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复习表格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总结表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总结表
中央制度
地方制度
选官制度
监察制度
谏议制度
思想控制

皇帝制、三公九卿
郡县制
军功授爵
御史大夫
——
焚书坑儒

中外朝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推恩令、刺史
察举、征辟制
刺史
——
独尊儒术
隋唐
三省六部制
(节度使)
科举制
门下省
门下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教合一

二府三司制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转运使)
通判
谏院
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一省制
行省制
——
——

废丞相(明太祖)
设内阁(明成祖)
省制
科举制(八股取士)
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按察使司、
厂卫制度
无专门机构

军机处
省制
——
文字狱
演变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选官权归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
对官员控制不断加强,加强了皇权
对君主的约束逐渐减少,皇权不断强化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中国古代政治史

二、宗法制
1、概念:通过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 政治统治。 2、目的:巩固统治(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 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血缘关系为纽带 4、内容:嫡长子继承制,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 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 系)。
5、影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6、演变:宗法观念影响延续到今天 7、二者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是维护分封制的血 缘纽带,巩固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 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在家中、族 内就是宗法,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


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
强化皇权,是君主 专制的产物 是防止专制,近现代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 产物
3、宋朝:二府三司制
皇帝 行政 中 书 门 下 军事
枢 密 院
财政 三司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 力。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周礼: 1、概念:维护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
2、实质: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 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指皇 帝独裁;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地方听 命于中央,没有独立性。 2、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 3、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被废除;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4、演变: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发展于两汉,完 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强化于明清。
四、秦中央集权制度影响 • 对秦的影响: 巩固国家统一,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秦的暴 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 对后世的影响: 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 朝沿用并完善;对国家疆域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 成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评价科举制
•积极影响:

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
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
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影响:
• 考试的内容多不超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
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
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带有浓厚
的人治色彩)。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 • • • • • • • • • • • ——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1)夏启开始——世袭制 (2)战国秦——军功授爵制 (3)汉朝——察举制(重品行)。主要途径:孝廉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重门第)。 主要依据:门第高低 (5)隋唐宋元——科举制(重才学)。把读书、考试 与做官联系起来,打破门第特权垄断,扩大人才 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教育发展。是封 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 (6)明清——科举制逐步走向没落。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形成于秦 皇帝制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地方:实行郡县制
说明: (1)各级官员由皇帝任免; (2)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 建国家; (3)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封建 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确立 皇帝称号来源:三皇五帝 皇位世袭 基本特征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帝制度本质: 君主专制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初步形成:战国 确立:秦朝
巩固:
西汉 完善: 隋唐 强化: 北宋 新发展: 元 顶峰: 明清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的 确 立 和 发 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确立和发展———秦汉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 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 成及其影响。 知道西汉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认识其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秦 确 立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 中央集权 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 归中央。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 加强。 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 分土地为列侯,列侯从中央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 对土地无管理权
西周分封制有利 于稳定当时的政 历史作用 治秩序,但也容 易发展为割据势 力
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 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 了国家的统一; 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 标志。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二)
第 一 轮 复 习
考点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概念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中央的统治方式,地方绝对服从
中央和地方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核心(根本)特 征: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集权的核心: 郡县制

中央。
发展历程:
秦 汉 时 期 的 政 治 制 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朝:察举制(评价标准为人的品行,东汉中期以后,察举制为地方豪强控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主要看门第出身)科举制:隋炀帝时形成。

1905年,清末新政中废除。

二、重要概念与重要问题补充(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集权制度: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央和地方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2、形成条件(1)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加以保护。

(2)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

(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3、作用影响(先辩证,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来思考)积极:(1)政治上,有利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2)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如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文化上,一方面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促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范围内传播。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1)政治上,长期人治,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2)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社会的落后。

(3)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导致国民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二)比较明清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不同之处(从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三方面思考;还记得比较两个历史事物的方法吗?从背景、内容、影响、性质、目的五方面考虑)1、背景明清内阁:封建经济发展(经济),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政治)近代西方内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完成(政治)2、内容(权力、地位)明清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也不是宰相的重设,其职权与地位的变化完全取决于皇帝。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复习课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复习课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
(奴隶制社会)

清朝
(封建制社会)
分封制、宗法制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
西周社会结构示意图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的宗法制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 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 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④作用: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秦灭六国形势图
燕 赵 齐


