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和援助对策
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措施
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措施在当今社会,就业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而就业困难人员更是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和帮助。
就业困难人员通常包括残疾人、长期失业人员、大龄低技能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等。
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障碍,如自身技能不足、就业信息不对称、社会歧视等。
为了帮助这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帮扶措施。
一、加强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职业培训课程。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实用的职业技能,如电工、焊工、厨师、美容美发等,也可以包括一些通用性的技能,如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应用、沟通技巧等。
同时,加强培训与就业的对接,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确保培训后的人员能够顺利就业。
为了提高培训效果,要选择优质的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
此外,还可以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培训补贴和生活补贴,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提高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二、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就业信息不对称是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要建立健全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就业信息。
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 APP 等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同时定期举办招聘会、就业洽谈会等活动,为就业困难人员和用人单位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加强就业信息的筛选和分类,根据就业困难人员的技能水平、就业意向等,为他们推送合适的岗位信息。
此外,还可以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咨询、职业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市场形势,制定合理的就业规划。
三、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就业困难人员,要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
提供创业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创业成功率。
设立创业扶持资金,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创业启动资金、贷款贴息等支持。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就业困难人员指的是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障碍的群体,包括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残疾人、城乡困难人员等。
他们就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岗位匹配问题、教育资源不足、资金短缺以及职业技能不适应现代化生产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岗位匹配问题是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方面,现代化生产要求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而就业困难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学历往往与之不匹配,导致他们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
由于就业岗位的稀缺性,使得竞争激烈,就业困难人员往往在面试和选拔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针对岗位匹配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就业困难人员应该根据自身的教育背景、兴趣和特长,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并获得就业指导机构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大对就业指导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就业困难人员应该通过职业培训和技能提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职业培训机构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岗位,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企业也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加强就业服务和资源共享。
政府应该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服务,建立健全的就业服务机制,为他们提供职业介绍、岗位匹配、劳动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就业资源的整合和分享,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并与各类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教育资源不足也是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我国,教育资源普遍偏向于城市,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前景受到严重影响。
针对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设施。
还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支持,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体系,保障他们的学习权益。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问题,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主要问题包括就业机会有限、竞争激烈、技能匹配度低等。
为了提高就业能力,可以加强职业培训,提升技能和知识水平。
推动社会包容性就业政策的实施,为困难人员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
重视心理健康也是关键,需要给予心理关怀和支持。
重视并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对社会的意义重大,需要共同努力促进就业环境的改善,打破困难人员就业障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就业困难人员、问题严重性、社会影响、就业能力、职业培训、社会包容性就业、心理健康、帮助、改善就业环境。
1. 引言1.1 问题的严重性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问题十分严重。
他们常常因为缺乏相关技能和经验而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导致长期失业。
这种情况不仅使他们个人的经济困难加重,也增加了社会的负担。
由于无法就业,这些人员可能需要依赖社会福利来维持生计,从而增加了社会的财政负担。
长期失业也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导致情绪低落、自卑感加重等问题。
就业困难人员的存在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为他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无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解决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1.2 对社会的影响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这些人找不到工作,不仅会造成他们本人生活困难,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长期失业会导致个人的经济困难,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甚至可能会导致家庭破裂、社会不稳定。
