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疼痛的规范治疗 孙永海

合集下载

探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癌痛患者疼痛门诊镇痛药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吕倩怡

探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癌痛患者疼痛门诊镇痛药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吕倩怡

探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癌痛患者疼痛门诊镇痛药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吕倩怡摘要:目的:对癌痛规范化治疗中癌痛患者疼痛门诊镇痛药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临床探讨与分析。

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8年6月于我院疼痛门诊进行治疗的癌痛患者共150例,对引起患者癌痛的原因、疾病的种类、药物的种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等进行探讨与分析。

结果:造成癌痛患者疼痛的类型主要有:骨转移疼痛、内脏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躯体性疼痛和混合性疼痛。

癌痛患者使用镇痛药物通过口服、贴剂外敷和口服与贴剂外敷的用药方式来进行治疗。

癌痛患者经过规范化门诊镇痛药物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已经得到了有效地控制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镇痛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按照WHO药物毒副反应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头晕、便秘、嗜睡和腹胀现象,这些不良症状患者均可忍受。

结论:现有的镇痛药物对骨转移疼痛患者和神经疼痛患者的治疗没有明显的疗效,对内脏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躯体性疼痛和混合性疼痛的患者治疗效果较为明显,口服阿片类药物和磷酸盐类药物,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癌痛,在今后的规范性疼痛门诊中应广泛应用。

关键词:癌痛;规范化治疗;镇痛药物治疗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癌痛规范化治疗中癌痛患者疼痛门诊镇痛药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临床探讨与分析。

选取2015年6月到2018年6月于我院疼痛门诊进行治疗的癌痛患者共150例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为当前疼痛门诊的癌痛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的依据,其结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到2018年6月间于我院疼痛门诊进行治疗的癌痛患者共1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82例,女性患者68例,患者年龄为28岁-89岁,平均年龄为(41.2±2.5)岁,患者病程为3个月到4年。

其中引起患者产生癌痛的疾病种类有四种,即原发肺恶性肿瘤、胸内肿瘤、肺外肿瘤及其他。

癌性疼痛规范化治疗的原则与进展_周永刚

癌性疼痛规范化治疗的原则与进展_周永刚

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药行为,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5],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用药疗程,提高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水平,减少耐药菌感染和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3.3细菌耐药监测和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还有待加强医师要重视病原学检查,认真甄别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减少盲目性。

要加强药物信息的掌握,改变沿袭权威或个人用药习惯,或受有偏倚信息的误导[6],严格掌握适应证遴选抗菌药物,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说明书用药[7]。

总之,治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院会进一步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坚持不懈地遏止滥用抗菌药物[8]的现象,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经济、有效。

参考文献[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主任药师。

研究方向:医院药学。

E-mail:gang1124@#通讯作者:主管药师。

研究方向:临床药学、心血管药理。

E-mail:xiaohonglan6@整治活动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1]56号.[2]朱君荣,陶宜富,刘军,等.采用综合干预措施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4):57-59.[3]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4]张华芸,王颖琳,张雷,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22):1897-1899.[5]卫生部.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6]孙静.系统干预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24):2215-2218.[7]周舍典,周甘平,邝丽,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综合干预管理[J].中国药房,2010,21(1):14-16.[8]抗生素滥用每年致8万人丧生[EB/OL].中国青年报,2009-01-12.http://article.cyol.com/home/zqb/content/2009-01/12/content_2504156.htm.(收稿日期:2012-03-17修回日期:2012-05-23)·综述·癌性疼痛规范化治疗的原则与进展周永刚*,蓝晓红#(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药剂科,南京210002)中图分类号R97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124(2012)08-0763-03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国际疼痛协会(international s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分别于1979年、1986年对疼痛的概念进行了诠释。

癌症疼痛的规范化治疗

癌症疼痛的规范化治疗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癌症疼痛的规范化治疗广西医科大学疼痛医学中心(530007) 蒋宗滨一、癌症疼痛治疗的现状(一)二十年癌痛治疗的成就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疼痛治疗专家委员会经过科学论证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合理使用现有的药物和知识,可以控制大多数癌症患者的疼痛。

1986年WHO发布《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建议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

20年来,在全世界癌痛治疗医务工作者以及各国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癌痛治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二十年来,中国政府和全国的医务工作者辛勤劳动,使我国的癌症疼痛治疗工作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

