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血液工作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血液工作原理
第七节:血液工作原理
1. 传统理论的错误:
首先要纠正一个医学上的错误概念。

在医学上,自从英国人哈维通过对心脏的解剖观察,看到心脏上的二尖瓣之后,后来就猜想出一个血液循环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他们认为心脏好像一个循环泵,心脏把所有的血液成分从心脏中输出,进入到动脉系统中。

之后,血液沿着大动脉进入小动脉,从小动脉进入动脉毛细血管,从动脉毛细血管通过膜的渗透或者肌体细胞之间的渗透,进入另一端的静脉毛细血管中,通过静脉汇集,到大静脉中,最后回到心脏进口,完成一个循环。

下图中是比较粗浅的理解,但是已经很明显地反映出哈维的思想了。

图4-29 错误理解血液循环示意图
上图中把毛细静脉管与毛细动脉管直接连接起来,显然是错误的,从大量的解剖实践中,从来没有发现一个毛细静脉管与一个毛细动脉管直接连接着的,这个模型怎么这样处理呢?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

另外一种通过膜的渗透和肌体细胞间隙的渗透说法就更没有依据了,我们来摘要一般医学书籍中的表述和图片,就可以证明这种说法是很荒唐的了。

下面是摘要部分,包括图片。

图4-30 红血球的形状
“红细胞体积很小,直径只有7~8微米,形如圆盘,中间下凹,边缘较厚。

脊椎动物红细胞的大小,可因动物种类不同而异,哺乳类的直径为4~8微米(人的为6~9微米),厚度以1.5~2.5微米者为多见。

鸟类的长径为12~15微米,短径为7~9微米,在爬行类的长径为17~20微米,短径为10~14微米,两栖类的更大,长径为23~60微米,短径以13~35微米者较多。

鱼类的红细胞的大小有明显变异”。

图4-31 骨骼肌的横截面
“上图显示出肌纤维(红色)和脂肪细胞(白色)的骨骼肌的横截面(放大200倍)。

一块肌肉就是一束称为纤维的细胞,而且细胞的数量很多。

把肌纤维看作是长的圆柱体。

与体内的其他细胞相比,肌纤维相当大,长度约为1至40微米,直径约为10至100微米。

相比而言,一根头发的直径约为100微米,而体内一般细胞的直径约为10微米”。

以上两图和两段文字是一般医学书籍中的摘要部分,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质疑:
肌肉纤维细胞直径10到100微米,按照图中的比例来推断,细胞之间的间隙只有0.1微米以下数量级的尺寸。

而红血球最小尺寸是1.5~2.5微米(厚度),红血球的最小尺寸也超过肌肉细胞间隙尺寸10倍以上,红血球可以通过肌肉细胞的间隙吗?显然不能,既然红血球不能通过肌肉细胞之间的间隙,血液就不能从这里全部经过,所以,血液就不可能进行循环!从这里只能通过水分和食物颗粒,这些成分是血液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血液。

从这个肌肉细胞图中,或者其他器官组织解剖图中,我们都看不
到毛细静脉管与毛细动脉管直接连接的现象,所以,血液也不可能是循环的!
血液不是循环的,应该说是血液中部分成分是循环的,或者说,体液是循环的。

至少,血液中的血球和血小板等大尺寸的成分不能循环流动。

2.血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既然血液不是循环流动的,心脏跳动是干什么的呢?下面我们来详细阐述一下血液工作的原理。

我们人体的整个血管系统,以心脏为界,各为两半系统,一半为动脉系统,分别为主动脉、支动脉和毛细动脉血管。

另一半是静脉管系统,分别为主静脉管、支静脉管和毛细静脉血管。

与血管系统连接的还有淋巴管系统,淋巴系统将体液中可以回收的有用部分回流到静脉系统中,实现血液部分成分的循环使用。

所谓的血管就是一种管道或者通道,主要用途是运送营养物质、水分、杂质、垃圾和传递能量等用途。

血管系统连接着两个终端:前一个终端是肠胃内腔,在肠胃内壁上有很多细小的孔洞,这些孔洞是可以收缩的,收缩特点好像人体上其他孔洞一样。

比如男女的肛门,一般情况下是闭合的,里面的粪便是不能出来的。

尽管是闭合的,这里仍然是个孔洞!当人们要解大便的时候,这个看上去很小的孔洞,突然就可以变大了,干结病人几公分粗的大便仍然可以通过。

又如女人的阴道,平常是很小的孔洞,里面的东西不能流露出来的。

但是,一旦女人要分娩了,十多公分粗的婴儿头都可以通过。

这些例子说明人体上有很多可以伸缩的孔洞,另外还包括皮肤上的毛发孔洞,都是可以伸缩的。

当我们吃的食物被消化之后,变成了各种大小不一的营养物质颗粒。

这些颗粒在肠胃中受到肠胃中压力的作用,同时还受到肠胃蠕动过程中后面颗粒对前面颗粒的推动作用,沿着肠胃内壁运动的部分营养物质颗粒就被挤压到这些可以伸缩的孔洞口边了,当后面的颗粒碰撞后,这个前面的颗粒就受到一个合力作用。

