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课件资料③——第二章

合集下载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论PPT课件第2讲 生态思想与生态学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论PPT课件第2讲 生态思想与生态学
1.概念借用
● 城市生态系统 ● 城市群落 ● 大学群落 ● 生态位
a
2.4.4 生态学的应(借)用方法论
2.关系与系统分析
● 食物链(产业链、职业链) ● 竞争关系分析:如高斯假设--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 城市系统的生态化分析 ● 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分析
a
2.5 环境
环境的定义 环境概念的泛函 环境的分类 人与环境的关系
a
2.1 生态思想-“自然的经济体系”
“生态学”这个词直到1866年才出现,而且几乎在 100年后才被广泛运用。然而,生态学的思想形成于它 有名字之前。它的近代历史始于18世纪,当时它是以一 种更为复杂的观察地球的生命结构的方式出现的:是探 求一种把所有地球上活着的有机体描述为一个有着内在 联系的整体的观点,这个观点通常被归类于“自然的经 济体系”。这个短语产生了一整套思想,尔后又形成了 今天这门学科。
生态学关系图
生命系统
生态学
环境系统
社会系统
a
应用生态学
a
应用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产业生态学 管理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与清洁生产
旅游生态学
养殖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有害动物管理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与生态工程 资源生态学 灾害生态学 自然保护生态学 全球变化生态学 景观生态设计
世界系统的演变过程
物环
(a) 古代文明时代






(b)
(c)
(d)
农业文明时代



(e) 工业文明时代
a.物质生产由环境生产完成 b.人口生产未体现出来 c.人口生产体现,但仍作为物质生产上的一部分 d.人口生产发展成独立的系统而独立出来 e.环境、物质、人口成为独立的系统

城市生态学—第二讲 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城市生态学—第二讲 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城市热岛效应的防止措施 二、在现有条件下,应考虑: 在现有条件下,应考虑: 1、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 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2、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3、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 4、此外,“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公 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 5、形成环市水系,调节市区气候。 因为水的比热大于混凝土的比热,所以在吸收相同的热量的条件下,两 者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形成温差,这就必然加大热力环流的循环速度, 而在 大气的循环过程中,环市水系又起到了二次降温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使城区 温度不致过高,就达到了防止城市热岛效应的目的。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影响三 长期生活在热岛中心区的人们会表现为情绪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忧郁 压抑、记忆力下降、失眠、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溃疡增多、胃肠疾病复发 等,给城市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说不尽的烦恼。 在中国,素有“火炉城市”之称的南京、武汉、重庆等许多大城市在发 展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以上这些现象,所以,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城市发 展中应正确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空气污染
插图4-12
城市环境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城市空气污染程度虽然取决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特性和排放总量,但 是它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的大小则和气象、地形、地物等因素有关。 气象因素 首先是风向和风速,风向决定着空气中污染物的输送方向,在污染源下 风的地区,空气污染就比较严重,相反,在上风向的地区,空气污染就相对 较轻。 风速决定着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稀释速度,风速越大,污染物收到空 气稀释作用越大,同时也由于气流扩散增强,污染物与空气的混合加强,所 以在基本条件相同时,风速越大,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就越低。 地形因素 沿海地形(海陆风),谷地地形(不易扩散) 城市地物 建筑物、大小、高度、街道。(街道风)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城市生态学的概念1. 定义: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城市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 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这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具体包括:- 生物成分:植物(如城市绿地、公园)、动物(如宠物、野生动物)、微生物(如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

- 非生物成分:水(如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如城市土壤特性和污染)、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建筑物(如住宅、商业建筑)。

3. 研究内容: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探讨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

- 城市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城市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如何影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其解决方案。

- 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提出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策略。

二、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背景: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 代表性事件:关注城市卫生条件、绿化和公共健康问题。

2. 形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特别是帕克和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 成果:城市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3. 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特点: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如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

- 重要著作: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了生态规划的理念。

4. 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趋势:与其他学科如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融合。

