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

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品种传入中国时期
玉蜀黍(玉米)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落花生(花生)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烟草(烟)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番薯(红薯)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A.
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D.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
2.这张原始村落复原图中能反映出农耕时代特征的是()
A.种植植物,兼有饲养家畜
B.定居生活,形成农耕聚落
C.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化
D.过分开垦,造成农业危机
3.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谷物种植B.房屋建造
C.陶器制作D.牲畜饲养
4.大体来说,玉米的传播,首先在西南地区,尔后由长江中游以及汉水流域向北方推广;甘薯则首先在岭南和东南地区种植,然后向江浙和长江中游山区推广;马铃薯的传播也基本相同。

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

这表明()
A.移民路向决定了高产作物的传播
B.明清移民潮出现了新方向
C.高产作物的传入加剧了人地矛盾
D.高产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移民趋向
5.2015年10月11日,《2014-2015年中国粮食安全(评估)发展报告》在中国粮食安全评估高层研讨会上发布。

报告指出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在当前国内粮食市场,同种农产品在同一时间内销售价格低于购进价格,出现了原粮与成品粮价格倒挂、主产区与主销区粮价倒挂、国内与国外粮价倒挂等多重倒挂现象,这将导致()
①粮食进口增多
①主销区到主产区收购更多的粮食
①粮食加工企业收购更积极
①国家增加粮食储备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6.下表是《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的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表(注: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当地粮食产量)。

从表中能反映出的信息是()
(唐朝时,正仓储州县粮食,义仓备灾荒时的不足,常平仓均粮价的贵贱。

)
A.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B.河南、河北两道是国家重要产粮区
C.河南、河北两道负责储备灾荒粮食
D.两道受安史之乱影响粮食储备不足
7.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

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负责维修工作,使其随时可以使用,而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

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差不多100倍。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A.农业集体化急速普及
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重工业飞速发展
D.农民欢迎新经济政策
8.“在1850年至1913年间,在美国,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拉旋转式犁翻耕多达50英亩的土地。

……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还能自动地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

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

”这些现象表明()
A.美国工业革命领域的宽泛
B.美国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C.农业成为面向市场生产的商业事业
D.它最终引发美国工业革命全面展开
9.下表是英国普通工人食物消费状况变化统计,此表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期间()
A.工人工资水平普遍较低
B.加工食品超过了农业食品
C.工人家庭支出水平提高
D.英国人注重食物的多样化
10.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私有制,随之也出现了阶级,氏族中出现了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

这表明()
①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阶级和剥削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倒退
①私有制是社会阶级分化的前提和基础
①阶级分化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因素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1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从氏族社会到国家应运而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氏族部落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12.下表为汉代各农耕区劳动生产率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B.西北地区土地集中现象严重
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13.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

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A.社会史观下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
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C.整体史观下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
14.“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技术变革。

”这场技术革命在我国古代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

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生活方式的不同
C.耕作技术的区别
D.文化背景的悬殊
15.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有关于洪水的记载,在埃及有《尼罗河颂》,在中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这说明()
A.人类早期的文明大多产生于大河流域
B.早期文明往往因为洪水泛滥而被毁灭
C.大河与文明的产生及其形态密切相关
D.大河灌溉农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
16.有人认为,潮汕方言当中,男人意为“打捕”,女人意为“煮娘”。

这可能反映了古代潮汕地区()
A.男女分工明确,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B.纯粹的海洋渔猎文明,不存在农业生产
C.男女平等,排斥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D.女性居于家庭主导地位,男性地位不高
17.《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18.促使远古居民由迁徙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
C.自然环境的变化
D.贫富贵贱分化的出现
19.明朝中后期,新航路开辟,带动了物种的交流,美洲独有的物种先后传入中国,除土豆、辣椒之外,还有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刺激了当时中国()
A.生产工具迅速革新
B.农业商品化发展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朝贡体制的终结
20.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人种重新分布,物种频繁交流等。

下面原本属于美洲特产的是()
A.茶叶、丝绸
B.烟草、瓷器
C.玉米、烟草
D.香料、甘薯
21.1933年,美国政府制定农产品储备计划,由农产品信贷公司负责实施联邦农产品储备计划,农场主储备由政府提供低息贷款建造仓储设施。

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
A.调节市场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
B.加强资源保护,推动资源合理配置
C.提高国内需求,恢复社会经济
D.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强化政府职能
22.杂交玉米一方面可以生产出不同品质和用途的玉米,如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等;另一方面,可提高作物的抗性(抗病、抗旱、抗虫、抗倒伏等),改良果穗、株型、密植等,从而显著增加产量。

