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冻风化
大
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 小
风化作用
平原的高度分类
海拔高度(m) >600
600~200
200~0 海平面以下
名 称 例子
地质作用特征
高 原 云贵高原、伊朗高原、蒙 剥蚀、侵蚀、谷地
古高原
重力作用
高平原 中法兰西平原、巴西中部 平原
低平原 华北平原、杭嘉沪平原 洼 地 吐鲁番低地、死海低地
外力堆积、洪泛、 河岸侵蚀、海蚀和 海积。
基本形态—— 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 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
形态组合—— 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 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 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3.地貌形态测量指标
①高度:绝对高度(即海拔高度),从图上读取。 相对高度(2种地貌的比高)。
②坡度:坡度主要反映在地形面上。
一般的划分等级为: 陡 坡:坡角>50° 中等坡:坡角25~50° 缓 坡:坡角<25°
Ⅱ.大型地貌
-山地:由山岭和山谷组成。山地高度分类见 表。成因上可以分为构造山地、剥蚀山地。 丘陵:海小于500m的高地与洼地相间排列 的地貌组合。成因上与山地有密切联系。 平原:地势平坦、高差小,或略有起伏的 大面积地貌组合。高度分类见表。成因分类 包括构造平原、剥蚀平原、堆积平原。
山地的高度分类
3.50
全球气候
出现黄土
变干冷 真马出现 堆积 青藏高原周边出现大量砾石沉积
全球气候 变干冷 构造活动加剧 冰川发育 北大西洋出现冰屑沉积
地质 Ma B.P. 华 北地 区
时代
松
河湖 沉积
黄土
早 更
山泥
午
(新 1
河
城
(世 2.58 湾
黄
组
土
2高 1
( Qp ) 斯 稻
静
地乐
上
新
组组
世
平原 夏 垫 组
2
3
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 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3.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 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1 1‘
2
2
1
1
3.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
c.掩埋关系: 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 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4
5
3
2
1
3.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
②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 a.古生物法:主要利用地貌堆积物中所含 的古生物(Q)化石,确定地貌的年代。 此法适用于堆积地貌,因侵蚀地貌常无 堆积物。
1.地貌的发展 指地貌形成以前,随时间的变化而 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反映地貌的形 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现在地貌仍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六)地貌发展的阶段性
2.地貌发展的阶段性 ——指根据地貌的发展,可以划分出若干个发 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它本身的特征,而 后一阶段又包含前一阶段的若干特征。
如:坳谷包含冲沟。 用地文期来表示地貌发展的阶段性 地文期——指以侵蚀和堆积为主的相互交替阶
3.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
②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 b.年间法: 确定的地貌在某一年间或阶段形成, 确定的时间越短越好,长了则无意 义, 主要是利用寻找地貌上最老的堆积物 和剥蚀地形切割的最年轻的堆积物。
3.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
②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 c.其他方法: C14 法、历史考古法等。
(六)地貌发展的阶段性
古地貌——指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地貌,参 与现代地形,和当时的古气候一致。
如江汉平原的丘陵之上,多堆积风化红 土,为炎热气候条件下形成(N2),现在 的气候为温暖较湿。
3.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
