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发展三年规划(2023—202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教师发展三年规划(2023—2026)为了加快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结合XX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及教育发展要求,特制定《XX学校教师发展三年规划》。
一、校情概述与分析
(一)学校概述
XX学校始建于1955年,原名为XX学校,现位于XX镇,2007年布局调整后更名为XX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11470平方米,生源辐射8个行政村,现有6个教学班,教职工13人。
教师中取得本科学历者9人,专科学历4人,学历合格率100%。
市级骨干教师1人,省名师1人。
青年教师7人,代主要科目的教师多数是青年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教师队伍不稳定。
特岗教师参加工作5年后开始向山下流动,每年都有新教师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真正能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长、素质、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给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2.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入城区就读,留下来的基本上是家庭困难的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且生源逐年下降,班级学生人数的减少也为教师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由于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一个教师要跨教两个不同年级的语文或数学,全校只有一名英语教师,这就给学校的教研带来很大的局限;
4.学校名师数量不足,学术型、研究型教师缺乏,教科研氛围不浓。
虽然部分青年教师参加了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但由于缺乏经验,仅仅局限于按时完成指定任务,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
二、教师发展目标
培养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业务能力、良好的工作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教师。
实施名师工程,加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培养和管理工作,形成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师资队伍。
三年内,培养市级骨干教师2-3名。
三、主要措施
(一)师德教育
1.构建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面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教育、宣传、监督、考核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工作机制。
2.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提高教师师德修养。
学校将师德教育列入教师培训工作之中,利用寒暑假学习班、教师例会、重大节日等契机,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先
进典型事迹;不断挖掘本校教师师德典型案例,树立榜样,传承XX精神。
3.严格执行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坚持“师德为先”。
每月对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考核,最终师德考核的结果作为“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评选的最重要依据。
如师德不合格,在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工作中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
4.加大监督惩处力度,严肃处理师德失范行为。
公示校长热线电话,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体系,确保师德投诉途径畅通,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
5.开展师德典型选树和表彰活动,形成良好氛围。
每年结合市里举行的“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评选活动,先在学校通过事迹演讲、材料展评、师生评议等方式开展相应的活动,树立师德典型,形成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氛围。
(二)常规教研
1.坚持学科阅读,夯实专业素养
学校制定“书房计划”,坚持开展读书活动。
学校为全体教师采购共读书目,引导教师开展共读和选读活动。
坚持开展“燃梦行动——让我们一起读书吧!”活动。
每天至少阅读15分钟的书,每月至少一本书,每学期至少2本专业
书,通过钉钉平台每日打卡,引领老师走上阅读之路。
每学期进行两次共读书目的交流活动。
在共读的基础上,提倡教师再读其他的文学类书籍,让教师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2.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
(1)以“三级教研”为依托开展教研活动。
依托市级工作坊、中心校大教研、学校教研组进行三级教研,互为补充,提高教师素养。
(2)学期初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全体任课教师向优秀教师学习;学期中全体任课教师分教研组上研讨课,进行主题式教研(近三年主要研讨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在研讨中解决问题;学期末全体任课教师赛课,在比赛中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3)做好课堂反思。
教师上完课后,要对自己课堂进行及时反思。
每周不少于两篇较为详细的反思。
(4)每月坚持录一节自己的课,然后听自己的课,写出记录和反思。
(5)让青年教师在帮带中成长。
每学年,青年教师都要和一位“师傅”结对,互相听课,交流研讨,从而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6)做好课题研究。
市级大课题和教研组主题研究相结合,在课题研究中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深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三)评价与督导
1.组织保障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制度保障
3.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