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称谓语中的文化符号学透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8-02-24
作者简介:彭学修(1971-),男,山东日照人,阿坝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修辞学。
2018年第2期第36卷(总第193期)NO.2,2018Vol.36General No.193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摘要:称谓是人们对于人或者事物的指称与命名。
称谓语与一定历史时期的伦理道德、风俗文化以及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对不同时期的典型男性称谓语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可以看出男性称谓语是男性社会地位、社会思潮变迁、社会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符号鲜明而具体的体现。
关键词:男性称谓语;社会思潮;审美文化;文化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9(2018)02-0017-04
男性称谓语中的文化符号学透视
彭学修
(阿坝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四川汶川623002)
一、引言
称谓是人们对于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或者事物的一种指称与命名。
称谓语就是指称人或者事物时的语言形式。
称谓语具有性别之分。
这是因为称谓语是语言在适应不同交际对象时所产生的一种变异,也是人们用以指称事物或者人时的一种语言标记。
称谓语的性别之分既反映了人们对于男女两性在社会地位、民族文化以及审美关照诸方面的细微区别,同时也体现了语言交际的明晰性特征。
目前有关称谓语中的性别研究文献较多,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研究成果。
王铭玉认为“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和精神活动都是在运用符号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各种成果及人类存在的意义”[1]。
称谓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依存关系。
某一特定时期的称谓语集中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各种特定的社会文化,而特定时期的某些文化也总是通过一定形式的称谓语去承载。
新时期以来在自媒体等一些网络交际平台上产生了一些幽默诙谐的男性称谓语。
这些新潮男性称谓语的出现,既满足了某些特定交际对象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语言文化生活。
二、男性称谓语的文化符号阐释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倡导男女平等,女权主义者也在不断呼吁人们要大力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男性一直是社会关系中的主宰者。
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一些歧视女性的语言现象。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男性称谓语的变迁史就是一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见证史。
(一)男性称谓语是体现男性社会地位的文化符号自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来,男性在社会中一直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因而一些凸显男性社会地位的称谓语便应运而生了。
语言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一种符号系统,而在语言符号中所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人类社会数千年以来历史文化的积淀。
男性作为人类社会中强势符号的代表与象征,在某些称谓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譬如新中国成立以前上流社会中的男性称谓语“老爷”一词就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男性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与强势文化特征。
据研究可知,“老爷”一词是由男性尊称
“爷”引申演化而来,主要通行于官员之中。
也是对上流社会或者某些权势集团的一种尊称。
[2]在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中少年好友闰土对自己的“老爷”称谓便是明证。
闰土是鲁迅先生儿时的玩伴,他们之间是纯真质朴的友谊。
然而当鲁迅先生回到自己阔别多年的故乡时,那个备受生活煎熬的老实巴交的儿时好友。
在经历一番痛苦的心理折磨之后,最终喊出一声凄凉而无奈的“老爷”。
此情此景与其说是称谓语的简单变换,不如说是他们之间社会等级分化的体现。
在闰土看来,尽管鲁迅先生是自己的儿时好友,但是在等级森严的旧时代唯恐不合时宜的称谓给自己带来不应有的麻烦,他依然按照社会对上流阶层人士的尊称来称呼鲁迅先生。
进而言之,即便是诸如鲁迅先生这样的小知识分子于闰土而言也是拥有一定社会身份的权贵之士,自然不能用儿时的称谓“迅哥”来面称。
与“老爷”这一称谓语具有同样的社会使用范畴的是“先生”,宗廷虎先生认为“先生”这一社会称谓语是一种泛尊称谓语,是对有一定社会地位与社会身份的人的尊称。
[3]由此可见,社会等级观念对于人们的称谓有何其重要的影响。
一个简单的称谓语,体现的是社会等级观念意识,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亲疏远近,体现的是社会文化理念,因而万万不可随意使用。
众所周知,“老爷”也是中国旧时代妇女对自己丈夫的尊称。
这也鲜明体现了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宰地位。
相对而言,女性在家中的称谓就显得不那么尊贵,甚至有些卑微。
一般而言,妻子可以称自己的丈夫为“老爷”,而丈夫则称谓自己妻子为“堂客”“屋里的”“烧锅的”“烧火的”“媳妇”“我家的”“婆娘”“做饭的”以及“内子(人)”“贱人”“愚妻”“拙荆”“拙妻”“贱内”“山荆”“荆妇”等带有歧视意味的称谓语。
[4]诸如此类的称谓语反映了男女社会分工的不同与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识,凸显了男性的社会地位与作用,更是张扬男性主义的一种社会文化符号。
(二)男性称谓语是体现社会思潮变迁的文化符号
社会思潮在语言中有着极为迅速明显的反映,男性称谓语也不例外。
社会思潮是一种流行性的社会意识现象,是一种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场所、以群体为主体的社会意识的运动形式。
