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义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州义门
江州义门陈氏大家族,有文字记载的先祖是福建仙游人陈宜都王明叔,后经陈兼、陈京、陈褒、陈瓘、陈瓖几代,传到陈伯宣(官拜著作郎)时,他于开元九年(公元721)阔别翰林,到南康(今江西星子)访友(马总),见匡庐景色奇秀,遂隐居圣治峰下,始为江州人。

开元十二年其妻李氏携子寻至庐山,遂迁至老君岩下,筑室建寨。

十五年其父瓖,兄淇洪渊浩及子孙于此团聚。

十九年四月丙寅,陈伯宣将其寨捐出建九天御史之宫--太平宫,举家迁居凤凰山下,德化县甘泉乡(今九江县狮子乡牌楼)。

二十一年,泉州仙游陈氏族属追随于此,遂名其地曰:“齐聚里”。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陈旺(官拜承议郎牧江州)治籍
于敷浅源之艾草坪(德安县车桥乡),取名“常乐里”,仍保留齐聚里一方故土。

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三月,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诲等联名上疏,论义门陈氏朝野太盛,建议分析。

七月,仁宗准奏,遣江南东路转运使谢景初、郡牧吕诲、本邑令穆恂、户槽使刘献、湖口镇巡检范彬、会计使官王大远等众官,临门监护分析。

八年(公元1063)春三月,义门陈氏以第十三世拈阄,被强制分析为二百九十一庄,迁赴全国十八省七十二州郡,名为风化乡帮。

至此,江州义门已合家聚集三千九百余口,同居三百四十二年。

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文化最昌盛、合居最长久、人口最众多、受朝廷褒奖最隆重的大家族,也是世界家族史上令人叹为观止
的奇迹。

九重天上旌书贵。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推崇“忠义”等人性美德,“忠”君历朝不乏其人,原因是忠君能得到很高的回报,且这种回报可以让人一夜之间鸡犬升天。

因忠君而招祸的也有,但那只是个别例外。

而“义”是需要高尚的人格作基础的,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记载中,人们见得最多的是如《水浒》、《三国》这样的文学作品中的义士,现实生活中真人实事就寥若晨星。

江州义门陈氏以义聚族,合家数千口,同住十四世,延续数百年,举世无双,受到唐宋两朝七位皇帝的旌表,有历史记载的题赠达二十七次之多。

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李儇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并赠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

”宋太宗
赵光义赠联:“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

”宋真宗赵恒赠联:
“三千余口文章地,五百年来孝义家。

”大顺元年(公元890)昭宗御笔亲题:“旌表义门陈氏”六字。

南唐昇元元年(公元937),先主赦筑旌表台,赐匾一块,上书:“义门”二字。

淳化四年(公元993)太祖赐匾一块,上御书:“至公无私”四字。

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太宗赐赠:“真良家”,又题:“义居人”三字。

名士大儒也留有不少墨迹,如内侍裴愈题赠:“天下第一家”;兵部尚书胡旦撰写了《义门记》;苏轼题赠:“陈氏遗谱,子孙保之”;黄庭坚题赠:“义门留芳”;宰相吕端撰写了一首…赞义门”的诗。

江州义门忠义传家,义风浩荡,成了唐宋时期崇义家
族的样板。

与同时代另外几家,数代同居靠“忍”维持的家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义感四方,名传千古。

八百头牛耕日月。

江州义门从第三任家长、曾任江州长史的陈崇开始立《家法三十三条》,又立《家范十二则》,《家训十六条》,“推功任能,惩恶劝善”,“令子孙无间言而守义范”。

从此,义门陈人世守家规,笃奉家范,严依家训。

“立主事以专家政,置庫司以掌家财,立庄长以督赋税,勘司以序男女,东皋书堂以教童幼,道院以业焚修,医师以供药石,东佳书院以待学者,德安廨宇以奉公门。

”“建衣装楼,衣襦同袭。

建馈食堂,饮食同味。

蓄犬百余,共一槽食。

”当年义门之昌盛几可敌国,方圆二十余里,建筑勾连,楼台耸翠,击鼓传餐。

乾化元
年(公元911)腊月岁除日,买黄忠辅田,再经开
扩,计三千八百步。

是夜,诸房产男三十七人。

故名其田曰“公婆坵”。

义门陈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不纳妾,不蓄仆,男耕女织,人人劳动,财产共有,按需领用,是标准的原始共产主义制度。

