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1)

合集下载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异同比较:一、相同点: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的相关情景。

二、不同点:1、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

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

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

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

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

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

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高适、岑参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试图从他们的人生际遇、人生经历来比较他们诗歌风格、内容、技巧方面的异同,以此来了解盛唐的边塞诗。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大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页,国力的强大使得开疆拓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诗人“从戎而不投笔”,他们往往征战边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于是,一大批边塞诗人应运而生,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高适和岑参。

而在高考诗歌鉴赏中,边塞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了解了高适、岑参的诗歌,就会对边塞诗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1】因而,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

下面就二人边塞诗创作相同和不同点进行论述。

相同之处:(一)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

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岑参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

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

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诗篇便应运而生了。

(二)两人在创作方面均属多面手。

古体、近体、律诗、绝句,在两人的创作中均有体现。

且两人尤其擅长七言古诗,“唐人七古,高岑王李诸公规格最正,笔最雅炼”【2】,这无疑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唐代诗人高适和岑参都是有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作深刻描写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英雄壮志,被后人称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共同的主题和意象,也可以看到他们作品的异同之处。

下面将对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从主题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都表现出对边疆守卫者的敬仰和赞颂,他们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士兵们的崇敬之情。

例如,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草原凄凉的景象,表现了高适对士兵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而岑参的《登幽州台歌》中,则讴歌了军士在烽火连绵、战争环境下仍然坚韧顽强的精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首诗仿佛是写给全国的军人而作,表达了对军人的关注和赞美。

其次,从意象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中都有许多共同的意象,比如描绘大自然的环境,这是他们描绘边塞景象的常用手法。

高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这些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景象,让人感到壮观而又凄凉。

岑参在《登幽州台歌》中也利用了类似的意象,例如:“巨阙神回避,烟尘出万里。

上方风神去,留下一片青山在。

”这些意象描绘了边塞的复杂环境和壮阔景象,生动体现了边疆的独特魅力。

然而,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也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就主题而言,高适的边塞诗更注重描绘坚韧、无畏的士兵形象,而岑参的边塞诗则更注重表现对故土的热爱和无尽的乡愁。

例如,在《蜀道难》中,岑参写道:“嗟余听雨客舟中,深闻难度之又难;披衣不寐,任步自访。

何塞秋风扫落叶,胡旋枕上悲孤灯。

”这首诗抒发了岑参对离故乡的乡愁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高适较为不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第一篇: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内容摘要:盛唐时期,边塞诗极为流行。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在表达“慷慨报国”的激情,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上是相一致的,用写实的笔法,反映边疆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诗风也是相近的但在诗的气质、艺术特色表现形式上又不相同。

关键词:边塞诗异同沉雄浑厚浪漫奇丽尚质主理雄奇瑰丽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世人把“高、岑”并称。

高、岑的诗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诗风相近”的诗人。

但从诗作的气质、特色、表现手法上看,高、岑之诗又各有其特色:高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一、高、岑边塞诗“报国建功”思想和“悲壮”诗风的形成。

唐代疆域辽阔,同边地少数民族政权联系密切,边境驻军增多,从而为诗人们从军、出使和漫游边塞提供了机会。

所以许多诗人向往从军边塞,建功立业,向往新奇的边疆景象和生活。

高适、岑参本来都是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候的理想和热情。

如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说:“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恩卫霍”就表现出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候的愿望。

从岑参的《送郭乂杂言》:“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

”和《银山碛西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中也不难看出诗人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的心理。

正是这种愿望促使他们产生了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立下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这为形成高适、岑参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一致垫定了基础。

高适一生曾于开元十九年,天宝十年、天宝十二载三度出塞;岑参一生于天宝八载和天宝十三载两次出塞,所以高、岑二人都有出塞的经历,对边塞的生活都有实地的体验和冷静的观察。

