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及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主备人计彩秋
一、教材简析:
1、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册课本承接前9册“习惯篇”的内容,继续在课本开头安排了有关自主修改和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的图片,作为全套教材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系列之十。
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抓好本册所安排的关于自主修改作文和多种渠道学语文的习惯培养,把它们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比如,本册习作课文中,专门安排了修改作文的练习,就应该将其作为一次习惯培养的实践来进行教学。
2、本单元主题为“春光无限”,安排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暖流》《只拣儿童多处行》《早》和《古诗两首》等课文及一次习作和一次练习。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
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体现了少年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暖流》是一篇叙事散文,叙述了江泽民主席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并和学生们亲切交谈的事,表达江主席对青年一代的关怀之情。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春游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和快乐。
《早》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蜡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古诗两首》中选取的是两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通过学习可以感受到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
教本组课文时应注重指导学生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春天的生机勃勃。
注重引导学生按照游览、参观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体会作者以花喻人的写法及作用。
《习作1》是一次写景状物类习作。
本次习作教学教师应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将具体观察的影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对例文的写法作简要而精当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借鉴例文的写作方法。
《练习1》共安排了五个板块,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其中,“语文与生活”要求学生猜谜语,学习编写谜语。
”诵读与欣赏”要求学生诵读散文诗,“口语交际”教学生学会如何请求别人帮忙和如何帮助别人。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单元3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观察时做到按一定的顺序并能抓住重点,还要能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文本,能谈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4、能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5、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6、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国家领导人对青年一代的关怀,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7、学会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或困难时向别人请求帮助,也要学会帮助别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文章、段落,积累文中的重点语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及文章的写法。
4、培养学生分析文本、体悟情感的能力。
四、教学时间安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时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课时
《暖流》 2课时
《只拣儿童多处行》 3课时
《早》 2课时
《古诗两首》 2课时
《习作 1》 2课时
《练习 1》 3课时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多种途径,激发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使学生了解学会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自主修改作文的方法,逐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
2、学会修改作文。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准备一篇自己的作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第1页课本插图,使学生了解学会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自主修改作文的方法,逐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板书揭题。
1、同学们,以前你们都学过要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和写作有关。
打开课本,翻到第1页,看看上面的图中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图上是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同学们讲课,讲解关于修改作文的问题)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修改作文的问题。
(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
二、理解“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意思。
1、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2、提示“厌”、“百”的意思,:厌,满足。
百,这里是虚指,表示多次、反复的意思。
3、交流:学生试说句意。
4、明确句意: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
5、过渡:为什么说文章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呢?
三、理解修改文章的重要性。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知道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如何修改出来的吗?
2、学生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我们上学期还知道一个类似的故事,叫做——《推敲》
讨论:诗人、作家写作要修改,我们小学生写作要不要修改呢?为什么呢?
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的来历;一部《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的精妙之处,让我们明白:我们小学生学习写作的时间不长,作文当然不可能一次就写得尽善尽美,当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必须进行反复修改。
四、继续观察第1页下面的图。
1、图上是谁?在干什么?是怎么做的?
2、图上同学们修改作文时哪些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巩固基本的学习习惯)
(1)坐姿端正。
(2)握笔姿势正确。
(3)书本、文具摆放整齐。
(4)专心致志。
五、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1、小组讨论:我们写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做?
明确修改程序:先通读全文,再逐段逐句边读原文边修改。
2、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该怎么做?
明确修改方法:用修改符号修改。
六、观察第1页的插图,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1、教师提示:这是一位小学生的作文《小花猫》的一部分。
文章写好后,他在上面作了修改。
小组合作完成:
请同学们一句一句地读,先读修改前的,再读修改以后的。
想一想:小作者为什么这样修改?
2、刚才我们看了小作者的修改,想一想:我们自己修改作文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
明确: (1)错别字(2)标点不当
(3)用词不当 (4)语序颠倒
(5)语句多余 (6)词语脱漏等
3、你从小作者的修改中学到了哪些修改符号?你还知道哪些修改符号?
4、小组活动:共同合改一篇作文,说出自己修改的理由。
七、总结。
1、今天的课上你们有什么收货?
2、总结谈话:学会修改作文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习惯。
学会修改
作文,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对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八、作业布置:试着修改自己的习作,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换修改。
板书设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
文章不厌百回改
常用修改符号
删除号增补号对调号连接号错别字号
赞扬号分段号保留号后移号留空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2、3页课本插图,使学生懂得多种渠道学语文的道理。
2、培养从小养成多方面积累、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真观察2、3页课本插图,使学生懂得多种渠道学语文的道理。
教学难点:培养从小养成多方面积累、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语文的?(生答:语文课)然而,学习语文还有许许多多的渠道,你们想知道吗? (板书课题:多种渠道学语文)
二、初步观察第2-3页的插图,根据不同的地点可以把插图分为几类?
小组合作完成。
(校内、家中、社会上)
三、根据地点的不同,进一步明确学习语文的渠道有哪些。
1、选择同一场合的几幅图,仔细观察插图:说说图上分别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让我们知道了学习语文的渠道有哪些?
每个小组先选择好讨论的场所,先自己仔细观察插图,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2、交流。
(1)校内:
①从圆形图上的麦克风、投影仪可以看出老师站在讲台前;同学们桌上的文具摆放整齐,书本还没有打开,可以看出老师正在给学生作课前谈话;同学们坐姿端正,专心听讲,可以
想象老师的谈话很精彩,已经把同学们带进课文的情境之中。
②一节一节的语文课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主渠道,我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主要从课堂学习中来。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呢?