义门陈家族凝聚力极为强大,淳化四年(公元993)朝廷宣陈兢(公元927年进士及第,敕授宣教郎,入宋不第)入朝,赐以御鸽。

兢持归,碎鸽合酒一壶,满门三千余口共尝其味。

使者复奏曰:“陈氏一门咸知天恩加厚矣”。

民间传说,太宗为试探陈兢,又赐一梨,兢当即独食,说鸽谐合音,全族当雨露同沾,梨(离)乃大忌,故独食之。

一雀之微,宗门同啖,被世代传为佳话。

大和中(公元827--835)陈氏聚族渐众,击鼓传餐。

开宝七年(公元976)聚众至七百四十二口。

咸平三年(公元1000)义门陈氏增至一千四百七十二口。

景德元年(公元
1004)义门陈氏因官置庄计一百零八处。

天圣三年(公元1024)赦许义门从置田产,以至三百五十余处。

四年(公元1025)增掘义井十一口,共前三十二口。

明道二年(公元1033)族众增至三千九百余口。

从淳化元年(公元990)开始,朝廷陆续贷粟年/三千石,以解义门人众乏食之艰,并免除义门赋税。

淳化三年义门特建义仓一座,专贮御赐贷粟。

江州义门的教化甚至影响到了异物,据史文记载,义门蓄犬百余,共一槽食,一犬不至,百犬不食,南唐兵部尚书陈觉有一首百犬牢联:“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

”宋至道二年(公元996)欽差大臣裴愈奉旨赐书义门,见盛大的农耕规模,赞叹不已,挥笔写下了一幅对联“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
读文
章。


五百栋梁出东佳。

唐宋五代时期,官学废坏,教育衰退,当时义门家长极具远见卓识,十分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兴办了院学和书堂。

院学教蒙童,书堂供“赋性聪敏”的子弟修学应举,义门坚持耕读传家,并以此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

龙纪元年(公元889),陈衮(文渊殿学士)在距义门陈十公里的东佳山下,修东佳别墅,以待来访。

建东佳书院,以待学者。

又增堂庑数十间,称东佳书堂。

大顺元年(890)陈崇(御史大夫兼江州长史)在此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私立大学——东佳书院,比闻名遐迩的白鹿书院还早半个世纪。

又为学院专门辟出良
田二十顷,作为教育经费。

后来东佳书院越办越大,建有御书楼、接官厅、庑房(教室)三百间。

宋仁宗于至道二年(公元996)遣内侍裴愈赍散御书,东佳书院获书三十三卷,义门建御书楼以奉之,楼匾上书“玉音”二字。

获赐御书,陈旭(江州助教)上书谢恩,太宗甚
喜,“赠以袍笏,副以器币。

”又加赐御书五十轴,共前一百零四卷,藏书达数千卷,居江南之首。

接官厅内经常有达官显要,文人骚客往来,朱熹、欧阳修都在这里讲学、赋诗题词。

东佳书院不仅供本族子弟就读修业,还接纳外地的游学之士,固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之说。

东佳书院为封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通过考试为官的达四百三十人,仅陈氏家族有名有姓的进士达五十七人。

开宝二年(公元969)大学士徐
凯游学东佳,寄寓别墅,撰写《陈氏书堂记》,陈佑书碑,立于碑亭内。

咸平五年(1002)兵部尚书胡旦,寄寓东佳别墅,撰写《义门记》,陈氏镌为义碑。

宋制诰总载杨亿、右仆射宋琪、刑部尚书晏殊、江南东路转运使钱若水、礼部尚书苏轼等名宦都为东佳书院写诗赞颂。

“天下陈姓出义门”,虽然屡经战乱和其他灾害,陈姓后代不少已隐名改姓,无从考究。

如今陈姓依然是中国四大姓氏之一,江州义门的后代已经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虽然头上不再戴有祖先的光环,但他们依然凭着自己的聪明睿智、忠义善良、勤劳朴实的秉性,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主力军,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强盛,为人类的和平幸福继续着不懈的努
力!他们无愧于江州义门后代的称谓!
天下第一家,江州义门陈
天下第一家指唐宋时期的江州义门陈氏。

创造了十五代、3978余口、历时三百三十二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饮、击鼓传餐、百犬同槽、孝义传世、耕读传家、家无私财、族产共有、人无贵贱、共同劳作、平均分配、和谐相处的人间奇迹,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谐团结最紧密的大家庭。

