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第3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点一 “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2.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 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 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解析
(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 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_迁__入__率__和__迁__出__率___。
2.分析命题热图,明确答题要点 如图表示两种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增长速率变化,请据图分析:
(1)甲和乙分别表示哪种增长方式? 提示 甲表示的是“J”型增长;乙表示的是“S”型增长。
(2)乙图中在哪个时刻增长速率最快?在t1→t2时段内,种群数量是不是会 逐渐减少? 提示
在t1时刻增长速率最快,在t1→t2时段内,种群数量仍然增加,只是增长 的速率减缓。
直接影响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有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命题点一 “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2)图甲的生物种群密度将会_增__大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乙图中_a_c_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在增长。 答案 解析
图甲的生物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将会增大。乙图中ac 段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在增长。
2.分析命题热图,明确答题要点 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⑤分别代表种群的什么特征? 提示
①~⑤分别代表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 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但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 迁入率 和迁出率 。 (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密度,原理是怎样的? 提示
2.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
↓ 选取样方
↓
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和 等距取样法 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 计数 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
位于样方边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
↓ 计算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平均值
诊断与思考
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 (1)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 ) (2)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每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 )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种群内部( √ ) (4)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 ) (5)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防治有害动物以及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 源( √ )
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
(4)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 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 蝗虫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
探究命题方向
命题点一 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 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答案 解析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考点一
梳理知识要点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 自然区域内 , 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出生率
年龄组成
死亡率
性别比例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① 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__出__生__率__和__死__亡__率_ 、 迁出率和迁入率 。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 出生率和死亡率 ,从而 预测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 群的 出生率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方法技巧 “两看法”选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考点二
பைடு நூலகம்
1.“J”型增长
梳理知识要点
(1)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 无 敌害。
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2)数学模型
t:时间 Nt: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3)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 连续增长。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 强 、活动范围 大 的动物。 ②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
↓ 捕获并标记个体,计数为M
↓ 重捕 ,计数为n,其中被标记个体为m
↓
↓ 密度估算公式如下:
N(种群数量)= n重捕个体数 ×M(初次捕获标记数) m重捕中标记数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归纳整合 (1)常见类型 ①统计图
种群年龄组成常见类型及判断技巧
②曲线图 ③柱形图
(2)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 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 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命题点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选择和分析 3.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答案 解析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强、活 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对农作物上的蚜 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命题点一 “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3)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示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 到__K__值,对应在乙图上的___c_点。同一森林生态系统中,野生大熊猫 的环境容纳量大于老虎,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原因在 于大熊猫所处的__营__养__级__较__低__(_获__得__的__能__量__较__多__)。 答案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纲要求 1. 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
的动态变化。
内容索引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考点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网络 答题语句 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 课时作业
2.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1)含义 ①增长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增长率=
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 ×100%。 初始数量
②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 即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时间。 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始数量N0增长到数 量Nt,则该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无单位); 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
命题点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选择和分析
4.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 (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 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答案 解析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2)两种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类型
“J”型
增长率
增长速率
“S”型
探究命题方向
命题点一 “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1.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 错误的是 答案 解析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
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
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2.“S”型增长 (1)形成原因: 食物、空间 有限。
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 (2)曲线特点 种群数量达到 环境容纳量 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 (3)K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①保护有益生物:改善生存环境,提高 环境容纳量(K值) 。 ②防治有害生物:一方面,增大其生存压力,降低 环境容纳量(K值) , 另一方面,要在害虫数量达到 K/2之前进行提早防治,防止害虫大爆发。
易错提醒 N(种群数量)=×M(初次捕获标记数) 易错提醒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 (1)关键点1: 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②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③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 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 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 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4)关键点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 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3)乙图中种群的K值不是恒定不变的,下列哪些因素可以使原来的环境容 纳量下降? 提示 ①过度放牧对某种牧草种群的影响 ②硬化地面、管理好粮食对鼠种群的 影响 ③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种群的影响 ④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对本地 物种的影响 ⑤引进某种害虫的天敌对害虫种群的影响
①②④⑤。
突破重点难点
1.“J”型增长中λ和增长率的关系 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增长率= (末数-初数)/初数×100%=(N0λt+1-N0λt)/N0λt×100%=(λ-1)×100%。 所以当λ>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增加; 当λ=1时,增长率=0,种群 数量稳定;当λ<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下降。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 集群分布 。
诊断与思考 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 (2)依据年龄组成预测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最终是否能够实现,还要看 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 √ ) (3)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 ) (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 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 × ) (5)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 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 )
易错提醒 K值的易误点解读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 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 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 种群数量回到K值。
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
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命题点一 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 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答案 解析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 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 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 等。 (2)人为因素:受人口控制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种群数量不断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