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论文:对课程改革模式的几点感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对课程改革模式的几点感悟
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就地理学科而言,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此我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现就课程改革的模式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悟。

一、设疑激趣、创设活动平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

”因而教师要做到熟练地驾驭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时区”问题时,可以这样导入:“9月24日凌晨2点27分,奥委会主席蒙特卡洛宣布了有幸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城市,为什么一定要在半夜里宣布呢?这一时刻,北京是几点钟?怎样计算这个时间差?”只有那些能够刺激学生强烈学习需要与兴趣的内容,才能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产生师生共鸣,形成新课的教学高潮,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变“苦学”为“乐学”。

新课程提倡“做中学”“聊中学”“想中学”“读中学”,这实际上就是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

例如在讲述中东和平问题时使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课前依据课本内容,设置相关疑难问题,上课时由学生充当各“报纸”或“杂志”的记者对老师进行“采访”,最后由教师总结新课并对学生进行评讲。

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一个个踊跃提问,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活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是增添了学习地理课的兴趣,创造了愉快、和谐、主动的教学氛围。

二、鼓励探究、勇于创新
古往今来,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新教材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求地理教学改变过去的注入式方法,强调探究、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例如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的“全球变暖”问题,这也是同学们都已经观察到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可开展讨论。

“全球变暖”有人认为是人类活动引起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地球气候周期变动所导致。

这些问题具有较高的智力价值,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材料,课堂上进行讨论或辩论,教师进行评价、概括和总结。

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机会和时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挖掘创新潜能的作用。

三、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材中的“活动”“阅读材料”等栏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教材中的景观图、彩图、漫画、示意图、新闻报道、数据图表等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们学会动脑、动手,培养观察、阅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图表,发展智能和进行审美教育,加强竞争意识教育,让素质教育真正在地理教学中得以延伸。

例如在“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节课中,首先放一段“关于地球上大气热量的来源”录像,导入新课,说明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具有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无法体现的美感,给学生以一种美的教育,然后投影放出气温水平分布图,根据知识内部结构,清楚地显示讲授提纲,学生通过准确掌握气温水平分布的四大规律,培养他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的辩证思维。

分析等温线不完全与纬线平行,可培养学生用全面观点分析问题的哲学思想,即气温的变化除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受地面状况、大气环流等的影响。

这样,可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四、拓宽教学思路、设计开放式教学
教学活动中要力求把静态的内容变为可探究性的内容,对于那些有争议的问题,不必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而是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谈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除了给学生多创设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设法鼓励学生从思想上解放自己,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要随波逐流,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海陆的变迁”时,有位学生说:“若干年前有一条大鱼死后沉入海底,最后变成了化石,突然有一天,我们在非洲大陆沿海的地层中发现了化石的一半,而另一半在哪里呢?”于是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在南美洲,有的说在北美洲,有的还说在非洲,还有的说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我说:“你又有了一个伟大的假说,让我们共同寻找那剩下的另一半吧!”虽然同学们的问题和答案不是很成熟,但这毕竟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是他们努力思考的结晶,我们不要轻易掐灭这刚刚燃起的火花。

五、给学生参与表现的机会
谁是课堂的主宰?是学生,不是老师。

可我们以往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一味地灌输,让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到的东西僵硬,呆板。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过分僵化。

新课程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参与式学习,它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获得知识。

它要求教师成为积极的引导者、组织者,要积极旁观,并通过设置一些情景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

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地理想象作文演讲,让学生以新课内容为背景,适当补充资料,大胆想象、联想、紧扣教材写出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地理想象作文,教师提前批阅,选出优秀作文的作者上台演讲。

该做法打破了过去以课本为依据,以教室为讲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形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持人”或“指向标”的作用,将少数人的活动变成了人人参与的活动,这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也减轻了课堂教学的压力,同时也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通过一系列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探索出培养具有高度自觉能动性人才的途径和模式,使之有利于人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确实使地理学科的教学适应于素质教育模式的转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去,使地理教育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P< 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