就业困难人员的增多会增加社会负担,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社会救助和援助,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在职业层面上,就业困难人员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就业技能得不到提升和更新,会造成人才流失、劳动力浪费,影响社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特殊群体就业分析报告
特殊群体就业分析报告特殊群体就业分析报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特殊群体指的是身体或心理上有一定障碍或困难的群体,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少数民族、女性等。
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困难,但也能够给社会带来独特的贡献和价值。
本报告将分析特殊群体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特殊群体就业现状分析1. 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残疾人就业,但由于种种原因,残疾人就业率仍偏低。
残疾人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单位歧视、职业技能不足以及适应环境不利等。
2. 老年人就业: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老年人就业的主要问题是职业年龄限制和技能更新。
许多老年人由于年龄限制而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他们所具备的技能也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过时。
3. 少数民族就业:少数民族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参与度较低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地理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
另外,一些少数民族人群由于受到教育水平和语言障碍的影响,也难以适应城市工作环境。
4. 女性就业:女性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平等的待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职业歧视和兼顾家庭和工作的困难等。
二、特殊群体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1. 就业歧视:特殊群体往往面临着就业歧视,被一些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拒之门外。
这主要是由于用人单位对特殊群体存在误解和偏见,从而导致了不公平的招聘和录用。
2. 职业技能不足:一些特殊群体在职业技能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这可能是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不足。
3. 就业环境不利:特殊群体在就业环境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这包括缺乏无障碍设施、缺乏培训机会以及缺乏包容性和友善的工作环境等。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就业困难人员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年龄、健康状况、教育水平、职业技能等)导致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难的人群。
他们往往面临着诸多就业问题,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面试不顺利、遭受歧视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以帮助就业困难人员顺利就业。
本文将从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问题出发,分析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希望能够为此类人群提供一些帮助。
一、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问题1.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就业困难人员往往由于年龄、教育水平、职业技能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他们可能被认为缺乏经验、技能或资历,导致在就业市场上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
2. 面试不顺利即使就业困难人员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面试也往往成为他们的一大难题。
他们可能由于紧张、表达能力不足、形象不佳等原因无法在面试中取得成功,从而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3. 遭受歧视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可能会对就业困难人员存在偏见,认为他们不适合从事某些工作,或者对他们的工资待遇、晋升机会等方面存在歧视。
这种歧视现象会进一步增加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难度。
1. 就业市场需求当前社会,技术、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很多就业困难人员在这些方面可能存在欠缺,导致他们很难找到符合自身条件的工作岗位。
2. 精神和心理因素面对就业困难可能会给人带来挫折感和自卑感,长期的就业困难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到自己的表现和求职成功率。
3. 社会观念和偏见一些人对于就业困难人员存在偏见,认为他们的能力和价值不如其他人,因此在招聘过程中可能会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或者给予差的待遇。
1. 提升自身素质就业困难人员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包括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
可以通过参加职业培训、学习技能、积累经验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增加找到工作的可能性。
2. 充分准备面试面试是就业困难人员找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他们需要充分准备面试。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就业困难人员主要指的是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顺利就业的群体。
他们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学历不高、经验不足、岗位需求少等,以下是对这些问题的对策。
学历不高是就业困难人员常面临的一个问题。
对于这类人员来说,可以通过继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
国家提供了很多补习学习的机会,可以选择报读成人高等教育学校、技术学校或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增强竞争力。
经验不足也是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一个问题。
对于这类人员来说,可以通过参加实习或志愿者活动来积累工作经验。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他们可以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并在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履历,使自己更具竞争力。
岗位需求少是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一个问题。
对于这类人员来说,可以通过多渠道寻找就业机会。
他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招聘平台、人才市场等各种招聘渠道,积极投递简历,并且主动拓宽自己的就业范围,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并随时关注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增加就业机会。
社会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关注度还不够高,雇主在招聘中对他们的倾向性也比较低。
