蛙Y体内取得卵细胞并去掉其细胞核:之后取出蝌蚪上皮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核的青蛙卵细胞;最终这颗卵细胞发育成青蛙Z,图7为该实验过程示意图。

问题:
(1)该实验采用的技术属于现代生物技术中的_________工程,图7中将蝌蚪细胞核植入去核的青蛙卵细胞时,所使用的技术是_________。

(2)青蛙Y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是青蛙Z的_________(1/2/4)倍。

(3)青蛙Z与蝌蚪X发育后的青蛙具有相同的特征,说明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有关。

(4)在细胞培养的过程中,要控制传代培养的次数,避免细胞突破接触抑制,发生
_________(衰苦/癌变/凋亡)。

解析::
(1)胚胎;核移植技术 (2)1
(3)细胞核
(4)癌变
31.以下是某一教师组织的有关植物茎这一节的教学片段——“变色花之谜”。

教师出示红、蓝变色花,问学生:你们看这些花漂亮吗这些花有什么特别之处你认为使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提出猜想后,教师展示变色花所插入的红、蓝墨水瓶。

学生基本认为是茎在运输墨水、使花变色。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猜想。

①教师讲解横切、纵切解剖茎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②学生解剖变色花的茎。

③学生交流与表达:横切——有红点,纵切——有红线。

④教师概括讲述:茎中的导管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1)根据上述材料,在“茎的组成”这节实验课中,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哪些准备工作 (10分)
(2)用概念图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概括总结。

(20分)
解析::
(1)①课前三天把上节课用过的植物的茎用稀释的彩色墨水浸泡,并把整株植物用盒子罩住;②教师课前做好变色花的实验,一些自然花做备用;③相关课件资料;④小刀片、托盘、放大镜。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