唐僖宗李儇于公元884年御笔亲题“义门世家”宋朝多次旌表,帝王将相名流等,纷纷题词赋诗。

内待斐忌奉旨赐书并题词曰:“天下第一家。

”后宋仁宗以弘扬孝义为由下旨分家。

《中国姓氏通书》誉为: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

1996年,被世界吉尼斯记录所确认。

旺公开基
义门陈氏开基祖乃陈旺, 字天相, 系陈朝宣帝第六子之五世孙。

其兄兼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初官江州。

因兼升官另任,陈旺于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四月,迁至江西九江郡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开创基业。

为义门陈肇基祖。

宋封晋国公。

陈旺寿终81岁,葬于义门东臬岭龙池山(今旺公山)。

陈旺自开基以来,以勤俭耕读传家,孝义相处,建书堂(东佳书院前身),立家法,敬友邻,睦家人,使义门陈氏家族人才辈出,义风蔚然而日益昌盛,为义门陈氏后来聚居数
千口,合炊几百年奠定了文明的良基,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典型的、罕见的封建家庭组织。

地理概况
江州义门陈座落在风景秀美的庐山脚下,清波碧浪的鄱阳湖畔,古属江州辖地,现属德安县车桥镇境内。

北与瑞昌市交界,西与武宁县接壤,南与永修县毗邻,素有“德安西大门”之称。

地理分布为“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历朝旌表
唐朝旌表
唐僖宗李儇于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御笔亲题“义门世家”,一云“义门陈氏”。

并赐一联“九重天上书声旧,千古人间义字香”以示赞誉。

从此,陈氏即把原常乐里永清村改为“义门”。

唐昭宗李晔于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御笔亲题“旌表义门陈氏”,由此即定名为“义门陈”。

今外地仍称车桥镇义门村为义门陈。

宋朝旌表
宋太宗赵光义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7月15日御笔旌赐“忠孝世家”,又于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旌赐“真良家”和“义居人”,同年下昭将“义门家法”收藏于国史馆,并遣内侍裴愈赐御书三十三卷在义门敕建御书楼,将“真良家”三字悬挂门首。

宋太宗又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为义门亲题:
旌表台
水阁山斋架碧虚,亭亭华表耀门闾。

祖宗遗下林泉汁,子孙相承孝义庐。

原上鹡鸽常救难,庭前棠棣每添辉。

疑川郡派传千古,芳振江南绍有虞。

和“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的诗句以示赞颂。

宋真宗赵恒赐联“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无双”,并于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敕于旌表门外,筑高台丈许,亲题“旌表义门陈氏”六个大字。

宋仁宗赵祯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追封义门陈氏五世祖陈旺、陈机、陈感、陈兰、陈青分别为晋国公、齐国公、吴国公、燕国公、许国公之谥号,又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赠义门分庄一诗中写道:“江州久著义门庄,珠辉玉廊孰同行。

蒂固根深谁与并,庄上分庄岁月长。

谩夸诗礼追邹鲁,须信簪缨赛谢王。

子孙各知道义范,永于舜德有重光。


时年义门陈氏建庄已历时331年,3900余人聚居合炊。

由以上两朝帝王的诗联旌表中,可以断定“义门陈氏”是古代文明之典范,作为一个家族累受两朝历代帝王的旌表,可称中国古今之最。

据史料记载,“义门陈氏”在宋仁宗时期处鼎盛时期,当时在义门陈氏忠义孝悌的感召下,江南人家平纠纷,净争讼,知礼仪,忠国家,呈现一派耕读升平的景象。

因此,后人有“义门陈”盛于宋之说。

唐宋时期,江州义门陈氏以义聚成为“天下第一家”,其居住地风景秀丽,是全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当时,除建成以“义门堂”为中心,方园一百余平方公里,错落别致的义门铺街巷式建筑外,还有旌表台、御书楼、九里殿、钟鼓楼、百犬牢、德星堂、兰宫、五祖道院等秀丽景点。

出现过“水阁山齐架碧虚,亭亭华表耀门闾”、“楼宇连云,旌旗映日”的引人入胜的景观。

其中人文景观达40余处,自然景观15处,分布在今德安县的车桥、磨溪、爱民、邹桥、林泉、县城等乡镇,乃至九江市区、瑞昌市、庐山、九江县等地也曾有“义门陈”的人文景观。