1、制定了中国癌症疼痛治疗指南在孙燕、李同度、陈妙兰等专家教授的积极倡导下,1990年我国卫生部与WHO专家合作,正式开始推行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

1991年卫生部以卫药发(91)第12号文下达了《关于在我国开展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治疗工作的通知》;1993年又以文件形式发布了《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导原则》。

1999年我国出版《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导原则》修订版,并在2002年再版;1999年出版《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癌症疼痛控制与姑息治疗分册》;2005年出版孙燕、罗爱伦教授主编的《麻醉药品临床使用与管理规范化培训》教材,从而使我国癌症疼痛治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癌症疼痛规范化处理

癌症疼痛规范化处理

癌痛的规范化治疗
定义
按照WHO及其它权威协会推荐的公认的疼痛处理原 则及方法,进行癌痛治疗
原则
早期、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 限制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到最低 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
癌痛治疗的基本思路
去除疼痛的来源
改变中枢对疼痛的感受 改变疼痛向中枢的传导 阻断疼痛向中枢传导的路径
谢 谢!
③ “过早”用阿片今后无法控制疼痛? ④用阿片类药物意味接近死亡? 担心报告疼痛分散医生抗癌治疗注意力 拒绝承认病情,不愿叙述疼痛及不愿接受镇痛治疗 误认为接受阿片类药物是吸毒,是医生放弃治疗 不愿告诉医生止痛治疗无效 宗教、社会观念及教育影响,忍受疼痛
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
24小时内需要解救药物次数<3
阿片类剂量滴定时间最好在2-3天完成
癌痛治疗
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导原则是癌症疼痛
治疗的基本共识
癌症疼痛治疗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对疼痛
程度的三级划分
癌痛治疗的最终目标
疼痛完全消失,持续无痛,白天能安
静休息,夜间能平稳入睡
日常能自由活动,生活质量恢复正常 晚期肿瘤病人能在平静和尊严中去世
评估疼痛程度
癌痛评估内容
疼痛部位及范围
疼痛性质
疼痛程度
疼痛发作的相关因素
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疼痛治疗史
癌痛评估方法
数字分级法(NRS) 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 目测模拟法(VAS) 脸谱法(Wong-Baker脸)
简易疼痛强度分级法(VRS)
影响癌痛控制的主要障碍
医务工作者观念不正确,疼痛重视不够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

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

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癌症疼痛治疗规范(优质严制)

癌症疼痛治疗规范(优质严制)

癌症疼痛治疗规范1、镇痛药物治疗方法:分三阶梯治疗方法和非三阶梯治疗方法2、非镇痛药物治疗方法:分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激素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治疗和介入治疗等(一)三阶梯治疗方法1.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五个基本原则:首选无创(口服、透皮等)给药,按阶梯用药,按时用药,个体化给药,注意具体细节。

(1)首选无创途径(口服、透皮等)给药口服给药:无创、方便、安全、经济其它无创性途径给药:透皮帖剂、直肠栓剂、经口鼻粘膜给药等(2)按阶梯用药: 按疼痛强度选择相应阶梯的药物。

A、轻度疼痛: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以阿斯匹林为代表、第一阶梯)B、中度疼痛:弱阿片类药物(以可待因为代表、第二阶梯)±NSAIDs±辅助药物C、重度疼痛:强阿片类药物(以吗啡为代表、第三阶梯)±NSAIDs±辅助药物(3)按时用药根据时间药理学原理,维持平稳有效的血药浓度,有利于持续有效地镇痛,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4)个体化给药癌痛个体对麻醉止痛药的剂量、疗效、不良反应差异明显,故要个体化选择药物,个体化滴定药物剂量。

(5)注意具体细节强调癌痛治疗前应花一些时间(15分钟)对病人及家属进行癌痛治疗知识的宣教,内容包括:有癌痛应及时止痛,阿片类药用于癌痛不会“成瘾”,如何进行疼痛程度评估、止痛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如何提高用药依从性等;目的:监测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提高止痛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2.药物选择与滴定第一步:按疼痛强度选择相应阶梯的止痛药(NSAIDs、阿片类药物或其复方制剂)及滴定第二步:根据疼痛类型(部位、性质),选用辅助药止痛药的选择应遵循“同效低价”的原则,即同类药物中,尽量选择价格低廉、效果可靠、性价比高的药物。

