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及其理论
一、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1.分化:是指事物由同质性的状态向异质性的状态的变化。

当它被用来表示社会状态
的一种变化时,则指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角色、集合体逐步分化成为承
担某种专门的单一功能的多个角色或部门的过程。

•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各种角色和集合体在形式上彼此相互脱离,日渐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但同时在实质意义上则越来越相互依赖。

社会分化是自有人类
社会以来的普遍事实,是社会发展(进化)的基本形式。

自产业革命以来,社
会分化的规模还和速度,都是以前的社会所无法比拟的。

•社会分化并不一定导致社会不平等,即它可能是一种水平分化,只意味着社会结构各个单元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分离,并不造成哪一个社会单元相对于另
一个社会单元的特权地位。

•当社会分化的结果不仅表现为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化、专门化,而且还表现为社会结构中的某些角色地位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高于、优越于另一些角
色地位时,就出现了垂直分化。

•正是垂直分化产生了社会分层。

2.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功能专一化;地位多样化
3.划分的两个角度
1)水平分化
2)垂直分化
•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

•社会的垂直分化也表现了社会的不平等特点。

二、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特征
1.社会分层:在社会(垂直)分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成员在机会、能力等方面存在
的差异,一些成员得以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占据更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从而使所
有社会成员彼此之间呈现出高低尊卑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它反映了
社会成员之间的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

①社会分层反映的是社会成员之间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的存在和
表现形态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

②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之所以会占有高低不同的地位,享有多寡不均的社会资
源。

③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

三、社会分层的标准
1.主流意见:一元标准;多元标准。

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一元标准)
•马克思在使用“阶级”一词来描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三个阶级(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地主);
四个阶级(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地主阶级、小资产阶级);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否这一标准划分出的阶级结构是社会最基本的结构,阶级分析因而是一种根本性、基础性的分析。

①阶级是个历史范畴,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私有制是其产生的前
提;划分阶级的标准是根据人们在生产中所出的地位,共涉及3项指标:即对
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生产方式中所起的作用和社会财富的分配关系
②与一定生产力相关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构成阶级结构的最基本形式,剥
削阶级总是利用自己的特权对被剥削阶级实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③社会成员的阶级意识取决于他们对自己身份认同感的强弱,受阶级界限、阶级
内部的同质性、社会垂直流动状况以及有意识引导等因素的影响;
3.布劳和邓肯的一元职业分层理论
①布劳和邓肯认为,在现代社会各种地位标志中,只有职业是实际存在的,社会
结构也不过是属于附生现象:“现代工业社会中的职业结构不仅构成了一个重
要的基础,支撑着社会分层的一些主要向度,而且联系着不平等的不同制度与
领域。

②无论是各声望阶层组成的等级秩序,还是各经济阶级组成的等级秩序,其根基
都在于职业结构。

③政治权力与权威所组成的等级秩序也是如此,因为现代社会里的政治权威在很
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全日制的职业来从事的。

4.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主张用财富、声望和权力三项这指标来划分社会层次结构。

①经济标准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上的生活机遇,是人们在市场上以
其经济收入和财富来交换商品或劳务的能力,即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能力。

②社会标准声望:是指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敬。

③政治标准权力:权力反映社会成员影响其他社会成员的能力,这是一种即使
遭到反对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四、社会分层的理论解释
1.功能主义理论的解释
1)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的因素从总体上看对社会的稳定和生存总有一定的作用或
功能。

社会分层之所以发生和存在,是因为分层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积极作
用,分层基本上是由社会的需要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从个人的愿望中产生出来
的。

2)如戴维斯(Davis)和摩尔(Moore)认为,任何社会都要以某种方式将个人分配到
不同的地位上,并且引导这些个人完成与这些社会地位相联系的任务。

①根据对社会的影响力,可把社会地位和角色分成不同的等级序列,每一等级在
其序列中都有其特定的作用,这对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十分必要的;
②社会成员的能力是有差别的,社会应当鼓励那些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承担重要
的社会角色,保证其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