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 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 貌。
1
(五)地貌的年代及发展:
1.概念: 地貌的年代:主要指地貌的主要特征 形成以后的年代。 只有等基本要素固定下来以后方能算 年代。
任何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有一个发 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坳谷发展的阶段性
a.切沟 b.冲沟 c.坳谷
2.现代地貌与古地貌:
现代地貌——指全新世(≤1万年)的地貌, 和当地的气候一致。
第四纪下限划分方案及其依据对比图
地质
主要地质事件
(Ma) 0.70-0.80 0.50 1.00 1.80-1.90
1.50
全球气候 气候变化 形成地层中的
变干冷 周期转型 角度不整合
陨击事件
全球气候 变干冷 喜冷有孔虫在地中海出现 中国高山发育冰川
2.00 2.50-2.60
2.50 3.00
3.20-3.50
指与周围地貌的关系 正形态:高出周围地貌 阶地、垅、丘 负形态:比周围地貌低 谷地、洼地、坑、穴
描述+照相+素描。
正 地 形
负 地 形
(二)地貌的相对等级
相对等级:可分为5级 Ⅰ.星体地貌:地球形态大小 Ⅱ.巨型地貌:大陆、洋盆 Ⅲ.大型地貌:以陆地上的山岳、平原、盆地为研究对象。 Ⅳ.中型地貌:山岳分为河谷、分水岭。 Ⅴ.小型地貌:河谷分为阶地、坡地。
第四纪下限划分依据的比较
时代 冰川
古气候
动物化石
古人类
沉积
(Ma) 全球发育
干冷气候
真马、 真象出现
直立人出现 黄土堆积
构造 角度不整合
0.50
欧洲、 1.50 北美发育
干冷气候
2.50 干冷气候 三趾马
3.50
能人出现
南方古猿
红土
青藏运动 B 青藏运动 A
2、第四纪下限的方案
(1)0.70~0.80Ma BP (2)1.80~1.90Ma BP (3)2.50~2.60Ma BP (4)3.20~3.50Ma BP
地表形态有不同规模和各种特征
最大规模的地表形态是陆地和海洋,陆地面积 为1495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29%, 海洋面积为36106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 的71%。陆地上有环绕太平洋和横贯欧亚大 陆的高大山脉,数千公里长的河流,面积达 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和盆地,还有长度和 高度不及1公里的各种沟谷和沙丘等;海洋中 有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和海沟。
第二章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 学的基本问题
一、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问题 二、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三、中国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基本特征
一、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问题
(一)第四纪下限与第四纪分期 Ⅰ、第四纪下限 1、确定第四纪下限的依据 (1)冰川活动 (2)气候变冷 (3)动物化石 (4)人类出现和人类文化 (5)沉积-构造事件
海拔高度 (>5m00)0 5000~3500 3500~1000
1000~500 <500
切割深度 (m) >1000 1000~500 >1000 1000~500 <500 1000~500 <500
名称 极高山 高山 中高山 高中山 中山 低中山 中低山 低山 丘陵
地质作用特征
冰雪作用
冰雪作用 重力作用
顺 义 组
西北 地区
西 域 组
上 新 统
青藏 高原
贡 巴 组
达 涕 组
东 南地 区
河湖 洞穴 沉积 堆积
雨柳 花城 台巨 砾猿 石洞 层堆
积
上前 新第 统四
系
西南 地区
元 谋 组
沙 沟 组
(N 2 )
中国第四纪下限划分方案对比图
Ⅱ、第四纪分期
代纪 ( 界) ( 系)
世 (统)
年代 ( Ma B.P. )
(三)地貌的成因
1.地貌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原因——内外地质营力。 基础——岩石和地质构造。
A.内营力
地壳内部、深部,即内部的物质运动。
内营力的方式 水平运动:本世纪板块运动学说,喜山板块由于
南美板块的推进,始新世以来, 0.33~0.27cm/y,造成喜山的上升。 地壳升降:主要是新构造运动对塑造现代地貌 起了主导作用,地壳升降主要形成中小型地 貌。 岩浆活动:岩浆上升形成火山地形,溢出的熔 岩填平地形,形成熔岩高原或平原。
23.30
古
渐 新世 ( 统) E3
近
32 .00
纪 ( 系) (E)
始 新世 (统 ) E2 古 新世 (统) E1
56.5 65.00
第 四 纪 分 期 及 其 年 龄 值
(二)气候旋回
Ⅰ、冰期与间冰期 1、冰期
(1)冰川扩展: 世界几大冰盖在冰期与间冰期的冰量比较
Ⅰ、冰期与间冰期
(4)降雨的变化: (5)气候带的移动:
Ⅰ.巨型地貌
