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
(针灸推拿学专业用 72学时)
针灸治疗学是研究运用针灸方法治疗疾病的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及剌法灸法等基本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应用,是针灸专业的临床学科,学好本课对于步入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是针灸人才所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知识,课程内容包括针灸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原则、针灸临床辩证论治纲要,针灸配穴处方特定穴的临床运用及常见病症的治疗和针灸临床研究进展、针灸临床研究规范、针灸临床病历书写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针灸治疗学》这门专业临床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针灸方法防治临床常见疾病。
学生通过学习针灸临床治疗知识,指导临床正确运用针灸方法防治疾病。
同时,针灸治疗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理论和技能并重,学生通过针灸治疗学的学习,加深掌握针灸治疗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并通过实验技能培训学习和临床见习培养学生临床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针灸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针灸治疗学的理、法、穴、方、术(即辩证论治),对一般常见病、部分急症、重症及疑难病症能熟练地进行恰当处理。
在教学中还应考虑近年来国家对中医执业医师针灸部分的考试要求,讲授内容要注意涵盖考试内容。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理论课时为50学时、实践课时为22学时。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临床见习、病例讨论为辅、并适当应用图表、模型、多媒体、实验等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上篇总论
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
【目的要求】掌握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机理,为学习治疗学各论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主要讲解针灸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等治疗作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第一节疏通经络
【目的要求】掌握疾病与经络的关系,明确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治疗作用。
【教学内容】概述人体的内外上下皆有经络系统网络;许多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可导致经络不通、气血不调;应用针灸可以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疏通经络的作用与近代观察研究所总结的镇痛作用相近似。
第二节扶正祛邪
【目的要求】掌握疾病与正邪的关系,明确针灸具有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的治疗作用。
【教学内容】扼要讲述疾病的根本原理过程是邪正相争的过程,正虚则邪乘,针灸就是应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法进行补虚泻实,以达到补不足,泻有余,扶正祛邪治愈疾病。
扶正祛邪作用与近代观察研究所总结的免疫作用相近似。
第三节调和阴阳
【目的要求】掌握疾病与阴阳的关系,明确针灸具有补虚泻实、协调阴阳的治疗作用。
【教学内容】概括地讲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就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的表现,阴与阳的偏盛和偏衰,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针灸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使机体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
协调阴阳的作用,与近代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所总结的针灸具有良性调整作用是一致的。
【教学学时】本章2学时。
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针灸治疗的主要原则,并了解其意义和理论根据,在此基础上掌握其具体应用的方法。
2.了解治神守气的含义。
【教学内容】
1.治神守气。
2.针灸治疗原则的意义和理论依据。
3.针灸治疗原则的具体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第一节治神守气
【目的要求】了解治神守气的含义及治神守气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治神的含义,在临床针灸治疗上的具体应用。
2.守气的含义,在临床针灸治疗上的具体应用。
第二节清热与温寒
【目的要求】掌握清热和温寒的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寒与热和温与清的基本含义。
2.清热与温寒的理论根据。
3.清热与温寒的应用方法。
第三节补虚与泻实
【目的要求】掌握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根本原则。
【教学内容】
1.虚与实和补与泻的基本含义。
2.补虚和泻实的理论根据。
3.补虚和泻实的应用方法。
【教学学时】本章2学时。
第三章针灸临床辩证诊治纲要
【目的要求】
1.掌握八纲证治、脏腑证治、气血证治、经络证治在针灸临床上的适用和重要意义。
2.熟悉临床辩证论治要点
【教学内容】
1.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
2.八纲证治。
3.脏腑证治。
4.气血证治。
5.经络证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以病案讨论形式完成本章教学。
第一节针灸临床辩证论治要点
【目的要求】熟悉临床辩证论治要点
【教学内容】
1.明辨病症性质。
2.突出经络辩证。