韩 楚
秦灭六国形势图
时间:前230年——前221年
方式:远交近攻 领导者:嬴政

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阳
北至长城
西 到 陇 西
人口达2000万
东 到 大 海
2、产生背景:
经济基础: 封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思想基础:
法家思想
归纳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央: 1、建立皇帝制度 县制
2、中央官僚机构(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政事
管理军事
执掌群臣奏章 下达皇帝诏令 负责监察百官
列举唐、明、清时期 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史 实,有何主要共同影响? 唐:三省六部制
秦:三公九卿制 唐:三省六部制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上述中国古代中央制度的演变反映了我国古 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君权不断加强。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要点
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②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1、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机要)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皇权(受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皇帝(集权)
雍正:军机处的设置(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中国古代集权制度发展呈现出的特点、中国古代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原因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在王位、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
②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
③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要特点的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作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④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⑤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
朝代
君主专制的强化
(在中央采取的措施)
中央集权的加强
从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①官职设置: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御史大夫: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
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②特点:三个官职在地位、职责、权力方面相互牵制。
朝代
君主专制的强化
(在中央采取的措施)
中央集权的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

县级行政区最具有稳定性
三级制是历代政区的层级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轨迹
先秦(西周)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依据 战国、秦汉、初 军功爵制 依据
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什么变化?
贵族世袭特权被废除,世卿世禄制被 打破。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度转变。
特点 自下而上 察举制 西汉汉武帝
隋唐——三省六部制
削弱相权
强化皇权
审 议 机 构 审 议 封 驳
国 家 工 程 建 设 理要 执 日政 行 常令 国 事, 家 务处 重
执行 行政 机中 构枢
礼 仪 制 度 科 举 户 籍 赋 税 土 地
草 拟 诏 令
决 策 机 构
官 吏 考 核 任 免
刑 法
军 政
宋朝 ——二府三司制
皇帝
最高行政机构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不断发展
一、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皇权与相权之争)
秦朝 ——三公九卿制
汉朝
西汉 ——中外朝制度 皇 帝 外朝 丞 相
有事上报
决策机构 中(内)朝 尚 书 令 侍 中
执行机构
常 侍
皇帝亲信近臣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汉朝
东汉
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 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 ——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 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特点:有继承又有发展 程度空前强化
体现了时代特征
7.中枢权力机构演变过程中的焦点问题是什 么? 其发展趋势怎样?
焦点问题: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相,皇权 不断加强。
8.中国封建社会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何特点? 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特点:以限制、分割相权原则调整中央官僚体制

古代政治制度表格归纳

古代政治制度表格归纳
古代政治制度表格归纳
以下是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表格归纳:
时期
中央制度
地方制度
选官制度
监察制度
思想控制
先秦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
诸侯国相对独立世卿世禄制无无 Nhomakorabea秦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军功授爵
御史大夫
焚书坑儒

中外朝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征辟制
郡国并行制、刺史制
察举征辟制
刺史制
独尊儒术
隋唐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总督巡抚监督地方官员,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朝设立三司分治地方权力,清朝实行行省制度,集大权于中央。同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科举制度,八股取士。明朝采用南北榜制度,清朝实行满族官员与汉族官员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负责监督官员行为,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同时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
道州县制、节度使制
科举制
门下省、御史台、三司使、三省六部监察制
三教合一

二府三司制、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制、科举制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强监司、明司法
科举制
通判监督制、三司使监察制
理学兴起,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控制思想舆论,加强中央集权。
明清(前期)
内阁制、废丞相、设军机处等权力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顶峰,八股取士,文字狱等。
心学影响加深,程朱理学仍是官方哲学,八股取士和文字狱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以上表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单元名词解释和图片说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单元名词解释和图片说明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三皇五帝】三皇五帝,含义有二:1.指历史人物。

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

五帝,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第二种说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

第三种说法指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

秦国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为五帝。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人民则把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2.指历史时期。

即“三皇五帝时代”,又称“上古时代”、“远古时代”或“神话时代”。

也可以简称为“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率领民众开创了中华上古文明,近现代考古发现了大量与这一时期相对应的龙山文化遗址,证明三皇五帝时期确实存在。

2.【禅让制】禅让制(「禅」,拼音:shàn),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就是这种制度。

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

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3.【王位世袭制】指国家最高权力根据血缘宗亲原则在家族内部传承的制度。

