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相关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人类学 相关名词解释

人类学 相关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1、理论人类学与应用人类学之关联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异同”的名为“比较民族学”, 即今天所说的理论民族学, 它偏重于研究多个民族的共同发展规律。

(蔡元培)应用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

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社会调查的方法,着重研究现代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社会生活规律。

对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医药与保健,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遗传工程进行应用研究,提出对策,应用人类学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已冲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线,进行科学间合作,协同研究。

可分为结构人类学、人类工程学、医学人类学、老年人类学、分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人口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空间人类学等分支学科。

2、人类学南派与北派的比较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类学兼收并蓄了欧美人类学的种种学术流派,成为一个多元的学术体系。

到30年代,中国人类学已形成三种具有地区特色的风格,呈华东、华南和华北三足鼎立之势。

其中,受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影响的“北派”与“南派”,分别以燕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为中心形成自己的圈子。

“北派”受功能学派影响较大,偏重于一般社会科学。

关注深入的民族志研究(社区调查),重视比较不同社会中人类的不同生活方式,研究并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其最重要的特色在于汉人社区研究。

强调社区研究方法的运用,以田野调查的实际资料和分析研究为拳头产品,通过和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在国际人类学界影响较大。

“南派”与历史学派关系深厚,偏向于人文学,注重物质文化与跨民族关系研究,注意力在文化研究,而非规律或原理、原则的寻求。

强调以族群文化为研究对象,着重搜集传统风俗与历史源流的内容,明确提出要以人类学材料来补充历史记载不足的看法。

在实地调查中,偏向于民族志描述。

他们开展的田野调查数量最多、面积最广,质量上乘。

两派在经验资料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方面,分别都有各自独到的开拓。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泰勒对文化整体性的看法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是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后现代主义又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文化的展示是形成文化的核心行为之一,也是被称作“文化的环程”的关键点,如果意义是因互动而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的意义”,于是在文化的展示中,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都处在同一个“文化的环程”之中,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及权力因素促进了文化交流。许多重要的人类学阶段性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观察的理论和方法。
人们总是习惯于以自己所属的群体文化价值和传统观念来衡量、判断并且解释其他社会文化行为,这就是“民族中心主义”,其极端表现是“文化沙文主义”,即认为自己拥有的习俗、信仰永远优于别人的习俗和信仰,并以自己的文化来规范他人的行为。
文化相对论也是“相对的”,极端的文化相对论认为任何文化都无法做价值判断,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是不存在的,对所有文化都应抱有宽容态度;相对的文化相对论更强调依据其历史脉络把握文化。
9、民族学
10、普同性
所谓普同性或普同论,是指地球上全人类的一致性与共同性。进一步说,人类在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上的共同特征就是普同性内涵。人类普同性存在于它的一般性与个别性之中。
11、文化相对性
文化相对性也称文化相对论或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要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博厄斯倡导文化相对性。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及其文化、社会、生物等方面的学科。

该学科涵盖了多个子领域,包括物质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

以下是对人类学中几个重要名词的解释。

1. 文化(Culture)- 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一套价值观、信仰、惯例、行为模式、艺术和科学知识等。

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东西,如建筑、工具等,还包括非物质的东西,如语言、符号、价值观等。

人类学研究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变迁过程。

2.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形式。

它包括社会等级、社会团体(家庭、部落、宗教组织等)、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等。

社会结构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个体之间的互动方式。

3. 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 集体记忆是指一个群体共同记忆和传承的历史、经验和文化。

集体记忆通过口头传统、象征符号、宗教仪式和文化表演等方式传递给后代,并塑造着一个群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意识。

4. 批判人类学(Critical Anthropology)- 批判人类学是一种对传统人类学进行批判的学派。

它强调研究中体现的权力关系、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正义的问题。

批判人类学挑战旧有人类学研究中的偏见和正当性,提倡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自省和批判。

5.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 跨学科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叉。

人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许多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生物学等密切相关。

跨学科研究可以在不同学科的视角下对人类和人类社会进行深入理解。

6. 田野调查(Fieldwork)-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指研究者亲自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的实际场所进行观察、交流和参与。

田野调查能够帮助人类学家以第一手资料了解和理解研究对象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表达。