•戴维斯和摩尔功能主义关于社会分层的逻辑
a)在众多的社会需求中,生存是最基本的需求;生存需求的满足是通过履行
各种社会职业的角色来实现的;这些职业对社会生存的价值不等;
b)某些重要职业需要经过长时间培训,社会创造了各种形式的报酬刺激,促
使某些人乐于接受重要职业所必须的培训;
c)报酬的不平等分配导致了各种特定形式的社会分层,报酬就越高,在社会
阶级结构中的地位也就越高;
d)职业对社会生存的价值高低导致报酬的多寡,而报酬的多寡又取决于“人
才匮乏”的程度:对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胜任的重要职业的报酬要高,反
之,如果一种职业的人才并不匮乏,报酬就无须太高;
e)社会分层是社会进化的一种途径,它保证了社会生存的机会;在复杂社会
中,分层不可避免,它对社会的生存有着积极的功能。

2.冲突理论的解释
1)冲突论的诘问
①那些获得巨大的财富、声望、权力的人果真都是因为他们对社会更有价值、
更有贡献吗?会不会是因为他们通过某种手段(如暴力)获得了对稀缺资
源的垄断,并且,为了自身的利益设置了某些社会制度来阻止这些资源的
扩散,而所谓共同的价值标准只不过是他们编造出来用以欺骗麻痹下层
社会成员、同时给自己以合法性的意识形态?
②社会的层化真的是社会生存与发展需要,还是分层受益者的需要?
③冲突理论解释社会分层现象。

与功能主义理论几乎截然对立。

阶级分化的存在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统治阶级)总会凭借其对生产资
料的占有来剥削、压迫不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被统治阶级),并且还会
通过其掌控的国家机器、意识形态来千方百计地维护其统治地位,维护这
种剥削、压迫的关系。

2)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图明
①社会分层严重限制了那些非特权阶层的机会,阻碍了社会智力大规模的
开发和利用。

②社会分层具有维持现状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甚至在现状阻碍社会发展与
进步的情况下也仍然存在。

社会特权阶层可以将他们的观念强加于社会,
用规范的形式使人们相信和承认既定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存在,无论从逻
辑上还是道义上讲都具有合理性。

③由于社会分层制度植根于不公平的报酬分配,因而往往会引发非特权阶
层对特权阶层的对立、不满、怀疑和不信任,最终导致社会的动荡和骚乱。

3)米尔斯:社会不平等既不是社会运转的必要部分,也不是基于什么共同的价值
标准或者社会的需求,而是强权集团苛待无权集团的结果,是有权者侵占稀缺
资源的结果。

五、社会学上的阶级和阶层分析方法
1.阶级分析:强调的是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个关系结构的定位。

马克思的阶级讲的
是剥削的关系,韦伯的阶级讲的是一群人支配一群人的关系。

2.阶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阶级矛盾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在阶级基础上形
成的利益关系更有持续性、持久性;在阶级基础上形成的斗争、矛盾冲突可能更激
烈、更持久,影响更大。

3.阶层是社会中处于某种特殊职业和利益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集团,本质上是一种利益
群体分类。

4.阶级分析与利益分析的根本性差异在于:利益分析可以是出于职业的差异,而阶级
分析不是出于职业、不是出于喜好,也不是出于你认识到与否,不是你喜欢不喜欢
的问题,而是因为你本身就处于这样的社会地位关系的结构中,你不能改变的,这
是你的结构决定的。

•我们不满足于基于阶层的利益分析,不够根本,不够彻底。

•现在的阶级矛盾、阶级冲突依然存在,只不过现在不表现为革命。

•阶级划分的标准时经济地位,阶层划分的依据不完全是经济,职业、权力、受教育程度、社会声望等因素,都可以成为分层的标准。

第二节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最早是由俄裔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Sorokin)于1927年在《社会流动》(1956年再版时更名为《社会与文化流动》)一书中提出来的。

•索罗金把社会流动定义为“个人或社会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转变。

”一直到今天,这依然是几乎所有社会学教材关于社会流动的基本理解。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与类型
1.含义
1)广义:是指任何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变动,包含社会地位与空间位置的变动。