一般来讲,有两种形式,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一般认为夏朝开启了王位世袭制度。

皇帝制度出现后,则为皇位世袭制。

4.【内外服制度】商朝时期实行的行政管理制度,形式相对中央集权制度松散。

内服是指王畿以内地区,由商王直接控制;外服是商国周围的大小方国,其首领为侯、伯。

商朝内外服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

内外服制度下,国家不过是松散的方国联盟。

5.【封建】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制Hale Waihona Puke 主 义秦中

建立
央主
中 央
西汉
集 权
专 制
巩固
集 权
制不
隋唐

断 完善
不强

断化





加强

明清

顶峰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发展演变及变化特征
• 《资治通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
察,中书诏敇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
正。”

•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 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清: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时设军机处, 强化专制皇权;大兴文字狱加强专制集权。使封建君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
实战演练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 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 举措: A.焚书坑儒 B.强化中央机构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文字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 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 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 “节镇太重,主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 者,无它技,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定。”

•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 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 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实战演练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专制, 主要是通过 p75 A.省、部之间相互牵制 B.各省之间相互牵制 C.各部门职权分工合作 D.各部门官员都由皇帝任命

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元朝行省制
秦朝郡县图
元朝行省图
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结合元朝行省 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数量少,管辖范围大。现实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材料: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 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 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 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 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变与不变?
明 三司 清 省
统县政 郡 区 县级政 县 区



路、府、 府、直隶 府、直隶 州 州/州 州 县 县 州、县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监察区到行政 区);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
材料:陕西行 省越过秦岭而有 汉中盆地;湖广 行省以湖南、湖 北为主体而又越 过南岭有广西; 江西行省也同样 跨过南岭而有广 东;……至于江 浙行省,乃从江 南平原逶迤直到 福建山地。
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拓展归纳元朝行省制 特点
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行省 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地 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形成以北制南的 军事控制局面。
“新朝代(西汉)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 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 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拓展 归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推恩令 2、酎金夺爵 3、附益法:汉武帝推行的为解决诸侯国问题而 推行的法律 4、左官律: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 央任命的官吏 ,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 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万钱的 “作左官律 ,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租税 ,不 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与政事”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 5 、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 6 、重用酷吏 ,打击地方豪强…… 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019年历史专题复习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年历史专题复习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浏阳市泮春中学 周国荣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 治制度
(奴隶社会)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476年)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
(封建社会)
(公元前221年—— 1912年)
夏、商、周(分
封制、宗法制)
秦汉
形成
(隋唐宋元)
明清
顶峰
发展
一、禅让制和世袭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朝代
秦 汉 唐 宋 元 明 清
特点
开创建立 承秦巩固 发展完善 有新发展
中央
皇帝、三公九卿
地方
郡县制 郡国 州郡县 道州县三级 文臣 路州县
中朝 外朝 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一省二院
进一步加强 二府 参知 三司使
行省制,省路府州县
空前加强
发展顶峰
废相 权分六部 立阁 废行省设三司 使司府县 康设南书房 雍设军机处 省道府县
趋势二:地方--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趋势三:思想控制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八股取士 文字狱
五、科举制度
(古代重要的选、完善: 唐朝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唐玄宗: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4、完善: 隋唐 创立三省六部制
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 隋唐 创立三省六部制 5、发展: 元朝 创立行省制度
这是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开始
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 隋唐 创立三省六部制 5、发展: 元朝 创立行省制度 6、强化衰落: 明清
(1)明朝
废丞相 设厂卫特务机构 “祖制”

第一部分 必背知识点 古代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 必背知识点 古代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必背知识点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世代沿袭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夏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央:实行王位世袭制;还设相、卿士等,协助国王处理政务。

在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

3、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4、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含义(基本内容):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理解“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意思)(3)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即:先代贵族)(4)受封者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5)受封者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派兵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6)评价:①积极: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奴隶主的统治;②消极: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东周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争霸的混乱局面。

5、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宗法等级: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4)大宗与小宗: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3-4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 复习

3-4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 复习
• (1)形成:隋炀帝时。 根据才能
• (2)完善:唐宋元时期。 • (3)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性质:内阁制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
宰相
地位
法定的行政或 决策机构的长 官
地位的巩固程 十分巩固,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 商议
是否具有决策权