- 焦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

《城市生态学》课件

《城市生态学》课件
节能减排的意义
节能减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减少能 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城市 居民的生活质量。
绿色建筑的实践
包括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等环节的节能减排措施,如采 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和设备 ,推广节能技术等。
低碳生活与可持续发展
低碳生活的概念
01
提供优美的绿化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维护城市生态系统
02
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提升城市形象
03
通过绿化建设,提升城市的形象和景观效果。
城市水系保护与利用
水资源保护
保护城市水系的水质,确保居民的饮 用水安全。
防洪排涝
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少水患 灾害对城市的威胁。
城市水系保护与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生态设计,降低城市发展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
生态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
推广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降低建筑对环境 的负荷。
生态修复
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提高城市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
绿色交通
发展公共交通,鼓励低碳出行方式,减少交 通对环境的污染。
雨水管理
通过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管理,减轻城市 排水系统的压力。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 总结词: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环境、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 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
• 详细描述: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环境的研究涉及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 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其次,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关注城市中生物种类的分布、数量和动态,以及生物 多样性对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此外,城市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也是研究重点,探讨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以及环境对人类生活质量的反作用。最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是城市生态学的核心目标,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 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与平衡。

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_

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_
1.城市是一个高度集聚与高度稀缺的统一体。 (1)城市的集聚性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集中表 现。现代城市更是人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体现,是社会政治 活动和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又是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2)城市的稀缺性 城市的稀缺性指城市在多个自然环境因素方面的稀缺与紧缺特征。 如城市中植被稀缺、生物(除人类外)、水源、光照、清洁空气、 能源、土地等均呈不同程度的稀缺状态。
2.人们对自然环境(包括城市环境)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导致 了人们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失误,使城市问 题不断加剧。
(二)城市发展需要生态学思想
第三节 城市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20世纪以前) 1.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
2.国外古代的生态学思想
• 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就已有生态思想的萌 芽。
• 公元前600年,希腊地理学家美勒提出生态 区划设想。
• 公园前300年,古希腊哲学家提奥弗拉斯特 注意到植被分布与气候、土壤的关系。
•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提出生态学的概念。
二、初级阶段
• 20世纪初,国外一批科学家将生态学思想运用于 城市问题的研究。
• 1904年格迪斯《城市开发》 • 1915年《进化中的城市》 • 1916年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发表了
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
第一节 城市生态学定义
• 城市生态学由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of Human Ecology)的创始人帕 克(Robert Ezra Park,1864--1944)于本 世纪20年代提出。芝加哥学派是以美国芝 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代表的人类生态学及 其城市生态学术思想的统称。兴盛于上世 纪20~30年代,开创了城市生态学研究的 先河。其代表人物有帕克、伯吉斯 (E.W.Burgess)、麦肯齐 (R.D.Mckenzie)等。该学派以城市为研 究对象,以社会调查及文献分析为主要方 法,以社区即自然生态学中的群落、邻里 为研究单元,研究城市的集聚、分散、入 侵、分割及演替过程、城市的竞争、共生 现象、空间分布格局、社会结构和调控机 理;运用系统的观点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 体,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认为它是 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最 终产物表现为它所培养出的各种新型人格。

《城市生态学》PPT课件

《城市生态学》PPT课件

3
城市生态学的形成
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也产生 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 人民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面:
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 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化石 燃料、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
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
等。
精选ppt
4
城市生态学的形成
因此,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问题。
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人居环境问题成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代城市的发展正在摆脱过去传统的以建筑和视
觉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
达尔文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1866年Ernst Haeckel(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
创始了生态学
精选ppt
6
1. 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环境”是物理环境(温度、可利用水等)和生 物环境(对有机体的、来自其他有机体的任何影
响)的结合体。
生态学(ecology) —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 E.Haeckel于1866年提出,但概念狭窄,局限于动 物。E.P.Odum(1971)曾提出:“生态学是研究
城市生态学 Urban Ecology
精选ppt
1
参考资料:
杨小波等主编.城市生态学.2005,科学出版社
李博主编.生态学.2000,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金屯主编.应用生态学.2003,科学出版社
杨志峰等主编.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2004,科 学出版社