对于就业困难人员来说,自我推荐和个人营销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可以针对自身的优势特点,制作一份具有个性化和吸引力的简历,突出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利用个人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潜力,吸引雇主的注意力,增加获得面试的机会。
政府也应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降低他们的就业门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岗位机会,并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就业市场。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予就业困难人员。
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是多种多样的,需要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个人的积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并通过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支持,才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顺利就业。
困难家庭就业帮扶措施
困难家庭就业帮扶措施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尤其是对于困难家庭来说,就业更是他们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教育水平、家庭背景、职业技能等,困难家庭面临着就业中的很多问题,导致他们难以融入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
为此,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各种方式的就业帮扶措施,旨在为困难家庭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服务。
本文将就困难家庭就业的现状、问题以及帮扶措施进行探讨。
现状及问题困难家庭的特点是家庭收入较低,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且缺乏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等。
这些特点特别让他们在求职、创业等方面遇到很多问题。
比如,困难家庭成员往往对就业市场不了解,无法准确了解自身条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无法正确聚焦求职方向。
此外,他们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普遍较为薄弱,不符合现代化社会市场经济的用人要求,往往面对高技能、高素质劳动力拼杀的劳动力市场,难以获得竞争优势。
帮扶措施为帮助困难家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下面是一些可行的帮扶措施:职业培训由于很多困难家庭成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面对市场需求时往往无法胜任相关岗位。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培训班等方式,在具有技能短缺的岗位开展职业培训,真正提高困难家庭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就业创业指导由于缺乏复杂的就业市场信息,许多困难家庭的成员不太熟悉市场需求。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就业中心等途径为困难家庭的成员提供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合理聚焦就业方向和创业方向,更为精确地提出自身需求。
精准帮扶政策政府可以制定一些针对困难家庭的特殊就业保障政策,例如:首先,加强对困难家庭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为特殊困难家庭成员开设绿色通道、特殊倾斜;其次,鼓励困难家庭成员参加到岗位培训和岗位招聘中,充分开发其潜力;最后,加大对企业对接困难家庭就业和普惠金融项目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加优惠的融资政策等。
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对策
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对策首先,对于残疾人来说,公平就业和合理的工作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应当加强对企业雇佣残疾人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提供无障碍的工作场所和设施。
此外,还应加大对残疾人职业培训的力度,提高其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社会应加强对残疾人就业权益的宣传和教育,消除歧视和偏见。
对于失业人群来说,政府应该加强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其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帮助失业人群重新融入社会。
同时,鼓励民间组织和社会企业在就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失业人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低收入家庭往往陷入贫困的困扰,他们需要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来提升其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同时制定最低工资政策,确保低收入人群的工资水平得到合理保障。
此外,还可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低收入家庭提供社会救助、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等福利。
农民工作为特殊弱势群体,出于经济和种族原因,面临诸多就业困境。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就业的转变。
同时,加强农民工就业权益的保护,推行工资支付保证制度,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生活和就业环境,减少农民工外出打工的需求。
少数民族作为特殊弱势群体,他们在就业中面临着语言和文化障碍。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多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群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还可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促进少数民族人群就地就近就业。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少数民族就业权益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纠正就业中的不公平待遇。
总之,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不容忽视,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制定相关政策和对策来改善他们的就业状况。
通过加强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机会、保障就业权益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可以帮助特殊弱势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发展。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就业困难人员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就业面临困难的人群,包括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长期失业人员等。
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有:就业机会有限、就业技能不符合需求、就业歧视、心态问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以下几点对策。
就业机会有限是导致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缓解该问题,需要加大经济发展力度,从宏观上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等,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还可以鼓励创业,支持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技能不符合需求也是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问题之一。
就业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而一些就业困难人员的职业技能却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困难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