[5]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社会思潮导致了个性鲜明的男性称谓语的产生。
换而言之,男性称谓语也是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潮在语言层面上的直接反映。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来的是新时期拜金主义思潮以及利己主义思潮的兴起。
拜金主义是商品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思潮。
然而当拜金主义思潮在整个社会蔓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主要的潮流,这是极其危险的一种不良社会风气,对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于通过个人努力而取得一定社会财富的人称之为“大款”、“款爷”、“老板”等。
这些称谓语一般指男性,都是富翁或者是有钱之人的统称。
毋庸置言,“大款”之类的男性称谓语均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慕之情,也是拜金主义思潮的开端。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拜金主义思潮越发成为一种主流社会思潮。
拜金主义思潮在男性称谓语中的体现就是新时期“土豪”一词的回归。
“土豪”原指旧社会尤其是农村中有钱有势的家族或者个人,也指旧社会农村中有权势的恶霸地主等。
[6]在土地革命时期,“土豪”是所要抵制和打倒的对象。
而如今,“土豪”之说又流行于中华大地,“土豪”似乎又回归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网络词语“土豪”之意就是指那些有钱而任性的带有一定炫耀性消费成分的没有文化品位的人,尤其是指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男性。
人们虽然不敢恭维其文化品位,但是对其所拥有的一定财富却是羡慕不已。
“土豪”这一带有贬义色彩而人们又津津乐道的男性称谓语正是新时期拜金主义思潮的典型反映。
(三)男性称谓语是体现社会价值观念的文化符号
社会价值观念也会在称谓语中有所反映。
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念就会催生不同的称谓语。
价值观念就是人们在关于各种事物所具有的各种价值的观点或看法基础上所形成的对这些事物所具有的这些价值的信念。
[7]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发了较大的变化,具体体现为:个人主义以及利己主义思潮兴起;个性意识逐渐觉醒以及社会公德观、职业价值观、爱情婚姻观走向多元化等。
[8]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得人们过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
这在男性称谓语上体现得较为明显。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男性身上所担当的重任与所承担的责任在任何时代都是相同的。
在爱情婚姻方面,男女之间所要考虑顾忌的事情也从单一的情投意合
而变为看重对方的家庭状况等综合条件的权衡。
爱情与婚姻一再成为利益的交换而不再是心灵的契合。
譬如。
在当前依然存在城乡二元文化对立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一个形象有趣的男性称谓语“凤凰男”便应运而生了。
“凤凰男”就是指“鸡窝里飞出的凤凰”——经过自身努力在城市里有着立足之地的农村男青年形象。
“凤凰”是对从农村中脱颖而出的男性青年的一种准确形象的比喻。
不过城市女性还是非常在意其飞出的那个“鸡窝”,也就是农村家庭中那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据调查统计超过半数以上的人不看好“凤凰男”的婚姻,其实质就是人们普遍不看好城市女性与具有农村背景的男性青年的婚姻生活。
这种情形依然逃脱不了人们常说的那种门当户对的婚姻理念,只不过是在目前城乡文化依然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形下出现的变异而已。
另一方面,城市女性对于具有农村生活背景并对家庭高度负责的青年男性还是给予了较高的期望与赞许。
这些男性青年虽然暂时经济实力不很强大,但是具有发展事业的巨大潜力。
这种像牛一样勤奋的农村背景的青年男性被称之为“牛奋男”。
“牛奋男”这一颇具幽默色彩的男性称谓语说明了当今人们还是比较看重自我奋斗的积极价值,也是在“官二代”以及“富二代”盛行的年代里对自我奋斗的一种积极认可,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催人奋进的社会价值观。
(四)男性称谓语是体现审美文化流变的文化符号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万物皆流,万物皆变。
转型期的中国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
既有的经济文化秩序业已打破而新的经济文化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因而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不断冲击着人们固有的思想理念,尤其是审美文化的转变可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
社会思潮是审美文化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
当代审美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流行文化,也就是一种在普罗大众中传播流行的文化。
也是一种广义的审美文化,其要点是强调文化中的感性欢娱,通过社会流行,从而形成构筑于社会心理之上的审美思潮。
[9]当今社会的审美文化思潮可以概括为以丑为美、美丑不辨、低级庸俗代替了高雅纯真,以怪异低俗为噱头,以炒作为主要传播方式。
以新时期的男性称谓语“小鲜肉”为例可以说明当今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年轻帅气的男性人们都喜欢并已有“阳光男孩”以及“帅哥”等称谓语流传使用。
不过在娱乐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人们又创造出一个颇有娱乐色彩的称谓语“小鲜肉”。
所谓的“小”就是年轻,而“鲜肉”也不过是清秀帅气的另类表达而已。
有人指出,小鲜肉体现了新时期女性对男性的消费观念。
我们认为“小鲜肉”称谓语的实质是当今低俗搞笑的审美文化在男性称谓语中的集中体现而已。
“阳光男孩”抑或是“帅哥”等男性称谓语都不足以表达当下人们的那种搞怪猎奇的社会心理,因而“小鲜肉”之类的男性称谓语才得以产生并广为流传。
换言之,“小鲜肉”之称谓迎合了当下人们某些不良的审美文化心理,不过这种称谓表意新颖,加之网络媒体的大肆鼓噪,故而具有一定的流行市场。
(五)男性称谓语是体现中国传统名分观念的文化符号
中国传统儒家是十分重视名分观念的。
