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物理解题中的“小题大做”与“大题小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物理解题中的“小题大做”与“大题小做”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 王海岳 315201
牛顿有句名言:“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
”用辨证的观点看客观世界(包括思维领域)是科学的逻辑思维,它要求我们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是一种对学生的发展终生受益,极为重要的思维。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包含了丰富的辩证内容.本文仅就物理解题中“小题大做”与“大题小做”的辩证关系作一例谈。
一、小题大做
例1 甲、乙二辆车行驶在平直公路上,车速分别为8 m/s 、9 m/s .甲在前,乙在后,当甲、乙二辆车相距5m 时,乙车驾驶员发现甲车开始以1.4m/s 2的加速度做减速运动,于是乙也立即做减速运动,为防止碰撞,求乙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至少应为多大?
错解 设从乙车开始减速到刚不相碰,乙车位移为s 1,甲车位移为s 2,则:
2
11121t a t v s -=, ① 22222
1t a t v s -
=, ②
s s s =-21, ③
刚不相碰时,速度相等:t a v t a v 2211-=-。
④
由于5=s m ,s m v s m v /8,/921==,解上面各式得:22
2112)
(a s
v v a +-==1.5 m/s 2。
所以,为了避免发生碰撞,乙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至少应为1.5 m/s 2。
错解分析 解答追及问题时,尽管正确把握临界状态时速度相等....这一特殊关系是很重要的,但如果遇到被追物体做减速运动,则需对解题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反思或讨论。
上题中如果我们把a =1.5 m/s 2的结论代入④式,我们可得从开始减速到刚不相碰经历时间为10s ,而根据题分析知,甲车10s 前早已停止。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乙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至少应为1.45m/s 2。
物理解题中,学生常见的思维错误是盲目套用公式或模型,而缺少对公式或模型适用条件的思考,缺少对相似问题不同点的鉴别,哲学家黑格尔曾有这样的叙述:“假如一个人能
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
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物理学的重要功能就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题大做”,重视变式练习是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变式1 甲、乙二辆车行驶在平直公路上,车速分别为6m/s 、8 m/s 、当甲、乙二辆车相距5m 时,乙车驾驶员发现甲车开始以1m/s 2的加速度做减速运动,于是乙也立即做减速运动,为防止碰撞,求乙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至少应为多大?
变式1表面看上去与例1的相似,通过分析可知,变式1二车速度相等时,甲车速度不为零,所以,变式1与例1的物理模型还是完全不同的,乙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至少应为1.4m/s 2。
我们再来看一下变式2:
变式2 摩托车以速度v 1沿平直公路行驶,突然驾驶员发现正前方离摩托车s 处,有一辆汽车正以v 2的速度开始减速,且v 2<v 1,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2.为了避免发生碰撞,摩托车也同时减速,求其加速度至少需要多少?
这是一道常见的直线追及运动问题,查阅各类教辅类书籍和网上相关试题,发现给出的解答几乎都是片面的:22
2112)
(a s
v v a +-≥。
其实,该题应作讨论:
正确解 以前方减速运动的汽车为参照物,则摩托车相对汽车的相对初速为
2
10v v v r -=,相对汽车的相对加速度为21a a a r -=,刚与汽车不相碰时,摩托车相对汽
车的相对位移为s s r =,设摩托车从开始减速到摩托车与汽车速度相同所需时间为t ,摩托车从开始减速到汽车停止所需时间为t ’,有: 2
2a v t =
',2
1022
v v s v v s v s t tr
r r
r -=
+=
=
,
摩托车与汽车刚不相碰时,汽车还未停止的条件是:t <t ' 即(
2
12v v s
-<
2
2
a v ),
这时,为了避免发生碰撞,摩托车加速度至少需要
2
2
212)
(a s
v v +-。
而当
212v v s
-≥
22
a v 时,摩托车与汽车相碰前,汽车已停止,
这时汽车的位移为:
2
2
2
22a v s =
, 摩托车的位移为:
1
2
1
12a v s =
,
摩托车与汽车刚不相撞的条件是: s s s +=21, 解得
s
a v v a a 22
22
1
212+=
,
故当212v v s
-≥
22
a v 时,为了避免发生碰撞,摩托车加速度至少需要s a v v a 22
22
1
22+。
二、大题小做
例2 如图1所示,LOO´L´为一折线,它所形成的两个角∠LOO ´和∠OO ´L ´均为45°。
折线的右边有一匀强磁场,其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
一边长为l 的正方形导线框沿垂直于OO ´的方向一速度v 做匀速直线运动,在t =0时刻恰好位于图中所示位置。
以逆时针方向为导线框中电流的正方向,在下面四幅图中能够正确表示电流-时间(I-t )关系的是(时间以l /v 为单位):( )