政府可以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建设更多的职业培训机构,并提供相应的培训补贴,使就业困难人员能够接受系统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
就业歧视也是影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原因之一。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就业困难人员可能面临歧视,比如年龄歧视、性别歧视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强就业歧视的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就业歧视行为的处罚力度。
可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就业困难人员的认知和了解,增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包容和支持,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心态问题也是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业困难人员由于经历了一系列的就业挫折,可能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产生消极的心态,缺乏对就业的积极性和信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强心理援助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对就业的积极性和信心。
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就业促进活动,如就业咨询会、招聘会等,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资源,激发他们的就业热情。
浅谈实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实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一些就业困难群体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如何有效帮扶这些群体,提高其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就实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二、问题分析1、帮扶政策难以全面覆盖目前的就业帮扶政策主要以发放失业保险金、提供职业培训和岗位推荐等为主,但这些政策并不能全面覆盖所有的就业困难群体。
一些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如残疾人、长期失业者、退役军人等。
2、帮扶措施缺乏个性化不同的就业困难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但目前的帮扶措施较为单一,缺乏个性化。
例如,对于年龄较大的失业者,由于其技能和体力可能难以适应某些岗位的需求,单纯的技能培训可能无法解决其就业问题。
3、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的就业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如职业介绍信息不准确、岗位匹配不精准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一些就业困难群体在寻找工作时可能存在盲目性和低效性。
三、对策建议1、完善帮扶政策,提高政策覆盖面政府应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更加完善的帮扶政策,提高政策的覆盖面。
例如,可以建立更加灵活的失业保险制度,为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的失业保险金;为特殊群体提供专门的就业帮扶措施,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退役军人创业扶持等。
2、加强个性化帮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措施。
例如,对于年龄较大的失业者,可以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岗位推荐;对于长期失业者,可以提供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服务等。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政府应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
例如,可以建立全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提供准确的职业介绍信息和岗位匹配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等。
四、结论实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高职院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对策分析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也逐渐增多。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存在就业难的情况,他们被称为弱势群体。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困难?又该如何制定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本文将就此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1. 就业市场需求与供给不匹配高职院校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是导致弱势群体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
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与一线城市需求的就业专业不符合,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遇到了就业机会有限的情况。
2. 就业技能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经验的培养,导致就业技能不足。
在求职中他们往往难以胜任职场实际工作,并且缺乏竞争力。
3. 就业心态不正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就业市场存在片面或消极的认知,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和就业前景缺乏信心,这种消极心态也成为了他们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4. 缺乏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做得不够充分,缺乏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使得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有效地应对就业找工作的难题。
1. 加强专业与就业市场的对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就业市场需求,适时对学校开设的专业进行调整,增加与市场需求匹配的专业,以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2. 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技能培养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就业技能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鼓励就业创业高职院校应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和就业,鼓励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4. 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提供更加专业和系统的就业指导,并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5. 政府、社会和学校合力推动就业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政策支持,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起到桥梁和推动作用。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就业困难人员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如年龄、教育背景、身体健康状况等,导致其在就业市场上面临较大困难的群体。
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涉及到他们的心理状态、就业技能、就业机会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心理问题。