长期的边塞生活,为高、岑诗的慷慨激昂的写实精神创造了条件。

由于高、岑在随军出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和军营生活的艰苦,目睹了沙场战斗的残烈和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所以,高、岑的诗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悲壮”的美。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肠,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是在保家卫国。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导致士兵身陷重围,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但他们没有放弃,仍然“杀气三时作阵云”,欲与敌人决一死战,以死殉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岂顾勋”再一次升华了士兵的爱国境界。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志存高远。岑参“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谁怜不得志,长剑独归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与岑参都是边塞诗人的代表,二者风格有着怎样的异同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欢迎参考阅读!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在盛唐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这些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众多读者,至今仍流传不衰。

其中高适和岑参的诗作,成就尤为突出,堪称盛唐之音。

高适、岑参二人都久历边塞,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高适侧重于反映东北战争,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将重点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点(一)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高适诗中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诗中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

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多抒发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二)都具有悲壮的格调《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铺天盖地的塞垣风雪,久戍思归的唐军士卒,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悲壮的境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睁蝾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5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上的不同: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多以描写边塞战争和边疆生活为主题,但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异同点:1.边塞题材:高适和岑参的诗作都以边塞题材为主题,描写了边疆地区的战争、边民的生活、士兵的辛酸与忠诚。

他们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对边塞生活的赞美,展示了边塞地区独特的风貌和将士的英勇。

2.英勇壮志:高适和岑参的诗中都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情怀和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国家疆土的忠诚和对边塞抗敌斗争的赞美。

他们赞颂了边疆士兵的英勇与机智,并以此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报国之志。

3.表达方式:高适和岑参在表达方式上都以叙事手法为主,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景再现,塑造了巍峨的边关城垣、迷茫的行军路途和勇敢的士兵形象。

他们的作品多以豪放的笔墨描写边疆风光和战争场景,展示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和感情的抒发。

不同点:1.风格特点:高适的作品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恢宏和边塞战争的残酷,以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色著称。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加高亢豪放,以雄壮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的情感为主。

2.抒情与议论:高适的作品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表现了对士兵艰辛生活和身世的同情和思考。

而岑参的作品则注重通过边塞题材来提出社会问题的批判和议论,更富有政治色彩。

3.塑造人物形象:高适的作品中较多地塑造了具体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的苦难和英勇。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多地强调了人物背后的集体形象,突出了士兵的忠诚和壮志。

综上所述,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作在描写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表达方式、风格特点和思想内涵上存在差异。

他们的作品共同展现了边疆人民的忠诚和勇敢,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和理论。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高适和岑参,这俩边塞诗的高手,真的是个“冤家对头”,你说他们的诗,各有千秋,风格也截然不同。

高适嘛,写的诗往往充满了一种苍凉的气氛,感觉像是那种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风一吹就是一阵沙尘满天飞的景象。

他的诗就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讲那些边关将士的苦与乐。

尤其是那种对故乡的思念,简直让人心酸。

读他的诗时,你能感受到那种孤独感,就像大老远的乡音飘来,听得让人心里一阵绞痛。

想想啊,戍边的将士,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亲人,真是“月明点滴光,忧愁似水长”。

心里那个堵啊,简直跟“肚子里吞了个苍蝇”一样。

再说岑参,他的诗风就不一样了。

岑参的诗里多了一些豪情壮志,真的是让人读了想“打个鸡血”。

他在诗中描绘的边塞景象,时常是那种壮阔的场面,骑马奔驰,刀枪相见。

想象一下,满天的飞沙走石,勇士们在那儿呼喊,真是个“好汉出征,义气如山”的感觉。

他写的那些关于雪、关于胡人的诗,简直让人热血沸腾,就像是在看一场大片。

岑参的字里行间,仿佛能听到马蹄声,能看到刀光剑影,读他的诗,真有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情。

你看,他的气势,那绝对是让人“心潮澎湃”的。

说到两个人的对比,简直是一对“鲜明的对比”。

高适的诗情感细腻,常常让人揪心,而岑参的则是那种豪放不羁,真是个“性格迥异”的两人。

高适写诗时,就像是个小心翼翼的绣花匠,生怕一针不慎就坏了大事。

而岑参则是个豪放的酒徒,随便一挥就能写出气吞山河的作品。

他们的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景色,还将那种生活状态、情感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高适的“月下独酌”让人觉得孤独,却又忍不住想要流泪。

