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4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相互需求理论(2)
相互需求论实际上是对比较利益论的补充,主要表现:: 其一,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解释了互惠贸易的范畴;
– 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应该介于各自的交换比例之间,才能使交易双
方都从贸易中获利。
其二,用贸易条件说明了贸易利得的分配;
– 一般地说,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和本国国内交换比例越接近,就说
–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论政治经济学中若干未解决的问题》(Essays on Some Unsettled Questions of Political Economy)
阿佛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1924), 英国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创始人
6
6 、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没有任何一个 生产者和消费者有足够的力量对市场施加影响, 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且各国生产的产品价 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没有经济利润; 7 、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 或管制; 8、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 9 、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因此,不用考 虑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
5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模型的前提条件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商 品; 2 、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每国的劳动力资 源在某一给定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且具有同 质性,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 、劳动力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 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4、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并且 , 两国的技术水平都保持不变; 5、规模报酬不变;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
里昂惕夫反论
23
赫-俄理论的代表人物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li·Heckscher, 1879~1952)发表了一篇论文“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的 影响”,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 赫克歇尔的学生贝蒂尔·俄林(Bertil Ohlin,1899~ 1979)于1933年发表了《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著作, 创立了较完整的要素禀赋学说,又称赫克歇尔—俄林 (H-0)理论。他曾于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40年代萨缪尔森(P. A. Samuelson) 对赫克歇 尔—俄林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 说,又称赫—俄—萨(H-0-S)理论。
11
比较成本理论的代表人物
比较成本理论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 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提出的。 他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 1817年,大卫·李嘉图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 比较成本理论是在英国产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 贸易的斗争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谷物 法”)。
10
斯密的研究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 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 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 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和增加物质财富。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国 家没有任何一种产品处于绝对有利地位,那是 不是这个国家就不能参加国际贸易?——比较 成本理论。
贸易前 贸易后
大米
劳动 天数 中国 美国
产量
小麦
劳动 天数
产量
大米
劳动 天数
产量
小麦
劳动 天数
产量
1 6
1 1
2 1
1 1
3 0
3(2) 0(1)
0 7
0(1) 7(6)
世界
7
2
3
2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3
3
7
7
9
绝对成本理论小结
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 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 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 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但事实上,交换以分 工为基础,在历史上分工先于交换。 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 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 赢游戏”,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从而部 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12
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各国并不一定要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 只要生产出成本比较低或相对低的产品。或者 说,存在比较成本差异,两国间就可以进行国 际分工。 分工不是依据在成本上所具有的绝对优势,而 是按相对优势进行分工,只要具有成本上的相 对优势,国际贸易就能够展开——“两利相权 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事实上,亚当· 斯密理论的内容,只是李嘉 图理论的一种特例。
25
赫-俄理论的基本观点(1)
赫克歇尔·俄林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某些局限 性,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 力,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都在产品生产中起着 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而且,他们注 意到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 有些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 投入,这种产品可以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有些产品的 生产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种产品称为劳 动密集型产品。 另外,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也是不同的。有的国家资 本相对雄厚,有的国家劳动力相对充裕。因此,产品生产 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也可以由要素比例 和稀缺程度的不同而决定。