由于长期失业或就业状况不佳,他们往往面临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
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无法胜任工作,缺乏自信,造成就业难以顺利进行。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
可以通过心理辅导,鼓励他们树立积极的就业态度,提高自身价值感和自信心。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之二是技能不匹配。
由于教育背景较低、长期失业等原因,就业困难人员的职业技能可能与劳动市场需求不匹配。
这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技能不足的难题,难以与其他求职者竞争。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困难人员的专业技能。
政府可以提供相关的职业培训项目,帮助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并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确保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匹配。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之三是就业机会不足。
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形势下,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他们可能面临用人单位不愿录用、歧视或偏见等问题。
为应对这一问题,可以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发展自己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帮助他们创业就业。
也可以通过就业优惠政策和用工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录用就业困难人员。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之四是社会认同度不高。
在某些社会环境下,就业困难人员可能会受到歧视、排斥等。
这会给他们的就业过程带来很大的困扰,并进一步限制他们的就业机会。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高社会对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同度。
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到他们的努力、挑战和经验,并树立包容和尊重的社会氛围。
相关法律法规也应加强,保护就业困难人员的权益。
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问题包括心理问题、技能不匹配、就业机会不足和社会认同度不高等方面。
“弱势群体”帮扶总结8篇
“弱势群体”帮扶总结8篇篇1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这些群体由于各种原因,面临着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困境。
为了帮助他们改善现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
本总结将详细介绍我们的帮扶措施、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二、帮扶措施1. 生活帮扶:我们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包括食品、衣物、住房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我们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帮助他们申请低保、办理相关手续等。
2. 教育帮扶:针对弱势群体中的学生,我们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帮扶活动。
包括提供学习资料、辅导功课、组织学习小组等。
我们还积极与学校、老师沟通,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3. 就业帮扶:我们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就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
同时,我们还与用人单位沟通,争取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支持。
4. 心理帮扶:我们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增强自信心和幸福感。
三、帮扶成效经过一年的帮扶工作,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保障。
其次,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许多学生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再次,许多弱势群体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实现了自食其力。
最后,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更加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在帮扶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帮扶资源的不足限制了我们的帮扶范围和深度。
其次,一些弱势群体对帮扶工作存在误解和抵触情绪。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方案:1. 加大帮扶资源的投入,扩大帮扶范围和深度,提高帮扶效果。
2. 加强与弱势群体的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困难,制定更加精准的帮扶措施。
3. 宣传帮扶政策,消除误解和抵触情绪,提高弱势群体对帮扶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五、结论总的来说,我们的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帮助了许多弱势群体改善了生活状况、提高了学习成绩、实现了稳定就业并增强了心理健康。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就业困难人员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就业困难的群体,包括但不限于残疾人、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
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社会认知度低、培训机会不足、职业匹配度低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帮助他们就业,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和生存能力。
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问题:1. 社会认知度低:就业困难人员由于特殊身份或特殊情况,往往被社会边缘化,缺乏应有的社会认知度。
这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2. 培训机会不足:许多就业困难人员由于教育水平不高或残障等原因,缺乏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无法获得相应的培训机会,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就业需求。
3. 职业匹配度低:一些就业困难人员由于自身的特殊情况,往往难以找到与自己特长和兴趣相符合的工作,导致职业匹配度低,工作不稳定,或者工作内容与自身无法完全适应。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帮助就业困难人员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和生存能力:1. 提高社会认知度:政府、社会组织和媒体等应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他们的认知度,树立包容和尊重的社会氛围,减少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2. 加强培训服务: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培训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培训资源,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 优化职业匹配度: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包容和支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找到与自己特长和兴趣相符合的工作,提高职业匹配度,确保他们的就业稳定和生活质量。
社会各界也可以从自身出发,积极关注就业困难人员的问题,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共同为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问题做出努力。