岑参的“胡人不吃草”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豪迈,仿佛那种不屈的精神在鼓舞着我们。

两位大佬的诗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故乡的那种深深的牵挂。

高适在月光下思念故乡,岑参在豪情万丈中也难免有那种心底的柔情。

虽然他们表现的方式不同,但那份情感是一样的。

想想那些边关的将士,白天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晚上又要忍受孤独与思念,心中滋味真是“百味杂陈”。

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岑边塞诗异同⽐较⾼适岑参诗歌异同⽐较随着⼤唐帝国⽇益强盛,疆域也随之不断扩⼤,边塞诗成为诗⼈创作的重要领域。

尽管先秦时期就有边塞诗《诗经·出车》,但我们⼀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兴盛,唐代则步⼊黄⾦发展时代。

由于⾼适和岑参⼆⼈都曾投⾝戎幕,从军边疆,所以深刻的边塞⽣活体验促使他们两⼈在这⽅⾯成就最⾼。

然后处于同⼀个流派之下的他们⼜有各⾃的特⾊,以下就分析⾼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点。

⼀﹑⾼适与岑参诗歌的共同点如下。

(⼀)格调悲壮。

宋严⽻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到:“⾼﹑岑之诗悲壮,读之使⼈感慨。

”1明胡应麟在其《诗薮》直袭严说:“⾼岑悲壮为宗”,“唐初承袭梁﹑隋,陈⼦昂独开古雅之源。

……盛唐继起,⾼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昂之古雅,⽽加以⽓⾻者也。

”2⾼岑的诗歌之所以悲壮,与他们的⼈⽣经历有关,即“知⼈论世”。

⾸先,尽管出⾝于官僚家庭,他们却不得不⾯临家道中落的事实,因此两⼈均早岁孤贫。

其次,⼆者都志存⾼远,却仕途坎坷。

⾼适年轻时“喜⾔王霸⼤略”3,晚年则“以安危为⼰任”4,可见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岑参⼏度出塞,仅任微官,政治上失意,晚年消沉。

再次,他们都⽴志建功,投⾝戎幕,有军旅⽣活的体验。

例如⾼适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

”“相看⽩刃⾎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通过腐化的将帅对⽐,思妇的愤怨,战场惨状,表现了战⼠英勇⽓概并构成⼀曲悲壮挽歌。

与此同时,岑参《胡歌》⼀诗中写道:“关西⽼将能苦战,七⼗⾏兵仍未休。

”作者在赞美“关西⽼将”的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古代七⼗⽼翁本该颐养天年,然⽽他却征战沙场,是多么惊⼼动魄与悲壮!(⼆)慷慨激昂。

盛唐时期,国家昌盛繁荣的同时各种社会⽭盾也在急剧凸显。

其中⾼适年轻时求仕不遇,漫游燕赵⽆果,接着在梁宋过了⼗⼏年的流浪漂泊的⽣活,但是这并未让他从此⼀蹶不振,依旧满怀壮志。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 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 诗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经久不 衰。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我国的边塞诗繁盛于盛唐时期 ,这一时期,唐朝的军事经济力量已经发展到 了顶点,在这种气氛下,有一部分向往功名的文人学士把跟随边将出征作为仕进 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们除了谋求官职外,还写了大量关于边塞战争、塞外风情和 下层士卒将领生活的诗歌。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岑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和当时的社会政 治情况上超过了同时期的许多诗歌,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也极具鲜明的艺术特征。

他们那种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显出一种悲壮 美。

高适(公元 700―765 年)、岑参(公元 715―770 年)生活的年代相同,所处的 时代背景也基本相同,因而使得其边塞诗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

他们的出身、经 历和生活体验也相似,如年轻时都求仕长安不成,一度任职卑微,使得他们的创作 有许多相同点。

高适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入长安求仕,但毫无结 果;天宝八年,他因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受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 哥舒翰幕府;安史之乱后他从玄宗入蜀拜谏议大夫;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 郎,转左散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 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

岑参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他的曾祖 父、 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父亲曾做过两任州刺史,但这些都是往日的光 荣了。