人类学部分名词解释整理

人类学部分名词解释整理

人类学名词解释文化相对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类学界流行一时的思潮。

文化相对论认为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它们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人们不能用自己的文化中的价值标准去衡量评价另一种文化的价值。

文化相对论这一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韦斯特马克在其《道德观念的起源于发展》(1906~1908)一书中首先创用的。

但将其作为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与理论,则始于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

博厄斯不仅认为对民族文化的评价只有一该民族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才有意义,而且还极力主张文化研究者在研究中也要坚持避免受自己价值体系的影响,而对每一文化进行客观的研究。

这一思想最终由赫斯科维茨加以完整化和系统化,并极力推崇与宣传。

这种文化相对论具有反对种族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文化相对论广为流行。

但由于这种理论存在者夸大各种文化的相对性,否认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和统一性,进而否认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主张帮助落后民族提高文化等弊病,因为在30年代以后,招到了许多人的非议,遂逐渐地衰微。

文化区:指有着相似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

该术语由美国人类学家梅森创用。

最初只是用地理区域的区别来概括一群群被认为是具有意义的文化,但实际上当时这样划分的一个区域中的文化并不一定有联系。

1922年,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重新解释了文化区的概念。

他从文化特质的相似方面来限定文化区,认为文化区可以根据文化特质加以分类。

文化区有“文化中心”和“边缘区”。

文化中心是一个文化区所共有的文化特质发明创造和最集中的地方,而并不一定是地理的中心。

文化特质创造出来后呈放射性状向边缘区传播。

当在边缘区发现某种文化特质时,这种文化特质是过去某时在文化中心里创造出来的,通过了一段时间才传播至此。

由此他认为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特质发展的历史。

从而通过区别文化区等,可以构拟文化发展的历史。

因为,文化区概念是威斯勒用于构建文化史的一种分类手段。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头部眦耳线(CML):或眶耳线(OML)为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脑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准但实际应用中常以不同的检查目的使扫描平面与CML向上或向下成00—200角。

Reid基线(RBL):为眶下缘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有时又称为人类学基线。

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常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也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

上眶耳线: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连合间线:为前连合后缘中点至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

脑立体定位手术和X刀、r刀治疗多以此线为准,故脑立体定位断层解剖研究多以此线为基准。

AC-PC线:同上Frankfort平面:为眶下缘和左右外耳门上缘组成的平面,接近于Reid基线平面。

活体时相当于人直立、臀部和背部靠墙、两眼向前平视时的颅骨位置。

此平面常用于颅骨和头部的测量,为国际人类学专家所采用的统一标准平面,故又称为人类学平面。

胼胝体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基底核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扣带沟缘支大脑镰小脑幕小脑幕切迹上矢状窦海绵窦窦汇颈静脉孔中央旁小叶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穹窿终纹岛叶伏隔核内囊前连合黑质红核小脑扁桃体Broca区隔区髓突半卵圆中心距状沟距状隐回禽距毯颧弓翼点颞窝蝶骨翼突翼腭间隙(翼腭窝) 前床突翼下颌间隙咬肌间隙。