在唐宋时期,这些景观不仅是旅游胜地,还是全国忠孝的样板,累受旌表,名流盛赞,誉满古今。

千百年来,景观屡遭兵火,至今仅存少量残垣断壁。

现以景观形成的
时间为序,择其要记述于后。

[1]
义门古迹
1、义门正宅:为义门陈始祖陈旺由庐山圣治峰迁居此地,原名太平乡常乐里艾草坪(现义门村委会对面),后因人数剧增,逐渐扩建,先后建有诸子巷、火巷街、百柱堂等。

2、诸子巷:又名“朱子巷”,为火巷街支街,通往百犬牢、洗米池、馈食堂等处,为义门陈开基始住之所(艾草坪)。

乾化二年(912)壬申岁除之日,置到黄忠辅田,当晚诸房诞生三十二男(也有说三十七男)。

后把诸房产子之地命名为“诸子巷”。

3、火巷街:又名义门坊(石板街),自打鼓山脚至百柱堂,长二里余,间有沟水,四季涓然,乃义门陈氏当时主要聚居之所,是义门陈文化中心。

4、百柱堂:名广堂(议事厅),九梁十架,百柱落地,东依碑亭,南接火巷街口,前各三门,北连太公堂。

此堂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毁于明初,至今当地人仍称百柱堂,墙基尚存。

5、旺公祠:又名东皋祠,后梁开平元年(907)建,因在正宅之东,称东皋祠。

庚申(960)回禄之变,天圣二年(1024)迁于永清寺之北(今旺公山右侧,遗址尚存),内立先祖碑,每岁重九之祭,家长越日斋沐,次早秉香,合族祭拜。

明初朱元章派兵所毁,清咸丰年间,义门陈后裔又重建旺公亭,解放后拆除,现墙基仍在。

6、公婆丘田:乾化二年(912)壬申岁除日,置到黄忠辅田,计三千八百余步。

当晚诞生三十二男,后具登科第,仕宦荣显。

因名其田曰:“公婆丘”,立为“义田”。

递年谷斛,令庄司舂米别储,岁除炊饭享祀庆年,凡亲朋过客,婢仆,偕各赐一器,以表其事。

7、击鼓楼:位于义门正宅南一山顶,建于贞明年间。

山顶建有一亭,亭中放大鼓一面,是义门陈击鼓传递信号的地方,不同的鼓声传递不同的信号。

“击鼓传餐”指的就是用膳的信息,遗迹尚存,至今当地人仍称此山为“打鼓山”和“打鼓楼”。

8、馈食堂:义门正宅东,大公塘(现文史馆下面水塘)以西。

现义门村十一组所在地,义门陈第一任家长青公所建,后多次扩建,到大和四年(830),全家1526人,全族每餐广坐堂中,未成年者,别另席。

遗址部分已挖掘,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部分文物陈列于义门文史馆之中。

9、德星楼:义门正宅东南山下,现文史馆对面,是为追祀颍川始祖陈实而建,为义门陈首处祭祀型建筑物,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李成等贼寇偷袭义门所毁。

10、大公堂:现义门祠堂及文史馆所在地,大公堂主要陈列义门陈先祖雕像,是当时义门陈氏祭祀先祖圣地。

清咸丰年间,湖北阳新果石庄派人留守,当时建成了十八个大门相连并排,清末火毁倒塌,一九三九年又遭日寇兵燹,解放初仍有十二个大门矗立。

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因做仓库和学校拆除,现仍存残墙一堵。

四周古柏14棵,肥皂树1棵,门前古井常年清泉不涸。

(义门陈第二口井)。

11、永清寺:位于今义门村七组原仓库之处,是义门陈烧香拜佛之圣地。

距正宅约二华里,曾屡毁屡建,解放前香火盛旺,解放后文革时拆毁改做仓库,墙体仍存。

12、望迎亭:位于正宅东约四余里,今义门村浙江移民队所在地,因此时已有家人经常外出读书、为官、办事,特做此亭用于迎来接送,后因东佳书院扩建,读书不需外出,改为义门陈第一处接官亭,毁于元初,遗迹无存。

13、旌表台:为义门陈第三任家长陈崇于唐光启二年(886)首建,位于正宅之南(改为农田)。

因唐僖宗李儇于中和四年(884年)首旌义门,原名为常乐里艾草坪,从此以“义门”著称,是专为宣读皇帝诏书的仪式台,先后受到唐、宋七位皇帝的旌表,后扩建为一门、二门、三门。

