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文章《死》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先生文章《死》读后感
面对死亡这样一个人生的终极命题,中国人由于生死“久已被人们随意处置”,而“认为无足重轻,所以自己也看得随随便便,不像欧洲人那样认真了”。
因此,“模模胡胡”地死掉的大有人在。
更助成中国人对死的随便的是他们相信死后的状态,相信人死后会成为鬼,“不算是一无所有”。
然而对这死后之鬼,又会因为生前的社会地位高低和财富的多寡而有不同的希求。
有地位、权势和金钱的人,希望能“成佛”或“超出轮回”,穷人则希望立即投胎,小康者安于长久地做“小康之鬼”。
在“模模胡胡”的人看来,阴间一如阳间,并无毫厘差别。
鲁迅似乎也“正是这随便党的一个”,然而却不能等同于“随便党”里的其他人。
他对死的随便是出于“无怖于死”,因为他并不知道死后“灵魂的有无”,所以他生前并未汲汲于为自己死后之“鬼”而筹划过。
那么,鲁迅对死的随便出于何因呢?出于“无怨于生”。
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
”生的道理还未弄明白,怎么有资格谈死呢?鲁迅是一个“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战士,他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动力为人生、为社会、为未来积极奋斗着。
他对于生命的哲学是“无怨于生”,抓住今天,抓住今生,顽强奋进。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踏实的人承认不免一死倒是必然的,从而作出选择,决定现在好好生活;这样万一死之很快袭来,他的一生已经有了某种意义了。
”鲁迅挚友许寿裳曾把“勤劳”列为鲁迅最突出特点之一。
他夜以继日地劳作,甚而至于忘食。
“从去年起,每当病后休养,躺在藤躺椅上,每不免想到体力恢复后应该动手的事情:做什么文章,翻译或印行什么书籍。
想定之后,就结束道:‘就是这样罢—但要赶快做’。
”
“要赶快做”,就是鲁迅对待人生的态度,毕竟“一世只有一次”,他以“无论怎样,总是受得了的······”鞭策自己。
有一次,他对冯雪峰说:“我总这样想,与其不工作而活多年,倒不如赶快工作少活几年的好,因为结果还是一样,多几年也是白白的。
”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与他以珍惜
每一寸光阴的态度对待人生是紧密关联的。
如果说人死后有灵魂或成为鬼的话,我们相信鲁迅仍然会继续着他做人时的人生态度,勤勉地、踏实地劳作,仍然会勇敢地向一切有悖于人性的东西宣战。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近”,“让他们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坚定勇敢,执著地沿着生时的路走下去,一刻也不停息。
篇名为“死”,所谈却是生,怎样才能“受得了”“一世只有一次”的今生。
这才是篇“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