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合⼀哲学思想的论⽂
⼈与⾃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化的“天⼈合⼀”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天⼈合⼀哲学思想的论⽂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天⼈合⼀哲学思想的论⽂篇⼀
【摘要】⼈与⾃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化的“天⼈合⼀”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
但“天⼈合⼀”思想产⽣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现代社会不同,所以必须正确解读这⼀思想,既看到其局限性,⼜要吸取其合理成分。
【关键词】“天⼈合⼀” “主客⼆分” ⽣态⽂明
“天⼈合⼀”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对于“天⼈合⼀”,国学⼤师季羡林认为“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个⾮常伟⼤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①“天⼈合⼀”作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学的基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度对儒家“天⼈合⼀”思想进⾏剖析,本⽂总结归纳了学者对“天⼈合⼀”思想的不同理解,认为对儒家“天⼈合⼀”思想的解读应根据社会的客观状况进⾏认识。
儒家“天⼈合⼀”思想的不同论述
学者对儒家“天⼈合⼀”观念从不同的⾓度作了论述,归纳学界的各种观念,主要有以下⼏种代表性的思想。
第⼀,将“天⼈合⼀”看作是处理⼈与⾃然关系的重要原则,因此奠定了现代⽣态⽂明的理论基础。
这种观点将“天”理解为⾃然之天,认为“天⼈合⼀”主张的是⼈与⾃然的和谐,⽽不是对⽴。
张载对“天”的论述成为理论基础,他认为,⼈与万物都是由⾃然和宇宙产⽣,是合为⼀体的。
张载《西铭》说:“乾称⽗,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德。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②
第⼆,将“天⼈合⼀”作为德性修养的最⾼⽬标,由此体现出现代⼈性修养的⽣态伦理智慧。
这种观点将“天⼈合⼀”的“天”理解为是伦理之天,德性修养的最终⽬标是与天道合⼀。
在传统⽂化中,孟⼦思想具有代表性。
孟⼦说:“尽其⼼者,知其⾏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第三,将“天⼈合⼀”作为社会政治统治⼈类的⼯具,由此论证神权统治的合理性。
这种观点将“天”理解为神秘之天,进⼀步为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作铺垫。
董仲舒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他从神秘之天出发,由天⼈合⼀推理出天⼈感应,《春秋繁露·阴阳义》中记载:“天亦有喜怒之⽓、哀乐之⼼,与⼈相副。
与类合⼀,天⼈⼀也。
”
传统社会中对“天⼈合⼀”思想的理解主要有以上三种观点,将“天⼈合⼀”理解为神秘之天由此论证封建神权政治的合理性的观点随着⼈类对⾃然界的认识的深⼊,天的神秘性已逐渐为科学解释所代替,所以这种观点已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
将“天⼈合⼀”理解为⾃然之天或伦理之天,其实质都是追求⼈与⾃然的和谐。
将“天⼈合⼀”理解为⾃然之天强调的是⼈与⾃然的浑然⼀体的状态,将“天⼈合⼀”理解为伦理之天,通过⼈的德性修养达到与⾃然的合⼀,对“天”的不同理解追求的结果都是⼀样的,达到“合⼀”,达到和谐。
所以,“天⼈合⼀”的核⼼思想是和谐。
对“天⼈合⼀”思想的分析
通过对“天⼈合⼀”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核⼼内容是和谐,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和谐的意义呢?“天⼈合⼀”思想提出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不是在已经出现环境危机的情况下,所以其解决的内容并不是告诫⼈们保护环境,达到今天所谓的⼈与⾃然的和谐。
本⽂认为,儒家“天⼈合⼀”思想的意义主要有两个⽅⾯。
第⼀,“天⼈合⼀”思想为⼈⾃⾝的德性修养规定了尺度。
传统社会是⼀个注重德性修养的社会,道德理想和⼈⽣修养在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各派学说论述的主要内容,⼈的道德实现是⼈⽣意义及⼈的价值的全部内容。
道德⼈格从社会⽣活进⼀步扩展到政治⽣活,儒家倡导的“修⾝齐家治国平天下”表现出传统社会伦理政治的特征。
张世英提出:“儒家的天⼈合⼀本来就是⼀种⼈⽣哲学,⼈主要地不是作为认识者与天地万物打交道,⽽是主要地作为⼀个⼈伦道德意义的⾏为者与天地万物打交道,故儒家的‘天⼈合⼀’境界是⼀个最充满⼈伦意义的境界,在此境界中,哲学思想与道德理想、政治理想融为⼀体,个⼈与他⼈、与社会融为⼀体。
”③儒家如此注重德性修养,那么德性修养的最⾼境界是什么?德性修养也需要⼀个价值尺度,这个价值尺度就是“天⼈合⼀”。
第⼆,“天⼈合⼀”思想体现了整体性的思维⽅式。
儒家“天⼈合⼀”的整体性思维表现在两⽅⾯:⼀⽅⾯,强调⼈与⾃然的混沌⼀体;另⼀⽅⾯,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也是混沌不分的。
这种整体性思维⽅式有其产⽣的社会根源,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缓慢,⼈对⾃⾝的内部结构都认识不清楚,将⾃⾝的认识仅局限于德性修养的领域。
对于外界的认识,将万物的⽣长同“天”联系起来进⾏解释,“天”的概念在传统社会中就成为解释⼀切的终极原因。