第一门两侧对联为“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横披“义
门陈氏”,为李儇所赐。

第二门两侧对联为“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横披“真良家”,为宋太宗赵光义所赐。

第三门两侧对联为“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横披“义居人”为宋真宗赵恒所赐。

旌表台是义门陈最壮观的建筑物。

毁于明初兵燹,现遗迹无存。

14、都蚕院:建于北宋初期,位于今浙江移民队处,原望迎亭旁,是养蚕缫丝,纺纱织布生产之所,高峰时有三百多妇女在此操作。

旁边建有一“育婴堂”,只要幼婴饥啼,不论是否自己所生,都会主动哺乳,称为百婴同堂待哺,也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家庭幼儿园。

遗迹于一九七0年浙江移民来此建村所毁。

15、秋千院:建于北宋初,位于今磨溪乡尖山村杨家,距都蚕院约一华里,是纺织女工健身休闲之处,至今当地人还称此处为“秋千院杨家”,墙基部份可寻。

这也许是我国最早的家庭体育设施和场所。

16、陈氏学堂:为陈崇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所建,由于在义门正宅以东,又名“东皋学堂”。

此时全家有二百多人,已受旌表,学龄儿童30多人,决定建一家庭私塾学堂,地点在今邹桥乡石门村彭家坂,此处当地人称为“学堂坂”后因学童增多,专供15岁以下学童就读,15岁以上,有培养前途者到东佳书院就读,二级教学由此形成。

现墙基瓦砾尚存。

17、东佳书院:位于今爱民乡岩泉村岩前桂家,为陈崇于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所建。

东佳书院鼎盛时期,有学生四百余人、庑房(即教室)30多间,开始只招收本族子弟,后对外开放,“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

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书院内的御书楼,藏书贴“号天下第一”,早于庐山白鹿洞书院五十年,设有学田“二十顷”,作为教育专项经费,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学田的地方,比英国设立学田早七百年。

大学士徐锴于开宝二年(969年)亲临此地,写下了千古名篇《东佳书院记》。

东佳书院起源于唐朝,扬名于五代,兴盛于北宋,毁于明初,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沿革。

18、东佳别墅(一字园):为义门陈第五任家长陈衮所建,建于乾化二年(914年),位于东佳书院西一里,东佳山半山腰处一屏风上,是当年东佳书院一胜景,别墅尚存,现改为古庙,但当年大学士苏东坡游学东佳时留下的墨迹“一字园”三字还清晰可见。

当年东佳书院学子载植的千年古樟至今根繁叶茂。

别墅前瀑布飞溅,别墅后喷泉涌流,甚为壮观。

东佳山上二十米处有溶洞,名甘泉洞。

洞内冬暖夏凉,是当年陈衮休闲读书之所。

再上二十米,又一溶洞,名百鸟洞,洞深近百里,与瑞昌峨眉山溶洞相通。

东佳别墅在宋时就已成为旅游休闲之胜地,全国无数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来此观光,并为义门陈及东佳书院留下了许多美丽诗篇。

19、接官厅:接官厅共三处,义门老宅一处(望迎亭),是专供接待官宦、名流、学者之所,东佳书院一处(尚存,现岩泉桂村),德安县城北门河边(现老林业局院内)一处。

每处设专人接待。

接官厅大门两侧还有楹联:“接官厅内尽是进士、博士、大学士,迎宾路上又来侍郎、礼郎、尚书郎”。

20、廨宇:为义门陈第七任家长陈鸿所建,位于今德安县义峰山(义丰山)脚下,廨宇专供接待吃住之所,即今之宾馆,毁于清。

21、太学院:为陈昉在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所建,地点在老正宅右侧,是专供在外为官之人退休后回家颐养天年的场所。

毁于明初。

22、医俗院:为义门陈第七任家长陈鸿主家政时,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所建,地点在今义门小学校址,是我国最早的家庭医院之一,杏林高手荟萃于此,名噪一时,后屡毁屡建,清末仍存,毁于一九三九年日寇兵燹,原址现建学校(现义门村委会)。

23、义仓:为义门陈第九任家长陈肱主家政时,于北宋淳化三年(992年)所建,位于今义门十一组洗米池右侧,因此时义门陈氏人口已近三千,每年粮食不足,朝庭特供每
年救济粮三千担,专贮此处,每年所收粮、油、麻、棉等物也贮此处。