咽旁间隙咽后间隙咬肌间隙颞下间隙椎前间隙颊咽筋膜椎前间隙翼肌间隙下颌下间隙舌下间隙颏下间隙鼻旁窦鼻中隔蛛网膜下隙帆间池小脑延髓池脑池大脑纵裂池大脑外侧窝池大脑脚池环池胼胝体周池脑桥小脑角池帆间池大脑大静脉池松果体池四叠体池小脑上池小脑延髓池小脑溪终板池交叉池脚间池桥池延池鞍上池Meckel腔蝶鞍垂体鞍膈颈动脉管颈内动脉系椎-基底动脉系Willis环内侧豆纹动脉Heubner动脉外侧豆纹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脑底静脉环(Rosenthal环)丘纹静脉大脑内静脉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第二章颈部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会厌会厌谷咽隐窝梨状隐窝舌会厌襞杓状会厌襞会厌前间隙声门旁间隙颈筋膜颈动脉鞘颌下间隙前庭襞声襞喉前庭喉中间腔声门下腔第三章胸部颈静脉切迹胸骨角剑突肋弓肋间隙肺门肺根肺裂支气管肺段主动脉肺动脉窗奇静脉弓主动脉弓气管杈肺动脉杈隆嵴下间隙奇静脉食管隐窝肋膈隐窝肺动脉窦主动脉窦心包上隐窝气管前间隙食管后间隙食管后隐窝主动脉下隐窝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左冠状动脉窦右冠状动脉窦冠状窦口冠状沟室上嵴房间隔室间隔ATS分区主动脉肺淋巴结隆嵴下淋巴结第四章腹部第二肝门肝门大网膜小网膜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肝镰状韧带肝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肠系膜根左肠系膜窦右肠系膜窦结肠旁沟肝胰壶腹肝裸区胃裸区脾裸区胃膈韧带胃胰韧带膈结肠韧带肝蒂左肾上腺三角右肾上腺三角胃脾隐窝脾肾隐窝网膜孔网膜囊前庭网膜囊胃胰襞网膜囊上隐窝网膜囊下隐窝肝肾隐窝脾周间隙门腔间隙膈下间隙腹膜后间隙左膈下腹膜外间隙右膈下腹膜外间隙肝尾状叶肝尾状突静脉韧带裂背裂正中裂左、右叶间裂肝圆韧带裂肝门右切迹Glisson系统Couinaud 肝段肝门静脉肝静脉胰钩突肾门肾蒂肾筋膜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肾旁后间隙第五章男性盆部和会阴耻骨联合髂骨翼骶管精索前列腺膀胱直肠陷凹坐骨肛门窝耻骨后间隙盆膈尿生殖膈膀胱精囊角第六章女性盆部和会阴子宫阔韧带直肠子宫陷凹膀胱子宫陷凹卵巢悬韧带闭孔内肌第七章脊柱区椎间盘椎静脉系硬膜外隙腰神经通道神经根管侧隐窝盘黄间隙第八章上肢腱袖腋腔肘窝腕横韧带腕管第九章下肢髂嵴坐骨结节耻骨棘闭膜管梨状肌坐骨神经股骨头韧带股三角收肌管血管腔隙股管翼状襞髌上囊髁间窝半月板交叉韧带腘窝踝管。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1.人类学:人类学就是研究人及与人之相近得灵长类得一门学问,或者说就是多种相关学问得集合。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得民族学意义来讲,就是一个复合得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得人所习得得其她一切能力与习惯。

3.自然选择:简单地说就就是保持适用环境较好得特征,抛弃不太适用得特征得过程。

两个重要得基本点:1、所谓特征不就是个别得而就是群体得有利特征;2、特征并不就是天生得“优越”,自然选择完全依赖环境,环境改变,那些有利得适用特征也随之改变。

4.主位观点:将焦点放在当地人得解释方式以及重要意义得判断标准。

5.客位观点:强调研究者得解释方式、概念范畴以及判断重要性得标准。

6.主位研究:就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者本人得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得范式得束缚,抛弃文化本位得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得现象。

7.客位研究:即使从旁观者得角度观察人得行为与事物。

人类学家就是通过科学得方法来分析与归纳所获得资料。

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无意义得、或不适宜得活动、事件来进行比较与评价。

8.文化相对观:就是直接涉及文化价值判断得方法与理论,就是人类学得核心。

她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得特征与个性。

在过去、现在与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就是平等得。

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群体得所思所为,而就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得历史、环境与社会中加以对待。

我们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得标准去衡量一种文化得价值。

人类学家用文化相对观来反对种族主义、欧洲中心主义,以及民族中心主义。

9.文化得整合性:文化得所有方面在功能上相互关联得趋向称为整合。

10.族群:就是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得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得共同记忆,而对她们共同得世系抱有一种主观得信念,此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得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11.原生论:也称为根基论,该理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天赋或根基性得情感联系。

第一章 人类学方法

第一章  人类学方法

《人类学方法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田野工作: 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居住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2.参与观察: 研究者生活于研究对象中间,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来了解调查对象的文化形貌及其内部深层次的理由。