《城市生态学讲座》课件

《城市生态学讲座》课件

城市规划:合理规划城市 空间,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筑, 降低能源消耗
公共交通:发展公共交通, 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垃圾分类:推广垃圾分类, 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生态公园:建设生态公园, 提供休闲和生态保护功能
绿色能源:推广绿色能源, 减少化石能源消耗
06
案例分析
国内外城市生态保护案例介绍
调节气候:城市 生态系统可以调 节气候,如城市 绿化可以降低温 度、增加湿度。
净化环境:城市 生态系统可以净 化环境,如城市 绿化可以吸收二 氧化碳、释放氧 气。
提供休闲场所: 城市生态系统可 以提供休闲场所, 如公园、广场等。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复杂性:城市生态系统由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脆弱性:城市生态系统容易受到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稳定性较差 开放性:城市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具有开放性 人为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具有人为性
启示:从案例中总结出城市生态学的成功经验和启示,为未来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借鉴
实践应用:将案例分析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应用到实际城市生态建设中,推动城市生态学的发 展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城市生态学将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 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城市设计将成为主流 城市生态学将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如环境科学、地理学等 城市生态学将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措 施: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 减少能源消 耗和污染排

可再生能源 利用:推广 可再生能源, 如太阳能、
风能等
绿色建筑: 推广绿色建 筑,提高建 筑节能性能
交通节能: 推广公共交 通,鼓励绿 色出行,减 少交通污染

第2章 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

第2章 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

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
理论上: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规律,结
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
应用上: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
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1.2 城市生态学的产生背景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需要生态思想的介入:
–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理论; – 勒· 柯布西埃的《明日之城市》; –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学者“区域发展规划”研 究;
1885年,包世臣提出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比例关系应
为5:1,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这些“重农抑商”
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
2 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2.2 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前):生态学思
想开始应用于城市问题的研究。
–1919年,霍华德(E. Howard)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
1)生产生态位:
……
1984年中国生态学会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
科学研究会”,会上成立了“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 专业委员会”,标志着中国城市生态研究工作的开始。
1988年,《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期刊在天津出版发行,
1989年马传栋编写了《城市生态经济学》,1992年于志 熙编写了《城市生态学》,1993年杨士弘出版《城市生 态研究》, 1993 年董雅文编写了《城市景观生态》和 1998年沈清基的《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等。
霍华德从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
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 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该理论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
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1940’s后,

城市生态学PPT参考课件

城市生态学PPT参考课件
11
城市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
2. 巴黎的改建
自17世纪以来,巴黎一直按着古典美学原则进行建设,把城市的道路和广场 构成美丽的图案,推崇圆广场放射线型的路,讲究轴线、构图。
由于没有系统规划,尤其工业革命后,巴黎城市愈发突出发展混乱无序,交 通拥堵,用水排水基础设施差等问题。 1852-1870年,奥斯曼主持了巴黎改建。
城市生态学
URBAN ECOLOGY
1
目录
CONTENTS
城市 生态 学
参考 书目
城市生态学,杨小波,科学出版社 城市生态学,宋永昌等,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 城市生态学,于志熙,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 城市生态学新发展,同济大学出版社 城市及城市化的生态学过程及问题探讨,
钟晓青,张宏达,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Vol.11,No.3.1998:16-18
持续发展道路; 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城市生态评价方法,城市规划原理与方法、城市
生态规划原则与程序、城市生态设计规程与方法,以及城市生态规划设 计优化; 城市生态建设与管理 :城市自然环境、生态景观、生态园区、生态社区、 生态人居的建设规程与管理办法; 城市生态学应用部分
3
第一章 绪论
学习内容
一、城市生态学定义 二、城市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城市生态学的学说 四、城市生态学的任务与应用 五、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原则 六、城市生态学研究方法
城市生态学为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供合理、有效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10
二、城市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城市生态学的萌芽阶段---20世纪以前 1. 中国古代城市生态学思想 390B.C,商鞅第一个提出了具有城市生态学思想的认识: ①在一个地区的土地组成上,城镇道路要占10%,才较为合理; ②主张增加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最多不小于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第一章绪论1.城市生态学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及时一门重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又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研究其形态结构外,更侧重于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及组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人为活动形成的格局及其过程。