通过上述对策,我们可以帮助就业困难人员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和生存能力,促进社会的多元共融,实现社会的包容和共赢。
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对策
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对策特殊弱势群体由三类人员构成:刑释解教人员、生理弱势人员与大年龄人员。
刑释解教人员是指劳改、劳教的刑满释放人员。
这类人员是一个有社会政治敏感性的特殊群体,由于自身与社会的歧视缘故,常被企业以种种借口而拒收的就业困难人员;生理弱势人员是指处于就业年龄段、因自身体型、体态畸形或者生理、相貌上存在缺陷,多次就业未成功的就业困难人员。
大年龄人员则是指男性在55岁以上已通过了最佳劳动年龄,身患较多疾病,被多数单位拒之门外的就业人员。
安置特殊弱势群体障碍突显,困难重重,比解决通常失业人员更是艰难。
政治、生理与年龄上的弱势客观存在,不可改变更不能回避。
他们的生存状况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及社区的生活环境,假如社会不为他们制造相对稳固的就业环境,他们很可能会因无所事事,生活无着落而重蹈覆辙,从而加重社会的不稳固因素。
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应当拥有劳动权,但就业门路并不为这些就业弱势人员敞开,考虑到他们缺乏就业竞争力,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与援助,社会则应减少对他们的歧视与不平等待遇。
本文试对这二类人员就业现状作一分析并提出了援助计策。
一、特殊弱势群表达状分析1.刑释解教人员现状据上海市监狱局最近统计,黄浦区1999年2000年刑释人员共有325人,公共职介机构推荐就业占7.7%,回原单位为0,自谋职业79.1%;豫园街道1998至2002年间刑释解教人员有305人。
在305人中就业只有66人。
其中自谋职业53人,推荐就业13人。
推荐就业比例只占4%,而占78.4%的刑释解教人员处于无业与就业不稳固状态,很多还是隐性就业。
生存状态。
大多数刑释解教人员家庭环境十分困难,他们刑满释放后长时间找不到工作,无经济来源,往往只能依靠父母微薄的退休工资免强度日,有的同意兄弟姐妹的救济。
自谋出路的解教人员则通过摆小摊,经营小本生意养家糊口。
单身汉的生活更苦,没有家人依靠,唯一出路只能通过就业求生存。
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对策
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对策特殊弱势群体指的是那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不利条件的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低收入家庭等。
他们面临着就业机会少、工资待遇低、被歧视和排斥等问题。
因此,为特殊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并改善他们的就业现状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包容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对策进行讨论。
首先,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身体条件限制和社会歧视,导致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老年人因为年龄问题遭受歧视,面临着降薪、失业甚至被迫退休的情况。
农民工由于缺乏技能和教育,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工资待遇低且工作条件较差。
低收入家庭由于缺乏资本和教育资源,很难找到高薪工作。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以改善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状况。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扶持力度。
例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他们的就业权益不受侵犯。
同时,提供针对特殊弱势群体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优惠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招聘特殊弱势群体。
其次,企业应提高对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意识和责任感。
不仅需要改变对这些群体的偏见和歧视,还要通过具体行动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企业可以与政府合作,推动特殊弱势群体的职业培训和工作机会。
此外,企业也可以改善特殊弱势群体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保障他们的权益。
再次,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特殊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宣传和教育,增强社会对特殊弱势群体的了解和尊重。
同时,积极倡导包容性就业,鼓励企业提供更多的特殊弱势群体就业机会,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改善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企业应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改善工作环境,社会各界应加强宣传和支持。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平等和社会包容。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因自身条件或外部环境等原因导致就业难度较大的群体,他们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教育背景不足
很多就业困难人员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他们的技术和知识水平较低,缺乏竞争力。
这会导致他们在求职中没有足够的优势。
二、职业经验不足
大部分的就业困难人员属于初次求职,缺乏职业经验,无法适应各种就业环境。
他们的职业技能也需要提升,才能胜任一些职业。
三、身体条件问题
很多就业困难人员身体有生理缺陷,影响了他们的就业选择和就业能力。
同时,他们的生理状况可能也会导致企业对他们的聘用心存疑虑。
四、心理问题
有些就业困难人员在求职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挫折,心态不稳定,对未来充满焦虑和恐惧。
一些人甚至会因此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到生活和工作。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有相应的对策:
一、优化教育体系,提高就业困难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政府应该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培训力度,扩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覆盖面,让就业困难人员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
二、加强职业指导与实践
应该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职业指导和实践,帮助他们了解自己适合的职业选择和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三、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不歧视就业困难人员,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
四、提高公众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应该提高公众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关注度和社会责任感,让就业困难人员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支持。
总之,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问题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都应该为此作出积极的贡献。
现阶段中国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扶助对策探究
现阶段中国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扶助对策探究一、现阶段中国就业弱势群体的形势及其原因二、现有社会扶助政策的评估三、就业援助的有效性探究四、教育培训对就业弱势群体的推动作用五、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六、案例分析七、结论一、现阶段中国就业弱势群体的形势及其原因在现代社会,就业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但是,在中国,就业弱势群体也逐渐增多。