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优先选用扑热息痛、阿斯匹林、布洛芬、消炎痛等即释片;阿片类药物,优先使用吗啡即释片,若止痛效果不稳定或不方便时(如夜间睡眠痛醒)可考虑换用吗啡控释片,进食困难或口服吗啡副作用严重时(如严重便秘)的患者考虑换用芬太尼透皮贴剂。

癌性疼痛处理指南(借鉴资料)

癌性疼痛处理指南(借鉴资料)

癌性疼痛镇痛治疗指南指南的目的癌性疼痛(下简称癌痛) 指由癌病本身以及癌病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疼痛。

指南的目的是:最优化地控制疼痛;将其副作用、不良后果以及费用均降到最低;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理、心理状况;改善癌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指南的重点该指南的重点是其基础知识、方法,诸多有效处理疼痛及相关问题的必要措施。

该指南认为,要求麻醉医师在每个医疗场所进行综合疼痛治疗是不切实际的。

但是,在综合疼痛治疗条件不足时,指南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专家组认为针对潜在痛因的治疗能够提高镇痛效果,其治疗方法一般包括放疗、手术和化疗等。

原发病治疗的问题应综合评估利弊,不在本指南的范围之内。

该指南限于麻醉医师或在麻醉医师指导下的人员应用。

适用于各年龄段各类型的癌症患者。

指南的内容一、全面评估癌痛患者(一) 全面评估癌性疼痛患者的4 个基本要点:1. 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和疾病程度。

2. 应具有常见疼痛综合征知识。

常见疼痛综合征包括但不限于骨转移、腹(内脏) 痛、神经痛(如周围神经痛、急性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血管淋巴痛) 和粘膜炎。

3. 应具有肿瘤急症(如高钙血症、神经压迫、心脏填塞和上腔静脉综合症) 方面的知识。

4. 需充分的了解治疗癌性疼痛危象的给药方式。

(二) 实施全面评估和制定治疗计划时的6 个要点1. 病史:完整的病史包括内科病史、肿瘤病史、程度及预后。

癌痛病史应包括疼痛性质、强度、部位、影响因素、时间特征、持续时间、疼痛过程、与疼痛有关的特征。

2. 社会心理评估:包括心理学病征、精神紊乱征象、患者及家人对疼痛的“认知”、情绪变化、发病前及目前的应付机制、家庭功能、社会心理支持系统、评估患者对疼痛治疗的期望和认识。

3. 体格检查:包括内科、神经科以及疼痛部位及周围的解剖区域的检查。

4. 确定病因:应当利用病史及体格检查中的发现确定可能的疼痛病因及病理生理;5. 诊断评估:应用其他的诊断方法来确定疼痛病因及与潜在病因之间的关系。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癌症疼痛,是癌症患者常常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它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巨大痛苦,还会对其心理和精神状态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癌症疼痛诊疗流程至关重要。

一、癌症疼痛的评估准确的疼痛评估是有效治疗癌症疼痛的基础。

评估应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加重和缓解因素等。

常用的评估方法有数字评分法(NRS)、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和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等。

对于新诊断的癌症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

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疼痛评估应定期进行,至少每天一次,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因为疼痛常常会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癌症疼痛的治疗原则1、综合治疗癌症疼痛的治疗应采取综合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控制疼痛的主要手段,但非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也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2、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疼痛情况都不同,因此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

包括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疼痛类型和程度、对药物的耐受性以及治疗意愿等因素都应考虑在内。

3、按时给药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规律性地给予镇痛药,而不是在患者疼痛发作时才给药。

这样可以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有效地控制疼痛。

4、按阶梯给药根据疼痛的程度,选择不同强度的镇痛药。

轻度疼痛可选择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中度疼痛选择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可联合非甾体抗炎药;重度疼痛选择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等),也可联合非甾体抗炎药。

三、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镇痛作用,适用于轻度疼痛。

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如出血、溃疡等,还可能影响肾功能。

2、阿片类药物(1)弱阿片类药物:可待因是常用的弱阿片类药物,适用于中度疼痛。

(2)强阿片类药物:吗啡是经典的强阿片类药物,羟考酮、芬太尼等也是常用的强阿片类镇痛药。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方案2024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方案2024年版

一、病因
癌症疼痛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癌症自身所引起的疼痛;二
是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所带来的疼痛。