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衰,全靠自己刻苦学习,于天宝三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 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他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龟兹,入安息节度使高仙芝幕府。

两年后返回长安,与高适、杜甫 结交唱和,天宝十三年,他再度出塞赴庭州,大历五年卒于客舍。

唐代边塞诗人,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高 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些异同。

相同点:
1.二人都以边塞为题材,描绘了战争的正义性和边塞的风光,展现了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

2.他们的诗篇都充满了悲壮的气息,抒发了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3.二人在描写边塞风光和民域风情方面都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不同点:
1.主题内容:高适的诗歌以尚质主理为主,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揭示和思考;而岑参的诗歌则以尚巧主景为主,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

2.艺术风格:高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而岑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3.表现手法:高适在诗歌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而岑参则更注重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总的来说,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异同,但都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魅力。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
高适与岑参是唐代两位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边塞诗作品引起了
后世的广泛关注。

他们的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军士的英
勇事迹,也反映了塞上生活的残酷和艰辛。

在他们的诗中,有许多异同之处。

一方面,他们的诗都强调了
战斗的激烈和残酷,以及军人的忠诚和勇气。

例如高适的《赋得古
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岑参的《登幽州台歌》中也表现出了士兵们的坚定和决心:“铁衣
迎寒霜,压戍连川陌,梦断边庭峰,雪飞几时伏。

华山远烟落,瀚
海长天濡,汉虏不肯来,音书断白骨。


另一方面,他们的诗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情感倾向。

高适的诗多
富于豪放和激情,形象鲜明,如《别董大》中的“红酥手,黄脸儿,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表现出较为直接的感情表达。

而岑参的
诗则显得更为温婉细腻,如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给人一种深情而又
略带伤感的感觉。

综上所述,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虽有许多异同,但无论是情感
的倾向还是对边塞生活的描绘,都凝聚着唐代边塞的风貌和军人的
精神。

高适和岑参的比较

高适和岑参的比较

高适和岑参诗歌异同之比较摘要:高适、岑参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同”和“异”,高适诗中既称“雄词”,又称“清词”,岑参诗“属辞尚清”。

高和岑的边塞诗展现了当时边塞战争中的各种矛盾,但高、岑诗在创作方法上的差异更为显著一些。

这就是说,高适诗总的说来现实主义倾向较强;岑参诗总的说来浪漫主义色彩较强烈。

关键词:高适、岑参、异同、诗歌、艺术风格、创作前言:高适和岑参是齐名并称的两位杰出的盛唐诗人。

“高岑”并称,始于杜甫。

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诗中,杜甫指出:“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本文打算比较全面地探讨一下高、岑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同”和“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这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史上普遍存在的成双作对、齐名并称和同一流派的诗人创作上的异同现象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也许是有所裨益的。

一、高、岑诗的思想内容之异同高、岑的边塞诗是盛唐边塞战争的一面镜子。

比较起来,高适写作边塞诗的时间比岑参要早一些,长一些。

高和岑的边塞诗展现了当时边塞战争中的各种矛盾,这些是高、岑诗中一个突出的主题。

在描写战争时,岑参诗中他只是热情地讴歌胜利;而高适除了歌颂胜利之外,前期作品中还有揭露和抨击战争失败的一面,如《燕歌行》。

在歌颂边防将士时,岑参诗颂扬的重点是主将;为此,他用古代的“李将军(广)”来映衬,借古以颂今。

高适虽也有一些诗是歌颂主将的,但更多的诗是赞颂戍卒和部将的。

反映戍边战士和中下级军官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在高、岑诗中也相当突出。

不过,岑参较多的是写诗人自我,而高适较多的是写他人,如“故老”、“戍卒”等。

一般地说,在描写边塞战争、反映边塞战争中的矛盾方面,高适诗在题材的广泛、思想的高度上超过了岑参而在描写边塞风光等方面,岑参是超过了高适。

第一,岑参诗中描写边塞生活的题材广泛而丰富,不但描绘了终年积雪的天山等,而且描写了边境民族优美动人的音乐、舞蹈,汉族与兄弟民族之间友好亲善的关系等等,大大丰富和开阔了边塞诗的题材领域。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相同之处:1、经历相同;2、创作风格相似。