2.田园城市理论城市灾难的原因问题是城市无限制发展、土地私有和土地投机倒买。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城市与乡村相结合。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3.同心圆增长理论认为城市的自然发展将形成5-6个同心圆形式,它是竞争优势及侵入演替的自然生态的结果。

4.扇形理论认为城市从CBD区沿主要交通干道向外发展形成星形城市,总的仍是圆形,从中心向外形成各种扇形辐射区,各扇形向外扩展时仍保持了居住区特点,其中有较多住宅出租的扇形区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它影响和吸引整个城市沿着该方向发展。

5.多核理论许多北美城市的土地利用形式并不围绕一个中心,而围绕离散的几个中心发展,虽然市区有的核心不明显,有的核心是在迁移等原因下形成的,这最可能是由于汽车增长,成为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所致。

6.城市生态学发展趋势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是人类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但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主要是人类,人类占绝对优势;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功能主要由城市所依靠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还原者来完成。

因此,对于城市中的人类与环境如何协调共存,人类的主要生产和消费活动,即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如何进行协调处理,以及对城市生态系统如何进行生态调控,使其沿着人类要求的方向发展,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

现代城市生态学最关心三个问题: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全球变化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一、生态学(ecology)(一)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1.德国赫克尔(Emst Heinrich Haeckel)于1869年提出,并于1886年创立了生态学这门学科。

Ecology来自希腊语“oikos”(居住地、隐蔽处、家庭)与“logos”科学研究。

2.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二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因此,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生态学研究尺度1.基因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①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转基因通俗的说就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中的过程。

一般来说转基因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

2.个体生态学①物种的生活史②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活型③环境对个体的制约——生态型3.种群生态学同类生物所组成的群体。

①种群的基本特征——年龄结构、性比、大小等。

②种群的格局——空间分布等。

③格局形成的过程——种内竞争、生殖特征等。

4.群落生态学不同类别生物所组成的集合。

①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种类结构。

②群落的动态——演替过程、物种更替等。

5.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①结构——食物链。

②功能——能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

③调控——机制、反馈。

二、城市学1.城市学(urbanology)一词最早见于日本矶村英一的《城市学》(1975)。

2.城市学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剖析、认识、改造城市的各种学科的总称.3.最早的城市学是依附于建筑学之中的。

工业革命后,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被相继纳入城市学的范畴之中。

三、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1.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2.美国芝家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首先提出这个科学术语。

3.当今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的挑战,其核心问题是“人口爆炸”,因此人类生态学也就自然成为生态学中最引人瞩目的分支之一。

第二节城市生态学的有关概念与原理一、基本概念(一)生态系统1.定义指一定地域内生存的一个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

2.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仿Clarke,1954 )3.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能量流动特点:①“越流越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耗散。

②单向流动,不可逆。

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二)城市生态系统1.定义①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宋永昌等)。

②由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马世骏和王如松)。

③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杨小波等)。

④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物与城市非生物环境之间,城市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城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人为和自然的共同支配下进行生物生产和非生物生产的综合体(赵运林等)。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①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

②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

③分解功能不完全的生态系统。

④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很薄弱的生态系统。

⑤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

二、基本原理(一)生态位1.定义①生态位(niche):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生态位的宽度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②城市生态位(urban niche):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提供的生态位。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既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