具体可能有下列原因:1)癌细胞
侵袭或压迫器官、血管、神经,导致放射性疼痛;2)癌细胞增殖、生长
伴有肿块的压迫性疼痛;3)肿瘤引起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机体炎症
反应,产生疼痛;4)肿瘤引起的液体聚集,形成血栓,使血管受压,导
致血管疼痛;5)治疗过程中,有些抗癌药物、放射疗法及外科手术均能
产生疼痛;6)患者免疫力下降,导致感染,产生疼痛;7)患者情绪障碍,如抑郁症,亦能引起疼痛。

二、诊断
癌症疼痛的诊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疼痛病因,二是诊断疼痛
的性质。

1、确定病因
确定癌症疼痛的病因,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
检查以及免疫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做出正确的诊断。

2、诊断疼痛性质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症状,把疼痛类型分为“放射性疼痛”、“压迫性
疼痛”、“炎症性疼痛”、“血管性疼痛”以及“抗癌治疗所致疼痛”等。

三、治疗。

疼痛科癌性疼痛治疗规范与管理

疼痛科癌性疼痛治疗规范与管理

癌性疼痛治疗规范与管理一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1 癌症疼痛概念:伤害性疼痛、神经痛、牵扯痛和自发性疼痛;源自肿瘤本身的疼痛、肿瘤治疗引起的疼痛和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疼痛。

2 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麻醉科执行“三阶梯治疗”用药原则用药规范:第一阶梯:轻度至中度癌痛病人应采用非阿片类镇痛药。

如果有特殊指征,可合并应用辅助镇痛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有阿斯匹林、扑热息痛、醋氨酚、双氯芬酸钠等。

对骨转移性癌痛常能止痛。

这是因为骨转移处癌细胞产生大量前列腺素,而非甾体类抗炎药能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同时有解热抗炎等作用。

上述药物对骨膜受肿瘤机械性牵拉、肌肉或皮下等软组织受压或胸膜腹膜受压产生的疼痛也有效。

第二阶梯:当非阿片类药物不能满意止痛时,应弱阿片类止痛药,称为第二阶梯。

临床主要应用可待因、右旋丙氧酚,可待因效果更好。

第三阶梯:中度和重度癌痛选用强阿片类止痛药。

在第一、第二阶梯治疗效果不好时采用,此类药物效果好,但易产生药物依赖和耐药性,连续用药后不能停药,若迅速停药就会产生戒断症状;重复用药效果逐渐下降,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维持效果。

强阿片类止痛药的应用需考虑许多因素,如年龄、性别、全身情况、癌症类型及疼痛程度和广泛度。

药物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通常由小剂量开始,根据临床经验增加到恰当的剂量。

三阶梯治疗中的辅助用药:针对癌痛病人产生的全方位疼痛,除了局部疼痛外,还要治疗社会性、心理性因素所导致的疼痛,此时可选用辅助药物进行治疗。

癌症疼痛药物治疗管理:病人需持有卫生行政部门的疼痛治疗卡和病人及协办人的身份证,门诊挂号疼痛门诊,由疼痛门诊医生开局处方,依据医院管理规定开出一定数量镇痛药,一般为3天量,同时指导病人用药,评价用药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作好文书记录。

不良反应及时反馈科室负责人。

二癌症疼痛的神经介入治疗1 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术规范:股神经、臂丛神经穿刺置管术等,常规皮肤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穿刺确定理想位置,置入导管,导管深度不小于10 CM,缝合固定导管,注入实验剂量,观察效果,无菌贴膜覆盖并妥善固定。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癌症疼痛是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伴随的症状之一,可能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因此癌症疼痛的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癌症疼痛诊疗的综合治疗原则,让更多的癌症患者获得快速、有效的治疗。

首先,根据癌症疼痛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可以将癌症疼痛分为三个类型:功能性痛、炎症幻觉和神经激活性痛。

虽然病情不同,但所有疼痛都可以通过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得到缓解,这就是癌症疼痛治疗的第一步。

癌症疼痛治疗的第二步是采用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麻醉药、镇痛药、抗抑郁药等,可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同时,癌症患者应定期接受检查,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便有效控制疼痛症状。

癌症疼痛治疗的第三步是进行联合治疗。

联合治疗指的是不同治疗手段的结合,其中可以包括体外热疗、光动力治疗、磁场疗法等,以缓解患者疼痛。

癌症疼痛治疗的最后一步是采用复合治疗方案。

复合治疗方案是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补充治疗(如营养支持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疼痛症状。