这与今天⼯业社会中⼈与⾃然深刻分化对⽴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说,“天⼈合⼀”有其特定时代的内涵,我们不能将它解释为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概念,现代社会的⽣态⽂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从“天⼈合⼀”开始的。
因此,从思维⽅式的⾓度看,“天⼈合⼀”的哲学意义更强。
“天⼈合⼀”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
⼯业社会和后⼯业社会⾯对的社会状况和我国传统社会已有天壤之别,传统社会追求的是⼈与⾃然的合⼀,通过⼈的修养去认识⾃然界。
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然界的神秘性正在消失,“天⼈合⼀”思想提出的背景已经发⽣了根本性的变化。
尽管如此,今天的社会发展依然可以从“天⼈全⼀”思想中吸取其合理成分。
其⼀,儒家“天⼈合⼀”思想与⽣态⽂明追求的核⼼价值 “和谐”是⼀致的。
2007年党的⼗七⼤报告提出:“要建设⽣态⽂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式、消费模式。
”⽣态⽂明被写⼊党代会报告。
⽣态⽂明是⼈类⽂明的⼀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然为前提,以⼈与⼈、⼈与⾃然、⼈与社会的和谐共⽣为宗旨,强调⼈与⾃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追求⼈与⽣态的和谐。
在传统⽂化中,⼈与⾃然的和谐尽管是通过⼈的德性修养达到的,但是,这种和谐对今天的⽣态⽂明仍有重要意义。
⽣态⽂明所追求的和谐并不是复原到⾃然经济时代的那种⼈与⾃然的⾃在的统⼀状态中去,⽽是要求通过肯定⼈对⾃然界的依赖建⽴⼀种⼈与⾃然的新型和谐,这是⾃为的和谐状态。
在这种和谐状态中,⼈与⾃然和睦相处,⾃然资源会物尽其⽤,不存在浪费、过度开采的情况;⼈类的⽣存状况也会越来越好。
这种和谐和“天⼈合⼀”倡导的和谐尽管差别很⼤,但是其核⼼价值追求是⼀致的。
其⼆,儒家“天⼈合⼀”思想为今天⽣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思维⽅⾯的借鉴。
⽣态危机的成因可以从各个⾓度追溯,从思维⽅式上讲,是由于“主客⼆分”的思维⽅式造成的。
“主客⼆分”的思维⽅式是西⽅⽂明发展的产物。
这种思维⽅式将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分开,主体与客体分离。
儒家“天⼈合⼀”包含的尽管是⼈与⾃然的混沌模糊的⼀体状态,主体与客体是浑然⼀体的,对今天的“主客⼆分”是⼀种互补。
“强调的决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分裂与对抗,⽽是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体现了⼀种天⼈合⼀的哲学观念……是主体化⼊客体之中,客体融⼊主体……”。
④儒家“天⼈合⼀”思想让我们从主体与客体相统⼀的⾓度重新思考⼈与⾃然的关系――⼈与⾃然是和谐统⼀的整体。
从这种思维⽅式出发,⼈与⾃然所构成的整体是⼀个被消解了对⽴、差别和⽭盾的整体。
这种思维⽅式尽管像有些学者分析的那样是缺乏理性的,但是对与⼯业社会过度张扬⼯具理性导致的主客⼆分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两种思维⽅式各有其发挥作⽤的领域,⼈与⾃然的和谐共存并不意味着⼈放弃认识⾃然界,⽽是以⼀种新的视⾓去认识⾃然,所以⼆者的互补对解决⽣态危机意义重⼤。
其三,儒家“天⼈合⼀”思想为今天⽣态伦理的理论发展提供了视⾓。
儒家“天⼈合⼀”思想是建⽴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上的。
儒家的“天⼈合⼀”追求个⼈内在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与⾃然的合⼀。
儒家通过道德修养来追求⼈与⾃然的合⼀对现代社会认识⼈与⾃然的关系有重⼤的意义。
⼈类⽣存的环境困境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试图来规范⼈类的⾏为,纵观各国,法律制度和法律条⽂很多,但结果却不尽⼈意,⼀是因为法律也有其局限性,⼆是在制度和利益⾯前,更多的⼈倾向于选择利益。
所以,许多学者选择从道德的视⾓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从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提出的对⼈类的警告到今天西⽅环境伦理学理论的层出不穷,从对⼈类中⼼主义的反驳到⾮⼈类中⼼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主流话语,西⽅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流派从动物权利论到⽣命中⼼论再到⽣态中⼼论,论证的视⾓从⾃然界的道德权利、⾃然界的内在价值到宇宙作为⽣态整体,都是从⾃然界作为道德主体的⾓度为⼈类保护⾃然环境提供理论上的价值⽀撑。
(作者单位:燕⼭⼤学⽂法学院)
注释
①季羡林:“‘天⼈合⼀’新解”,《传统⽂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1期。
②转引⾃潘媛:“论儒家‘天⼈合⼀’观的当代启⽰”,《中南财经政法⼤学研究⽣学报》,2007年第3期。
③张世英:《天⼈之际》,北京:⼈民出版社,1995年,第186页。
④蔡钟翔,曹顺庆:《⾃然·雄浑》,北京:中国⼈民⼤学出版社,1996年,第375~376页。
天⼈合⼀哲学思想的论⽂⼈与⾃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化的天⼈合⼀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天⼈合⼀哲学思想的论⽂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天⼈合⼀哲学思想的论⽂篇⼀【摘要】⼈与推荐度:点击下载⽂档⽂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