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大体系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保障和改善民生十
大体系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宁委发[2012]1号
【发布部门】南京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1.12.29
【实施日期】2011.12.2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大体系实施意见的通知
(宁委发〔2012〕1号)
各区县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全面聚焦“三争一创”实践活动,坚持民生为先,打造独具魅力的幸福都市,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完善终身教育、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文化、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等十大体系的实施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南京市委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11年12月29日
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大体系实施意见
目录
1、《关于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
2、《关于加快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3、《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
4、《关于加快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实施意见》
5、《关于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
6、《关于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7、《关于加快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的实施意见》
8、《关于加快完善公共交通体系的实施意见》
9、《关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实施意见》
10、《关于加快完善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
为落实“坚持民生为先,加强民生需求保障,把南京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幸福都市”要求,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现就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设思路
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教育发展水平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和
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聚焦“教育第一基础”,深化“基石工程”,丰富“教育名城”内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快速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率先建成人力资源强市,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广泛的智力支持和贴近社会需求的知识服务。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满足终身教育和多样化教育需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率先建立更为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努力提升市民学习力、培育人才创新力,实现全市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5%以上,全社会市民社会培训参与率达60%以上。

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5年以上。

(二)具体目标
1、学前教育优质健康发展。

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

全市省优质园达75%以上。

幼儿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90%以上;每所幼儿园均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等各类人员100%持证上岗。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普及率、巩固率继续保持99%以上,实现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和均等化。

3、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

所有普通高中达到优质高中办学标准,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100%。

4、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重点建设20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职业学校及国家优质特色职业学校,其他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省三星级以上办学条件标准。

5、高等教育优质创新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及创新水平、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每10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保持8000人以上。

6、继续教育优质开放发展。

各类社会考试年均报考数、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年均报考数、入学数保持全省领先。

年培训人次达到120万人次以上。

三、政策举措
(一)坚定不移实施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发挥学校主阵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平台的作用,整合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

大力推进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校外劳动实践场所和阳光体育训练营的建设,加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管理监督,提高校外师资队伍育人能力和水平。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育德。

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

全面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制度,全面建立能够促进学校主动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形成一批有影响的精品地方课程。

建立中小学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特长发展的需求。

加强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做到“教学做合一”、“知情行统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实施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工程。

建立健全全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出台促进初中教育优质高效发展的扶持政策,建立高中学术发展指导制度,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以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青奥会的举办为契机,制定并实施“南京市学校奥林匹克行动计划”,推动青奥进学校、进课堂,鼓励和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在参与、互动、共享氛围中快乐成长。

进一步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落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各项措施。

健全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和校长听课、评课制度,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督查与指导。

(二)全面促进基础教育优质持续发展
突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导向。

将学前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建立起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

在政府承担主要办学责任,提供“广覆盖、保基本”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团体、基金会和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出资举办学前教育。

到2015年,全市公办幼儿园达到幼儿园总数的70%,逐步增加教育行政部门办园数量。

全面推行幼儿助学券制度。

加强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幼儿园配套建设,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必须按省级优质园标准配套建设幼儿园,并按属地移交当地政府举办,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改变其性质和用途。

全市各区县每年新改扩建2-3所12班以上达省优质园标准的公办或普惠性幼儿园。

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学前教育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举办民办幼儿园。

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全面落实“以县为主,县、乡镇(街道)共建”的管理体制。

严格执行办园标准,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办好2所达到省优质园标准的公办幼儿园,村办园全部建成合格幼儿园。

根据幼儿园现有办园规模和幼儿园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配齐教师;中小学超编教师,经过转岗培训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建立健全幼儿教师培训制度,高度重视以园为本的园本培训,逐步推广“菜单式”培训经验;实施幼儿教师培训证书鉴证验证制度;培训资源向农村幼儿教育倾斜。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面实施“新班额计划”,到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

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90%以上在公办小学就读,100%在公办初中就读,享受同城待遇。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强化政府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的主体责任。