综上所述,癌症疼痛的治疗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必须在专业的护理、科学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治疗手段,以便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癌症患者应当及时向专业人员求助,
以防止病情恶化,尽早实现良好的恢复。

以上就是关于《癌症疼痛诊疗规范》的简单介绍,希望能够对广大癌症患者有所帮助,让他们在治疗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支持。

癌症疼痛的治疗取决于患者的个体情况,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应该在专业的护理和药物治疗之外,开展适当的联合和复合治疗,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他们更好地恢复健康。

肝癌晚期疼痛的规范化管理

肝癌晚期疼痛的规范化管理

肝癌晚期疼痛的规范化管理
尹安春
【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年(卷),期】2015(0)34
【摘要】癌症晚期患者伴随强烈剧痛,而肝癌患者尤为突出,患者的身心受到极大痛苦,然而国内对于癌性疼痛的管理尚未规范,因此为晚期肝癌患者提出规范化的疼痛管理迫在眉睫.本文就晚期肝癌疼痛的规范化评估和管理进行查阅与整理,分别从药物管理、中医管理、心理管理、自我管理4个层面进行总结与归纳,旨在为我国肝癌晚期疼痛提供规范化参考.
【总页数】4页(P5423-5426)
【关键词】规范化管理;疼痛;肝癌
【作者】尹安春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相关文献】
1.规范化三阶梯止痛疗法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疼痛的临床观察 [J], 龚丽娟;赵书云;刘杰
2.规范化疼痛护理结合小茴香中药热奄包治疗对减轻肝癌晚期患者疼痛效果分析[J], 吴雪;黄玲;胡成敏;王丽;叶施;黄越
3.中医规范化疼痛管理对肝癌疼痛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J], 张小盼;王红霞;何莹莹
4.基于无痛病房模式的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在肝癌患者术后疼痛控制中的应用 [J], 章术
5.疼痛规范化护理管理对肝癌患者术后疼痛及睡眠状况的改善效果 [J], 吴卫青;刘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癌性疼痛的处理

癌性疼痛的处理

癌性疼痛的处理
臧爱华
【期刊名称】《药品评价》
【年(卷),期】2012(009)012
【摘要】@@ 疼痛是最常见的肿瘤相关症状之一,疼痛的定义是"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类似损伤相关联的感觉和情绪体验"[1].癌性疼痛是指癌症、癌症相关性病变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疼痛.癌性疼痛常为慢性痛.疼痛是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约1/4新诊断的癌症患者,1/3正在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和3/4晚期癌症患者合并疼痛[2,3],癌症疼痛患者可能生存数月或数年,如果得不到恰当的止痛治疗,患者将长期忍受疼痛的折磨,并极大影响他们的活动、睡眠、心情以及整体生活质量[4],癌痛动摇着患者的人格完整性,支配着他们的自我意识,引起内心深处持久的极度痛苦.机体本身是客观的,它对疾病的反应与时间和疾病损害密切相关,慢性中重度疼痛会对患者身体造成损失出现病理生理的改变.癌性疼痛患者在精神、社会心理、生活方式上所感受到的痛苦、焦虑往往超过疾病本身所造成的疼痛.肿瘤医生必须很好地了解这种痛苦的性质,了解缓解疼痛的重要性,给患者以减轻疼痛为主的姑息治疗.【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臧爱华
【作者单位】湖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
【相关文献】
1.美施康定治疗癌性疼痛副作用的处理 [J], 李俊英;余春华;向秋芬
2.老年肺癌晚期癌性疼痛处理 [J], 刘亚红;熊添;郭丽娟;袁琳淞;毕彩姣
3.癌性疼痛处理指南 [J], 关红漫;安刚
4.全科医生对癌性疼痛的处理体会 [J], 范仲伦
5.癌性疼痛的处理 [J], Wilk.,DJ;唐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癌痛的评估
一、疼痛性质的评估
神经病理性疼痛 内脏痛 骨痛 肌肉、软组织痛 血管性疼痛 复合痛
癌痛的评估方法
二、疼痛的程度评估
数字分级法(NRS) 词语等级评分法(VRS)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面部表情分级评分(FRS)
数字分级法(NRS)
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
癌性疼痛的规范化药物治疗 癌性疼痛的规范化药物治疗
解放军麻醉手术中心疼痛治疗科
孙永海
主 要 内 容
1 2 3
癌痛的现状和原因 癌痛对癌症患者的影响 癌痛的评估
4 癌痛控制目标与规范化治疗
癌痛的现状
世界每年新发癌症患者1000余万,死亡600万以上 全球每年至少有500万癌症患者在遭受疼痛的折磨
Hiraga, Mizuguchi, and Takeda, 1991; Portenoy, 1993; Ventafridda, Caracenl, and Gamba, 1990 Hiraga, Mizuguchi, and Takeda, 1991; Ventafridda, Caracenl, and Gamba, 1990 Keller, 1984; Palce, 1993; Portenoy, 1993 Goisis, Gorini, Ratti, et al., 1989; Hiraga, Mizuguchi, and Takeda, 1991; Scug, Zech, and Dorr, 1990 Takeda, 1986; Ventafridda, Caraceni, and Gamba, 1990; Walker, Hoskin, Hanks, et al. 1988
阿片类药物转换原则