为达到真正的参与观察,研究者要与研究对象同生活、同劳作,学习他们的语言,参与他们的仪式,走访他们的家庭。

透过参与观察,研究者得以观察研究者对象是否“言为心声”。

3.跨文化比较: 指的是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志报告中抽样,把抽样的资料作统计分析,藉以说明或验证假说,探究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及文化差异性,并从中发现某种规律或通则。

4.HRAF(人类关系区域档案): 他从1930年起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并于是193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成立了一个跨文化研究机构,在人类学家默多克的领导下,先后收集了800多个不同时期人类社会有关地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民族志资料,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地区,进行项目分类,并制成档案,于1949年建立了“人类关系区域档案”(HRAF)5.主位研究:即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

6.客位研究:即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

7.PRA(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调查方法:是一套快速收集村庄资源状况、发展现状、农户意愿,并评估其发展途径的田野调查工具。

它的宗旨是要通过外来者的协调作用,鼓励唤醒当地社会的参与意识,把发言权、分析权、决策权交给当地人,促使他们加深对自身、社区及环境条件的理解,与发展工作者一道制定出合适的行动计划并付诸于实施。

8.“深描” ,就是从极简单的动作或话语着手,追寻它所隐含的无限社会内容,提示其多层内涵,进而展示文化符号意义结构的复杂社会基础和含义。

9.实验民族志把人类学研究者的田野工作过程作为民族志实验的中心内容和描述的重要对象,并同时强调给予被研究者自己解说机会的重要性;注重对文化的阐释;珍视民族志的文学性,注重修辞、讲究文本的想象力和艺术性;采用“对话”与“多声道”的撰写取向技法。

人类学名词解释大全

人类学名词解释大全

马林诺斯基:原籍波兰的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主义创始人之一。

早年于波兰克拉科夫大学学习物理、数学及心理学、哲学等,1908年获物理学、数学博士。

后入德国莱比锡奥斯华理化实验室,从马特学习民族心理学,因病终止,在病中读了弗雷泽的《金枝》,遂对人类学发生兴趣,并于1910年入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学习人类学,1916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921年起开始在该校教书,历任社会学讲师、社会人类学讲师、人类学特别讲座高级讲师,1927年成为伦敦经济学院的第一位人类学教授,并兼任系主任直到逝世。

他曾在日内瓦、维也纳、罗马、奥斯陆等地讲过学,并4次访美,在加州大学、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讲过学。

1938年访美时,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留下,1940年任耶鲁大学访问教授,1942年被聘为该校终身教授。

他还是波兰科学院院士、意大利人口研究委员会通讯委员、荷兰科学研究皇家学院院士,并于1936年被哈佛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马林诺斯基十分重视实地调查,除1914年-1918年在大洋洲做长期调查外,还先后在美国、墨西哥、肯尼亚等地做过实地调查,创立了参与观察法。

他认为文化是个整体,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应从整体上分析器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尤其要分析文化对个人生理及社会生活上的需要所起的功能,从而,他也十分强调人类学应该更多的为实际工作服务,甚至认为社会人类学即为一门应用的科学。

他的学术思想和实地调查方法,对西方人类学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他去世后,美国应用人类学会专门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林诺斯基”奖,他的主要著作有:《西太平洋上的探险队》(1922)、《野蛮社会只犯罪与风俗、《野蛮社会的性别与抑制》、《珊瑚礁财院及其巫术》、《科学的文化理论》、《文化变迁的动力》等。

文化:在人类学中,通常指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方式。

它包括一个特定的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内隐和外显的行为、行为方式、行为的产物及观念和态度。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适应环境,遵循客观规律改造环境的工具。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1.人类学:人类学是研究人及与人之相近的灵长类的一门学问,或者说是多种相关学问的集合。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3.自然选择:简单地说就是保持适用环境较好的特征,抛弃不太适用的特征的过程。

两个重要的基本点:1.所谓特征不是个别的而是群体的有利特征;2.特征并不是天生的“优越”,自然选择完全依赖环境,环境改变,那些有利的适用特征也随之改变。

4.主位观点:将焦点放在当地人的解释方式以及重要意义的判断标准。

5.客位观点:强调研究者的解释方式、概念范畴以及判断重要性的标准。

6.主位研究: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的范式的束缚,抛弃文化本位的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的现象。

