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的心得(精选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资治通鉴的心得(精选10篇)
读资治通鉴的心得篇1
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资治通鉴》,这是一本著名的历史书。
我最喜欢里面的一个故事——“商鞅变法”,“商鞅变法”里的的商鞅是一个著名的改革家。
那个故事讲的是商鞅不是秦国人,也不姓商,原名公孙鞅。
他从小聪明好学,喜欢研究刑名之学。
他受不了魏国对他的冷落,投奔到了秦国,受到了秦王的重用,当上了左庶长,实施了著名的商鞅变法。
为了让百姓相信他遵守诺言,他在京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承诺谁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谁就能获得10两黄金。
大家都不相信商鞅,商鞅就提高赏金到50两。
于是,有一个壮汉真的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果然奖赏了50两黄金给他。
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京城,大家对商鞅制定出的刑法不敢不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要遵守诺言,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也让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读资治通鉴的心得篇2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题记
我喜欢读历史,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
很多时候我们对现实的问题或者时代的躁动不安一筹莫展,觉得我们走进了现实的死胡同,根本无路可走。
这时候,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历史,接近经典的史书、阅读
经典的史书、品味经典的史书,看看几千年来历史河流里古人们给我们留下的智慧。
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看看千秋万代历史伟人给我们留下的智慧和教训,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提高,探讨我们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总能发人深省,获益良多。
历史的车轮滚滚,亿万生灵在历史的足迹下都显得如此渺小。
但司马光用自我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永恒的著作,永享后人的敬仰和万世的荣光!这就是《资治通鉴》。
我之所以选择读《资治通鉴》,主要是因为《资治通鉴》历史地位是中华礼貌的瑰宝,是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典籍,在顺利完成后,便立即成为史学著作的典范,受到历代学者的共同赞许。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更是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
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
温公亦伟人哉!”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在这部书里,司马光他们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资料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经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比如《资治通鉴》中《三家灭智伯》,晋国智家选取接班人,重才不重德,导致本来实力强大的智家军队被消灭、土地被分割,成员被全部处死,智家从此从历史舞台消失。
这,是给当今那些企业乃至国家的管理者关于品德的重要性,上了深刻的一堂课呢?是否让那些徘徊在如何抉择人生仕途手段的人有了启示呢?
读《资治通鉴》还能够能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也可提高修养增加阅历,也有助于增强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本事。
西汉开国功臣之一,萧何,凭着过人的胸襟气度与深远高明的见解眼光,成就了大事业的例子,让我们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有有才有德,总会有我们的平台!
读《资治通鉴》,我边读边感悟到人的渺小,于是我活学活用。
我们都明白,只要翻开《资治通鉴》,就不难明白本书的思想深刻,论述严密,资料繁富,文字简洁。
但对于我来说,尚未有扎实严密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本事实在有限,很难迅速阅读并且完全领会和掌握它的主旨和精髓。
所以,在品读《资治通鉴》原著的同时,
我还参考了其他一些的关于《资治通鉴》的解析版本书目,原著的原汁原味,结合上研究史书的专家们编写的书目,不仅仅激发了我对阅读这些史书的兴趣,更让我进一步地品味其中的精髓。
今年,20x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社会各界都掀起回顾历史、纪念历史的浪潮,目的很明确——就是努力避免在历史中吸取经验跟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现如今,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关注中国,也越来越多外国学者关注中国文化,关注中国历史,逐渐发现《资治通鉴》等经典史书背后的无限价值及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人,作为大学生,我们更有义务和职责好好利用与参与到学习并运用历史文化精髓的行列中,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我们大学生是文化理解和传播的重要力量之一,如果我们能带头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当下,多学习历史来修身养性,学习治国平天下之道,于个人,解决现实困惑,于国家定能为铸就国家强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画下一笔浓墨重彩。
读资治通鉴的心得篇3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这本书是宋朝的司马光编写的。
简单地说,《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书,它所记载的历史,从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时间跨大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还包括了战国时代、秦朝、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