2.城市生态位分类①生产生态位:城市的经济水平(物质和信息生产及流通水平)、资源丰盛度(如水、能源、原材料、资金、智力、土地、基础设施等)。

②生活生态位:社会环境(物质,精神及社会服务水平等)及自然环境(物理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景观适宜度等)。

(二)多样性与稳定性( diversity & stability)1.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

2.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3.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

4.如在物种十分丰富多样的热带雨林中,某些物种的缺失就会因这种代偿作用而不致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造成大的影响。

而在仅有地衣、苔藓的北极苔原,这种植被一旦受到破坏,就立即会使以地衣为食的驯鹿以及靠捕食驯鹿为生的食肉兽无法生存,因为结构过于简单的的苔原生态系统是无法发挥物种间的代偿作用的。

应用:①人力资源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②土地的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

③城市功能与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

④行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使城市经济稳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等。

(三)食物链(网)原理1.基本概念①食物链(food chain):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②食物网(food web):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应用:用于城市系统时,各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生产原料,某一企业的产品是另一企业生产的原料;某些企业生产的“废品”也可能是另一些企业的原料。

如此可以对城市食物网“加链”和“减链”。

A.减链:除掉或控制那些影响食物网传递效益,利润低、污染重的链环。

B.加链: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转化为价值高的产品。

食物链(网)原理表明:①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人类依赖于其他生产者及各营养级的“供养”而维持其生存。

②人类对其生存环境污染的后果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即污染物的富集(enrichment)作用)而归结于人类自身。

(四)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1/2。

2.子系统功能和系统整体功能相辅相成。

3.子系统都有无限制地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顾其他个体的潜势存在。

4.城市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协调一致的。

5.理顺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

(五)环境承载力原理1.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load capacity):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环境承载力的改变引起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

2.生态演替(succession)一种更新过程,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正向演替(progressive succession)生态系统向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的演化称之;反之称为逆向演替(retrogressive succession)。

演替方向:当城市活动强度小于环境承载力时,城市生态系统可表现为正向演替;反之,则相反。

(六)生态平衡失调与生态危机1.生态平衡失调生态失调(Ecological Disturbance)是指相对生态平衡对应的一种解释,它是指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称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

而生态平衡则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2.生态危机严重的生态平衡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时,称为生态危机(ecological crisis),生态危机(ecological crisis),也即由于人类盲目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导致的局部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调生态平衡失调起初往往不易被人们觉察,如果一旦出现生态危机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平衡。

因此,人类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注意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三、城市生态学研究思路(一)系统思想1.系统(system): 相互联系、依存、制约、作用的各事物及其过程所形成的统一体。

体现这种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的思想,就是系统思想。

2.系统思想要求:全面地、连贯地、灵活地看问题。

(二)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由许多元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元素虽各具不同的性能,但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构成。

2.关联性:各个组分之间相互联系、制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目的性:具有一定的功能,达到一定的目的。

4.环境适应性: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不断进行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系统必须适应它的环境。

5.反馈机制:系统是一个信息反馈(feedback)系统,系统内部都有反馈机制。

(三)系统研究思路1.系统输入:系统在边界确定以后,所有跨越边界进入系统的流动。

2.系统输出:跨越边界离开系统的流动。

3.黑箱理论(Black box theory)①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的系统研究思路。

②由于技术原因对系统内部难以了解,或仅对系统整体功能感兴趣时,都采用黑箱研究思路。

4.白箱理论(White box theory)①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的了解,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系统输入与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②如生物的形态解剖研究、各种电器设计等常采用白箱研究思路。

5.灰箱理论(Grey box theory)①兼用黑箱和白箱的研究思路。

②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其余部分则是未知的。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灰箱研究思路来认识分析系统。

四、城市生态学的一般规律(一)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反映生物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的协调关系,主要是普遍的依存与制约关系,亦称“物物相关””和“相生相克”规律。

生态系统中的(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不同生态系统间,甚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均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亦可以说彼此影响。

这种影响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立即表现出来的,有些需滞后一段时间才显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