义门陈人深感皇恩浩荡,节约用粮,每年多余近千担,又主动返回官府。

至陈泰主家政时,写下了著名的《谢贷粟状》,并贴于义仓。

其管理严格清晰,帐目清楚,不准父子同管,以避嫌言。

义仓大门两侧对联为“货栗赈饥急救荒之政惟德义之族,旌门劝善为治世之策仅褒真良之家。

”当地人至今仍称此处为“义仓田”。

毁于明初,现为农田。

24、兰宫:为义门陈第十一任家长陈袭于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所建,地点在今义门村十组花园之处,是专供来客游乐休闲之处,当地人至今称该处为花园兰宫,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火巷庄拆除,改做住房,现墙基可寻。

25、刑杖所:为义门陈第十二任家长陈旭主家政时,于北宋至道三年(998年)所建,地点在今义门十一组对面的金鸡山下,是义门陈氏执行家法场所,《义门家法三十三条》悬挂于此。

如族人有违家法,在此了断,绳之以法,杖之以刑。

刑杖所大门的对联为“家秉三尺法,官省五条型”。

毁于元初。

26、御书楼:为陈旭主家政时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所建,位于东佳书院内,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派内侍裴愈亲临义门,特赐御书三十三卷,并题下“天下第一家”几个字。

后又赐御书五十轴,共一百零四卷,为了便于收藏御书,特建此楼,咸平五年(1002年)兵部尚书、状元胡旦游览庐山,寄居东佳别墅,参观御书楼,写下了著名的《义门记》。

景德二年(1005),制诏总裁扬亿访义门,亲临此楼,撰写了千古名篇《御书楼记》。

大门对联是“天书屡降叠见太室之祥,玉牒新颁何止尧门之瑞”。

至今在东佳书院原址,当地人仍称此处为“学堂官楼”,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义门奉旨分析后,此楼因疏于管理,自然倒塌,现荡然无存。

27、五祖道院:为义门陈第十三任家长陈蕴主家政时,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所建,原址在今文史馆右侧。

朝庭追赠义门陈氏一世祖陈旺为晋国公,二世祖陈机为燕国公,三世祖陈感为许国公,四世祖陈兰为吴国公,五世祖陈青为齐国公,陈泰撰《五祖碑铭》,镌刻石碑,立于院旁。

此处是追祀五祖场所。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李成偷袭义门时被毁,墙基仍存。

28、百犬牢:为陈蕴于北宋庆历年间所建,地点在义门正宅东,馈食堂西,今义门十一组背山竹林,是专设犬舍之所,“百犬同槽,一犬不至,群犬不食”的奇观在史书、方志、谱牒中有大量记载。

《中国姓氏通书•陈姓》一书称之为世界奇观。

百犬牢大门两侧对联为“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横披为“犬通人性”。

百犬牢内的百犬槽为石质,长约一丈二,宽近四尺,解放后被用于修筑水库。

遗迹无存。

29、寿安堂:陈蕴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所建,在今义门村十组的花园内,是专供老年人休闲玩乐场所。

室内陈设琴、棋及文房四宝和健身器械等物。

元朝翰林侍讲学士揭奚斯题诗“南山筑台三百步,翠竹屯云森玉树”镌刻于大门两侧。

义门奉旨分析后,为火巷庄继续使用,明初被毁,原址改建农房。

30、义门酒店:为义门陈第二任家长陈伉于唐广明元年(880年)初建,地点在今义门村九组樟树塘对面,起初名为常乐里酒店,后因赐封义门,改为义门酒店。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宋太宗赵光义诏家长陈兢入朝,赐一梨一鸽,陈兢在皇帝面前独食此梨,赵光义问其,为何一人独食,陈兢答曰:“陈氏永不分梨(离)”。

兢持鸽归,碎鸽合酒一锅,合门三千余口共尝。

使者复奉太宗说:“陈氏一门,咸知天恩加厚矣”。

皇上惊曰:“诚哉、义门也”。

以后,义门酒店不断扩大,名噪一时,闻名全国。

据传今五粮液酒乃义门陈氏秘方所酿。

31、九里殿:陈士尹,彦衡,号三将军,又名三太公,与武宁县人李彦先一同应诏勤王,敕授淮西统治兵马使司(淮西军马副统帅),率军十万,在军中十五年,英勇抗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