加大对财力困难地区和相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在财政拨款、教师配备、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积极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促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形成稳定的共建机制,缩小城乡办学水平差距。

稳步推进区域内名优教师和优秀校长的有序流动,搭建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名优教师、优秀校长互动、共享、交流平
台,促进师资队伍均衡协调发展。

到2012年,全市所有区县达到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标准。

鼓励普通高中自主发展。

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

立足学校传统、地域文化、社区资源、学生需求以及办学条件,推动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教师和学生共同建设,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做到处处有亮点,校校有特色。

鼓励高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渗透,创新综合高中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普通高中与高等院校合作与交流,探索普通高中与大学相衔接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探索普通高中与高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工作机制,为特长学生、超常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

(三)精心打造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品牌
整体规划职业教育发展,推进学校布局调整,特别是专业优化调整。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合理、规模适度。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结构升级。

加强与在宁高职、高专合作交流,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体系,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发展渠道。

加快全市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完成职业教育“双十”提优工程,建成一批南京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组建多种形式的办学联合体或职教集团。

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一批稳定的国际合作项目。

到2015年,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国家优质特色职业学校标准。

以全市为整体,积极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示范区。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手段、课程、队伍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强调实践导向,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实践教育和创业教育,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

健全政府主导、
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行业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增强行业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推进教产合作、校企合作、中外合作等体制创新。

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四)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共建共享协调发展
落实“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市属高校管理体制,健全高等教育办学经费投入机制,完善支持高校自主办学的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市属高校的培养能力和办学整体水平。

坚持“地方性、应用性、教学型”的办学定位和立足南京、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的区域服务定位,鼓励市属高校特色办学、错位发展。

实施重点学科“争先进位”计划,力争更多的学科进入省优势学科。

优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尝试与中等职业教育、中等普通教育合作,增强对中等教育的指导,构建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到专业硕士教育的完整的市属高等教育体系。

积极支持和服务在宁部省属高校发展,帮助在宁高校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水平,合作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使南京成为我国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整合各方面资源,打造一批资源共享、开放合作的知识服务平台,促进各类高校共建共享,提升在宁高校对经济社会的知识服务能力。

(五)健全完善继续教育开放互动体系
构建完善继续教育平台和网络。

充分发挥自学考试、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在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中的作用,各类社会考试年均报考数、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年均报考数、入学数保持全省领先。

大力发展数字化远程教育,建设开放、便捷的继续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

进一步提升“南京学习在线”、《南京终身教育》杂志等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水平。

发挥市级平台对区县、街镇及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资源供给和技术服务作用。

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参与终身教育,切实做到博物馆、科技馆、图
书馆等公益性设施向市民免费开放。

启动实施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依托市、区(县)广播电视大学或中等专业学校办好社区学院,进一步加强街镇成人(社区)教育中心标准化建设。

社区学院、街镇成人(社区)教育中心专职教师的职务评聘,在教师职务系列中增加设置相应的学科组,参照国家教师职务评聘的相关制度执行。

从事成人(社区)教育的专职教师在业务进修、专业技术考核等方面与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享有同等权利。

深入开展城乡社区教育。

逐步完善社区大学系统,以区县级社区学院为骨干,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基础和村(居)社区学校为延伸点构成的组织网络体系,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

街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全部转为社区教育中心,城市新区开发预留社区教育用地,新建社区配套社区教育中心。

城市社区教育要开展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公民道德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成人学历教育和文化生活教育,保障下岗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残障人员等特殊社会群体公平接受教育机会。

到2015年,全市80%的街镇建成示范社区教育机构。

广泛创建学习型组织。

把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广泛开展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活动,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街镇、学习型社区(村)和学习型家庭。

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不断加强企业职工教育。

鼓励企业建立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企业单位对结合工作岗位学习并促进工作的学习者进行奖励。

到2015年,全市企业职工培训率达到职工总数的80%以上。

大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

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知识培训,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律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加快发展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新兴内容,是适应人口老龄趋势、发展老
龄事业的重要举措。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教育。