这个合力就是压力和碰撞力形成的合力,这个合力的作用方向是朝着肠胃内壁的外侧方向的。

于是,这个颗粒就在合
力的作用下,进入到肠胃内壁的孔洞中了。

孔洞连接着毛细血管的开口,接着食物颗粒就进入了毛细血管中,然后进入到血液系统中了。

这个终端是血液系统或者说体液系统以及淋巴系统补充物质的终端开口,主要是向人体内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的。

图4-32 肠胃内壁上孔洞边食物颗粒受力示意图
蠕动力的方向是沿着肠胃内壁平行方向的,而肠胃内的压力方向则是垂直于肠胃内壁的。

一般情况下,压力要比蠕动力大很多,所以合力的作用角度接近压力的方向,即对食物颗粒而言,向肠胃内壁有一个推力。

在这个推力作用下,食物颗粒一旦临近这个肠胃内壁的孔洞边,很容易被挤压进去。

食物在胃中,在消化液浸泡腐蚀作用下,其基本颗粒从大块食物上分离出来,这个过程叫消化过程。

被分离出来的食物基本颗粒,沿着肠胃内壁滑动过程中被挤压到收缩孔洞中之后,进入毛细血管中,然后再进入血液系统中,这个过程叫吸收过程。

图4-33 肠胃内壁上孔洞示意图
图中黑色小点表示肠胃内壁上分布了很多细小的孔洞,这个孔洞是可以伸缩的。

平时看上去很小,一旦有食物颗粒经过这里时候,这些颗粒就会掉入“陷阱”里了。

肠胃内壁的孔洞,不能理解成就是圆形的孔洞,也可能是长条状的,具体形状我们还是将来通过检测后才能知道。

图中红色的小圈代表肠胃中被消化之后的食物颗粒,它们可能是各种形状,但是,它们在沿着肠胃的内壁在滑动。

图4-34 毛细血管肠胃壁上开口示意图
无论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在肠胃内壁和肌体细胞之间的体液中都有开口。

上图是毛细血管在肠胃内壁开口的示意图,这些开口就是肠胃内壁的可收缩孔洞。

食物颗粒通过孔洞后,进入毛细血管中,进而进入运送通道(血管系统),达到全身。

图4-35 毛细血管在肌体细胞之间的体液中开口示意图
上图中显示了毛细血管在体液中的开口情况,这是一个示意图。

由于受到活体的影响,即使在电镜下也很难看清楚毛细血管在体液中开口的详细结构。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判断出,这些开口同样带有伸缩性的。

总之,我们吃的食物要变成体液中的营养物质,其流程是:口腔→食道→肠胃→肠胃孔洞→肠胃毛细血管→肠胃支血管→身体主干血管→某器官支血管→某器官毛细血管→某器官细胞间隙中的体液。

同样道理,我们喝水的流程如何呢?比如说,我们猛然喝了三碗热糖水,喝完后额头大汗淋漓,这个水变汗的流程大致如下:水的颗粒进入口腔→食道→胃→胃孔洞→胃毛细血管→胃支血管→身体主干血管→额头皮肤支血管→额头皮肤毛细血管→额头皮肤细胞间隙中的体液→额头皮肤毛孔→水的颗粒来到额头皮肤表面。

当然,额头上出
来的汗水,不一定是刚才进入胃里的糖水颗粒,而是在这些糖水颗粒推动下,昨天喝的水的颗粒,在额头皮肤细胞间隙里的体液中,在后面水颗粒依次推动下,把这些水颗粒排挤出来了,形成了现在的汗水了。

由此可见,在胃中水颗粒进入血液中到额头大量出汗这个过程中,血液中的水分比例是暂时出现突然增加的。

3.血液的成分:
我们在传统医学书上早已对血液的成分有了很清楚的了解,但是,对于血液的工作原理和疾病的原理更加清楚地了解,这里还需要重新明确一下。

首先我们来摘要一下传统医学书上对血液的描述:
“血液的成分:血液由有形成分和血浆所组成,其中有形成分(血细胞)占血液的45%,共有三类。

(1).红细胞是血液有形成分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其体积小,圆而扁平,边缘厚,中间凹入,无核,其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2).白细胞: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圆形细胞,比红细胞略大。