区别:1、内容不同:高适的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岑参的诗歌更多反映的是对生活的记录;2、言语风格不同:高适诗浑厚,岑参诗奇峭;3、艺术技巧不同:高适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现实;而岑参的边塞诗多用夸张手法,表达浪漫主义感情。

高适:
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开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岑参:
两度出塞时期,岑参在立功边塞的大方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大方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

境地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开展,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累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边塞诗,听着就有一种粗犷的气息。

高适和岑参这两位诗人,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风格却各有千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 高适的边塞诗:豪情万丈高适,这位大诗人,他的边塞诗可是充满了豪情和气概。

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风格。

1.1 描写自然风光高适的诗,多半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

比如他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诗,读起来有种风雪呼啸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那辽阔的边疆。

高适特别擅长通过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的情感,用“北风吹雁”这样的描写,极具震撼力。

1.2 表达个人情感高适的诗,还特别注重个人的情感抒发。

他在《阮郎行》中提到的“汉家青垣,塞上长云”,就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透过他的诗,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家国的深沉感情,像是给人的心里抹了一层浓浓的乡愁。

2. 岑参的边塞诗:柔中带刚岑参的边塞诗,又是一番风味。

他的诗风不同于高适,更多了些柔美,也多了点奇幻的色彩。

2.1 描写奇特景象岑参的诗,特别注重边塞的异域风情。

他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征》就很有代表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种描述,给人一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面感,仿佛让人穿越到了那风沙漫天的边疆。

2.2 表现民族风情岑参的诗,还充满了对异民族风情的描绘。

在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冰天雪地,雪中白头”这样的词句,把雪山、冰川等自然景观描写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北疆的严寒和孤独。

3. 高适与岑参的共同点:情感真挚虽然高适和岑参在边塞诗上各有特色,但他们的诗歌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都以边塞为题材无论是高适还是岑参,他们的诗歌主题都是围绕边塞展开的。

他们通过对边疆自然风光和军旅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色彩,构成了边塞诗的丰富画卷。

3.2 都充满了对家国的情怀两位诗人,虽然风格不同,但在对家国的感情上却是一致的。

高适通过对边塞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岑参则通过对战争的描述表达对国家的担忧。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相同点:二人在诗中都抒写了他们的理想、抱负,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

但具体说来,二人诗歌所关注的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又有所不同。

不同点:1、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有所开拓。

岑参的诗歌则在反映生活广度方面有所开拓。

2、高适诗歌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视所写内容而定。

3、高适能以沉着、冷静的眼光,揭露边地政策和边塞生活中的弊端,因而他的诗更侧重于社会现实。

岑参的诗,则更多地描绘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往往以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来表现气势雄伟和奇情异彩的边塞风光与生活,因而他的诗更多地富有浪漫的气质。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

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一、导入新课:盛唐文学代表着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成为古典诗歌璀璨的明珠并使其在盛唐达到顶峰。

盛唐诗歌除有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之外,更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交相辉映。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以及王昌龄、李颀、王翰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表达卫国将士从军戍边的英雄气概,以大漠、异域的景物展现将士豪迈的精神,以浪漫主义的达观抒写边塞意象反映盛唐精神使积极进取、青春飞扬、宏伟气魄成为其时代的一种重要气象为唐代文学乃至唐代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二、作品赏析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诗中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读此诗,使人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

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把咏雪与送别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衬托了惜别之情。

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

【翻译】北风呼啸着卷过大地,刮断了早已枯干的荒草;尽管是八月份,这里的天空已飘起了雪花。

高适和岑参比较

高适和岑参比较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比较高适和岑参两个人都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都曾投身战场。

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诗歌有其相似之处。

(1)他们的诗歌题材都比较广阔: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边地生活十分艰辛,战争十分惨烈,士兵们都很思乡。

他们也都描述了边塞的风俗风光,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2)场面比较宏大:多描写壮丽景色。

(3)感情基调比较昂扬:气势很强,比较上进。

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沧浪诗话》)辛文房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