3.注重整体观念。
4.分清标本。
5.做到三因制宜。
第二节八纲证治
【目的要求】掌握八纲的辨证方法,明确疾病的部位和属性。
【教学内容】
1.阴阳对辨证选穴的意义。
2.表里对辨证选穴的意义。
3.寒热对辨证选穴的意义。
4.虚实对辨证选穴的意义。
第三节脏腑证治
【目的要求】使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上进一步熟悉脏腑的生理功能、发病机理,以及对临床辨证治疗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1.肺与大肠的生理和证治。
2.脾与胃的生理和证治。
3.心与小肠的生理和证治。
4.膀胱与肾的生理和证治。
5.心包与三焦的生理和证治。
6.胆与肝的生理和证治。
第四节气血证治
【目的要求】使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上进一步熟悉气血的生理功能、发病机理,以及对临床辨证治疗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1.气病证治。
2.血病证治。
3.气血同病证治。
第五节经络辨证
【目的要求】使学生在熟悉脏腑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以及对临床辨证治疗的重要意义。
重点熟悉经络诊察归经的内容。
【教学内容】
1.经络辨证。
1.1辨证归经。
1.2辩位归经。
1.3经络诊察归经。
1.3.1经络望诊。
1.3.2经穴触诊。
1.3.3经络电测定。
1.3.4知热感度测定。
2.按经论治
2.1十二经证治
2.1.1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生理和证治。
2.1.2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生理和证治。
2.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生理和证治。
2.1.4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的生理和证治。
2.1.5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的生理和证治。
2.1.6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生理和证治。
2.2奇经八脉证治
2.2.1任脉证治
2.2.2督脉证治
2.2.3冲脉证治
2.2.4带脉证治
2.2.5阴维脉证治
2.2.6阳维脉证治
2.2.7阴跷脉证治
2.2.8阳跷脉证治
2.3络脉证治
2.4经筋证治
【教学学时】本章2学时。
第四章针灸配穴处方
【目的要求】
1.掌握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2.熟悉针灸处方取穴的规律和具体应用。
【教学内容】
1.选穴原则。
2.配穴方法。
3.处方的组成。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为主,配以病案讲解,并举例说明。
第一节选穴原则
【目的要求】掌握针灸选穴原则以及临证选穴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局部选穴的意义和应用。
2.邻近选穴的意义和应用。
3.远端选穴的意义和应用。
4.辨证选穴的意义和应用。
5.随症选穴的意义和应用。
第二节配穴方法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各种配穴方法,为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1.按部配穴
1.1局部配穴的意义和应用。
1.2上下配穴法的意义和应用。
1.3前后配穴法的意义和应用。
1.4左右配穴法的意义和应用。
1.5三部配穴法的意义和应用。
2.按经配穴
2.1本经配穴的意义和应用。
2.2表里经配穴的意义和应用。
2.3同名经配穴的意义和应用。
2.4子母经配穴的意义和应用。
2.5交会经配穴的意义和应用。
第三节处方的组成
【目的要求】熟悉处方的组成就是选穴、配穴针灸措施和补泻手法的结合。
【教学内容】
1.影响针灸处方的因素
1.1穴有主次,术有先后
1.2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1.3针刺深浅不同,治疗作用有别
1.4补泻手法不同,治疗效果有异
1.5知常达变,随症增减腧穴
2.把握治疗时间
2.1治疗时间
2.2留针时间
2.3疗程时间
2.4间歇时间
2.5总体治疗时间
3.针灸处方符号
【教学学时】本章2学时。
第五章特定穴的应用
【目的要求】掌握十大类特定穴的主治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
【教学内容】
1.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1.1五输主病
1.2子母补泻
1.3因时而用
2.原穴和络穴的临床应用
2.1原穴应用
2.2络穴应用
2.3原络配穴
3.俞穴和募穴的临床应用
3.1俞穴应用
3.2募穴应用
3.3俞募配穴
4.郄会穴的临床应用
4.1郄穴应用
4.2八会穴应用
4.3郄会配穴
5.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6.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6.1内关配公孙
6.2列缺配照海
6.3后溪配申脉
6.4外关配足临泣
7.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讲授,课堂提问讨论。
【教学学时】本章2学时。
中篇各论
第一章内科病症
【目的要求】
1.掌握痹证、腰痛、坐骨神经痛、痿证、中风、面瘫、头痛、眩晕、心悸、失眠、震颤麻痹、胃痛、呕吐、呃逆、泄泻、痢疾、胁痛、水肿、癃闭等病症的定义,辩证治疗。
2.熟悉三叉神经痛、原发性高血压、低血压症、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痴呆、癫病、狂病、痫病、郁病、感冒、咳嗽、哮喘、胃下垂、腹痛、便秘、黄疸、淋证、尿失禁、遗精、阴痿、早泄、男性不育症、糖尿病、瘿病、单纯性肥胖症等病症的定义、辩证治疗。
3.了解上述病症的预后、预防与调养。
【教学内容】
本章共46节,内容分别是痹证(附股外侧皮神经炎)、腰痛、坐骨神经痛、痿证、中风、面瘫、三叉神经痛、头痛、眩晕、原发性高血压、低血压症、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心悸、失眠、痴呆、癫病、狂病、痫病、郁病、震颤麻痹、感冒、咳嗽、哮喘、疟疾、胃痛、胃下垂、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胁痛、黄疸、水肿、癃闭、淋证、尿失禁、遗精、阳痿、早泄、男性不育症、糖尿病、瘿病、单纯性肥胖症。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临床见习,病案讨论,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习。