计算有效控制疼痛所需目前药物的24小时总量 计算新阿片药物等效剂量 如之前疼痛有效控制,选用50~75%换算后新阿片 药物,减少不完全交叉耐药。如之前疼痛未得到有 效控制,给与100%等效剂量或加量25%

最后将总量平分
规范化治疗如何进行
全面筛查和评估
全面的疼痛评估 强度 位置 性质 时间因素 持续性 间断性 爆发的 病理生理学 内脏性 躯体性 神经病理性 社会心理因素 治疗不充分的 危险因素
阿片类药物副作用
便秘
恶心、 呕吐 尿潴留 呼吸抑制 过度镇静
副作用
瘙痒
阿片类药物副作用处理原则
首先排除可能引起类似临床症状的其他
原因 注重预防
从小剂量用起,规范剂量滴定方法 合用对症药物:如缓泻剂等

恰当处理不良反应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少见的严重不良反应,要及时发现处理
协同镇痛药物的使用
25-65 65-115 116-150 151-200 201-225 226-300
8-22 23-37 38-52 53-67 68-82 83-100
25 50 75 100 125 150
阿片类药物减量程序
如需减少或停用吗啡类药物,则采用 逐渐减量法,首先减量30%两天后再减 25%,直到每天剂量相当于口服30mg吗啡 的量,继续服用两天后即可停药。
适于三阶梯治疗任一阶梯 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用药量及不良反应 改善终末期癌症患者其他症状
协同镇痛药物的使用
抗抑郁药物
三环类:阿米替林,丙米嗪; 仲胺类:去甲替林,地昔帕明; 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文那法辛,度洛西汀

利多卡因贴片 辣椒碱
采用电子泵进行中度、重度疼痛的吗啡滴定
初始剂量 后续剂量
未使用 阿片类药物
负荷量1mg, 维持 20mg/d,浓 度20mg/100ml 前一天总量,并 增加10%。负荷 量3-5mg,维持 总量mg/d,
评分未变 或增加 给药 15分钟 后再评估 疗效和 副作用 疼痛评分 降至4~6
速度加倍 自控镇痛 自控镇痛 反复评估 速度不变 反复调整 VAS<3 24,48, 或72h总 量 换算 缓释
皮质类固醇:抗炎、止吐以及刺激食欲 抗惊厥药物:控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是烧灼痛 抗抑郁药物:常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改善心境,增强止痛效果 神经安定剂:包括强安定剂、抗焦虑药物
针对性预防或减轻各种镇痛药的副作用
几种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 泰勒宁
中重度镇痛 快速起效口服15分钟起效 镇痛效果持续4-6小时 可用于早期癌痛或处理暴发痛,如果日用计量 超过8片,改用其他阿片药物 换算:2片泰勒宁相当于口服30mg吗啡
日常活动 :无影响—完全影响(0-10) 情绪:无影响—完全影响(0-10) 步行能力:无影响—完全影响(0-10) 正常工作:无影响—完全影响(0-10) 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无影响—完全影响(0-10) 睡眠:无影响—完全影响(0-10) 生活享受:无影响—完全影响(0-10)
几种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
奥施康定
1小时内快速起效,12小时持续强效。 止痛作用强 安全性高 用于中至重度疼痛
几种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 多瑞吉
疗效可靠,持久,安全 对于癌痛和非癌痛,及不同类型的疼痛都有效 不良反应少于吗啡,通常容易处理 成瘾性低,无滥用风险
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原则
癌性疼痛的控制目标及标准
控制目标
有效消除疼痛 最大限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把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到最小 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控制标准--“3-3”标准
数字评估法的疼痛强度<3分(最好达到0) 24小时疼痛危象<3次 需要药物解救<3次 将吗啡使用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时间<3天
癌痛的治疗方法
化 放
疗 后:栓塞性静脉炎,中毒性周 围神经病变 疗 后:局部损害,周围神经损伤 纤维化,放射性脊髓病
癌 痛 的 原 因
与癌症有关
6%
与癌症无关
衰弱、不动、便秘、褥疮、肌痉挛等 骨关节炎、动脉瘤、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痛等 恐惧,焦虑,抑郁,愤怒,孤独
7.2% 社会-心理因素
癌痛病理生理学分类