这种玉米的发明者是()
A.玛雅人
B.欧洲殖民者
C.美国人
D.墨西哥人
23.下图是甲骨文中的“高”字。

“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筑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

从这一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
A.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定居生活
B.当时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财产
C.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
D.当时已经开始进行粮食储存
24.甘蔗种植需要强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

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千克,蔗糖不再是奢侈品。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25.《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 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

”材料可以佐证()
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B.铁器的冶炼情况
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D.神农氏创造耒耜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

不过,这一情况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近代而发生了巨大变化。

15世纪末,新大陆被发现后,美洲特有的农作物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

像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习惯,更成为人们在饥馑之年的救命口粮。

到1800年左右,取材于美洲的蔗糖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

同时,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不过,家畜的过快繁殖也引发了美洲的生态危机。

……至少在欧洲,新旧大陆之间的食物大交换间接促成了一个更为平等社会的出现。

当然,欧洲这种平等的背后是上千万背井离乡的黑人奴隶的血泪史。

工业化食品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存和运输两大问题。

1835年、1874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和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在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同时,借助同时代铁路和航运技术的发展,大宗肉类食物的跨国和远洋运输不再是问题。

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之前手工烹制食物的“温情脉脉”被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所追求的效率和价值所取代,但总体而言,民众尤其是日益扩大的社会中下层人士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吃的权利。

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今天,麦当劳金色拱门的标志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象征。

西方食物在向全球挺进的同时,必须经历一个被“地方化”的过程,也就是必须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

如肯德基公司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推
出了粥、油条和大饼等产品。

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一系列新的健康风险抵消了工业化食物的好处,也让人们开始警觉快餐和工业化食物的弊端。

——摘编自张旭鹏《舌尖上的世界
——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食物的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

(要求:任选一个历史时期或全面综合考察皆可,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图一图二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注:铁搭:农具名。

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
材料三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

……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可能
产生的直接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对明清时期社会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

不过,这一情况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近代而发生了巨大变化。

食物的大交换
十五世纪末,新大陆被发现后,美洲特有的农作物被带到了欧洲。

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

像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习惯,更成为人们在饥馑之年的救命口粮。

到1800年左右,取材于美洲的蔗糖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

同时,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不过,家畜的过快繁殖也引发了美洲的生态危机。

……至少在欧洲,新旧大陆之间的食物大交换,间接促成了一个更为平等社会的出现。

当然,欧洲这种平等的背后是上千万背井离乡的黑人奴隶的血泪史。

食物的工业化
工业化食品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存和运输两大问题。

1835年、1871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和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在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动机;同时,借助同时代铁路和航运技术的发展,大宗肉类食物的跨国和远洋运输不再是问题。

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之前手工烹制食物的“温情脉脉”被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所追求的效率和价值所取代。

但总体而言,民众尤其日益扩大的社会中下层人士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的权利。

食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今天,麦当劳金色拱门的标志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象征。

西方食物在向全球挺进的同时,必须经历一个被“地方化”的过程。

也就是必须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

如肯德基公司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推出了粥、油条和大饼等产品。

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

一系列新的健康风险抵消了工业化食物的好处,也让人们开始警觉快餐和工业化食物的弊端。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食物的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

(要求:任选一个历史时期或全面综合考察皆可,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
玉米、花生、烟草和红薯等植物原产地是美洲,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向外传播,所以这些植物传入中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选C项。

2.B
【解析】
材料图片反映的是半坡原始聚落,是定居生活,其农耕的特征是定居生活,形成农耕聚落,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饲养家畜,排除A;青铜文化是夏商周时期,C错误;图片也不能体现开垦土地情况,排除D。

3.A
【解析】
促使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转变的是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谷物种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表现,故A项正确;房屋建造是人类定居生活的表现之一,但不具有决定意义,故B项错误;陶器制作是原始手工业的表现,牲畜饲养是原始畜牧业的表现,故C、D两项错误。

4.D
【解析】
根据题干“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由地狭土薄的丘陵地区向自然条件充裕的河流平原推广,并成为影响明清移民的重要因素,故D项正确,A项错误;题干不能反映明清移民潮新方向的出现,排除B项;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提高了产量,有利于养活更多人口进而缓和人地矛盾,排除C项。

5.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内与国外粮价倒挂意味着国内粮价要高于国外粮价,这将导致粮食进口增多,①正确;销售价格低于购进价格,粮食主销区将无利可图,不会再到主产区多购粮食,①不选;原粮与成品粮价格倒挂,粮食加工企业则无利可图,不会更加积极收购粮食,①不选;出现价格倒挂现象主要是因为供给过于需求导致的,此时国家应增加粮食储备,以平衡供需矛盾,①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择B。