【教学学时】本章理论20学时,实践12学时。
第二章儿科病症
【目的要求】
1.掌握遗尿、脑瘫的定义,辩证治疗。
2.熟悉急惊风、百日咳、厌食、疳证、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定义,辨证治疗。
3.了解上述病症的预后、预防及调养。
【教学内容】本章共七节,内容分别是急惊风、百日咳、厌食、疳证、遗尿、脑瘫、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临床见习,病案讨论,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习。
【教学学时】本章2学时。
第三章妇科病症
【目的要求】
1.掌握月经不调、痛经、崩病、带下病、胎位不正、子宫脱垂等病证的定义、辨证治疗。
2.熟悉闭经、阴痒、妊娠呕吐、滞下、恶露不绝、产后乳少、不孕症、更年期综合症的定义、辨证治疗。
3.了解上述病证的预后、预防及调养。
【教学内容】本章共十五节,分别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病、阴痒、妊娠呕吐、胎位不正、滞产、恶露不绝、产后乳少、子宫脱垂、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病案讨论、临床见习、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习。
【教学学时】本章理论4学时,实践2学时。
第四章外科病症
【目的要求】
1.掌握阑尾炎、胆石症、乳腺炎等病症的定义、辩证治疗。
2.熟悉疔疮、流行性腮腺炎、乳腺增生病、丹毒、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疝气、痔疮、脱肛等病症的定义、辨证治疗。
3.了解上述病症的预后、预防及调养。
【教学内容】本章共十一节,内容分别为疔疮、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乳腺增生病、阑尾炎、胆石症、丹毒、血栓闭塞性腺管炎、疝气、痔疮、脱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临床见习,病案讨论,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习。
【教学学时】本章理论2学时,实践2学时。
第五章骨伤科病症
【目的要求】
1.掌握扭伤、落枕、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等病症的定义、辨证治疗。
2.熟悉肘劳、腱鞘囊肿、外伤性截瘫、足跟痛等病症的定义、辨证治疗。
3.了解上述病症的预防及调养。
【教学内容】本章共九节,内容主要为扭伤、落枕、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肘劳、腱鞘囊肿、外伤性截瘫、足跟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临床见习,病案讨论,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习。
【教学学时】本章理论4学时,实践2学时。
第六章皮肤科病症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性皮炎、荨麻疹、带状疱疹等病症的定义、辨证治疗。
2.熟悉皮肤瘙痒症、湿疹、痤疮、扁平疣、斑秃等病症的定义及辨证治疗。
3.了解上述病症的预防和调养。
【教学内容】本章共八节,内容分别为神经性皮炎、皮肤搔痒症、荨麻疹、湿疹、痤疮、扁平疣、带状疱疹、斑秃。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临床见习,病案讨论,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习。
【教学学时】本章理论4学时,实践2学时。
第七章五官科病症
【目的要求】
1.掌握目赤肿痛、麦粒肿、眼睑下垂、眼睑瞤动、近视、耳鸣、鼻炎、鼻出血、牙痛、咽喉肿痛等病症的定义、辨证治疗。
2.熟悉斜视、色盲、青光眼、暴盲、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中耳炎、鼻炎等病症的定义、辨证治疗。
3.了解上述病症的预防和调养。
【教学内容】本章共十七节,内容分别为目赤肿痛、麦粒肿、眼睑下垂、眼睑瞤动、近视、斜视、色盲、青光眼、暴盲、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中耳炎、耳鸣、耳聋、鼻炎、鼻出血、牙痛、咽喉肿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临床见习,病案讨论,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习。
【教学学时】本章理论2学时,实践2学时。
第八章急性病症
【目的要求】
1.掌握高热、抽搐、虚脱、心绞痛、胃肠痉挛、胆绞痛、泌尿系绞痛的定义、辨证治疗。
2.熟悉中暑、昏厥的定义、辨证治疗。
3.了解上述病症的预后、预防和调养。
【教学内容】本章共八节,内容分别为高热、中暑、抽搐、昏厥、虚脱、心绞痛、胃肠痉挛、胆绞痛、泌尿系绞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临床见习,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习。
【教学学时】本章2学时。
第九章其它
【目的要求】熟悉戒断综合症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竞技紧张综合征、美容、抗衰老的定义、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本章共五节,内容分别为戒断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竞技紧张综合征、美容、抗衰老。
【教学方法】学生自习。
下篇附录
【目的要求】
1.熟悉针灸临床研究进展和针灸临床研究范围。
2.了解针灸临床病历书写。
【教学内容】本篇内容分别为针灸临床研究进展、针灸临床研究规范及针灸临床病历书写。
【教学方法】学生自习。
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讲课实践总学时
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 2 2 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 2 2 第三章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 2 2 第四章针灸配穴处方 2 2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2 2 各论第一章内科病症 20 12 32 第二章儿科病症 2 2 第三章妇科病症 4 2 6 第四章外科病症 2 2 2 第五章骨伤科病症 4 2 6 第六章皮肤科病症 4 2 6 第七章五官科病症 2 2 4 第八章急性病症 2 2 合计 50 22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