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要做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还应该养成坐姿端正、书本文具摆放整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
这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
④还可以采访校长、老师,同学之间讲故事竞赛,在阅览室读书……
⑤同学们在学校里参加过语文学科的哪些课外活动呢?这些活动对你学习语文有哪些帮助呢?
⑥学生交流体会,教师顺势小结: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一渠道学语文,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才干。
(2)家中:观看有益身心的电视节目。
(3)社会上:
同学们走出校园,融人社会,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们不但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要做好记录和文字整理工作,让社会活动推动我们的语文学习。
①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到工厂参观。
②同学们参观航模表演,辅导员正给同学们讲解飞机模型。
③同学们穿上小军装,参观军事基地,津津有味地听解放军阿姨讲解武器装备。
(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突出同学们热爱解放军的感情)
④少先队员深入农村,来到田头,挽起裤管,在农民阿姨的指导下学做农活。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说出少先队员不怕脏、不怕苦的精神)
四、课外延伸。
1、学习语文的渠道很多,我们不光可以在课堂上学,在校园里学,还可以在家庭中学,在社会这个大学校、大家庭中学。
除了书本上介绍的这些渠道以外,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其他的渠道。
你想试一试吗?现在小组内说说看,我们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最多。
小组讨论。
2、现在就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吧!
以下内容尽量引导学生说出,如学生不能说出,可由教师给出。
(1)家中学语文。
①网上学语文。
②与家人交谈,学习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
③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写观察日记,?
(2)校内学语文。
①自办墙报板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②留心校园生活,做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
(3)社会中学语文。
①留心大街小巷中的字牌标语学书法-
②利用假期参加社区活动。
③发现有创意的广告,理解商家用心,学习语言技巧。
五、总结。
“处处留心皆学问。
”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养成多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我们的语文水平一定能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板书设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
多种渠道学语文
1、家中:
2、学校:
3、校外:
教学反思: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理请课文脉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我国人民历来有在春天种草、植树造林的习惯,为此,专门设立这个节日──植树节。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诗歌。
二、初读指导
1、听课文录音。
2、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写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锨镐彩翼荒山野岭裸露咆哮枝繁叶茂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荒山野岭:没有人烟的山岭。
锨镐:劳动工具。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枝繁叶茂:指树木长势好。
咆哮:形容水奔腾轰鸣。
4、讨论:
全文可分几部分?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一部分:(第1节)写“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部分:(第2-7节)写“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上绿装,使动物有了家园,让环境变得美丽。
第三部分:(第8节)“我们”要绿化祖国山山岭岭的决心。
文章首尾呼应。
三、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
鼠:笔划较多,注意顺序、间架。
2、描红、临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精读训练
1、出示第一部分。
(1)自由读。
(2)讨论:你读懂了什么?
(3)想象:同学们是怎样到荒山野岭进行植树活动的?
(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5)怎样读好这一节?自己试一试。
(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2、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2~~7节,想一想:这部分写了哪方面的内容?(热闹的植树场面,美
好的遐想)
(2)指名读第2节,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
(热火朝天)
指名朗读,表现同学们劳动的干劲。
锨镐/丁丁当当,
奏响了植树歌谣;
清水/哗哗流淌
滋润着/颗颗树苗
(3)讲解植树造林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4)默读第3~~7节,思考:
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了什么变化?
交流。
板书:荒山披绿装动物有家园环境变美丽
(5)讨论:
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对偶、拟人等手法的运用,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喜人景象,写出了动物无忧无虑的情景,写出了人们生活的欢乐、安宁)
(6)指导朗读第3~~7节
听课文录音。
自由练习
开火车朗读
评议
3、第三部分
(1)齐读
(2)这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名主题深化中心)
(哪一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意义之大?)
三、练习背诵
五、朗读背诵全诗:
1、引读助背。
2、跟录音轻声背。
3、尝试背诵。
4、配乐齐诵。
四、作业: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
枝繁叶茂青山碧岭茂密树丛
搭窝筑巢阵阵林涛碧波荡漾
要求:1、自拟题目。
2、层次清、语言美、尽量用上所提供的词语。
板书:
1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
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首尾呼应)
环境变美丽
青山碧岭
教学反思:
2、《暖流》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4、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按提示语提示的语气读人物的语言。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书后列出的8个词语。
一、揭示课题
“暖流”是什么意思?本文中的暖流是指天气情况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
(1)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正音。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江泽民主席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并和他们亲切交谈的事。
)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从“涌动”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心情十分激动)为什么会这么激动?(江主席看望师生员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再读生字词。
2、讨论识记方法。
3、描红、临写。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看拼音,写词语。
和蔼抑扬顿挫沉浸阅览致意视察
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第二段,思索:江主席来到了南开,主要做了什么?(具体写了江主席与王辉等同学交谈)
2、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江主席是怎么问的,王辉又是怎样回答的。
3、结合课文谈感受。
(1)你觉得江主席怎么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
平易近人:江主席来了,他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
……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兴致勃勃、抑扬顿挫。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背《滕王阁序》、背《水调歌头•中秋》。
(2)分组朗读、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程序:分角色读——说感受——再次有感情朗读。
4、课文写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但并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
提问:王辉为什么说自己打心眼里佩服江主席?
2、反复朗读王辉的话,体会其中的激动和佩服之情。
四、朗读全文
1、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江主席对师生的关心、对青年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
2、本文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复朗读。
五、作业
1、熟读《滕王阁序》、《水调歌头•中秋》
2、小练笔: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 2. 暖流
兴奋喜悦
平易近人关心青年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
3、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理清课文脉络。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
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忸怩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儿童不解春何在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
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1、2两自然段,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四、小结
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春天。
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到玉澜堂去看看。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