7.客位研究:即使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人的行为和事物。

人类学家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归纳所获的资料。

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无意义的、或不适宜的活动、事件来进行比较和评价。

8.文化相对观:是直接涉及文化价值判断的方法和理论,是人类学的核心。

他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个性。

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

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群体的所思所为,而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对待。

我们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

人类学家用文化相对观来反对种族主义、欧洲中心主义,以及民族中心主义。

9.文化的整合性:文化的所有方面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趋向称为整合。

10.族群:是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而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此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11.原生论:也称为根基论,该理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天赋或根基性的情感联系。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人类学要义一、人类学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

在人类学的发轫期,它关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以及人类进化与变异的机制、人的体质同文化的联结性关系。

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二、文化最初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耕耘种植”之意;中世纪晚期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

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应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

汉语“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泰勒对文化整体性的看法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

”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是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

后现代主义又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文化的展示是形成文化的核心行为之一,也是被称作“文化的环程”的关键点,如果意义是因互动而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的意义”,于是在文化的展示中,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都处在同一个“文化的环程”之中,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及权力因素促进了文化交流。

许多重要的人类学阶段性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观察的理论和方法。

三、田野工作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人类学相关名词解释

人类学相关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1、理论人类学与应用人类学之关联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异同”的名为“比较民族学”, 即今天所说的理论民族学, 它偏重于研究多个民族的共同发展规律。

(蔡元培)应用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

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社会调查的方法,着重研究现代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社会生活规律。

对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医药与保健,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遗传工程进行应用研究,提出对策,应用人类学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已冲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线,进行科学间合作,协同研究。

可分为结构人类学、人类工程学、医学人类学、老年人类学、分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人口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空间人类学等分支学科。

2、人类学南派与北派的比较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类学兼收并蓄了欧美人类学的种种学术流派,成为一个多元的学术体系。

到30年代,中国人类学已形成三种具有地区特色的风格,呈华东、华南和华北三足鼎立之势。

其中,受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影响的“北派”与“南派”,分别以燕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为中心形成自己的圈子。

“北派”受功能学派影响较大,偏重于一般社会科学。

关注深入的民族志研究(社区调查),重视比较不同社会中人类的不同生活方式,研究并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其最重要的特色在于汉人社区研究。

强调社区研究方法的运用,以田野调查的实际资料和分析研究为拳头产品,通过和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在国际人类学界影响较大。

“南派”与历史学派关系深厚,偏向于人文学,注重物质文化与跨民族关系研究,注意力在文化研究,而非规律或原理、原则的寻求。

强调以族群文化为研究对象,着重搜集传统风俗与历史源流的内容,明确提出要以人类学材料来补充历史记载不足的看法。

在实地调查中,偏向于民族志描述。

他们开展的田野调查数量最多、面积最广,质量上乘。

两派在经验资料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方面,分别都有各自独到的开拓。

摩尔人 人类学名词解释

摩尔人 人类学名词解释

摩尔人人类学名词解释
摩尔人,是人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居住在北非摩洛哥的柏柏尔人(Berber)的一支。

摩尔人主要分布在摩洛哥的北部和中部地区,是摩洛哥的主要民族之一。

摩尔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他们是北非的原住民之一,属于柏柏尔人族群。

摩尔人的语言属于柏柏尔语系,主要使用摩尔语(Tamazight)进行交流。

摩尔人的文化和传统深受柏柏尔文化的影响,包括语言、宗教、服饰、音乐和艺术等方面。

在历史上,摩尔人曾经历过多次外来势力的统治和文化交流,包括古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伊斯兰帝国等。

这些影响使得摩尔人的文化和身份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

摩尔人的经济活动以农业、畜牧业和手工艺为主,他们种植小麦、大麦、橄榄、葡萄等农作物,饲养牛、羊等家畜。

摩尔人还以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而闻名,如地毯、陶器、银饰等。

摩尔人的社会组织形式较为灵活,既有部落制度,也有城市化的居住方式。

他们的社会结构通常是以家族和氏族为单位,同时也
存在着部落的组织形式。

摩尔人的宗教信仰以伊斯兰教为主,大部
分摩尔人信奉伊斯兰教的苏菲派。

摩尔人在摩洛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在摩洛哥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
摩尔人也面临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变化。

