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万以内的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大数》中万以内数的认识。

下面我就具体来说说本课教材的内容。

一、说教材
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里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

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

初步学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中的电器价钱和商品标价,经历认识万以内数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可以用数来描述某些事物,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有关生活中的大数信息、课件,练习纸即一张空的数位顺序表格。

三、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的具体特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从已知到未知的方法。

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万以内数的知识,这是学习本课内容的重要资源和必备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感官、动手操作、发展数感。

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

教师要重视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发现、表述、应用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能力,
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对于千以内数的读、写简单复习。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安排了这个环节。

(二)讲授新课
1、汇报课前调查的生活中的大数,并根据学生回答揭题。

强调调查到的数学信息,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万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调查、汇报,引入到今天学习的内容的同时,又让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收集有用信息的能力,一举多得。

2、教学新知。

(1)观察多媒体出示的生活中的电器的价格,读一读每种电器的价格分别是多少?
(2)根据已有的知识,在事先准备的数位顺序表上相应数位进行数字的填充,根据千以内数的读法试着读万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知识的拓展和自主探究,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

(3)小结。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教师说过一遍学生不可能就掌握了,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强化,这里还安排了1个活动]
①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3、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页例题
(1)通过对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介绍和开幕式上击缶知识的简单介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明确大数的读写的方法。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二千零八。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

(写作:2008)
(2)师:这个数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设计意图]整个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课堂练习。

[将教材第2页例题的其他两个图片内容出示,请学生自主写数]
5、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让学生自主回答,从而总结出数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

[设计意图]到这里,整个教学过程就结束了,通过活动学习,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三)综合练习。

出示课堂练习题,检测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这里我设计了五个小的内容,分别涵盖了组成、读写方法和计数器或珠算的知识,达到进一步巩固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

在学过之后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试着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小结过后有时间再安排个欣赏,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的壮观场面,调动学生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很简单,就只有个课题和两个例题中的万以内数的读、写内容,尽量保持清晰、明了。

《乘法估算》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百、整十的数乘一位数的的口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既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乘法,同时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

教材通过创设带的钱够不够买门票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估算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又很多问题其实都只要估算一下就行了,不需要知道精确的结果,或不可能知道精确的结果。

当然,学生在这方面的体验不多,他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需要用估算,因此遇到计算的问题时一概都用笔算。

所以教师应创设一些需要估算的生活情境让他们有所感受,这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经过长期的体验,才能培养起他们的估算意识。

教学目标
1、体验估算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估算的基本方法,能说明估算方法的简单思路。

2、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体验估算过程,掌握估算方法。

难点:感受估算的方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说教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和讨论法,创设去参观买门票的情境,目的是要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际生活情境引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

说学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奠定基础。

1、口算。

30×8 40×3 70×4
100×6 400×5 500×8
师:先自己认真算一算,再抢答说出结果。

2、根据信息提问题。

①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②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③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做,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达到复习的目的,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引出问题,探索估算方法。

1、例1
师:课件出示:30页主题图:引导学生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

生:交流汇报图中信息。

师:这里不需要算精确值,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生:把293看作与之接近的整百数300 ,300×5=1500(元)
师:因为是估算不是精确值,所以293×5≈1500(元)
2.例2
师:出示教材30页例2,引导学生读题。

生:交流汇报
师:大家思考一下,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生:可以把1052看作1000进行估算。

即1052≈1000
1000×4=4000(元)
生:我是这样想的1052≈1050 1050×4=4200(元)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估算在现实中存在的意义,认识到有时只要估一估就行,不必进行精确的计算。

接着启发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探索估算的方法。

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估算与准确计算的不同,还可使学生感受到估算的快捷。

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三、巩固提高,拓展应用。

1、估算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学生独立估算后,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估算时,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设计意图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同桌交流,相互启发,将估算的
方法从两位数乘一位数迁移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中,从而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

四、总结回顾,延伸课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在学生谈自己收获的同时,教师适时总结归纳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

师: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会用到估算?我们可以观察、收集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写在日记里。

设计意图延伸性的问题将课堂学习的内容扩展到生活中,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五、板书。

估算
例1:把293看作与之接近的整百数300 ,300×5=1500(元)
所以293×5≈1500(元)
例2:(1)可以把1052看作1000进行估算。

即1052≈1000
1000×4=4000(元)
(2)可以把1052看作1050进行估算。

1052≈1050 1050×4=4200(元)
《轴对称》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对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教科书分为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两部分讲述。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是在学生学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内容。

它是前面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中心对称的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定义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和初步的图案设计操作技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

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

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演示法:充分借助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拿出一张彩纸,对折后描出“爱心”图的一半。

谈话:老师把这张彩纸对折一下,沿着这条边剪一个图形,你能猜出老师剪的是什么图形吗?(演示:剪出图形并展开),原来是一个“爱心”图。

我希望同学们每人都有一颗爱心。

(把“爱心”图贴在黑板上)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怎样的?
生:(1)左右两边是一样的;(2)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小结:像这样的图形,两边是对称的。