明本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越和专业化分工前自己单独生产时的产 品量越接近,本国分的利益也就越少。相反地,国际间商品交换比 例越接近于交易对方国家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有利。
其三,用相互需求程度解释了贸易条件的变动。
– 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强,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
就越弱,贸易条件对该国也越不利,该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越小; 反之,则贸易条件对该国越有利,在贸易中获得的利益也越大。
7
绝对成本理论举例:中美两国单位
(吨)大米、小麦生产成本(劳动日) 及贸易前后的产量变化
贸易前单位产品所 需劳动天数 大米 中国 美国 1 6 小麦 2 1 贸易后同样劳动天数 生产的产品数量 大米 3 (2) 0 (1) 小麦 0 (1) 7 (6)
8
绝对成本理论举例:中美两国单位
(吨)大米、小麦生产成本(劳动日) 及贸易前后的变化(劳动生产率)
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 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 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可 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国均有利。 但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17
相互需求理论的代表人物
约翰·穆勒和阿佛里德·马歇尔是相互需求理论的主要 代表人物。约翰·穆勒首先提出了相互需求论,阿佛里 德·马歇尔以几何方法对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作了进一 步分析和阐述。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 1873), 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学生
绝对成本理论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Adam Smith, 1723~1790)提出的。 亚当·斯密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 人之一,是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的 经济学家。 这一理论的代表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 究》(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年出版。在书中, 提出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反对重商主义的 “贸易差额论”和保护贸易政策。
21
相互需求理论——结论
在比较成本决定的范围内,两国间的两 种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对彼此商品 的相互需求所决定的。 对另一国的产品消费需求高的国家,交 换比例的变化与己不利。反之,交换比 例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化。 交换比例稳定了,两国间的贸易也就达 到了平衡。
22
3.2
现代自由贸易理论
– 代表作:《国际贸易纯理论》(1879)、《经济学原理》
(1890)
18
相互需求理论(1)
研究问题:穆勒承认按比较成本理论进行交换 对各国都是有利的。但交换中获得的利益是相 互平分呢?还是一方比另一方获利更丰?若是 后者,原因为何? 主要观点: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范围内,实际 交换的比率值是由两国间对商品的相互需求所 决定的。
13
李嘉图理论分析的前提条件 ——九个假定:
生产和交换是2×2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劳动是同质的,不存在熟练和非熟练的区别 ; 生产成本固定不变,没有转产损失; 没有运输、保险等费用; 生产要素在一国内完全自由流动而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 市场供求完全平衡; 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贸易按物物交换方式进行; “比较利益”是静态的,不随时间推移而改变。
第3 章
国际贸易理论
主要内容:
–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 现代自由贸易理论 – 当代自由贸易理论 – 传统保护贸易理论 – 超保护贸易理论 – 当代保护贸易理论
学习要点:
– 自由贸易理论 – 保护贸易理论
1
3.1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
2
绝对成本理论的代表人物
3
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理由有三个:
– 分工能使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增加,故可以提高劳动
生产率; – 分工使每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 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 分工使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劳动者比较容易改良工 具和发明机械。
亚当·斯密因此推论出,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 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于一种 物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每个人 都是有利的。
20
相互需求理论——举例:等量劳动在 泰、中两国所生产的香蕉和苹果数量
国别 泰国 香蕉(吨) 10 苹果(吨) 15
中国
10
20
泰国:香蕉 中国:苹果 香蕉与苹果交换比例:泰国国内:10:15 中国国内:10:20 10吨香蕉能换回的苹果数为:15~20吨 假设原来泰、中两国有一个稳定的交换比例:10:17( 10000: 17000 ) 两国间相互需求强度发生变化:泰国只需要13600吨苹果,中国 仍需要进口10000吨香蕉,实际中国只能换到8000吨香蕉 香蕉涨价,苹果跌价——10000减为9000,13600增加为16200, 实现了新的贸易平衡,此时的交换比例是:9000:16200=10:18
4
绝对成本理论的主张
亚当·斯密主张,如果外国产品比国内生产的便宜, 那么最好是输出本国在有利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 去交换外国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 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 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条件,如果每个国家发展 它最擅长的生产部门,从事专业化生产,实行国际 间的专业分工,则可以提高它们各自的生产率,从 而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社会总财富。 通过自由贸易就能用最少的花费换取更多的东西, 这样就能增加有关国家的国民财富。
24
赫-俄理论的假设条件
在各个区域或国家内部,生产诸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动 的,但在区域和国家之间,它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 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 只有商品贸易,贸易是平衡的,出口恰恰足以支付进 口; 生产诸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着 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 只有两个区域或国家; 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
比较成本理论举例:中美两国单位
(吨)大米、小麦生产成本(劳动日) 及贸易前后的变化
贸易前 大米
劳动天数 中国 美国
产量
贸易后 大米 小麦
劳动 天数
产量
小麦
劳动天数 产量 劳动 产量 天数
1
6
1
1 2
2
3 5
1
1 2
3
0 3
3 (2) 0
0 (1) 9 3 9
0 (1)
3 (2) 3
16
世界 7
比较成本理论小结
14
比较成本理论举例:中美两国单位
(吨)大米、小麦生产成本(劳动日) 及贸易前后的变化
贸易前生产单位 产品所需劳动天数 大米 小麦 分工后同样劳动 生产的产品数量 大米 小麦
劳动 天数
产量
劳动 天数
产量
中国 美国
1 6
2 3
3 0
3 (2) 0 (1)
0 9
0 (1) 3 (2)
世界
7
5
3
3
9
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