它是按时间先后记录历史,所以称为编年史。
其中我感觉最有趣的是《孟母三迁》。
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小时候住在墓地旁边,他天天学别人装神弄鬼。
孟母觉得很不好。
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
可是孟子又学小贩们吆喝叫卖。
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孟子也跟着学生们学习知识和礼节。
孟母很高兴,便不再搬迁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得到启示,一个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环境以及理想有着很大的关系,就像《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长大后性格就相差很大。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去对我们身心健康有帮助的地方,例如图书馆、科技馆、运动场等等。
不要去网吧、游戏厅等不良场所。
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资治通鉴》这本书里的故事很好看,并能让我们增长历史知识,建议大家去看这本书。
读资治通鉴的心得篇4
读史明理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而古籍中《资治通鉴》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宋司马光完成这一力作后多少代储君被要求必读《资质通鉴》。
直到今日,这本书还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教会我们信义,智慧,勇敢,执着等道理。
在那里,我就挑我感触最深的一篇说说。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将。
是大汉王朝的骠骑将军,立有赫赫战功,擅长杀敌更是一马当先。
可是
他却不是一个能体会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
每次打仗,专门为他准备的后备物资就有几大车,往往打完战了物资还有余。
可是,普通士兵却可能饥寒交迫。
反观同时期的李广将军,人人都明白他的赫赫战功,匈奴更是对他畏惧有加。
可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李广对下属的爱护和体谅。
就是这种真正融入群众的上级才获得了真正的拥戴和信服。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李广一向无法封侯,可是,在很多人的心里,李广更像一位伟大的将军。
而霍去病则自能成之有勇有谋,得天独厚。
李广的仁义,李光的谋略,李广的胆识,李广的本事造就了这位流芳百世的将军。
我们如果将来成为一名领导,不仅仅要有本事,还要懂得与下属之间相处的艺术。
合作,协助,共赢,相互体谅都是我们有学习的。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供给了一个学习的典型,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读,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读资治通鉴的心得篇5
《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着,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刻。
这本书透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
这是品质,在这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
英雄们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
匈奴汗国最终向中国臣服,并不是全正因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分裂。
而这再一次向历史
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
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也不会悬挂高竿。
然而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
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
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我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我触目。
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
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
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
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读资治通鉴的心得篇6
去年读《资治通鉴》,岳麓书社的版本,主要图个便宜,厚厚四大本,网上买才78元,抱在怀里非常有满足感。
以前读《史记》,花三个月细细啃完,以为已是不小的工程,这次才发现太小CASE了。
《资治通鉴》整整3700多页,我每小时只能够读10页,每天都坚持读的话,也要一年时间。
倒是也不愁,毕竟是好书,古文好处在于精炼,有味道。
政论洋洋洒洒,战争血脉贲张,尤其是讲朝代兴替,让人觉得天道茫茫不可逃。
这套书真正考验了我的耐心,在家坐着、躺着都读倦了,就在书的空白处写点评。
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如果不做点记号,看到后面就会把前面忘了。
偶尔周末,去火车站附近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读通宵,凌晨两点看到晚归的情侣吃汉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亲切感。
在异乡城市的深夜,想千载世事沉浮,越发觉得自己渺小,出门正寒雨潇潇,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
虽然几番痛下决心,《资治通鉴》我也读了80%,而后就在我的床头搁置下来。
从这套书开始,我渐渐养成一个恶习,不自量力地喜欢读大部头的书,
但每本都读不完,买一本新书就把刚读一半的书扔掉,床头的书越堆越高,有《五灯会元》、《元好问全集》、《清代笔记小说》等。
每每让我感慨时间有限的同时,也鄙视自己的恒心。
读书贵在活学活用,我始终没真正领会这点。
办公桌上那本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别新闻,也始终没读完一半。