2)狭义:是指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个人或群体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
的移动。

这是社会学所主要研究的。

2.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按社会流动的方向划分
1)水平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社会地位的变动。

2)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结构中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地位的变动。

垂直流
动又可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

3.代际流动和一生流动
1)代际流动:指子代相对于父辈而言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动。

•代际流动通常以职业地位为标准,以父母和子女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地位
作为比较的基点,考察两代人地位的变动状况。

2)一生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之中社会地位的变化,即初职和现职的差异。

•使社会学家特别感兴趣的是代际垂直流动,因为它集中地反映了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的地位是怎么得来的。

•如果代际流动十分罕见,就表明该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机会大部分是生来注定的,社会地位的获得更多地体现出先赋的特征;反之,如果代际之间存
在着大量的流动,则显然表明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地位,
而不论其出身身份是什么。

4.群体流动和个人流动——按流动主体的特征划分
1)群体流动是较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2)个人流动反映了一个人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地位的变化。

5.结构性流动与自由流动——根据流动的原因划分
1)结构性流动:外在原因
2)自由流动:个人原因
•像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职业结构等的变化都会带来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化。

结构性流动的特点是大规模、快速度。

它往往发生在社会急剧
变革的时期,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科技的等变革。

•自由流动或非结构性流动是指在社会基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个体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6.三种不同的社会流动模式
1)封闭式流动:社会成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

2)开放式流动:社会成员在各阶层、职业间流动不受制度性限制的流动模式。

3)混合式流动:社会成员可以在一些阶层之间流动,但不能进入另一个封闭区域。

7.帕雷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1)精英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干,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社会
成员。

这些在不同领域获得高分的人可以划归一个等级,即精英人物。

2)精英循环理论是社会政治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

他认为社会平衡的
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和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
的精英。

•精英循环理论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区别
a)在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上它忽视人们在社会所有制中的地位,过分强调个人
之间的天赋才能差异;
b)在个人流动能否改变社会分层结构问题上,过分强调个人流动对改变社会
分层结构的作用,忽视了个人的流动只能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而无法改变
社会结构性不平等的事实;
c)在社会冲突的根源问题上,认为导致社会冲突的根源不是阶级对立,而是
精英循环条件和机制的缺乏。

二、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
1.社会层面
①社会结构的性质
②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
③社会地位的多少(可供选择的社会地位)
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流动观、职业观、竞争观)
•在封闭的社会结构(刚性的社会分层结构)中,社会成员一生下来或者到一定年龄就会分配到某种身份或地位,这种地位不会改变,直至生命终结。

这种社
会不允许社会流动。

•在开放的社会结构(弹性的分层结构)中,社会成员可以凭其天资、能力、努力和愿望获致社会地位。

2.个人层面
①家庭背景(观念文化的再生产)
②社会网络资源
③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④个人的努力程度
⑤个人的价值偏好
三、合理社会流动与社会良性运行
1.合理社会流动机制的意义
①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
②加强各阶层间联系与社会整合程度
③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开拓精神
④有助于弱化人与人的不平等
⑤有助于社会保持开放的结构
2.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
①量的合理性:是否影响社会地位配置结构
②质的合理性:是否体现机会均等
3.社会流动“通道”和社会过滤系统(社会遴选机制)
①一般来说,越是开放的社会,这种流动的通道就越多。

在每一种通道中,几乎
都存在借以保障和调节社会成员在不同等级中的运动的遴选机制。

遴选所依据
的原则在不同性质的社会和不同的通道中是不一样的。

②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是很重要的流动通道,而考试则是重要的遴选机制。

③现代学校教育是强化了社会分层而不是缓和了社会分层。

之所以如此,其中一
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处于社会上层的父母总是会想方设法将自己的优势地位
传递给自己的子女,而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则是现代社会中传递这种优势地
位的有效手段。