6.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河南道与河北道储粮总数所占比重接近全国的一半,说明河南、河北两道是国家重要产粮区,B选项符合题意;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的经济重心说法过于绝对,A 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河南、河北两道负责储备灾荒粮食,C选项排除;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至763年间,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合,D选项排除。

7.A
【解析】
苏联从192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活动,材料中“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说明农业集体化迅速发展和普及,故A正确;B是1921年宣布结束,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重工业发展的信息,故C错误;新经济政策是1928年废止,故D错误。

8.C
【解析】
从材料“在1850年至1913年间”“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还能自动地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中可以看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农业成为面向市场生产的商业事业,故C项正确。

9.C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19世纪60、70年代“很少有肉类,马铃薯为主,水果消费很少”,到20世纪初“香蕉消费普及,罐头、冷冻肉大量增加”来看,说明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人家庭的支出水平提高,故答案为C项。

10.B
【解析】
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①正确。

阶级社会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排除①。

私有制的出现,为阶级的分化提供了基础,①正确。

生产力的发展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因素,排除①。

故①①符合题意,答案选B项。

11.D
【解析】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内部出现了财富分化。

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

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

故选D项。

12.C
【解析】
由表格内容可知中原农耕区的平均亩产量最高,领先于南方农耕区和西北农垦区,说明中原地区的农业耕作技术领先,故选C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南方地区田庄经济发展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西北农垦区的农业生产情况,无法体现其土地兼并现象,排除B项;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水平有影响,但“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A
【解析】
材料“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反映了社会史观视角下的物质生活,故选A项;近代化史观是从现代化角度出发,B项错误;整体史观是从全球视角出发,C项错误;文明史观是从文明角度出发,D项错误。

14.A
【解析】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源、地力等一系列的自然条件,这是最基本的,在古代尤其如此,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可排除。

15.C
【解析】
题干中的相关史实均强调了大河的洪水泛滥等信息与古代农业文明有关,这说明大河与文明的产生及其形态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不是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区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洪水泛滥导致古代早期文明的毁灭,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洪水泛滥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不是大河灌溉农业与人类文明的关联,故D项错误。

16.A
【解析】
由材料中“男人意为‘打捕’,女人意为‘煮娘’”等信息可得出古代潮汕地区男的外出捕鱼,女的忙于家务,说明了男女社会分工比较明显,且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因此A项正确。

17.A
【解析】
题目中的“豭”“豕”皆为“猪”的意思,由“豕居之圈曰家”可知是家畜饲养,故A项正确。

18.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种植业的发展,远古居民的生活逐渐由迁徙、游牧走向定居,所以掌握原始农耕技能是远古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故A项正确。

19.B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高产作物的引进,会促使当时人们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高产作物,从而促使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故B项正确。

明朝中后期,中国没有明显的生产工具革新,故A项错误;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是由于欧洲人大量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导致,与高产作物的引进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朝贡体制,故D项错误。

20.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茶叶、丝绸、瓷器、香料属于亚洲的特产,玉米、烟草和甘薯属于美洲的特产,故C项正确。

21.A
【解析】
从材料中的“美国政府制定农产品储备计划,由农产品信贷公司负责实施联邦农产品储备计划,农场主储备由政府提供低息贷款建造仓储设施”可知,其主要意图是通过仓储方式来减少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数量,进而稳定农产品价格,故A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资源保护,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做法是减少市场供给,不是提高国内需求,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故D项错误。

22.C
【解析】
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大大提高了亩产量,故C项正确。

23.D
【解析】
根据图片和材料“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造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可知当时人们懂得粮食储存,故D项正确。

原始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经开始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故A项错误;从图片中无法看出当时人们之间的劳动关系,故B项错误;从图片中无法得出房屋宽敞的结论,故C项错误。

24.C
【解析】
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欧洲人大量使用从非洲贩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并且逐渐普及,故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故C项正确。

25.A
【解析】
“尖头木棒”“放火烧荒”体现了刀耕火种,因此材料可以佐证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故选A 项;材料未涉及铁器的冶炼,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烈山氏而非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耒耜,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6.示例
论题:近代以来食物的不断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论述:自新航路开辟开始,经过两次工业革命,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日益形成一个整体。

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向全球化发展,这一过程也推动了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

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以及食品加工技术和其他科技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改善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

这既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之间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但由此而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