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如何概括文章内容例题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概括文章内容例题解答
2007-11-22 16:56 来源:互联网作者:李仙良 [打印] [评论]【原题展示】
通读全文,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点拨】
概括课文的内容,或者给一则材料,要我们概括它的主要内容,这样的题目如何解答呢?又有哪些解答方法呢?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正如题目所言,我们一定要细心品读文章。
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明白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其次,我们要分清这篇课文是写事为主呢,写人为主呢,还是写景为主。
说得具体一些,如果是以写事为主的课文,要弄明白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参与事件的主要人物;如果是以写人为主的课文,要大致了解写了哪些人物,其中主要人物 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哪些主要表现,通过这些表现,了解他有怎样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点;如果是写景状物的课文,要了解写了哪些景和哪些物,这些景物与别处的景物有什么 不同等。
也就是说,无论是写事、写人,还是写景,我们都一定要注意其中特殊的东西。
最后,既然是概括,那么我们就要在概括清楚的基础上,注意表达的简洁。
比如说注意字数呀。
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准确”、“清楚”、“简洁”是概括课文内容的三大基本要求。
概括内容,一般有两种基本句式:“谁+干什么”和“什么+怎么样”。
前者一般用于概括写事和写人的文章,后者一般用于写景的文章。
现在我们结合这道题,谈谈概括内容的基本的方法。
主要的方法是要素归纳法。
写事、写人的文章一般都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找出这些要素,什么特殊就把什么概括进去,再加以合理语言 的组织。
例如本文,主要人物是几个少年,事件是描竹影,结果比较重要:从中引出对中
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本文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
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
发现。
当然,概括内容还有标题扩展法、句段摘录法和段意合并法等。
这些都要求我们能够
灵活使用。
记叙文阅读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阅读导航仪】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准确简洁地
概括主要内容呢?常见的概括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六要素”综合法。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例如广东省2006年中考题《词典的故事》第1题“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
(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一道整体感知题,可先找出六要素,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综合概括为: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
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
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2.特殊词句法(含中心词句提炼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
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一些特殊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
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
例如广东省2006年中考题《词典的故事》第2题“文中
‘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几个词语依次概括出来。
” 这道题理清文中情感线索,可以先找出能很好地表现人物心理的关键词(加点的词语):“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
对我们来讲非常遥远的小镇。
”“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
“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我的眼里:‘汉语成语词典。
’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
”“ 我看到了
希望,便擦干了眼泪。
”“从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
”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概括为:盼望——兴奋(激动)——伤心(绝望)——看到希望——珍惜。
3.段意合并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
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
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
出大致意思。
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2007年《语文
报·中考版》合订本(1~2期)记叙文阅读《别让委屈再版》第2题“本文围绕中心选取
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 ”做好此题,必须在整体感知过程中理清思路,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第一段(1~4)我读小学时写了一篇很
得意的小作文,老师说我是抄的,我委屈地哭了。
第二段(5)我读大学时,用几何作图法解答求功率的考题,教授说我不懂微积分,还是抄的。
第三段(6~9)我当教授时,怀疑
学生的一篇好论文是抄的,于是查资料并请教同事,寻求解决办法。
再根据题目要求,
合并段意,找共性(类似点),即可概括出:老师怀疑学生的创新能力。
4.去粗取精法。
即在概括的时候,找准与原因或条件相关联的词句,去除不必要的
修饰、限制语,保留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的、能够揭示事物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
的词句。
例如:2007年《语文报·中考版》合订本(1~2期)记叙文阅读《母爱无知》
第3题“弟弟在招工中得以过关的‘秘密’直到‘那年12月10日’才被揭穿,其实前文
已多处作了铺垫,请找出来,并用自己语言加以概括。
”根据题干要求,在整体感知文章过程中,很容易找出相关句子:“谁都不知道母亲最后是怎么说服那位当事人的,反正那天
回来,她春风满面地告诉我们,从明天起,弟弟就可以上班了。
”“只是半年后。
我发现了
一件奇怪的事,这件奇怪的事情跟母亲有关——每当弟弟快发工资的日子,母亲都会到皮
鞋厂去一趟,并且,母亲好像不希望我和父亲知道这件事,出发前她总会巧妙地躲开我们。
”
然后用“去粗取精法”进行压缩,把能够表现主要意思的词语、短语保留下来,组织成句:(1)母亲是怎样说服招工负责人让弟弟进皮鞋厂的。
(2)母亲在弟弟发工资的日子总要
躲开我们去弟弟厂里。
我们在选用上述方法概括内容时,必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不能以偏概全,
概括要点时有遗漏;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把罗列到的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
二是“简洁”,这是从答题字数要求来说的,有许多题目明确要求答案在多少个字以内,所以,答题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切忌啰嗦。
【雷区指南针】
默爱如山
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
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
”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
他说:“瞎胡唱,别唱了。
”我说:“你唱一个。
”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茶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
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
“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
