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质量测试卷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综合质量测试卷(一)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类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

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

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

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
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之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解析:选A B项,“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表述不当。

原文说“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

C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准确。

原文说“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指的是“被遗忘权”是对“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而不是对抗大数据;且文章并没有提到“隐私权”对抗大数据。

D项,“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于文无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解析:选D D项,“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表述错误,文章论证的对象并不是我们的认同问题,而是通过论述大数据对我们的认同造成的影响来阐述“被遗忘权”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解析:选B B项,“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错,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删除“在某种程度上”这个限制语,改变了原文观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2018·铜陵阜阳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

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

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 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

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人民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 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 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

C.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解析:选B “增长两倍多”是“用户规模”,不是“同比增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扫码支付由于具有支付便捷、应用门槛低的优势,创新性地满足了小额便民支付需求,成为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

D.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E.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解析:选BC A项,“巨大的城乡差异”错;D项,“动态条码支付”错;E项,从材料四看,新规实施后,消费者超过500元的就不能扫描静态条码支付了。

6.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4分)
答案:①应用门槛低,支付方便,随时随处可以办理各种服务。

②支付更加快捷,避免了点钞、验钞和找零的繁琐。

③资金携带更加安全,出门不必携带大量现金,避免现金丢失。

④改用移动支付,避免纸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污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2018·保定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风中的马灯
王军先
①记忆中的秋天,总是和马灯有关。

②每年,父亲都要亲手制作几盏比较粗陋的马灯。

父亲先选好一个用薄薄的木片锯成的圆形灯座,在灯座的四周用刀子刻出一圈槽子,直径大小要跟选用的罩子相吻合。

做罩子的材料是父亲从村里药房要来的盐水瓶,然后用缝衣服的线在盐水瓶靠近底部的地方缠上几圈,在线圈上浇上煤油,用火点着燃烧一段时间,再将瓶子的底部放进凉水里,瓶底子就会“砰”的一声脱落下来,切口像锯子锯的一般整齐。

最难把握的就是线圈在瓶子底部燃烧的时间,时间短了,瓶子的底部截不下来;时间长了,瓶子放到水里就会无规则地炸裂。

记忆
中,父亲很少有失手的时候,每次都能截下断面整齐的罩子。

灯罩做好以后,将空的墨水瓶用钉子固定在底座的中间,用棉绳穿在铜钱的孔里就是灯芯了。

将油灯里倒满煤油,用盐水瓶做的罩子罩上。

然后在底座的边上钻上三个细孔,用三根铁丝穿起来,将铁丝的顶部拧到一起,一盏虽不漂亮,但却经济实用的马灯就做成了。

③农村仿佛有做不完的活计,一进入秋天,父亲就格外的忙碌,经常在家里将山芋切成一片片的山芋干,再用车子推到野地里撒开、晾晒。

白天,村子里、田野上刚种上小麦的茬地里,到处都是白花花的山芋干,在阳光下,白得晃眼。

经过三天左右的晾晒,山芋干就干得咯嘣脆了。

④白天,父亲要在队里干活,晚上,就和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几个来到田野上捡山芋干。

这时,已经完全黑下来的田野上,一盏盏马灯就亮了起来,像天上的星星,被风一吹,或明或暗。

我们一字排开,将马灯放在前面用手可以够到的地方。

当面前的山芋干捡完的时候,再将马灯向前移动一下。

或者将马灯挂在带来的铁叉上,捡完灯光附近的山芋干,再向远处捡的时候,灯光便模糊起来,只能看到山芋干白晃晃的影子。

有时候根本看不见山芋干,全凭感觉,就用双手在面前的茬地上摸索。

深秋的风吹过,我感觉一阵阵凉意袭过全身。

唧唧的虫鸣,点点的萤火,还有远处一盏盏晃动的马灯,组成秋天的又一道风景。

⑤收获的季节,晴天还可以,要是遇上阴雨天,那可就麻烦了。

傍晚,看见乌云密布,天上透不出一点星光,我们连饭也顾不上吃,赶紧到地里捡山芋干,到了地里,漆黑沉闷的天幕下,一盏盏马灯又开始晃动起来,就像天上的一颗颗星星,一闪一闪。