建设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为老年人创造学习条件。

开发养生保健、传统文化、科学知识、时事政治等老年教育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到2015年,全市老年教育受众面占老年人口12%。

规范发展社会培训。

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

依法规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审批、评估、资质认证,完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年检制度及统计制度。

加强民办教育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建设。

建立社会教育培训机构风险保证金制度,形成健全的社会监管体系。

(六)全力构筑教师人才资源高地
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以行知思想、斯霞品格、楷模风范,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志存高远、严谨笃学、淡薄名利、甘于奉献。

进一步完善教师遴选、录用制度,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和新教师“凡进必考”、引进教师“凡调必训”制度。

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健全和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加强“名特优”教师培养工作,积极推进“教育家办学”。

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和完善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为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努力形成“让最优者从教、让从教者敬业、让敬业者乐业”的教育人才建设和管理机制。

实施“1130”优秀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教师岗位成长计划”,推进“百校千师携手共进计划”,办好“全国校长发展学校”,拓展校长“影子式”培训,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重视民办学校教师培训工作,扩大教师队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到2015年,全市教育系统要培养造就具有博士学位的中小学教师50名以上,培养造就国际化的优秀中青年教师50名以上,培养造就新时期的“南京教育家”15名以上,为全市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七)不断加大教育开放力度
把握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定位,努力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年轻一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立若干所中外学生融合学校,促进中外学生的文化认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

有计划有步骤发展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鼓励高校探索与国际知名大学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制度和模式。

探索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开展国际高中合作项目,整合高中国际课程。

优先发展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际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办学模式和考核标准,大力开展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培养适应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拓展学生国际文化教育交流项目,鼓励和支持南京学生到境外学校进行长短期的交流活动及参与各种国际性的文化、科技、艺术活动和体育赛事。

推进市、区两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境外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各级各类学校与境外学校之间建立友好交流关系。

有条件的学校要实现国际交流网络化、经常化,提升师生的国际交往能力。

加强境外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海外基地在加强教师(校长)海外培训、强化汉语推广、拓展教育国际交流渠道、扩大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作用。

办好海外孔子课堂,提升汉语推广质量,传播中国文化,扩大南京教育的国际影响。

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提高合作成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育工作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加大对终身教育体系的统筹力度,实行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坚持教育优先,把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作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提供有力的政策、规划、财政、舆论
等支持,构建和谐、健康、稳定、有序的良好环境。

建立发展型、动态化的追踪问责督导机制,强化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考核,每年对各地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情况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地方人民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并严格教育发展问责制。

(二)提高经费投入水平,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

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省核定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拨付的教育费用显著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加大财政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

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助学券”。

完善学校债务化解机制和债务风险控制机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积极化解公办学校基本建设债务。

健全资助政策体系,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15年全覆盖的政府助学体系。

市财政加大投入,支持终身教育体系和平台建设、资源开发等工作。

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职工教育和培训,企业实际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部分,准予在发生年度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年度结转扣除,一线职工的培训经费所占比例不低于职工培训经费总额的60%。

(三)推进依法治教,提高教育行政执法效能。

加快教育法治化进程,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法制保障。

逐步完善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终身教育、教育督导等地方性教育法规、规章。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

加强终身教育督导工作,强化教育督导与教育决策、教育执行之间的统筹协调。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履行兴办和管理教育的职责,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行政管理和监督,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及时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教育。

深入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安全保障措施,妥善处理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努力创造规范有序的终身教育环境。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强化相关部门和社区保障学校安全稳定的责任,为青少年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进一步加强出版、影视、网络的引导与监管,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将学校安全管理进一步系统化、制度化。

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立保障学校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

关于加快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为落实“坚持民生为先,加强民生需求保障,把南京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幸福都市”要求,鼓励和扶持创业、大力推进充分就业,现就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设思路
坚持把就业创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创造平等就业创业机会。

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稳定就业局势,逐步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和体面劳动。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末,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70万人,实现再就业30万人,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万人次。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培育自主创业者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35万人。

组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00万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培养6万人。

新建市级综合人力资源市场。

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