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兄原文、翻译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兄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兄原文、翻译及赏析1
送兄原文: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翻译:
译文
哥哥啊!这就是我们要分手的大路了。
云彩飞起,路边有供人休息送别的凉亭。
亭外,是秋叶在飘坠。
而我最悲伤叹息的就是,人,为什么不能像天上的大雁呢?大雁哥哥和妹妹总是排得整整齐齐,一同飞回家去的啊。
注释
⑴题下原注: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
⑵离亭:驿亭。
古时人们常在这个地方举行告别宴会,古人往往于此送别。
⑶归:一作“飞”。
(4)稀:形容树叶稀疏寥落的样子。
赏析:
关于这首诗,所传甚少,独在《全唐诗》方见之,对作者的介绍是“如意中女子”,其真名实姓、生卒年月、何地之人等皆无从考证,唯能全凭《全唐诗》注解了。
《全唐诗》写道:“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
”由此大致能推断,诗人是南海人,此诗出自唐武则天时代。
或许真是时势造就,一个七岁女童,大堂之上,面对武后和群臣,应声做诗,且情态如此逼真,字数如此俭约,不得不另后人仰慕。
此诗第一层:“别路”、“离亭”,相当于驿站,是古代送别、饯行的处所。
点明地点,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铺开。
“云初起”,要么是清晨,要么是傍晚,要么是雨后天开。
但一切景语亦为情语,一语双关,亦指心中“愁云初起”。
“叶正稀”,结合下句中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的“雁”来推断,应该是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
秋风紧,黄叶飘零,“离亭”前的落叶,为秋风扫荡,渐次稀疏,着实苍凉,
着实沉重。
第二层: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寓“留”于“柳”的习俗。
此处的叶,可能就是柳叶。
前面不断有人送别,使得柳条折尽,渐渐稀少,真是一条柳枝一片心。
而现在,尽管柳条稀少,但她还是要再折一枝赠与兄长,此中惆怅叫人难以消受。
至此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诗人静静地站立,眼望兄长渐去渐远,马蹄声终于被重叠的山峦阻隔。
心中更是生出对于人生、对于命运的自怜叹惋。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雁的迁徙,总是结队成行,同出同归。
可是人迫于环境所限、条件所囿,而不能与兄随行,而兄去妹留,各自孤单,再也不能心心相印了,诚为可叹。
并且,这一“归”字可以做两种分析,一者:妹在家,兄启程外出。
那么,这里的“归”便是“同出同归”的意义了,诗人大部分的思想放在了兄长身上,是对他一路风尘、外行凶吉的牵挂;一者:两人皆在外,或是寄人篱下,或是流落他乡。
此时兄长启程,回返故里,而独留妹一人不与同归,此间便更生出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对身如浮萍、命如蝉翼的慨叹。
浓浓情谊,如诉如泣,尽融于字里行间。
而全诗寥寥数语,连题目仅二十二字。
用字之俭约,另人折服。
题目“送兄”,点明主旨,定下全诗的基调,是送别兄长。
至于上面推测的种种情况,全无交代,给人很大的想像空间。
而与此相比,后来大诗人李白的《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送族弟单父主薄凝摄宋城主薄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留饮赠之》等很多这样的诗标题就大为失色了。
此诗前两句表明了地点和大致的时间,大肆渲染了送别的场景。
心中的惆怅、离别的情怀跃然纸上,如江如河,翻涌不息,却仅用了十个字;后两句也是十个字,突出了“雁”、“一行”、“归”,使得感情再次升华到一个相当高的层面上,由送行也到了对人生的慨叹,对身世的质问,情长纸短,惜墨如金。
南朝江淹在《别赋》中说过,“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从古至今,离别诗一直都在诗篇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在表现手法上也是各具风格、各至一家。
对这一首也作一简要的分析。
“别路”、“离亭”形成对举,一咏三叹。
在克俭如金的字数中,这算是泼墨如
云、大肆渲染了。
为的是以景衬情,为下两句做好铺垫。
而且诗人善于选取特景:“别路”、“离亭”、“云”、“叶”等等,暗藏离愁别绪之情。
紧接着,笔锋陡转,采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将镜头对准天上的“雁”。
当然,这里也许是虚写。
由“雁”的.特性联想到人,将二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生发哀情,并且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也为读者将全诗刻画成了一幅隽永的画面,印入读者的脑海中。
其意境深远,空间开阔,且满目皆萧然,满腔皆哀伤,满腹皆愁绪,实在不能不说是诗人的高妙之处。
且诗人时龄七岁,且为女子。
在古代轻视女子,满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能如此善用这样的艺术技巧,实在让人费解,惊异。
再回到全诗,通篇都是情深意切,而字字珠玑,语言简朴、明白如话,意境高妙。
这样的诗篇,在中国古诗词中实在不可多得。
难怪有人称她为“神童”、“奇女子”,于情于理,都是当之无愧。
送兄原文、翻译及赏析2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古诗简介
《送二兄入蜀》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先写入蜀道路艰难,要兄多保重,接着写京都长安的繁华,以衬托旅行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的孤苦凄惨,最后写兄弟二人离别时的眷恋不舍。
此诗的画面简单,而画外音却颇丰富。
翻译/译文
游子要踏上关险山高的旅途,这里是柳暗花明的京城。
在这里我们分手告别,彼此相看哀伤得说不出话。
注释
①关山:这里指入蜀的关隘山川。
客子:旅居异地的人,这里指二兄。
②花柳:古指游赏之地,这里形容繁华。
帝王城:指长安,自汉至唐,不少帝王建都于此。
③相顾:相看。
怜:关切同情。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知。
这是卢照邻和他的二兄在都城长安同游了一段时间,后来卢照邻二兄入蜀,他为之送行而写的诗。
赏析/鉴赏
在古代,人们十分珍视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
卢照邻的《送二兄入蜀》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其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亲情。
首句“关山客子路”,是向“二兄”说明前方路途遥远、山峦叠嶂、十分艰险,提醒亲人要多加珍重。
古时由长安入蜀,必须经过秦岭太白山、青泥岭和大剑山、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剑门关。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曾清晰描绘了蜀道的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虽然剑阁有“天梯石栈相钩连”,却仍旧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最后不得不发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的叹息。
卢照邻这首诗没有细致刻绘,而用“关山”二字概括了蜀道上的艰险,与兄弟惜别的沉重心情却清晰可见。
次句“花柳帝王城”,是指“二兄”出发的地点——长安,繁华似锦,歌舞升华,一派繁华的景象。
这一句与首句形成鲜明对比。
诗人以长安的“花柳”繁华反衬亲人在艰险的蜀道上将会碰到的孤苦、凄凉,着墨不多,感情却倍显深沉。
三、四句“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是抓取临分手时的瞬间情景的一个细节描写,将兄弟二人依依不舍相互牵挂的惜别情态刻划地细致入微,淋漓尽致。
“相顾”二字将相互间情深意切的目光传神地刻绘了出来,一个“怜”字泻出了二人心中只有亲人间才会存在的滔滔挚爱之情,“无声”二字显示了不可名状的离别之恸,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意。
诗人在短短四句诗中能够由远及近地刻划双方的心灵,善于节制感情,平衡抑扬,在前两句的对仗中巧含对比的成份,使全诗感情异常深厚浓烈,跌宕起伏,令人感动。
作为抒写骨肉亲情和送别诗来说,《送二兄入蜀》或许并非最上
乘之作,但却以其简洁质朴的诗风和语言有力地冲击了宫体诗的形式主义藩篱,给初唐诗坛带来了清新之气,也为后来的盛唐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
【送兄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