有时候,正在地里捡山芋干的时候,雨点就噼噼啪啪地下了起来,父亲一边抱怨老天爷不帮忙,一边嘱咐我们快点捡。

雨水下成一片的时候,我们开始回家。

父亲推着车子,我在前面拉着,一路上车子不知倒了多少次,我和父亲也不知摔了多少跤。

山芋干捡到家里也逃避不了发霉变质的厄运。

家里房子窄小,没有太多的地方将潮湿的山芋干晾起来,只两三天的工夫,山芋干就开始发霉了,在阴雨天里散发出酒糟的味道。

霉变的山芋干,只好低价卖给附近的酒厂酿酒,或者用来喂猪。

每到阴雨天,我总是看见父亲蹲在山芋干的边上,用手不停地翻捡着,嘴里的旱烟袋冒出一道道烟雾,脸上布满了愁云。

⑥当乡村的夜晚不再需要马灯送来光明的时候,父亲也渐渐地老了。

他脸上那一天天增多的皱纹,那在风中飘动的白发,还有在季节深处不停地蹒跚的身影,一回回让我泪湿双眼。

父亲已经定格在那一个个用秋风、秋叶、秋虫,还有马灯装点起来的深秋季节了,那疲倦的面容,那呆滞的目光,在秋声、秋色中,让我无限忧伤。

⑦那一盏马灯,那一团不停地晃动着的光亮,闪烁在秋天的田野上,闪烁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闪烁在砭骨的秋风里,像父亲绵密的叮咛和一声声沉重的叹息……
⑧那盏风中的马灯,是父亲期望的目光,照耀我生命旅程的最明亮的灯盏。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①段着墨不多,言简意赅,在结构和文意上统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B.文章第②段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父亲制作马灯的过程,很有时代气息,同时也展现了父亲特殊的手艺。

C.马灯和父亲关系密切,当乡村的夜晚不再需要马灯送来光明的时候,作者的父亲也渐渐地老了,令作者感慨万分。

D.文章题为“风中的马灯”,全文多处提到“风”,照应了标题,而风中的马灯又有特殊韵味,蕴含着作者的深情。

解析:选A A项,“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于文无据。

8.文中“马灯”承载了作者生命中哪些刻骨铭心的回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 答案:①回忆心灵手巧的父亲制作马灯的美好温馨。

②秋风、秋雨、秋虫中一家人捡山芋干的苦涩生活。

③面对生活的苦难,父亲那疲倦的面容、那呆滞的目光和沉重的叹息以及期许的目光。

9.本文在行文结构、材料选择上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以“马灯”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不枝不蔓。

②主体部分以时间顺序安排行文,展示了作者成长历程和情感历程,真实自然。

③选择与“马灯”相关的富有乡村气息的生活画面,展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乡村生活的普遍状态,以小见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2019·龙岩市质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公孙景茂,字元蔚,河间阜城人也。

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

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为襄城王长史,兼行参军。

迁太常博士,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

后历高唐令、
大理正,俱有能名。

及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

以母忧
..去职。

开皇初,诏征入朝,访以政术,拜汝南太守。

郡废,转曹州司马。

在职数年,以老病乞骸骨,优诏不许。

俄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

时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有疾病者,景茂撤减俸禄,为饘粥汤药,分赈济之,赖全活者以千数。

上闻而嘉之,诏宣告天下。

十五年,上幸洛阳,景茂谒见,时年七十七。

上命升殿坐,问其年几。

景茂以实对。

上哀其老,嗟叹
久之。

景茂再拜曰:“吕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
..。

”上甚悦,赐物三百段。

诏曰:“景茂修身洁己,耆宿不亏,作牧化人,声绩显著。

年终考校,独为称首,宜升戎秩.,兼进籓条。

可上仪同三司,伊州刺史。


明年,以疾征,吏人号泣于道。

及疾愈,复乞骸骨,又不许,转道州刺史。

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

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

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

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

于是就拜淄州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

前后历职,皆有德
政,论者称为良牧。

大业初卒官,年八十七。

谥.曰康。

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节选自《隋书·公孙景茂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B.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C.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D.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解析:选D “人行义让”句意完整,应在“让”后停顿,排除A、C两项;“妇人相从纺绩”句意完整,应在“纺绩”后停顿,排除B项。

故选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母忧:古代指遭逢母亲丧事,也叫“丁外忧”。

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按古制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文中公孙景茂因母忧去职,居家守丧。

B.陛下:陛,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古代臣子向天子进言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C.秩:文中指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品级或俸禄。

