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道家的政治思想(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无为”的政治层面含义。 “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为无为,则无 不治”(《三章》) “无为”不是说绝对的不作为,而是说少作为,无妄为, 勿强为。“无为”是达到“无不为”的高妙法门。 “无为”乃是一种“君道”:君主必须“无为”才能 “无不为”,表面不管,实际却无所不管。 “无为”的目标是达到一种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老子 并不否认社会需要秩序,只是反对矫揉造作的秩序和强 制的秩序,希望建立一种更高、更好的秩序即自然的秩 序, “无为”就是达到自然秩序的方法。 章太炎、张舜徽认为,《老子》大讲的“大成若缺”、 “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 等,实质上都是伪装、阴谋之法。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
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 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 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 则取大邦”(《六十一章》);“大邦不过欲兼 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 者宜为下”(《六十一章》),“受国之垢,是 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七十 八章》)


道家思想的起源:史官说(诸子出于王官说),殷遗民 文化说,南派(楚文化)说。 道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创造 期,综合期,因袭期。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并没有形 成像儒家或墨家那样传承脉络明确的流派,只能说当时 一批知识的人有大体一致的思考路数和思考兴趣,其间 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一时期处于创造时期。秦汉延 续战国后期黄老之学的综合趋势,黄老道家思想被统治 者所采用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道家学说出现了哲理的 综合,谓之综合时期。魏晋道家承续汉末道家思想,道 家思想由黄老之学转入老庄之学,玄学清谈流行于世, 对政治生活产生了消极作用。同时,道家思想结合阴阳 方术,在魏晋南北朝形成了独具中国特点的神仙道教, 但其思想基本上沿袭自先秦两汉,故谓之因袭期。

பைடு நூலகம்
1.齐物外生

“齐物外生”的学说是庄子有关政治社会秩序思考的哲 学基础,它由庄子道论推演而出,集中体现了庄子对老 子哲学的发展和创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 阳,冲气以为和”(《老子· 四十二》 )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 三十 九》)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齐物论》)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于樊中"(《庄子· 养 生主》)

2.在宥天下 “在宥”指的是自在宽容,即包容宽待天下,使 天下人能够保持其自然本性。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 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 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尧 之治天下,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 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 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 天下无之”(《庄子· 在宥》)
政治思想史研究本身需要对界定学派保持一种审慎反思 的态度,更多关注文本复杂性和思想传承流变的细微轨 迹。道家思想内部在许多根本问题上都没有达成共识, 其内在矛盾和驳杂繁芜的程度远远超过其它思想流派。 因此,要想对道家政治思想的核心进行总结,就需要对 其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行梳理和阐释,回到道家思想和知 识本身,从古籍文本将思想流变的具体过程呈现出来。
第四讲:道家的政治思想(上)
一、道家政治思想的渊源及其分期

道家政治思想是一种“自然主义政治观”,道家学说的 共通思路是体验宇宙变与不变的“道”,然后把这个 “道”推衍到社会与人类,这种“推天道以明人事”的 方式是以“自然”为根柢的。道家思想所具有的开放性 和包容性,是无法用类似的简单概念来进行概括的。
4.小国寡民 老子“小国寡民”的治世理想,是他“无为而治” 思想的必然归宿。“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 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 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反对以奸诈、智伪治国:“大道废,有仁义。智 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 有忠臣”(《十八章》) 发对战争:“兵者不祥之器也” (《三十一 章》) 反对以礼乐治国:
二、创造期的道家政治思想
周代世袭封建社会解体的原因:
列国战争和土地兼并给百姓民众带来的苦难: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政治思想既有倾向于积极的社
会政治思想,又有倾向于消极的个人心灵哲学。 这一时期是道家思想的创造期,道家内部的各种 学说互相抵牾,导致政治观点差异较大,因此很 难将其归为统一。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道家政治思想有三种路向: 1、老子之学;2、庄子与杨朱之学;3、黄老之 学。
(一)老子之学
1.道法自然

