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宁夏中卫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宁夏中卫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8.0分)
1. 有学者认为,华夏王朝文明的开启就在二里头时代,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它在内部高度发展的同时,向四围发射出超越自然地理单元和文化屏障的强力冲击波。

显然,更大范围的这种文化的远播,不是靠军事推进和暴力输出,而是凭借其软实力的巨大张力。

”该学者意在说明()
A. 二里头时代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形成期
B. 中国王朝不借助于武力征服实现统一
C. “中国”是地域与文化结合的复合概念
D. 华夏文明明显优越于周边的其他文明【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它在内部高度发展的同时,向四围发射出超越自然地理单元和文化屏障的强力冲击波。

显然,更大范围的这种文化的远播,不是靠军事推进和暴力输出,而是凭借其软实力的巨大张力”可知,该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是最早的“中国”,它凭借其软实力的巨大张力向四周发射超越自然地理单元和文化屏障的强力冲击波可得出“中国”是地域与文化结合的复合概念,C项正确;
材料说明华夏王朝文明的开启在二里头时代,而非二里头时代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形成期,排除A项;
中国王朝不借助于武力征服实现统一说法错误,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华夏文明和周边其他文明的比较,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二里头文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二里头文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据《后汉书•安帝本纪》记载,永初元年(107年),朝廷从江南的丹阳、吴郡、豫章调粮赈救江北饥民。

时隔七年后,朝廷又从江南的零陵、桂阳、丹阳、豫章、会稽等郡调粮北运,或赈济饥民。

由此可知,当时()
A. 南北经济形势出现逆转
B. 长途粮食贩运贸易活跃
C. 江南农民赋税负担加重
D. 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发展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朝廷从江南地区调粮北运,赈济灾民,说明江南地区粮食产量增长,农业得到发展,D项正确;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才完成南移,东汉时南北经济形势未出现逆转,排除A项;
明清时长途粮食贩运贸易活跃,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南粮北运,与农民赋税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艺术异彩纷呈。

作者的自由个性与思想活跃反映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内容多为抄经之作,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佛遗教经》到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金刚经》碑展示的“颜筋柳骨”,楷书书体皆各领风骚、自成一派、极具个性。

这一书法现象()
A. 体现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艺术创作风格的融合
B. 反映书法创作与佛教传播相互影响的文化特征
C. 促成雕版印刷术的兴起、佛教传播渐趋本土化
D. 有助于统治者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政策
【答案】
B
【解析】结合材料“书法内容多为抄经之作,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佛遗教经》到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金刚经》碑展示的“颜筋柳骨””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与佛教传播关系紧密,B项正确;
材料涉及时间不仅有魏晋南北朝还有隋唐时期,材料也不能体现出这一时期书法具有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艺术创作风格的融合的特点,排除A项;
雕版印刷术确实是在隋唐之交出现,但是材料体现不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推动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排除C项;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要求学生结合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 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

金人承认金、宋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不同政权,各有国号,互为外国,但作为“中国”,他们又认为金、宋都是“中国”,可见,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 华夷共祖观念形成 B. 民族隔阂逐渐消失 C. 文化认同意识增强
D. 国家统一趋势渐强
【答案】
C
【解析】A.材料无关华夷共同祖先问题,排除;
B.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C.根据材料“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他们又认为金、宋都是‘中国’,可见,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在辽宋金元对峙时期,政权分立,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华夏认同不断加强,C正确;
D.材料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与两宋对峙,不涉及统一局面和趋势,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辽与西夏,解题关键信息是“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他们又认为金、宋都是‘中国’,可见,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

本题侧重于考查辽与西夏,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5. 19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触发了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

为此,清政府决定()
A. 实行改土归流,强化边疆管理
B. 引进先进技术,推行清末新政
C. 加强边疆治理,新疆台湾设省
D. 编练湖北新军,提高国防实力
【答案】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政府应对边疆危机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不是为了应对近代边疆危机,且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B.清末新政是1901年清政府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根据题干“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可知要加强塞防、海防建设,根据所学可知,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故C正确。