•社会流动机制事实上也就是社会资源的配置或获得机制,因此,事实上也就是社会分层的机制。

4.怎样的社会分层机制或者说流动机制才符合人们的正义观念?
1)机会均等:所有的社会地位都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且每个人都凭借其自身的
能力通过公平竞争去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源,占据相应的社会地位
2)机会均等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可能凭借其自身的能力去获得相应的社
会地位,因此,它只有在“起点平等”这个前提下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最主要也就是教育机会的平等
3)机会均等就是针对为获得特定社会资源而进行的竞争而言的,而竞争结果则必
然导致各人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等,从而出现社会分层。

•机会均等的意义在于在机会均等下出现的不平等要比机会不均等时产生的社会不平等更容易让人们接受。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机会均等条件下所导致的结果不平等要比机会不均等条
件下所出现的结果不平等在程度上更小。

4)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一种社会流动的机制基本上能够做到在尽可能提供一个相
对平等起点的基础上确保机会均等,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基本上是合理的。

5)机会均等并不排斥对于其他某些社会资源的分配采取非竞争的方式。

如对于某
些维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的资源,某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资源,以及每一
个人作为人、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分配,通常就采取或者按照需要,或者按
照份额均等的非竞争的方式分配。

6)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中国对妇女、儿童的关爱倾向。

第三节中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改革前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及其特点
1.分层结构的制度背景:身份分层特征大于财产分层特征
①计划经济模式:行政权力控制资源再分配
②城乡的分割的身份制度:户籍
③城市社会的“单位”化:单位制,铁饭碗
2.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状况
分层结构:城市中是干部阶层和工人阶级,是社会中坚阶层;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
分子阶层;农村中是农民阶层
3.特点;属于政治分层;是一种权力化分层和身份制分层
干部分层是改革前社会分层的核心内容,以干部和官员级别垂直分层作为全社会分
层的基础和主线,由此派生出社会分层体系,即官本位制。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1.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总体上有两大转变
①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
社会的转变;(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
②从高度的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身份制开始接替、先赋地位削
弱;经济、个人教育程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上升)
2.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①农民职业分化和地位分化。

(农村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
②工人队伍膨胀,内部分化加剧。

(专业技术工人兴起)
③个体私营工商曾崛起,新富阶层崛起
④户籍、档案制度松动;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弱势群体问题受到关注。

⑤官本位体制受到冲击,财产本位凸显。

✓学者关于中国社会分化分层的研究
•碎片化还是结构化:对阶级分析的争论
•社会分化与碎片化(李培林)否认阶级
把国家资源、权利差异性的分配给不同的群体和个体,
•市场化社会断裂(孙立平)92年以后,认为阶级正在形成
三、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1%)
2.经理人员阶层(1.5%)
3.私营企业主阶层(0.6%)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1%)
5.办事人员阶层(4.8%)
6.个体工商户阶层(4.2%)
7.商业服务员工阶层(12%)
8.产业工人阶层(22.6%)
9.农村劳动者阶层(44%)
10.城乡无业、失业与半失业者阶层(3.1%)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2002)
四、中国社会流动状况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流动
1)主要特点:封闭性与政治性
2)负面影响:价值导向扭曲;公平竞争受到压抑;社会压力加大
2.改革开放后社会流动的四次浪潮
①恢复高考制度
②家庭责任制,农民向城市流动
③私营经济活动发展
④下海与下岗
五、转型期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1.城镇范围内代际流动比例相当高,60——70%的比例的人从事于父辈不同的职业
影响自带职业获得因素主要有三个(个人受教育状况、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状况);
2.城市社会流动总体上趋势向上,脑力劳动不中越来越大,职业结构日益呈现出高级
化趋势。

3.社会各阶层的社会流动各有特点:优势阶层流出率低,阶层内流动率高;工人阶层
流动率低,专业技术人员待机传承性较强,代内流动率也比较低;办事员阶层是承
上启下的一个环节,向上是管理者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象限可吸纳工人和农
民阶层向流动。

4.工人阶层的流动性不强,代际世袭率较高,至今仍在50%左右。

其他阶层不愿意进
入这个阶层,只有农民愿意,但是户籍和身份的限制又有障碍。

5.各阶层子代流动计划不平等,父辈阶层层次越低,子代向上流动的难度越大。

6.流动中的无序和越轨,流动中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并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