学以致用成了笑话。
读资治通鉴的心得篇7
这是我第一次读资治通鉴,并没有从周纪一开始读,而是选择从南朝宋纪开始读。
为什么呢?因为我喜欢这段历史时期。
资治通鉴里以南朝为正统,但是所写内容涉及南北朝。
我是北方人,在南朝的都城南京上过四年学,在这期间耳濡目染很多南朝的故事、古迹以及诗词流传,因此对南京很有感情。
也对那个朝代非常向往。
有诗为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读历史的人都会有一个感觉,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尴尬的局面。
这369年,缺乏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大帝国。
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在中国历史里只发生过这么一次。
因此我在读资治通鉴这段历史的时候,主线就是围绕着统一,哪位历史人物做了为统一做贡献的事情,我就很高兴,哪位人物导致了国家进一步分裂,我就痛心疾首。
查阅过谭其骧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发现从晋末遍地开花的割据局面的版图逐渐走向大一统,但是到北魏和刘宋却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这中间两个人物不可忽略,他们是北魏世祖拓跋焘和宋太祖文皇帝刘义隆。
总结拓跋焘的一生,他有三大功绩:向北抗击柔然,九伐大漠,大破柔然;统一北方,破统万,驱逐吐谷浑,灭北燕,灭北凉;两次打败刘义隆的北伐,兵临瓜步,直捣长江。
而刘义隆谥号文皇帝,自然武功要稍逊拓跋焘,因此在我内心我更看好拓跋焘统一中国。
宋文帝刘义隆是南朝刘宋政权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他在位的30年中开创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盛世”局面,其时文学璀璨,社会稳定,民众安居乐业,四境宴然,即史书所谓“元嘉之治”。
但其在位期间的三次北伐之举,历来为后世学者、史家所诟病。
特别是元嘉27年的北伐战争,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后果也是灾难性的,直接导致刘宋王朝元气大伤,瓦解了元嘉初年以来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局面。
读资治通鉴的心得篇8
最近闲来无事,打开书柜,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读过的书—《资治通鉴》,慢慢读来,竟然读出了兴趣。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著作。
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知道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
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
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
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
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可以让人志存高远。
读资治通鉴的心得篇9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豫让,因主公智伯被赵襄子等人杀害,心里气愤不已,便道:我一定要为他报仇,为他而死,我只有尽忠尽义,才有脸对他。
这是他发下的誓言,他也去做了。
在第一次刺杀行动中,他被发现了,但赵襄子因为看豫让是个仁义之人,便放了他;在第二次行动中,他又被发现了,在临死前,他要求刺赵襄子衣服几下,完成心愿后,豫让便拔剑自杀。
豫让的这一举动多么令我震惊,他为了义气,可以牺牲自己,为义这一字添加了光彩,为朋友报仇而放弃生命,重义轻死。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要为朋友尽忠、尽义、尽能,豫让的义气让我感慨万千。
在现在,人们为了金钱和利益,可以放弃一切,重利轻义。
“义”这个字早已消失在许多人的字典里。
那这样看来,豫让的精神,和为义、为忠、为情的做法,不是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吗?
虽然,我们现在不需要那样,做出为朋友之情、之义、之忠牺牲自己的大事,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交往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和朋友相处时,我们要真心相待,不欺骗;在朋友有困难时,我们要义无反顾的伸出援助之手,有难同当;在我们有快乐,记得和朋友分享,要知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这虽然不可说是为大义,但也是小义,也是一种义,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时刻义字当头,多做义事,又何不为君子之行呢?
读资治通鉴的心得篇10
《资治通鉴》问世于北宋年间,是由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
我从小只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不知道,他竟然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司马光前前后后总共花费了19年的时候,完成了这部史书巨著,主要的编纂工作全由他一个人负责,书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的心血结晶。
他为了这部书殚粗竭虑,《资治通鉴》成书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翻开这本书,第一个故事,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
智家想立智瑶为继承人时,智果曾经说过:智瑶有好多优点,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心胸狭隘,不能宽厚待人。
但是智家不听智果的劝告,智果为了躲避灾难,脱离智氏,改姓为“辅”。
果然跟智果说的一样,智瑶狂妄自大,他说:“灾祸只能由我带给别人。
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就罢了,谁敢给我呢?”但是,愚蠢的智瑶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灭掉了整个智氏家族,只有改姓的智果得以幸免。
书中说,一个人多次犯错误,结下的仇怨不会在明处,应该在它表现出来之前就提防,贤明的人处理小事都非常谨慎。
这就是平时老师教我们的“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差不多吧?自己满足已获得的成绩,并且狂妄自大起来,这样的人,怎么才能持续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