古代官员的俸禄要根据年终考评确定,俸禄因功罪而增减乃至取消。

D.谥:即谥号,分官谥和私谥。

官谥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

解析:选A 母忧:也叫“丁内忧”。

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孙景茂博览群书。

他在北魏时期,射策甲科。

升任太常博士,对宗庙礼仪多有增删,被时人称为“书库”。

B.公孙景茂治州有方。

治理地方法令清静,恩施百姓,赡济孤弱。

任曹州司马时,他拿出自己的俸禄,煮粥熬药,救助灾民,救活数以千计的灾民。

C.公孙景茂声绩显著。

他前后历职,都有德政,常受皇上恩赐,并下诏褒扬。

征召入朝吏民遮道号泣,死后朝廷赠谥为康。

D.公孙景茂扬善化恶。

他关心民疾,深入百姓,阅视产业,在大庭广众之中称赞善持家的;教诲有过错的,并不宣扬,使百姓知礼而行;他深得百姓爱戴。

解析:选B “任曹州司马时,他拿出自己的俸禄,煮粥熬药,救助灾民,救活数以千
计的灾民”说法错误。

应是“任息州刺史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年,以疾征,吏人号泣于道。

及疾愈,复乞骸骨,又不许,转道州刺史。

(5分)
(2)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5分)
答案:(1)第二年,(公孙景茂)因为疾病被征召入朝,官吏百姓在送行路上号啕大哭。

等到病愈,(公孙景茂)又请求还乡,还是不准,改任道州刺史。

(2)(公孙景茂)去世的那天,各个州郡赶来奔丧的官吏百姓有数千人,有的没赶上葬礼,都望坟痛哭,就地祭祀而去。

参考译文:
公孙景茂字元蔚,河间阜城人。

容貌魁梧,从小好学,广泛涉猎经史。

在北魏时,被举荐为孝廉,射策甲科,担任襄城王长史,兼任行参军。

升任太常博士,对宗庙礼仪有增加或减少,当时人称他为书库。

后历任高唐令,大理正,都有能干的名声。

等到齐被灭亡,周武帝听说他的名声而召见他,和他交谈,很器重他,授他济北太守之职,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

开皇初年,下诏征召入朝,皇上向他询问政治方略,授汝南太守。

汝南郡被废弃,景茂改任曹州司马。

在任数年,因为年老多病请求离职还乡,皇上特下诏书不准。

不久升任息州刺史,法令稳妥,德教广为推行。

当时正值平定陈朝的战役,出征的人有在中途生病的,景茂拿出自己的一部分俸禄,买来材料为他们煮稀饭做汤药,救济他们,因此而救活的人数以千计。

皇上听说后嘉奖了他,下诏宣示天下。

十五年,皇上到洛阳,景茂拜见,当时他七十七岁。

皇上赐坐,问他的年龄多少,景茂照实回答了。

皇上怜惜他年老,感叹了很久。

景茂拜了两拜说:“吕望八十岁遇上周文王,我超过七十岁遇上了陛下。

”皇上非常高兴,赏赐了三百段物品。

下诏说:“景茂涵养德性,洁身自好,年事虽高,德行不减,担任一州之长,以仁德教化百姓,名声和实绩显著。

年终考核第一,应当升任戎秩,并晋升刺史。

可任仪同三司、伊州刺史。


第二年,因为疾病征召入朝,官吏百姓在送行路上号啕大哭。

等到病愈,又请求还乡,还是不准,改任道州刺史。

景茂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来买牛犊、鸡、猪等,分给孤儿和病弱无法生活的人。

景茂喜欢一个人骑马巡行,到了百姓门口就进入家中,看看百姓的家产。

有持家很好的,在集会时就表扬称赞。

如有过错,就当即教诲,但不宣扬。

因此人人谦让,互通有无,男子相互帮忙耕种,妇女一起纺丝绩麻。

大村几百户,像是一家人。

随后景茂请求辞官,皇上特下诏书批准。

仁寿年间,上明公杨纪到黄河以北出使,看到景茂精力不减,回京上奏了这些情况。

于是就拜授景茂淄刺史,赏赐了马车,不必入朝谢恩直接上任。

前后担任职务,都有德政,议论的人称他是好长官。

大业初年死于官任,时年八十七岁。

谥号康。

去世的那天,各个州郡赶来奔丧的官吏百姓有数千人,有的没赶上葬礼,都望坟而哭,就地祭祀而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