总结来说,摩尔人是北非摩洛哥的柏柏尔人的一个分支,他们
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和历史。

他们在摩洛哥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并且持续适应和面对着现代社会的变革。

人类学强化仪式名词解释

人类学强化仪式名词解释

人类学强化仪式名词解释
人类学强化仪式是一个用于增强或重新定义群体内个体成员身份的仪式过程。

这些仪式可能包括特殊的庆祝活动、社区参与活动,或旨在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活动。

通过参与这些仪式,个体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接受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位置,并与其他成员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这种强化可能涉及到象征性的行为,如穿特别的服装、使用特殊的语言或手势,或者参加特定的活动。

这些仪式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其存在的形式,对于社会结构的维持和群体内个体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一人类学名词解释

大一人类学名词解释

大一人类学名词解释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的文化、社会和生
物方面。

大一人类学是人类学学科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介绍人
类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大一人类学常见名词的解释:
1.文化(Culture):指一个社群或群体所共享的价值观、、俗、语言、艺术等非物质的特征。

文化是人类的重要标志,影响个体的
行为和思维方式。

2.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指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的模式和规范,包括家庭、社群、组织和制度等。

社会结构对个体的身份、地位和角色起着重要影响。

3.道德(Morality):涉及个体和社会对于行为、价值观和伦理准则的评判和规范。

道德标准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可能有所差异。

4.社会化(___):指个体在社会中研究和内化适应社会文化和规范的过程。

社会化是人类发展和身份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5.人类进化(___):研究人类起源、演化和生物方面特征的科学领域。

人类进化研究包括考古学、古人类学和分子人类学等多个学科。

6.古人类学(___):研究古代人类和人类祖先的学科。

古人类学通过研究化石、工具和其他考古证据,揭示人类进化的历史。

7.社会学(logy):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与人类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现代社会和其社会问题。

这些名词是大一人类学中的基本概念,了解这些概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学的核心内容和研究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案例和研究中。

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

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

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CH)指的是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那些非物质的、有价值的文化形态,包括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艺术、传统知识、传统医学、传统文化活动、传统社会习俗、传统宗教信仰和传统语言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和传承人类的多样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被直接观察和感知,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需要特别的努力。

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重要任务,并在2003年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条约,旨在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词解释——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精选推荐

1.文化:在人类学中,通常指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方式。

它包括一个特定的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内隐和外显的行为、行为方式、行为的产物及观念和态度。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适应环境,遵循客观规律改造环境的工具。

人类通过劳动使自己的主体意识客观化为一些对象,也通过劳动使客观的物质符合自己的主观要求。

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仅创造了文化,而且同时也创造了自己。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每一社会的文化都具有共同的特征:1.超自然性。

文化是人创造的,它只与人以及人的活动有关,大自然中的自然物不属于文化范畴;2.超个性性。

文化是由人类的群体活动体现的,并为人类各群体的成员所共同享有的;3.传承性。

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并可经由一个个体一代代传承下去;4.整合性。

文化不是各种事物简单的组合,而是由多元的文化元素互相关联而形成的完整体系;5.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并以此作为一种标志同动物区别开来.6民族性。

文化由一个个民族享有,从而也是各民族借以区别的依据;7.可变性。

由于内外部的动力,如发明与文化传播,文化会不时地发生量变与质变。

2.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与“团体格局”概念相对。

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别,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清楚,成团体状态;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

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

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

人跟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由内而外依不同程度的亲疏远近关系而来,越亲近者,关系越紧密而有更多的责任义务必须回报,反之亦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2)1、理论人类学与应用人类学之关联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异同”的名为“比较民族学”, 即今天所说的理论民族学, 它偏重于研究多个民族的共同发展规律。

(蔡元培)应用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

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社会调查的方法,着重研究现代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社会生活规律。

对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医药与保健,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遗传工程进行应用研究,提出对策,应用人类学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已冲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线,进行科学间合作,协同研究。

可分为结构人类学、人类工程学、医学人类学、老年人类学、分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人口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空间人类学等分支学科。

2、人类学南派与北派的比较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类学兼收并蓄了欧美人类学的种种学术流派,成为一个多元的学术体系。