有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的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同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对称的物体,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课的开头,用剪纸的形式导入,容易吸引同学的注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为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教学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出示教材第40页的
图片课件)
生:我发现蝴蝶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蜻蜓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裤子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这些实物图共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教学对称图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当学生分出对称与不对称的两类图形后,再次引导观察发现。

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图形左右两边的形状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这些图形是对称图形。

(板书:对称图形)
2、说一说、找一找。

师: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请你归归类。

小组讨论: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为什么?小组反馈交流。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各种图形事物中找一找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在找的同时,感悟到对称图形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对称,到处都有对称的事物。


3、教学对称轴。

出示剪纸作品,如下图:
师: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是的。

师:剪纸有对称轴,你能把它画出来吗?说说画对称轴时要注意什么?
向学生提出任务:“你可以剪出一个对称的图形吗?”
①请学生动手剪纸花,在小组内交流剪法。

②让学生试剪课本第40页的图,并让学生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对称?生:我是先把纸对折,然后照着画的线剪,剪好后把对折的纸打开形成对称图形。

师: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设计理念: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
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让学生在折、画、比等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比较、分析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三、巩固新知。

1.判断对称图形。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理解进行判断。

并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2、让学生掌握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认识。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无余数)的笔算除法》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重点是将计算范围从商是一位数扩展到商是两位数。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是一个几次重复表内除法和乘法及20以内减法的计算活动的综合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为继续学习多位数除法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这一内容之前,已经具备了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我认为学生会用竖式计算例3,但是不理解算理,让学生在动手摆小棒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

学习例4有难度,第一次除后有余数学生中可能出现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

因此感受、内化算理,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的数合并起来继续除的道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3)(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实例,通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理解算理,探究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依据问题情境提出除法计算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书写格式。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十位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

(5)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前面已学知识,既是复习也是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动手动脑,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学生先利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再根据口算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二)如果把48枝玫瑰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中,每个花瓶插多少枝?列出算式。

48÷3=
学生结合分小棒的过程探究竖式的写法。

【设计意图:借助口算和操作小棒,同时加上同步的板演,体现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三)总结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获得新知,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新知。

1、竖式计算:84÷4= 84÷7= 56÷4=(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第49页练一练2题(集体订正)
3、36÷3的商是()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我们学会了笔算两位数除法。

生:笔算除法时,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生:如果被除数的哪一位除后有余数,就把余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起来继续除。

【设计意图:既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又能重温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还体现课
堂的延伸,课堂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也是产生问题和思想的源头。


板书设计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48÷2=24 48÷3=16
【设计意图:体现知识性、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第三课时。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乘除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它在本册教材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在充分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

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

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知识,把两个加减法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做了有力的铺垫。

说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解答问题,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简单的三步四则运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依托情境,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

为了让学生获得充分的经历感知,取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本课教学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1)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2)自主探究,全班交流。

(3)多层练习,深化认识。

(4)反思回顾,交流总结。

下面,我将对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全班交流”进行详细的说明。

这一环节是新知的形成过程,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独立尝试。

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获取“一个保温桶65元、一个垃圾桶17元,学校为每个班各配置一套,6个班一共要用多少钱”这个信息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试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此时要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

第二步:全班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当大部分学生做完后,老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肯定学生的做法,并板书出教材中的方法。

交流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先交流分步解答,给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化解题方法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65×6=390(元) 65+17=82(元)
17×6=102(元) 82×6=492(元)
390+102=492(元)
教师接着指出,“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是用一个算式来解答的,非常好,其
他同学能不能把自己的分步计算也改写成一个算式呢”,这样就进入了第二个步骤,鼓励学生将三个算式或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教师提示:只改写算式,不进行计算。

在改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改写情况,并请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做法:
65×6+17×6 (65+17)×6 65+17×6
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并说出它的运算顺序。

特别针对第三个算式问问学生,你的运算顺序和解题思路是否一致,通过说运算顺序,学生会发现自己是想要先算65与17的和,但列出的算式却是先算17与6的乘积,追问学生:怎么做才能先算65与17的和,让学生明白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所以,我们的算式应该在这里加上括号。

在这个环节中把学生的错误算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与反思中,准确把握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一致性。

第三步:让学生自主计算改写后的算式。

学生对第一个综合算式可能会有两种解法:
65×6+17×6
=390+17×6
=390+102
=492(元)
65×6+17×6
=390+102
=492(元)
学生通过观察及比较,发现第二种解决方法更简单,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了解两步乘法运算可以同时进行,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步:拓展练习。

提出“想一想”的问题,如果把问题改为“买6个保温桶比买6个垃圾桶多花多少钱”,该怎样计算?鼓励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让学生说一说列出的算式每一步计算求的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多种方式:
分步解答:
(1)65×6=390(元)(2)65-17=48(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