伤害感受性
使用 阿片类药物
疼痛评分 降至0~3
速度不变
阿片类药物转换表
药物 吗啡 可待因 羟考酮 非胃肠给药 10mg 130mg 口服 30mg 200mg 10mg 等效剂量 非胃肠:口服=1:3 非胃肠:口服=1:1.2 吗啡:羟考酮= 1:0.5
多瑞吉-吗啡转换表
口服吗啡(mg/24h) 肠外吗啡(mg/24h) 多瑞吉(ug/h)
新诊断的癌症患者约25%出现疼痛 接受治疗的50%癌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70%的晚期癌症患者认为癌痛是主要症状,30%具有难以
忍受的剧烈疼痛
由癌症本身引起
78.2%
癌肿压迫,骨、神经、内脏、皮肤和软组织 的浸润和转移 手术治疗后:手术切口疤痕,神经损伤 幻肢痛
躯体因素
与癌症治疗有关
8.2%
神经病理性疼痛

临床表现特点:痛觉过敏及异常。可为灼痛、电击样痛、轻轻 触摸痛、麻木样痛、刀割样痛、坠胀感等 除用阿片药外,合理使用辅助用药,如抗抑郁药、抗惊厥药、 局部麻醉剂、糖皮质激素等

突发性疼痛

按时用药的同时,备用速效或短效止痛药

规范化癌痛的治疗

1.全面的评估 2.正确的滴定 3.恰当的转换 4.用药个体化 5.联合用药 6.注重预防副作用的发生

皮质类固醇
协同镇痛药物的使用
离子通道镇痛药-科达得龙
选择性神经元钾离子通道开放剂 神经细胞膜的活性降低 镇痛;缓解肌紧张;防止疼痛慢性化 安全性好 与阿片类药联合应用,可降低阿片类药量
约三分之一
特殊类型癌痛的治疗
骨转移疼痛:综合治疗
包括:放射治疗、阿片类止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双膦酸盐 类、辅助性药、放射核素、固定术、化疗等
恰当的止痛剂量 根据前24小时内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总剂量计算增量 增加按时以及按需给药的剂量,剂量增加的速度应参照症 状的严重程度。


疼痛评分7~10,考虑增量50%~100% 疼痛评分4~6,考虑增量25%~50% 疼痛评分1~3,考虑增量25%



对乙酰氨基酚剂量>4g/d时,阿片类药物由复合制剂更换 为单一制剂 患者出现难治的副作用,且疼痛评分<4分,考虑阿片止痛 药减量25%,再评估止痛效果 在5个半衰期达到稳态
疼痛有感觉和情绪两方面反应,而情绪反应又多以抑郁为 主,对情绪反应进行评符合现代的疼痛评估观点。 Zung抑郁量表 :大于50分者提示抑郁 汉米尔顿(HAMD)抑郁量表:8-20分: 可能有抑郁症; 总分 在20-35分: 肯定有抑郁症; 总分 >35分: 严重抑郁症
癌痛的评估方法 五、癌痛影响的评估
词语等级评分法(VRS)
患者自述评价疼痛强度和变化。常见的有4 级评分、5级评分、6级评分、12级评分和15级 评分。最常用的是5级和6级评分法。分为无痛 、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和剧烈痛5级或无 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剧烈痛和难以 忍受的痛6级。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无痛
最剧烈的痛
面部表情分级评分(FRS)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中枢毁损 介入
神经阻滞 药物
脊髓丘脑外侧 束、扣带回 丘脑腹后内、 外侧核
口服、透皮 静脉
外周 中枢
射频 电刺激 椎管内置入
神经阻断、姑息手术 与部分切除术,1-5% 硬膜外和鞘内止痛药 2-6% 静脉和皮下用药 5-20% 口服、经皮 75-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