D.编练湖北新军是在甲午战争之后,目的是提高军队的近代化水平,不能体现题干中的海陆两防,排除。

6. 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

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1918年,此时期列强忙于一战,因此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影响,因此中国海关税征收额是呈下降趋势的,1919年欧战结束,贸易量增多,因此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出现回升趋势,因此只有A符合材料,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

7. 1980年,中共中央颁布了第一个肯定包产到户的中央文件。

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将土地承包期政策延长15年不变。

2004年后,中共颁布一系列文件,对土地承包中的纠纷解决及经营权流转问题采取系统化、科学化的措施应对。

这些做法()
A. 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 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C.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D. 大大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文件,肯定包产到户、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妥善应对土地承包中的纠纷解决及经营权流转问题,这些做法有利于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B项正确;
材料所述一系列做法主要针对农业,排除A项;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未发生改变,排除C项;
这些做法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推动农业发展,不能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分析。

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8. 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

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 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1992年中共十四大”可知材料发生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之后,“待业”指的是等待国家安排工作,而“失业”指的是依靠自己能力解决就业问题,体现了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国人的思想得到解放,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D正确;A项错在“引发”,因为失业现象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项;
我国于21世纪初才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C项错在“已经完善”,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 按照罗马市民法的规定,外国人是没有任何权利的,为此外事裁判官在处理外国人与罗马人之间的案件时,创立了“拟制”方法,即先拟制该外国人属于罗马市民,然后再按照市民法的规定对其授予诉讼权,进而审理案件。

这说明,“拟制”方法的创立()
A. 扩大了罗马的公民权
B. 强化了法律形式主义
C. 反映了罗马法的成熟
D. 助推了万民法的产生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可知,“拟制”方法虽没有真正授予外国人公民权,但突破了罗马市民法的封闭与狭隘,使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开放与实用,助推了万民法的产生,D项正确;“拟制”方法并没有真正授予外国人公民权,因而并没有扩大罗马的公民权,排除A项;“拟制”弱化了罗马市民法的形式主义,增强了其实用性,排除B项;
“拟制”方法只是有利于罗马法走向成熟,但不能说明其成熟,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要求学生结合罗马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 16世纪,“欧洲的导师”伊拉斯谟主张学习应该是“开心的,而不是受罪”,“适度的游戏有助于提振精神”,因而鼓励通过游戏来促进儿童的学习兴趣,但是,“儿童在游戏中应当像在饭桌上一样懂得克制”。

上述内容体现了()
A. 天主教会的禁欲说教
B. 理性精神的主导地位
C. 人文主义儿童教育观
D. 世俗教育的显著发展
【答案】
C
【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16世纪”、“学习应该是‘开心的,而不是受罪’”,可以分析出伊拉斯谟这一主张体现了人文主义儿童教育观,C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天主教会的禁欲说教,排除A项;
理性精神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排除B项;
世俗教育的显著发展表述错误,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要求学生结合文艺复兴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 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

这一观点()
A. 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 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 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苏俄领导人之所以在三年国内战争后仍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因为想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材料中的观点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D项正确;
材料中的学者并没有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表观点,看不出该学者在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
事实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本来就不是战时应急措施,结合所学可知,直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和经济危机,苏俄领导人才改用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
“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和经济危机,而材料中的学者发表的观点正符合这一背景,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 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

他在文章中写到:“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

”这里的“变化”是指()
A. 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
B. 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
C. 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
D. 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答案】
B
【解析】依据材料“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欧洲统一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

结合所学可知,“变化”是指欧共体的形成,欧共体的形成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使得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即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故B项正确;
A项是指欧洲联盟的建立,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欧共体的形成,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结合欧共体形成的目的和影响。