分析和解 分析t=0,I =0,可知只可能B 、D 正确,分析最后离开磁场时电流方向为顺时针,可知正确答案为D 。
由于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因而问题的一般性结论为真的先决条件是它的特殊状态的结论为真,这就是赋值法解题的理论依据。
赋值法是用特殊化的思想探析物理问题的一种快速、有效的解题方法。
对于有些复杂的选择题,极端赋值法可以避开一些复杂的过程分析,达到迅速解决问题。
例3 如图2,在一水平放置的平板MN 的上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 ,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
许多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的粒子,以相同的速率v 沿位于纸面内的各个方向,由小孔O 射入磁场区域。
不计重力,不计粒子间的相互影响。
下列图中
O 图
1
图2
M
N
O
B
阴影部分表示带电粒子可能经过的区域,其中Bq
mv R =。
哪个图是正确的?( )
分析和解 粒子最有可能到达O 点右侧的情况是粒子水平向右射入磁场,分析可得粒子不可能到达O 点右侧的水平位置,所以B 、C 、D 错,只可能A 正确。
由上可知,赋值法解题是一种神奇的好方法.它能起到打通思路,简化解题的作用.收到以简驭繁、化难为易的效果.在教学中若能经常指导学生熟悉并能运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以静制动,以简制繁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复杂过程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但是赋值法解题属于不完全归纳法解题,解题时往往会以偏概全,导致错误。
如物理问题中各物理量之间具有非单调变化关系时,解题时要特别引起注意。
例4 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
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 边重合,如图3。
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μ,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μ。
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 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 边。
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 表示重力加速度)
分析和解 这是一道用牛顿定律和运动学规律解决的多体多过程问题,从高考阅卷反馈来看,这是一道得分率很低的试题。
很多同学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于解决这类问题的思序不清,多体多过程问题的基本解法是一个一个物体,一个一个过程分析清楚,问题也就基本得到求解。
简要过程如下:
对盘分析:设盘刚离开桌布时的速度为v 1,移动的距离为x 1,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在运动距离为x 2,盘在桌布上的时间为t 1,盘在桌面上的滑行时间为t 2。
第一过程:g a 11μ=,111t a v =,2
1112
1t a x =
(运动学方程就用基本方程) 第二过程:g a 22μ=,221t a v =,22222
1t a x =
对桌布分析有:
2
112121at x l =
+
又盘没有从桌面上掉下的条件是122
1x l x -≤
A
B C
D
由以上各式就可解得 g a 12
2
12μμμμ+≥
例5 如图4,质量为1m 的物体A 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2m 的物体B 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A 、B 都处于静止状态。
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 ,另一端连一轻挂钩。
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 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
现在挂钩上升一质量为3m 的物体C 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 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
若将C 换成另一个质量为)(21m m +的物体D ,仍从上述初始位置由静止状态释放,则这次B 刚离地时D 的速度的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
分析和解 这也是一道得分率很低的试题。
这是一道需从能量角度分析解决的较复杂问题,同学失分的原因还是因为用能量解题思序的模糊,能量解题的基本思序是:首先分析清楚初末状态,然后就是用能量守恒把初末连接起来就可。
简要过程如下:
开始时,设弹簧压缩量为x 1,有 kx 1=m 1g 设B 刚要离地时弹簧伸长量为x 2,有 kx 2=m 2g
由能量守恒得,弹簧性势能的增加量为 △E =m 3g (x 1+x 2)-m 1g (x 1+x 2) C 换成D 后,由能量关系得:
E x x g m x x g m m v
m v m m ∆-+-++=+
+)()()(2
1)(2
121121132
12
13
解上面各式得:()()k
m m g
m m m v 312
21122++=
例4、例5的分析告诉我们,再复杂的问题,我们只要把握住问题的特点,然后根据该类问题的最基本解题思序分析,往往便能方便得到求解,达到复杂问题简单解或大题小做的目的。
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