这些人群包括老年人、残障人士、农民工、退役军人等。
他们面临着就业机会有限、技能匮乏、社会认同度不高等多重困境。
就业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另一方面是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难以获得公平的机会。
因此,针对他们的就业困难问题,政府需要切实出台举措。
二、现有社会扶助政策的评估目前,政府的扶助政策主要包括财政补贴、就业援助金、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但与就业弱势群体的需求相比,这些措施还略显不足。
在实际实施中,政策透明度不高,执行力度不足,难以达到提高就业弱势群体就业机会的目的。
因此,在优化现有扶助政策的基础上,有必要探索新的社会扶助模式。
三、就业援助的有效性探究就业援助是政府实现就业市场公平、优化就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工作质量不高、创业辅导不够等。
因此,需要就业援助服务更加精准和专业化。
在给予援助的基础上,也需要给予更具体而细致的指导,使较弱势群体更加了解自身需求及未来的就业趋势。
此外,需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定制有效的就业援助服务方案,同时注重就业援助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化服务,以达到更高效的帮扶效果。
四、教育培训对就业弱势群体的推动作用不同于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士,许多就业弱势群体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特点使其在想方设法获得工作时处于一种竞争劣势。
教育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就业弱势群体自身素质,还可以开拓求职者的就业路径。
政府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就业培训机制,注重就业弱势群体的培训需求,提高其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就业的质量和效率。
五、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企业的发展不仅要为利润而战,同时也要考虑社会责任。
特殊群体帮扶就业情况汇报
特殊群体帮扶就业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在特殊群体帮扶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为特殊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帮扶措施。
下面,我将汇报特殊群体帮扶就业情况的相关数据和具体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目前的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特殊群体的就业情况。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特殊群体的就业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残疾人、退役军人、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就业率均有所提高。
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政策和措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为特殊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特殊群体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就业率有所提高,但特殊群体在就业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比如,一些企业对特殊群体持有偏见,不愿意给予他们机会;另外,一些特殊群体缺乏专业技能和培训,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帮扶力度,为特殊群体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
首先,我们加强了对企业的宣传和教育,希望能够改变他们对特殊群体的偏见,鼓励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我们加大了对特殊群体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力度,希望能够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特殊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帮扶,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融入到工作中去。
最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特殊群体帮扶就业工作。
我们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中来;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竞争力;另外,我们还将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帮扶,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总的来说,特殊群体帮扶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帮扶力度,为特殊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特殊群体的就业状况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为他们的美好未来铺平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和援助对策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浅析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和援助对策郭康华陆益彪特殊弱势群体由三类人员组成:刑释解教人员、生理弱势人员和大年龄人员。
刑释解教人员是指劳改、劳教的刑满释放人员。
这类人员是一个有社会政治敏感性的特殊群体,由于自身和社会的歧视缘故,常被企业以种种借口而拒收的就业困难人员;生理弱势人员是指处于就业年龄段、因自身体型、体态畸形或生理、相貌上存在缺陷,多次就业未成功的就业困难人员。
大年龄人员则是指男性在55岁以上已经过了最佳劳动年龄,身患较多疾病,被多数单位拒之门外的就业人员。
安置特殊弱势群体障碍突显,困难重重,比解决一般失业人员更是艰难。
政治、生理和年龄上的弱势客观存在,不可改变更不能回避。
他们的生存状况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及社区的生活环境,如果社会不为他们创造相对稳定的就业环境,他们很可能会因无所事事,生活无着落而重蹈覆辙,从而加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应当拥有劳动权,但就业门路并不为这些就业弱势人员敞开,考虑到他们缺乏就业竞争力,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援助,社会则应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本文试对这二类人员就业现状作一分析并提出了援助对策。
一、特殊弱势群体现状分析1.刑释解教人员现状据上海市监狱局最近统计,黄浦区1999年2000年刑释人员共有325人,公共职介机构推荐就业占%,回原单位为0,自谋职业%;豫园街道1998至2002年间刑释解教人员有305人。
在305人中就业只有66人。
其中自谋职业53人,推荐就业13人。
推荐就业比例只占4%,而占%的刑释解教人员处于无业和就业不稳定状态,不少还是隐性就业。
生存状态。
大多数刑释解教人员家庭环境十分困难,他们刑满释放后长时间找不到工作,无经济来源,往往只能依靠父母微薄的退休工资免强度日,有的接受兄弟姐妹的救济。
自谋出路的解教人员则通过摆小摊,经营小本生意养家糊口。
单身汉的生活更苦,没有家人依靠,唯一出路只能通过就业求生存。
但自身的政治污点往往成为致命的制约因素,使得他们求职无路。
豫园街道丹马居委刘某,42岁,父母双亡又是单身。
从小寄养在外祖父家。
1995年因盗窃罪被劳教1年,刑满释放后他在市场中就业均因有前科,遭到淘汰,只得靠找零工维持生活,也只维持短暂的一段时间,以后只能靠年迈舅舅的接济和邻居们的救助。
对此他多次上访市、区有关部门,甚至几次扬言要杀人要重新犯罪。
以上案例是众多刑释解教人员生活状况的一个缩影。
生活艰苦、求职无路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更值得一提的是,豫园街道仅3年间统计出的刑释解教人员中犯盗窃罪的有63人,吸毒者60人,两者相加占到了释放总人数的%。
如果不为这些人员安置岗位,盗窃者会因终日无事,好吃懒做重操旧业;吸毒者精神上更加空虚,生活上更加堕落,又会走上犯罪道路。
这些隐患都将扰乱社会治安。
就业现状。
刑释解教人员工作难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没技能,他们基本上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二是文化低,往往只具备中小学的文化程度,很难适应许多岗位的要求;三是心理有障碍,政治污点如同一个深刻在身体上的烙印一样将伴随他们终生。