到30年代,中国人类学已形成三种具有地区特色的风格,呈华东、华南和华北三足鼎立之势。

其中,受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影响的“北派”与“南派”,分别以燕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为中心形成自己的圈子。

“北派”受功能学派影响较大,偏重于一般社会科学。

关注深入的民族志研究(社区调查),重视比较不同社会中人类的不同生活方式,研究并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其最重要的特色在于汉人社区研究。

强调社区研究方法的运用,以田野调查的实际资料和分析研究为拳头产品,通过和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在国际人类学界影响较大。

“南派”与历史学派关系深厚,偏向于人文学,注重物质文化与跨民族关系研究,注意力在文化研究,而非规律或原理、原则的寻求。

强调以族群文化为研究对象,着重搜集传统风俗与历史源流的内容,明确提出要以人类学材料来补充历史记载不足的看法。

在实地调查中,偏向于民族志描述。

他们开展的田野调查数量最多、面积最广,质量上乘。

两派在经验资料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方面,分别都有各自独到的开拓。

3、社会调查与社会学调查之关联(事实与理论)社会调查是指:政府或个人组织对社会间事件的调查。

如民生、物价、治安、政府公信力等领域。

社会学调查指:通过社会调查所得的结果与不同组织或个人调查结果相比较,了解两方或多方意见共同研究。

4、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新中国建立后,苏维埃学派对我国的民族学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原始社会研究、经济文化类型和民族定义与识别。

所谓经济文化类型,乃指“一定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它在历史上形成于处在相似的社会经济水平,并居住在同样自然地理条件下的不同民族中”。

林耀华等后来将之修改表述为“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这一理论的深刻意义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它为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共同体的分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因为同样的经济文化类型可以独立出现在远隔千里而又无直接交往的民族中,这种超越地域性的特征使它与语言的发生学分类法以及社会形态分类法等一样,都成为民族学家认识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的科学工具。

其次,依经济文化类型理论来研究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原因,使我们能够科学地认识汉族与诸少数民族的共生关系。

简答(2)1、派克对中国人类学的影响派克是美国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同时也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

芝加哥学派是中国社会学的渊源之一, 它本身就构成了中国早期社会学思想宝库的一部分。

派克于193 2 年9 月来华讲学, 历时三个月, 到12 月份离开。

在燕京大学他主要讲授两门课程, 一门是“集合行为”, 一门是“社会学研究方法”。

派克所讲的课, 对当时的费孝通等大四的学生影响很大。

他主张理论应密切联系实际, 而且提倡实地调查方法, 就是研究者必须深人社会生活, 详细观察, 悉心体会和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和心态, 然后通过分析、比较、总结事实, 提高到理论水平。

这种方法其实就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

派克将这种称为Co m m u -ni ty s tu d y , 我们把它翻译为“社区研究”。

费孝通先生认为派克给我们提出了‘社会学中国化’的具体方法。

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 其方法可以从人类学中去学习。

吴文藻先生听从了派克的指导, 开始引导学生学习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 同时也请来了英国的人类学家布朗来讲解社会人类学。

这样就使得田野调查方法成为中国学者主要的方法,并形成了中国人类学的“北派”。

中国学者以本国的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社区为研究对象, 为人类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也使社会学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应用科学。

2、蔡元培对民族学的贡献1926年12月,蔡元培在《一般》杂志上发表《说民族学》一文。

他指出:民族学是一种考察各民族文化而从事记录或比较的学问。

他还考察了民族学与人类学、人种学、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的关系。

该文反映了欧洲文化“民族学”和体质“人类学”之间的分野,并最早在学术刊物上提出“民族学”这一术语,用以代指整体论的、倚重现代田野调查的民族志方法的人类学(或称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从概念上明确了学科定义,使得对学科的界定成为可能。

蔡元培作为北京大学的校长,后又出任教育总长,后又负责筹备中华民国大学院与中央研究院。

《说民族学》一文的发表和蔡元培对于进化理论的宣传,乃至他亲自操作,对于中国人类学的创立有着重要影响。

他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对于学科创立和发展的指导作用,这种作用更多体现在他以教育界领袖、国家政权赋予特殊权利的科学研究机构首长的特殊身份对于人类学的倡导和对其他人的影响。