“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
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
或画廊。
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
”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
”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
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
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
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
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
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
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
像是在颤动。
”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
父亲最佩服的
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
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
”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
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
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
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
吃
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
一直走出10公里
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
”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
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
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
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
我很少回
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
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
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
”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
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
嫌脏。
”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
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
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2006年烟台蓬莱市中考题) 1.文中选取了感人肺腑的细节来写“父亲”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烙下的深刻印迹,请用
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作者主要描写了儿时哪几个生活片断。
(1) (2)
(3)
2.请你说说文中“我”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我”对“父亲”的感情从 到 ,再到 。
“父亲”对“我”的感情从 到 ,再到 。
【解题指津】
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
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作者用无声的语言将这种默默的父爱抒发得委婉深沉,读来
感人至深。
第1题可用“六要素”综合法。
答题时,“人物”和“地点”要素可舍去,关键
的要素是“什么事”。
找出相应语段2~6就可以得出儿时的三个主要生活片断:(1)要我
唱歌(或唱戏曲);(2)要我喝茶;(3)带我看庙画。
第2题可用“中心词句提炼法”。
“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可抓住第一段“我怕父亲”以及第四段中“看庙就是去看
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
” 和末段“这眼神使我凄然,
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这些关键句,不难概括出答案:害怕、理解、怜惜。
采用
同样的方法,可知“父亲”对“我”的感情变化:严厉、期盼、敬畏。
【训练风向标】
爱的权利
马 德
(1)这座城市有一档叫“社会生活”的电视节目,这几天,不断播送着这样一个消息:一个农村小女孩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病,来这座城市治疗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她的父母花
尽了所有的钱,可女孩非但没有好起来的迹象,反而情况越来越糟糕,绝望的父母没有办法,只好求助电视台,希望能够有好心人帮他们一把。
(2)节目播出后不久,就有一位女士给电视台打来电话,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帮这个家庭。
大家都喜出望外,电视台马上派出记者,打算与这位女士做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
却被女士婉言谢绝了。
女士说,她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账号。
果然,电视台把账号提供给
女士之后的第二天,便收到她汇给这个家庭的5万元钱。
(3)一直到这个女孩痊愈,这位女士一共捐了三次钱,总额超过了20万元。
女孩一
家人过意不去,一定要见见这位救命恩人,电视台甚至录制了女孩一家人泪流满面的场景,希望当面感谢一下他们的恩人,然而这位女士还是婉言谢绝了。
(4)一位报社记者对这位神秘的好心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他通过短信的方式,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与女士交流,逐渐赢得了她的信任。
一次,在茶馆里聊天,女士为记者
讲述了她小时候最不能忘怀的一件事:
(5)那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
有一天,班主任在课上给我们讲了南方某个地方遭受洪灾的消息,要求我们把自己平时的零用钱拿出来,捐助给灾区的孩子们。
同学们听说要给
灾区的孩子们捐款,大家都兴高采烈。
我回到家,把自己藏在储蓄罐里的钱一分一角地拿
出来,仔细数过,包好。
睡觉之前,又认真地压在枕头底下,等待着第二天把它郑重地交
给老师。
(6)第二天上午的阳光很灿烂,同学们纷纷拿出零用钱交给老师,老师逐个表扬着我们,同学们一个个笑靥如花。
我把钱递给老师的那一刻,内心中幸福极了,眼望着老师,
等待着来自老师的同样的赞美。
然而,老师从我的手里接过钱之后迟疑了一下,然后有些
沉重地对我说:“孩子,你就不用捐了,给,收起你的钱吧。
”我一下子愣在了那里,不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要我的钱。
(7)老师发现了我的局促和不安,解释说:“你的家里原本就不宽裕,更何况你也需要……”老师没有接着说下去,但是我知道老师要说什么了,我低头看了看自己那条有些
残疾的腿,泪水禁不住奔涌而出。
(8)也就是那次,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贫穷的家庭,残疾的身体,给一个人带来的只会是别人的怜悯,而以这样的处境,拿出属于自己的一点爱,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情……
(9)记者在他的报纸上,用了整版的篇幅刊发了关于这位女士的报道,其中包括这个故事,当然了也包括以后的岁月里,她如何发愤读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医科大学。
博士毕业后,又如何创办了一家医学研究室等等。
这篇报道的最后,是记者与女士的一段对话:
(10)记者问,你十几年的拼搏,换来今天,你到底想要得到什么?
(11)她说,很简单,我只想得到平等的爱的权利。
这个世界上,爱一个人是需要能力的,我所有的努力和奋斗,只是为了获得这种能力。
(选自2007年《青年博览》上半月刊第4期)1.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本文所写的三件事。
(1) (2)
(3)
2.文章第(2)(3)段两次写女士“婉言拒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 (2)
参考答案
1.(1)资助女孩(2)捐款遭拒(3)接受采访。
2.(1)电视台派出记者打算与女士进一步接触和了解。
(2)女孩一家人要当面感谢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