政治污点成了他们受歧视遭冷遇的罪魁祸首,致使他们的求职积极性屡遭打击,产生心理障碍;四是对就业态度有偏差,有这样三种人:一种是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不想参加培训不愿就业,守株待兔以逸待劳;一种是希望就业但挑三拣四对脏活累活不愿干,对工资待遇有要求;另一种就是迫切希望就业。
不少用人单位把刑释解教人员拒之门外,即使符合条件也不例外。
况且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僧多粥少,而适合刑释解教人员的岗位更少。
社会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偏见难以消除,这无形中增加了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难度。
目前还没有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政策倾斜。
2.生理弱势人员现状时下,用人单位在招收员工时除了看学历、技能和工作经历以外,也非常看重个人形象。
企业开始注意公众形象。
那些具备了高素质,且天生丽质的应聘者无疑是用人单位的宠儿,他们是幸运的。
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有那么一些人,不仅自身条件差,文化素质低,更不幸的是长相又差强人意。
诚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是相貌是天生天养,后天很难弥补。
生理弱势群体的就业困难还未引起重视,请听一个生理弱势人员的自述:我叫吴某,29岁,身高1米60,体重90公斤,肥胖成了我就业的一大障碍。
在3年多的求职路上,我无数次碰壁,几乎得了“就业恐惧症”。
一次我到了周庄酒店打工,试了几天,经理说我太胖,当着众人的面把我辞退了。
我想不通,难道胖是一种罪吗还有一些人,他们的残疾尚未达到可以享受福利待遇的程度,就业对于他们更是举步维艰。
例如协保人员王某,50出头,他一眼失明但办不出残疾证。
虽然本人持有二级厨师证书,但找工作依旧困难。
某些单位尽管肯定他的技能,因为个人形象拒绝录用。
3.大年龄人员现状相当一部分男性临近退休,但是年龄偏大,他们往往只能胜任一些门卫或值晚班,而这类工作目前又很少,因此造成了就业困难。
例如58岁的协保人员朱某,右眼失明又是单身,仅靠180元救助金生活。
生活相当艰苦。
虽然他本人积极要求工作,但客观条件只能值晚班,而这类工作毕竟是少量的,即使有这样的岗位供给,也很少有单位愿意接纳他。
对于协保人员,随着年龄的增大,也将成为大年龄弱势群体,面对同样的就业困境。
二、对特殊弱势群体的援助对策1.发挥就业援助员作用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目前已经成为最为棘手的问题。
一方面,用工单位排斥他们,另一方面刑释解教人员存在不同的三类情况,因此,安置刑释解教人员不能“一刀切”,而要从实际出发在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的过程中,可采用就业援助员与刑释解教人员“一对一”的就业援助责任制。
就业援助员通过与他们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
同时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就业观念。
这有助于刑释解教人员摈弃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
就业援助员则要极力帮助那些希望就业生活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为他们开发岗位,落实岗位。
就业援助员通过“绿色通道”就业援助机制的运行与区职介所和街道劳就所保持沟通,既为这些部门及时输送劳动力资源也切实为刑释解教人员排忧解难。
还可对他们上岗后进行跟踪了解他们就业后遇到的问题并设法给予解决。
对生理弱势人员所遭遇的就业困境,同样也可通过就业援助员给予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
如身高米体重180多斤的生理弱势人员吴某走投无路之时,就业援助员方阿姨向她伸出了温暖之手。
这位热心的阿姨四处为小吴找寻就业机会,鼓励她参加区就业促进中心举办的大型招工活动。
在她情绪受挫时又耐心地开导她,客观地帮她分析自身的情况和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她改变了就业观念。
终于给小吴找到了一份超市收银员的工作。
就业援助员所发挥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她们是这些就业特困人员就业的领航人,在他们陷入就业困境悲观绝望的时候为他们点燃了心灵的灯火,为他们生存指明了方向,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困苦。
2.发展非正规劳动就业非正规劳动就业主要通过参与社区的便民利民,市容环境建设中的公益性劳动,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临时性、突击性的劳务及家庭手工业、工艺作坊等形式来实现,具备生产自救的性质。
实践证明这一具有“上海模式”的非正规劳动就业,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它有助于建立就业托底机制,维持社会稳定大局;有助于推动结构调整与新经济组织发展,转变人们的就业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针对刚刑满释放人员,可以专为他们设立一个非正规就业基地,即在他们回归社会以后的过渡期内,通过公益性岗位的“四保”工作安置他们就业,待有就业机会的时候再根据实际情况推荐他们上岗。
组织生理弱势人员以非正规劳动就业形式实现生产自救性质的就业是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的最佳途径。
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如自行车停放管理、医院病人护理、家政服务和净菜供应等,既满足了社会需求,又适应生理弱势人员文化低、技能差但还具备劳动能力的特点。
对需要就业并且具有一技之长的生理弱势人员,就业政策应当向他们倾斜。
既为他们广开就业门路,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同时政府应对提供就业岗位和吸纳就业特困人员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3.加强托底保障市局要求对被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实行100%的安置,按照这一目标就应该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100%的托底保障。
对一般的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保障是促进就业,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措施,对特殊弱势群体更应如此。
对此建议为特殊弱势群体建立相应的暂时性托底机制,即设立区、街道的就业援助基金。
只要用工单位接受特殊弱势群体上岗,就业援助基金就可帮他们托底保障。
这项就业援助基金的作用在于一方面能相对提高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他们岗位的稳定性。
托底保障可采用渐退制,即当特殊弱势群体积累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并被用人单位接纳后,托底保障作用亦随之减弱。
对于不同的人群给予不同的就业援助是实施就业脱困的核心内容。
针对大年龄弱势群体,在就业岗位欠缺的情况下,建议通过民政救助让他们享受“低保”政策,帮助他们平稳地过渡到退休年龄。
如果大龄弱势人员家中有求学的孩子,对他们的救助视角可以转移到其下一代,适当投入人力资本,这包括对其子女的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
大龄弱势人员家庭只有在获得最低基本医疗救助的情况下,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才真正落到实处,其子女的脱贫才不会因为生病或无法求学而落空。
城市社区在扶贫脱困工作的开展中应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即在实施对特殊弱势群体援助的同时,将扶贫脱困的重心向其下一代转移。
这是特殊弱势群体摆脱现状的真实希望所在,是防止贫困成为代代相传的痼疾关键一环。
同时还要加快协保人员享受失业保险的成文机制。
应当鼓励和引导协保人员同原单位解除协保关系,申领失业保险金。
实践将进一步证明:就业是脱困之本。
在特殊弱势群体不能和一般人同一起跑线竞争就业的情况下,实施就业援助这一具有上海特色的帮困模式,不失为一种新型的就业保障机制,它有助于特殊弱势群体自食其力,走出困境。
对这样的人群实施援助应形成民政救助、劳动托底保障和社会救助三者合力,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上海申博成功给就业带来了契机,就业将呈现出“标准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新特点。
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实现自身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升。
抓住历史机遇,参与“职业技能振兴计划”。
对特殊弱势群体实施就业援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动员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既要给予力所能及的扶持;又要设法帮助他们自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以使整个社会生活更和谐,发展更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