其次,蔡元培对于“民族学”作为学科名称在中国相当长时期的存在也产生了重要作用,甚至影响了人类学在中国的学术发展走向。

再次,蔡元培的一些学术观点,如人类进化论由近及远,以美育代替宗教等意见,以及对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具体事例分析等,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启蒙意义。

3、中山大学人类学的发展史1927年,傅斯年创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下设人类学研究组。

同年顾颉刚等创办民俗学会,商承祚等创办考古学会。

1935年成立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增设人类学部,开始招收研究生。

1948年9月在杨成志等人的努力下人类学系正式成立。

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学率先复办人类学系,同年秋正式招生,本科设置民族学和考古学专业,研究生设置文化人类学专业。

同年(1981年)首批获民族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自此,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成为国内民族学/人类学最早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个教育层次的办学单位。

1987年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学建立人类学博物馆。

2002年人类学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通过重点学科复评。

2012年中山大学民族学一级学科和考古学一级学科被评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2012年8月设立民族学和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

人类学系自建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完善学科体系,注重四大分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语言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协调发展,并发展出了珠江流域文明进程与族群互动、民族走廊研究、南中国海研究、边疆考古与民族、民族考古、宗教文化、语言与文化、体质与健康、灵长类学与人类进化等特色研究领域。

人类学系现设置有人类学、考古学2个本科专业;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位)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文化与认知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三个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现民族学与考古学分别取得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

现主要科研机构有7个:历史人类学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与历史系合建,2004) ;中国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2011);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2004);华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教学中心(2003);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2009);“南方公益慈善研究院(2011)”;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2002)等。

目前主要的实验室有5个:体质人类学实验室、考古学实验室、文物年代测定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灵长类学实验室等。

4、抗战时期魁阁学派的主要学者、代表作和研究方法有哪些?从1939年到1946年间,吴文藻、费孝通等学者以燕京—云南社会学研究工作室(魁阁)为基地,以“功能主义”为理论基础,运用“社区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本土化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燕京学派”,史称魁阁学派。

主要学者有:费孝通、林耀华,张之毅(1917-1987)、田汝康(1916-2006)、史国衡(1912-1995)、谷苞(1916-2012)、许烺光(1909-1999)、瞿同祖(1910-2008)、陆云逵(1904-1944)。

代表作有费孝通的《禄村农田》,张之毅的《易村手工业》,史国衡的《昆厂劳工》,谷苞的《化城镇的基层行政》,田汝康的《内地女工》、《芒市边民的摆》,胡庆钧的《呈贡基层权力结构》等。

魁阁学派是以吴文藻倡导的“社区研究”为中心而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

吴文藻主张以英国功能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对不同的地区、社会进行调查比较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用来帮助解决各种社会和文化问题。

当时“魁阁”的成员多运用社区研究与田野调查方法。

魁阁的成员在选定的社区中,对某一问题做较长时间的实地观察。

起初,他们注意内地农村的土地制度,重点研究土地权是怎样集中的,后来,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工厂、边区少数民族、内地乡村的基层行政机构等。

论述(2)1、中国人类学史对当前人类学发展的启示2、费孝通的学术观点和代表作,尤其是关于差序格局的讨论,以及乡村工业化的思想。

费孝通著述浩繁,其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是代表作,其中《江村经济》以功能主义的思路和规范的社会人类学方法,从农民的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入手,探索在一个经历历史巨大变迁的村落中,经济体系与特定历史环境及社会结构的关系。

该书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中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其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扩大了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使人类学的研究从过去研究“野蛮人”的时代转为更为开阔庞大的“文明社会”,而且还开辟了一个本民族人研究本民族社会文化的新方向。

某种意义上,《江村经济》乃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

运用《江村经济》的积累,费孝通发展了一种他自己称之为“类型比较法”或“社区研究”的研究取向,并将其运用于后来的研究实践。

《乡土中国》在理论的层面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主题:权威、秩序、农业与生计。

他青年和中年时期更多关心的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问题。

晚年更多关心的是国家的文化建设问题。

如果说他早年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江村经济》,晚年最有代表性的研究则是其撰写的一系列的“文化自觉”的文章。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中国乡村结构的差序格局的概念,用以描述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