能否对皇帝提供顾问 的内侍机构, 不是法定的
升降、职权大小 依皇帝旨意、喜 好而定
无,职权大小依皇帝
旨意而定
不能
如何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进步作用: (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巩固; (2)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3)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 播,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消极作用: (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 位和言论自由; (3)思想上,专制统治使读书人只知埋头皓首穷经, 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重阻碍科学发 展,文化专制更是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
• 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录取的方式 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 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 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 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说明英国近代文官考 试制度和唐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
()
• ①打破了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 ②加强了中 央集权 ③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④提高了官 员队伍素质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置节度使 节度使:拥有 节度使 政治经济武力大 权,发展成为藩镇 割据势力,成为唐 灭亡的重要因素, (分散地方权力, 削弱中央集权。 解决诸侯国对中央 (安史之乱)
威胁)
选才 制度
(根本原 根本原 因:生产力 注:西周亡于 发展的必然 少数民族(前 结果—牛耕 771) 和铁农具的 普遍使用)
行省制: 行省制: ①河北山西山 东归中央直接 管理(中书省) ②少数民族归 宣慰司(中央 设宣政院) 作用: ①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 ①杯酒释兵权 ②设禁军,收兵 权归中央③文官 ④通判(监督) ⑤收地方财权 作用:
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注:从汉到宋,中央和地方矛盾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解决(行省制)』
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 奴隶 社会阶级 统治特色
奴隶主 奴隶 四个阶级 奴隶社会 世袭制: 世袭制 代替禅让制 宗法制: 宗法制:
嫡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继承
地主阶级(皇帝 豪强地主 士族地主 庶族地主) 农民阶级 (明朝后期城市经济发展,分化出市民阶层) 统一
八股取士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进士科——科举考试形成 下,政府负担沉重) 李世民(贞观)增加考试科目 武则天:武举、殿试
注:1.家谱,姓氏来源(诸侯、王族、地名) 2.台湾问题:郑成功;清设省 3.西藏问题:唐文成公主;元宣政院; 4、新疆问题:达赖、班禅
分封:西周时 秦朝 西汉初期 明朝:
分封:封建(封土建国) 柳宗元《封建论》 顾炎武 (与郡县制、行省制做比较)
专 制 主 义
变革
汉武帝
繁荣 藩镇割据
分裂 文 南方发达 冗
少数民族
加强思想控制
君主专制顶峰 闭关锁国
第一个统一的封 建王朝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最高 行政机构(相 权) 设置参知政事、 设置参知政事、 枢密使、 枢密使、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 权、军权和财 权,削弱相权。
王室衰微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 中央 (周礼) 夏(禹): 政 治 制 度
第一个王朝
商:占卜 甲骨文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奠定了中国两 汉初:力量弱小 职能: 作用: 千多年制度的基本 无为而治 ①宰相一分为三, 皇 格局 丞相权重 权 ①皇帝:(至高无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 汉武帝: 与 上的皇权)政经军事大 汉武帝:中外朝 督,削弱了相权。 制(削弱相权) 相 权,官员任免权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 权 ②中央:三公九卿 制度的创造和完善 矛 ③其他:秦律 统一 盾 灵渠 驰道 长城
①明初:中书 内阁.六部.票拟 省(丞相权力过 议政王大臣会议: 中书省: 限制皇权 中书省: 大,胡惟庸) 代替三省(相 ②明太祖:废 康熙:南书房 权) 军机处 丞相 设六部 雍正:军机处 宰相权力大。 ③明成祖:内 (没有个人意 阁(票拟,不 见,效率提高, 是法定权力机 君主专制达到顶 构) 峰)
中国古代政治史
朝代 都城 统治思想 社会性质 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
镐京(西安)
春秋战国 洛邑
后期以法家为主导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新兴地主 奴隶主
秦 咸阳(西安)
法家(嬴政 李斯)
汉 长安(西安) 道家 儒家
唐 长安 洛阳
两宋 开封 汴京
元 大都
明 应天府 北京
清(1840前) 京师
以儒为主导,儒法并用 儒学发展为理学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 费的局面,为北宋 埋下了积贫积弱的 祸根。(办事效率低
①便利中央对地方管 理,加强了中央集 权,巩固了多民族国 家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 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③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分封:朱棣战 分封 胜建文帝,称 帝迁都 行省制
行省制
汉:察举制 察举制(孝廉)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门第) 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科举制(庶族地主) 科举制
地方
分封制 时间 目的 内容 作用
(西周、秦、 汉初、明)
春秋争霸 战国七雄 (争夺土地 和人民) 各国变法 (商鞅)
中 央 ④郡县制 集 (李斯关于实行郡县制和 分封制的辩论) 权
积极作用:中央 中 对地方的直接有 央 效控制
和 地 方 矛 盾
郡国制: 郡国制 弊端:分封诸 侯,权力分散, 七国之乱 解决:推恩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