”(《唐才子传》)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

”(《诗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

元人陈绎曾说“高适诗尚实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似乎是就他们的诗作整体而论但是用这个来评论高、岑的边塞诗就显得太片面了。

因为高适的边塞诗不是战争论岑参的边塞诗也不是风景描写而是充满昂扬斗志、战斗激情的慷慨之歌。

情仍是他们边塞诗的灵魂。

正是因为他们通过对眼前的事物的观察,从而产生诗情然后以不同的方式抒发出来这才显出了各自的独特的韵味。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用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来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就内容言,高适诗歌不如岑参诗歌丰富,而岑参诗歌则不及高适诗歌深刻。

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在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描写。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

高适岑参诗歌比较

高适岑参诗歌比较

高适岑参诗歌比较
高适岑参,诗歌比较
高适诗风豪迈,岑参诗意深邃
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高适笔下山水奇峰,岑参墨中人情细腻
吟咏自然,抒发人生
高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高适的诗歌豪迈奔放,以山水为题材,描绘出壮阔的自然景象,表达
出自己的豪情壮志。

而岑参的诗意深邃,以人情为主题,描绘出细腻
的人物形象,表达出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两位诗人各有所长,但都是
唐代诗坛上的杰出代表。

高适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宦游
之感。

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友情之深,而“无
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则表达了离别之苦。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歌,通过
描绘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自然之美。

而诗中的“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则表达了人物之苦,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则表达了战争之残酷。

总之,高适和岑参的诗歌各有所长,但都是唐代诗坛上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诗歌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和人民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新课:盛唐文学代表着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成为古典诗歌璀璨的明珠并使其在盛唐达到顶峰。

盛唐诗歌除有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之外,更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交相辉映。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以及王昌龄、李颀、王翰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表达卫国将士从军戍边的英雄气概,以大漠、异域的景物展现将士豪迈的精神,以浪漫主义的达观抒写边塞意象反映盛唐精神使积极进取、青春飞扬、宏伟气魄成为其时代的一种重要气象为唐代文学乃至唐代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二、作品赏析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诗中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读此诗,使人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

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把咏雪与送别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衬托了惜别之情。

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

【翻译】北风呼啸着卷过大地,刮断了早已枯干的荒草;尽管是八月份,这里的天空已飘起了雪花。

一夜之间,所有树枝上挂满了雪,就像春天里千万朵绽放的梨花。

雪花透过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锦缎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

将士们都冻拉不开弓弩,盔甲也很难穿在身上。

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将士们的脸上布满愁云,想着这寒冷的天气快点过去。

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印迹。

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1、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其《燕歌行》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

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

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

最后“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人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从世间万物中撷取了“梨花”这样一个绝美的意象来表现“胡天八月”的飞雪。

蒸沙烁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御还京》)还有《经火山》、《火山云歌送别》写火山云、天山雪,热海水的炙热、瀚海水的奇寒显得奇特清新,富有积极的浪漫情调。

他的诗还表现西域的风土人情,反映胡汉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这种瑰丽奇峭的景物描写,在盛唐边塞诗中是独具一格的。

二、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

高适诗多寄壮气于苍凉中的慷慨悲歌,高适诗作中,对比和反衬手法运用娴熟,“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与将军,效命疆场与纵情声色的对比;“大漠孤烟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战争失利的场面。

;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翁方纲在《石州诗话》说:“高之浑厚,岑之奇峭。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

“日末鸟飞急,山高运过迟。

”;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落。

”“匹马西从天外来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

”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

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便是代表。

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士的不畏艰险。

岑参擅长的题材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反映了诗人情感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与不同的特点,都很鲜明突出。

阅读高、岑边塞诗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有生命力的文学流派,其共性应反映时代精神,表现时代的主旋律,而各个作家又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高适、岑参边塞诗派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其基本原因就在此。

王之涣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688—742),山西并州人。

他的诗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意境开阔,风格雄浑。

传说他与王昌龄、高适时相唱和,在东都洛阳留下了一段“旗亭画壁”的传奇故事。

传说,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同为著名边塞诗人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都在东都洛阳游学,他们互相倾慕对方,于是就由王昌龄出面邀请三人小聚恳谈唱和。