在《论语·子路》篇中就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荀子·正名》篇中也指出:“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
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
”儒家重视名分,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用适宜的名称去体现名称所蕴含的应有的职分,这是建构秩序的原点,因而也是维持社会和谐运作的基本前提之一。
名称不宜者就需要正名。
[10]作为指称的人物名称的称谓语自然也包含了人们对于所指称的人应有的职分。
男女称谓语就应该要体现出男性的阳刚之美与女性的阴柔之美。
也就是男女称谓语要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性别文化。
新时期的网络流行称谓语“伪娘”就是与传统性别文化与名分观念相背离的男性称谓语。
“伪娘”一词源于日本动漫,指的是具有女性美貌的正常男性角色,变装后有和女性一样的美色,并且常常带有一种可爱、让人喜欢的美少女的感觉,更有甚者可能胜过一般的女性角色。
[11]“伪娘”也不过是具有女性的美貌言谈举止像女性的男性。
“伪娘”之称谓实际表达了某些人的猎奇心态与为出名而不惜大肆炒作的不良社会风气。
与之相应的还有娱乐圈的所谓的“春哥”与“范
爷”之类的称谓。
本是百分之百的女性却偏偏要在其名字前面加之以本应属于男性的称谓词语。
这种特殊的称谓语仅仅出现于娱乐圈以及网络媒体上,使用者多数是年轻群体。
诸如此类的与实际性别不匹配的称谓语并非对传统的名分观念的反驳,而是仅仅为满足某些人不男不女的所谓中性的审美观念而已。
“春哥”与“范爷”这些昵称抑或是对娱乐明星的尊称也罢,与我们中国一贯的名分观念不相吻合,所以这些颇具男性意味的女性称谓语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称谓。
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语言生活中的过去式,成为语言发展变迁中的历史词汇。
三、结语
称谓语虽然看似简单平常,实际却蕴含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一个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社会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男性作为社会中的优势群体,男性称谓语也无不体现出男性的一些主要社会角色作用等特征。
在男性称谓语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网络等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背离男性主要特征的称谓语,譬如与“伪娘”相对的是“女汉子”等。
这些网络称谓语都是推崇个性的个人主义思潮以及新时期特殊的审美文化思潮在称谓语中的反映。
这些新潮男性称谓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变迁在语言词汇层次上的具体体现。
这也为我们从男性称谓语这一语言现象来透视社会发展变化是如何影响称谓语提供了鲜活的语言材料。
文章仅从一些较为典型的男性称谓语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符号,实事求是地说,这只是一个粗浅的梳理,是远远不够的。
总之,通过对某些特定男性称谓语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男性称谓语承载了一定时期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想以及审美观念等,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变迁的最典型的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王铭玉.语言文化研究的符号学观照[J].中国社会科学,2011(3):157-158.
[2]山人.漫说“老爷”[J].阅读与写作,1995(1):88-89.
[3]宗廷虎,陈光磊.中国修辞学史(上)[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318-325.
[4]吴晓君.汉语称谓与男尊女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3):108.
[5]刘建军.论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与消退[J].学术月刊,1995(2):14.
[6]张丹.网络热词“土豪”的认知语义[J].山西师大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4(11):147.
[7]江畅.论价值观念[J].人文杂志,1998(1):16.
[8]于树贵.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念的新变化[J].高校理论战线,2001(2):17-21.
[9]潘智彪.论社会思潮与审美文化[J].文艺理论研究,2010(2):64.
[10]陈继红.名分·秩序·和谐—先秦儒家名分思想的一种解读方式[J].南京大学学报,2012(5):142-143.
[11]李进超.身体表演的性别身份“伪娘”现象的文化解读[J].兰州学刊,2012(5):103-106.
A Cultural Semiotics Perspective of the Appellation of Man
PENG Xue-xiu
(School of Basic Education of Aba Normal University,Wenchuan,Sichuan623002,China)Abstract:The appellations are the name of people or things.The appella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thics,customs,culture and aesthetic ideas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The paper made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male appel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semio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we can know that male appellations are a cultural symbol of male social status,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social values and aesthetics culture.
Key words:Appellation of Man;Social Ideological Trend;Aesthetic Culture;Cultural Semiotics
(责编:叶莉责校:明茂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