(3).血小板:血小板是很小的无核小体,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血液凝固。

血液中除有形成分外,其他部分即为血浆。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血浆中含许多重要物质,有蛋白质、无机盐(钾、钠、钙等)、抗体、激素等。

其中水分占91%~92%”。

从这段文字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处错误:(1).有形成分(血细胞)占血液的45%,这个比例不是固定的。

当我们大量饮水后,血液中增加了大量的水分,血细胞所占比例在下降。

当我们很长时间没有喝水,并且激烈活动之后,大量出汗后,血液中水分大大减少,血细胞所占比例在上升。

(2). 血浆中含许多重要物质,其中水分占91%~92%。

这个比例数字也是错误的,如前情况,大量饮水和大量出汗之后,这个数字在变化。

另外,儿童和老年人随着人体垃圾含量的不同,这个数字也在变化。

除了以上两处错误之外,血浆中的成分也是错误的。

这里的“蛋白质、无机盐(钾、钠、钙等)、抗体、激素”等沿用着传统化学概念,与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没有直观的联系。

我们通过下面的血
液成分阐述,可以认识到这样的叙述很不妥当。

血浆中的成分:主要成分是水,其含量在90%上下浮动,根据人们喝水和出汗情况在变化。

虽然出汗是体液中的水分外出,体液中水分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血液中的水分含量。

血浆中除了水分之外,还有两大项物质,一个是各种食物消化后暂时停留在血液中的颗粒,另一个是从细胞上脱落下来的小块垃圾,同时还包括血球上脱落下来的垃圾。

除了水分、食物颗粒和垃圾之外,还有一些杂质,这些杂质包括非食物颗粒、矿物质、药物残留物和体液静止时沉淀后固化物,这些沉淀固化物通常叫做病毒。

传统理论中把血液成分中的“蛋白质、无机盐(钾、钠、钙等)、抗体、激素”这样称谓,与我们的生活不贴近,我们吃的食物中,有各种食物颗粒的形状,不是一种颗粒形状,简单地叫做蛋白质是不符合实际的。

食物中的矿物质,也不是简单的几种金属物质,还有其他矿物质。

抗体是个什么东西?激素是个什么东西?这些的称谓很不严格,很笼统。

血液或者说体液以及淋巴液的另一个终端是皮肤表面毛细淋巴管,通过毛细淋巴管末端开口,把体液中过滤出来的人体垃圾排放到大小便中和皮肤表面上。

机体内部保持着平衡,食物吸收数量等于人体垃圾排放数量。

4.心脏的作用:
由于心脏的收缩和扩张,在内部有空腔和柔软的二尖瓣和三尖瓣,起到推动血液中部分成分定向流动的作用。

同时,这样的结构,还起到鼓胀血管的作用。

如果没有心脏的增压作用,血液中没有压力,血管不能鼓胀,对于血管中血球振动碰撞传递能量和推动部分成分的流动是不利的。

实际上,人体所有的机体细胞之间的体液流动,也是靠心脏提供的动力。

空气颗粒在肺脏内完成能量交换之后,空气颗粒能量下降之后被排出体外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肺脏得到了很多空气颗粒的能量。

得到的这些能量,一部分沿着神经系统传递到身体各个肌体细胞上,增加了肌体细胞的动能。

同时还有一些能量是沿着血管系统传递的,
由于血管内介质复杂,传递能量的效率很低,这些能量在传递过程中变成了热量,把血液的温度提高了。

在心脏的动力作用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把热量传递给肌体细胞,主要由血球完成的,血液中的其他成分比如水和食物颗粒担负的比例要少一些。

所以,人体温度是依靠空气颗粒传递来的能量来维持的,不是食物携带的热量维持的。

在心脏的推动下,血液中水分和食物颗粒在血管和体液中以及淋巴系统中完成循环流动,对于及时输送食物颗粒给肌体细胞和保证细胞的新陈代谢是非常必要的。

体液的流动,也是承载从细胞上脱落下来的垃圾的运送任务。

同时也起到出汗后体液中水分减少之后体液系统水分的补充作用,这些功劳都是依靠心脏跳动完成的。

另外,心脏的跳动,在心脏入口处产生负压,对于肠胃中水分和食物颗粒进入血液系统中也是非常有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