约定的那一天,天飘着雪花,他们一起来到东都洛阳城东的龙华寺旗亭内饮酒唱和。

据说,这个旗亭高约三丈,上面有两层楼,楼顶树着一面很高的大旗,楼外悬着一面大鼓。

早鼓开市,晚鼓罢市。

旗亭位于都城东市最为繁华的地方。

他们三人在旗亭内寻位坐下,高谈阔论,把酒对饮,不亦乐乎。

正高兴时,忽然看到梨园女弟子们正在旗亭的高台上排练歌曲,仔细一听,这些女歌手演唱的都是当时一些著名的诗篇。

王昌龄提议:“我们三个人都以诗歌成名天下,但总不好自我标榜名次。

现在我们就静静地听这些女歌手的唱歌,看她们演唱咱们三人谁的诗歌多,谁就为获胜者,如何?”王之涣与高适都一致同意。

过了一会,他们听到一个歌手伴着节拍唱道:“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见,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人一听,都知道这是王昌龄的七绝《芙蓉楼送辛渐》。

于是王昌龄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了一道做为标记,说:“我的诗被唱了一首。

”稍停又一个歌手唱道:“开箧泪沾襟,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一听举手在墙壁划了一道说:“我的诗被唱一首。

”过了一会听见第三个歌手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朝阳日影来。

”王昌龄一听说道:“这是我的《长信怨》”说着随手又在墙壁上划了一道。

王之涣想自己成名已久,诗歌多被世人传唱,而今日三个歌手都没有唱自己的诗歌,却唱了两位朋友的诗。

看着两位朋友高兴的样子,他不服地对王、高二位说:“刚才这几个歌手都是不入流的歌手,唱给下里巴人听的。

那些高雅的阳春白雪式的诗歌,这些歌手怎能演唱!”说罢他指着女歌手中最漂亮的那位女子说:“等到这个最漂亮的歌手唱歌时,若不是演唱我的诗,我这一辈子再也不与二位争名比胜了。

假若她演唱的是我的诗,你们二位老兄就应该拜倒在我面前,尊奉我为老师。

”王昌龄、高适都认为不可能象王之涣说的那样,于是都逗笑着答应下来。

不一会,轮到那个最漂亮的歌手唱歌了,他们三人屏息静听。

只听悦耳动人的歌声传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人一听,这位最优秀的歌手唱的真是王之涣的那首著名的《凉州词·出塞》。

这首词通过作者边塞闻笛的感受,表现了对戍守边塞士兵思乡的深切同情。

仅二十八个字,活画出一幅孤城戍守图。

歌手演唱时声情并茂,过了半天三个诗人都还沉浸在歌唱的诗情画意中。

王之涣大为得意,随即对王昌龄和高适开玩笑说:“乡下佬,我说的怎么样,你们还不赶快过来拜师?”这件事传开后,文人们都认为王之涣的这首绝句,确实应为当代诗人的压卷绝唱,不服也不行。

这件发生在洛阳的“旗亭画壁”的传奇故事,就这样广为人知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2、王之涣《出塞》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赏析】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

三句写所闻。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黄河,这里也可以说成是黄土高原或者是黄沙。

远上白云间,说的是这座古城坐落在一片荒芜的黄沙中,方圆百里没有人烟,然而因为戍守在这里人吹奏着离别凄苦的“杨柳曲”的笛声,这荒漠才有了声息,有了生命的高贵的悲怆。

然而就是由于地处偏远,毫无人烟,连春风都不来光顾了,这里的春风是否也暗指当时的朝廷恩惠呢,驻守在这里的将士们无奈的守护者这里,只能以羌笛默默吹奏着杨柳曲了。

作为一名爱国人士,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的忧国无奈的情绪。

3、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诗] 精美的酒杯中斟满了葡萄酒,战士们正在准备举杯开怀畅饮,琵琶声从远处传来,催促他们上马出发。

战士们喝醉了躺在战场上。

您可别见笑,自古以来当兵打仗,有几个能从战场上平平安安地回来【赏析】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

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