老子政治哲学的基础是“道法自然”。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居于核心地位。 《老子》更加明确地强调了先天地而存在的“道”的优 先地位,把那种本来还与具体现象解释相关的“天道” 与“阴阳”变成了富于哲理意味的思想,并以此涵盖一 切。老子将天地之本原想象为“道”,“道”是“玄之 又玄”的“众妙之门”(《老子·一章》),是“绵绵 若存”、永恒的“玄牝之门”(《六章》),是“渊 兮”、“湛兮”的幽深状态。“道”是“天地之根”、 “万物之母”,宇宙天地就是从这里发生的:“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为和”(《四十二章》)。“道”又是宇宙的最高法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 章》)。
2.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一种“以无事 取天下”的积极的政治社会理论。《老子》一书是对当 时纷纷扰扰的政治斗争、以及在这些频繁斗争中大量氏 族邦国灭亡倾覆的历史经验的思考和概括。最初《德经》 在《道经》之前,“德”本与氏族部落的祭祀、巫术等 礼仪活动紧密结合,逐渐演变为维系其生存发展的一整 套习惯、规范,即德存于礼中。可以说德即统治之术。 (1)“无为”的哲学层面含义。《老子》认为“无”是 万物的本原和本性,“有”生于“无”。“有”是暂时 的,“天地尚不能长久”,何况区区人事?“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二十九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 为”(《六十四章》)
四、劝告统治者要精兵简政:“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 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 五、教导君主为政要以民为本: 1. 要顺应民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 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四十九章》) 2. 要重视民生、爱惜民力:“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 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六十六章》) 六、主张“愚民”,使民“无知无欲”,简化物质与精神 生活,净化社会道德:“智慧出,有大伪”;“是以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 民无知无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罪莫大 于可欲”。
(二)庄子与杨朱之学
《史记》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 以明老子之术。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 儒墨,虽当时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 适己,故自王公大王不能器之”。 内篇才是庄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如《逍遥游》、 《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 孟子曾经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孟子· 滕文公下》)。《淮南子· 泛论训》说: “全性保真,不以物累行,杨子之所立也”。
“独乐其志”、“汪洋态肆以适己”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 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 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 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之成”(《庄 子· 齐物论》)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 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 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庄 子· 秋水》) “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 德充符》) “无时而非生”之境; “无往而非我”

(2)知足、节俭:“俭,故能广”(《六十七章》) “治人事天莫如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 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 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之道”(《五十九章》)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 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五十三章》) (3)贵柔不争:“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七章》)。“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三 十四章》)。“坚强者死之徒”(《七十六章》), “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七十六章》) “天下 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弱之 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 章》) 。
一、劝告统治者要淡泊无私、清静无为、清心寡欲 “治大国若烹小鲜” (《六十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 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包含了或者说 可以引申出一定程度的民众自治和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 二、要君主善于驾驭臣下,充分发挥臣下的作用。即“君 无为而臣有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 去”(《二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 章》) 三、教导君主要为政宽松:“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 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章》)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 齐物 论》) 子綦为子游说三籁,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 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 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庄 子· 齐物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 逍遥 游》) “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 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庄 子· 人间世》),“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 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 祖”‍ (《庄子· 山木》)
“自然”:是指一种不受强制、不被主宰,让事
物顺应其本性而行动的状态。老子认为,宇宙是 一个和谐、平衡的整体,构成宇宙的万有自己存 在、自己发展,自然达到和谐的状态。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 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 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 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五十一章》) 老子不仅仅弘扬天道的自然无为,还要求天道统 摄人道,人道效法天道。老子认为,后起之有应 以先存之无为法则,称为“复命”。具体来说, “复命”就是“复归于万物”,慎守原始自然之 道。
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可道,非常道”, “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只有“守雌”、“贵柔”、“致虚极、守静 笃”才能得“道”。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 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 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 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六十七 章》) (1)宽容、仁慈:“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 善”(《四十九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 以饥”,“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七十五章》)。他还认为:“兵者,不祥之器,故 有道者不处”,如果不得已而用之,要“恬淡为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