地球表面可以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大陆、洋盆。 形成发展始于中生代:T之前为一超级大陆(泛大 陆)由于板块运动而裂解形成现代大陆和大洋。 大陆: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大陆壳组成,平均海拔 875m。遭后期破坏严重。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洋盆:由单一的硅镁层的大洋壳组成,其上覆盖松 散沉积物。地貌因受水体保护,形态原始。洋底平 均深度-3794m. 大陆边缘:是陆壳的延伸部分,具有与大陆相似的 结构,包括大陆架、大陆坡。
末次冰期与现代气候带图 (引自曹伯勋,1995, 据Holmes,1965,修改)
(6)海平面下降: (7)冰阶与间冰阶的旋回:
2、间冰期
间冰期时地球表面的响应
主要表现
主要事实
冰川退缩 劳伦泰冰盖、斯堪的纳维亚冰盖、西伯利亚冰盖消 失,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面积缩小,雪线上升
生物北迁 我国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侵入华北,北热带和 亚热带部分植物分子迁至温带。
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
1.地貌的基本要素
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 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地貌形态要素
③ ③
① ①
① ①
③
①
① 地形面
② 地形线
②
③
②
①
②
③ 地形点
沙漠区的冲积扇
2.地貌形态
地貌的形态分为基本形态和形态组合
A、地壳的连续上升 B、地壳间歇性上升 C、长期稳定
(四)地貌的成因分类
1、基本成因分类(单因素分类) 按形成地貌的地质作用分类
A.外力地貌:每种地质作用形成两种地貌, 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B.内力地貌: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貌。
a.新构造运动直接造成地貌 N2以来,青藏高原隆起,三峡地形。
b.剥蚀构造地貌: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多。 指已经形成的地质构造,经过外力风化剥 蚀后,把其构造揭露出来。 特点:必定有一大部分地质构造(折皱、 断层、地层面)反应在地形面上,构成地 面的一部分。
全球升温 降雨增加
全球年均气温比现今高2~3℃,我国黄土高原年均气 温比现今高3~6℃。
降雨量比现今高40~100%。
气候带移动 北半球的亚热带可北以至现今的温带,沙漠退缩。
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比现今高几米到几十米。
Ⅱ、干旱期与湿润期 1、干旱期 2、湿润期 Ⅲ、雨期与间雨期 1、雨期 2、间雨期
冰期与间冰期、干旱期与湿润期和雨期与间雨期的对比
B.外营力:
主要来自太阳能、风能、流水、风 化、冰川等能量。 内营力:造成地形的高低起伏。 外营力:产生削高补低。
外营力作用过程
削高——产生剥蚀地貌 补低——造成堆积地貌
消 高 补 低
我国山脉分布特征
3.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因素
a.气候 b.岩性 c.植被 d.人工活动 e.地质构造
4、内外地质营力在地貌上的表现
气候期 冰川作用区 中、低纬度地区 15°N~
30°N
冷期 冰期
干旱期
雨期
暖期 间冰期
湿润期
间雨期
中国
寒冷、干旱 温暖、湿润
二、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一)地貌形态 (二)地貌的相对等级 (三)地貌的成因 (四)地貌的成因分类 (五)地貌的年代及发展 (六)地貌发展的阶段性 (七)地貌景观价值的评价
(一)地貌的形态
c.火山地貌:由于火山地质作用形成的地 貌。
C.人工地貌:古运河、修大寨田、围海造 田、红旗渠、灵渠。
(四)地貌的成因分类
2、形态组合分类(多因素分类)
复杂,是一种多成因分类,关键是要找出形态 组合形成的主要原因,要考虑: 形态特征 动力因素 地质构造基础 地貌发展史
目前这仍然是一难题,尚无统一的地貌形 态组合分类方案。
第
四
纪
新 ( 系)
生
代
(Q)
新 ( 界) 近
纪 ( 系)
(N) (C z)
全 新 世 ( 统) Q h
0.01
晚 更新 世( 统 )
更 新 世
Qp 3 0 .13
中 更新 世( 统 )
( 统)
Qp 2 0.78
早 更新 世( 统 )
Qp
Q p1
2.60
上 新世 ( 统) N2 5.30
中 新世 ( 统) N1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62)
Ⅲ.中型地貌
山(河)谷:由谷坡、阶地、河床等组成。 山间盆地:发育在山脉中的盆地。 分水岭:一般是山脉的中央部位。
Ⅳ.小型地貌
阶地、河漫滩、洪积扇、冲积扇。
地貌等级的研究:
宏观观察和制图: 巨、大型-Ⅰ、Ⅱ级,卫星、遥感手段。
微观研究和制图: 在野外,从小型地貌入手,然后扩展大中 型地貌。
在堆积地貌上,不同的坡度可反映不同的成 因类型。
3.地貌形态测量指标
高度+坡度能反映地貌形态 高度大、坡度大--地形陡峻 高度小、坡度小--地形平缓
3.地貌形态测量的指标
③地面破坏程度:
割切深度:指一种地貌的最高点和最低 点之间的距离。 地面切割程度:地面破坏面积的%。水域 面积/总面积。
4.地貌的形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