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5.1两种电荷 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
摩擦起电现象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三.教学难点:
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四.教学器材:
1.教师用器材:
玻璃棒、橡胶棒、干燥丝绸、毛皮各一块,验电器。
2.学生用器材:
塑料杆圆珠笔,碎纸屑少许,足够全班同学使用的塑料薄膜和塑料绳若干。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出生活中的两个摩擦起电现象:冬天穿着羽绒服在商场会经常被电到;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飞起来粘到梳子上。
让学生根据生活常识猜测发生原因。
列举他们遇到过的其它类似现象,并用现有材料制造出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
【学生实验】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1:
用塑料尺子(塑料圆珠笔)在干燥、清洁的头发上摩擦后,塑料尺子(塑料圆珠笔)吸引轻小物体(可以让学生撕一些干燥的、较碎的纸屑)。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2:
用塑料绳劈开成一缕细塑料丝,用手捋几下,观察现象。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3:
一人一块塑料薄膜,薄膜与干燥的手摩擦后,塑料薄膜被手“吸住”了。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现象呢?这是因为摩擦过的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而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因此同学们才会看到发生摩擦而带了电的物体会吸引轻小的碎纸屑。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是两种电荷,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开始进行电学的学习。
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自信、聪明才智,把电学学得特别棒。
【新授知识】:
(一)两种电荷
刚才我注意到同学们手中的塑料丝也像我的头发一样不仅能吸到手上,而且本来是一缕的细丝如今都互相不挨不靠根根悬与空中,这到底跟电有什么关系呢?为了探
究其中奥秘,我们看一看摩擦带电的玻璃棒之间以及摩擦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之间有什么样的相互作用。
一起来看今天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1】:用绸子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排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最后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排斥。
教师做该演示实验。
学生认真观察后与教师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演示实验3】: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
师生共同归纳: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讨论:1、与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带同种电荷,出现了相互排斥的现象。
2、与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带同种电荷,出现了相互排斥的现象。
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出现了相互吸引的现象,说明二者带的电荷不同。
总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讨论:现在,同学们知道塑料丝为什么的竖起来了吗?
(二)摩擦起电
像上面这样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摩擦起电。
人们发现无论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或者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相同,或者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相同,因此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就只有两种电荷了。
人们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考考你]
1、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为什么?
2、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为什么?
【练习】
1、用绝缘细线悬挂A B C三个小球,在所示位置处于平衡状态,若已知A球带负电,则B球、C球的带电情况是()
A、A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
B、B 球、C球都带正电
C、B 球、C球都带负电
D、无法判断
2、将一个带正电的物体去靠近挂在绝缘细线下的轻质导体小球,小球被吸引,如果用带负电的物体去靠近小球,则( )
A、小球也将被吸引
B、小球将被排斥
C、小球将静止不动
D、小球有可能被吸引,也有可能被排斥
(三)验电器
教师与学生共同认识验电器:
我们已经知道物体可以带电,那么,如何知道物体是否带了电呢?这就需要用到我手中这件仪器——验电器。
它主要由金属球、金属杆和金属箔构成。
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后,由于电荷间的斥力作用,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就分布到金属球、金属杆和金属箔上,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金属箔和金属杆之间就会分开有一定的夹角。
这样就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了。
不论是带正电的玻璃棒还是带负电的橡胶棒都会使金属箔张开,因此验电器不能检测带电物体带的是哪种电荷。
但是验电器上带的电荷越多,金属箔与金属杆之间的斥力也就越大,张角也就越大,这样的话通过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就可以看出物体所带的电荷的多少了。
让学生小结:
总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用验电器来检验。
2、能否吸引轻小物体。
(四)电荷量
物体所带的电荷有多有少,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也可简称电荷。
电荷的单位是库伦,可以简称库。
符号用大写的“C”来表示。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库伦,一片雷雨云带的电荷大约有几十库伦。
【巩固所学】
1、如果物体具有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或者说带了。
2、带电后物体叫,它具有的性质。
3、自然界只有正、负种电荷。
经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电荷;经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电荷。
【猜想】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电荷,你知道丝绸带的是_____电荷吗?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_电荷,你知道毛皮带的是_____电荷吗?
2、为什么通过摩擦的方法能使物体带电呢?
(五)原子的结构
想想,为什么物体会摩擦起电呢?这就得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了。
我们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构成,有的分子只有一个原子构成。
对于原子的构成又是什么样呢?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原子的中心是一个原子核,在原子核的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原子核的束缚下绕原子核运
动,电子是带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的电荷量为1.6×10-19C ,称为元电荷,用字母e表示。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质子构成的,通常情况下,电子和原子核中质子所带的电荷在数量上相等,但是质子带的是正电荷,电子带的是负电荷,因此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在摩擦过程中,原子最外层电子容易失去电子或者从其他原子最外层上夺得几个电子。
得到电子的物体其负电荷数比正电荷数多显负电,而失去电子的物体其负电荷数比正电荷数少显正电。
所以,摩擦起电的实质实际上是电子的得失造成的。
【课堂练习】
1、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_____电荷与电子所带的_____电荷在数量上____;所以原子呈中性。
2、摩擦起电实质是电荷发生了______。
3、丝绸与玻璃棒摩擦,电子从_______转移到_____,玻璃棒因______电子(选填“失去”或“得到”)而带_____电;丝绸_____电子而带_____电。
•1、种类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利用验电器。
5、原子结构
6、摩擦起电的实质:得失电子,失电子带正电,得电子带负电。
【课后练习】
一、课后思考:课本35页1、3题。
二、动手动脑:课后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