本题考查欧共体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82.0分)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9年,康有为率先提出建立“新中国”。

梁启超1902年发表《新中国未来记》,他设想的“新中国”,曰“大中华民主国”,第一任总统罗在田为光绪皇帝。

“新中国”采用立宪政体,前期为君主立宪国,到光绪让权时转为民主共和国,“非到万不得已之时,必不轻用急激剧烈手段”。

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将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国家定名为“中华共和国”,并提出具体政纲:“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与各大国平等”;“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等材料二: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
家为职志”,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国”。

1929年3月,中共中央号召工农兵士商学联合起来,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建立“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1936年10月,毛泽东在《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中首次提出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

1940年1月,毛泽东指出:“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中指出:“建立一个新中国,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中国。

这就是我们的总路线。


1948年12月,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提出,“在全中国范围内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实现统一的民主的和平”。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梁启超和邹容对于“新中国”的设想有何不同?20世纪初,建立“新中国”的愿望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赋予“新中国”的基本内涵。

公众号山城学术圈发文称,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的话语构建,回应了复杂的革命环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策略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试对这一看法进行阐述。

【答案】
【小题1】不同:梁启超主张改良,经君主立宪逐步过渡到民主共和;邹容主张反清革命,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国家;邹容还提出民族独立、民主选举、保障人民权利等。

现实: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对腐朽的清王朝彻底失望;民主、平等、自由等西方政治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小题2】内涵: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人民解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阐述一: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反映出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对象、革命动力等的具体分析,促进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发展。

阐述二:国民革命失败后,提出建立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保障工农群众的政治经济权利,
有利于调动工农革命积极性、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新形势,提出建立“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有利于各阶级阶层团结抗战,促进了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阐述三: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提出,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前途等重大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和近代中国思想的变化。

第一小问要结合近代中国思想变化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近代中共领导革命斗争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和近代中国思想的变化,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深远,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世界之变促全球治理随之发生变化,体现为全球层面治理机制的革新、区域层面治理的深化与整合、主权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先削弱再增强的过程,大国国内政治与国家政策变化导致全球治理在多方面发生改变。

--摘编自陈宗海等《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

根据“世界之变促全球治理随之发生变化,体现为全球层面治理机制的革新、区域层面治理的深化与整合、主权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先削弱再增强的过程”可知全球治理需要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

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动荡和破坏、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信息展开阐述即可,说明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才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全球治理需要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

论证: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造成空前灾难的惨痛教训,战后世界各国加强了合作。

1945年联合国成立,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促进了战后世界然济的恢复与发展。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人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与日俱增,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继续发挥着协调与组织全球治理的重要作用。

结论: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才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示例二:
论题: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影响全球治理格局论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欧美等西方列强大肆对外殖民扩张,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西方掌握全球治理主导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重新划分世界,美苏两极治理格局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局面出现,国际治理体系面临进一步变革。

结论:总之,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力量的对比及变化,决定着国际关系格局,也决定着全球治理格局的不断演变,当今世界理应谋求新的全球层面的治理机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表现和影响因素来进行综合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以及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官僚机构因“盗起兵兴,又有军功之官,遂不胜其滥矣”。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资用不给”,宰相张延赏奏请裁减官员,但因“减员人众,道路怨叹”,侍中马遂、太子少保韦伦等官员上疏反对,贞元省官只持续不到两个月就遭到失败。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宰相李吉甫认为“方今置吏不精,流品庞杂,存无事之官,食至重之税”,从而致“天下常以三分劳筋苦骨之人,奉七分坐衣待食之辈”,主张省并吏员,合并州县;对“名存职废,额去俸存”的弊端进行改革。

在唐宪宗支持下,元和省官取得一些成效,但很快又恢复旧态。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宰相李德裕要求按户税缴纳比例,“量减佐官”,但各地方借故拒不执行;在李德裕坚持下,会昌四年,省官命令才得到贯彻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