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相关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考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一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现象。
是人类生活延续与更新的需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学注重揭示教育的规律,注重探讨教育的价值,重视探讨教育的艺术,总之,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期望和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广泛的人民群众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是指在社会里占主流地位的或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
4、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方案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首先课程方案不仅要反映国家的教育目的而且要体现普通教育在学生培养上的的特点和要求。
其次,它是对课程设置做出规定。
最后,它还要对学年编制做出科学而合理的安排。
6、教学: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
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起着引领的重要作用,它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
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7、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与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法具有目的性,双边性。
在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8、德育:学校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和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以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教育。
简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9、美育:美育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感知、领悟、评析与操作自然、生活与艺术品等对象的各种美的形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掌握与运用有关美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实现情趣的融合、共识和分享,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
简言之,美育即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10、教师:教师强调“有意识”地利用影响改变对方的身心,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11、教师标准: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基本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学习要求:引领与导向,依据与标准,规划和发展。
二、各种题
1、教育与教育学的几个阶段
2、(1)教育学的萌芽: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人物:孔子《论语》、柏拉图《理想国》、《学记》、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出现了体系较完整的教育学
代表人物: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法国卢梭《爱弥尔》、康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代表人物:英国斯宾塞《教育论》、德国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美国杜威创立实用主义教育、杨贤江《新教育大纲》、美国阿普尔,法国布迪厄’批判教育学”。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代表人物:美国布卢姆、美国布鲁纳、苏联赞科夫。
3、《学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杜威时间、代表作及意义
(1)《学记》战国末期,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概括,对古代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做了精辟论述,成为千古名篇,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2)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3)赫尔巴特,1806,《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传统教育:“教师中心论”,现代教育:“儿童中心论”杜威)
(4)杜威,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学,《明日之学校》,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是传统教育思想转向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杜威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验具有重大意义,产生了世界性的深远影响。
4、教育的四种起源说(选择题)
(1)本义教育起源论
(2)本义教育起源论有四种代表性观点: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3)2)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4)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4)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
(2)科学教育起源论:学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群"的共同活动。
(3)民族文化起源论:教育就是起源于民族文化的。
5、人的阶段发展理论
(1)含义:一种是将它看做是人类的发展或进化过程,另一种则是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个体的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过程,狭义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
(2)特点:未完成性,能动性。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稳定性、互
补性。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①遗传是生理前提,制约着人发展的过程,其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②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具有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③个体活动是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活动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
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
(5)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引领的作用。
它促进人的认识的发展,促进人的精神的发展,促进人的能力的发展。
促进人的实践的发展。
学校教育对提高人的现代性有显着的作用。
6、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依据社会发展的规律去培养和造就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而这些教育所造就的人,又会通过改变社会条件,发展和改进教育制度,使人的发展进一步得到提升。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扩宽了道路,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必须是和谐统一的。
7、学校的产生、义务教育包含的阶段
(1)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夏商已有名为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到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等学校的设立。
1、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教育从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从奴隶社会开始),意味着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
2、学校自产生便有了阶级性,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3、封建社会的学校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宗教性
(2)义务教育: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制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
学制类型:双轨学制(西欧)、单轨学制(北美)、分支型学制(苏联)
8、“六三三学制”、美国、俄罗斯、日本学制类型
①六三三学制(即壬戌学制)是北洋政府于1922年颁布,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影响,小学年限为6年,初中与高中分别为三年。
②现代学制:双轨学制.(英法德);单轨学制.自下而上:小学>中学>大学(美);分支型学制(苏联、俄罗斯)
③日本:六三三四制”的学校教育体制
9、课程概念、类型、特点
(1)概念: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
所谓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以学科文化知识为核心,主要包括间接经验,但也包括设计一定的实践。
(2)类型:①根据学科固有的属性,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②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③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④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⑤根据课程呈现形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特点:学科课程的特点:逻辑系统性、简约性;经验课程的特点:主体性、乡土性、综合性、经验性;综合课程:打破时间的界限、减少了课程的门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10、课程标准包括的要素
课程标准一般是由说明(或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等部分组成。
9、九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三、论述题
1、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是国家培养人的总要求,它规定者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居于教育目的的第一个层次。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居于教育目的的第二个层次。
比如说各类中小学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像高等师范类院校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
(3)课程目标。
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
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居于教育目的的第三个层次。
比如小学语文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4)教师的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课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居于第四个层次。
比如在学期初或者是一节课之前,老师预设的学生需要达到的。
我国新课改后,可分为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目的的层次
(5)①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6)②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学校各门课程的目标。
(4)教师的教学目标。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要素、分别的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比如因为人有大脑,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他才可以学习极为复杂的文化科学技术,发展自身智慧,进行发明创造。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比如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月会喊大大”。
这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不能把他培养成一个画家。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是发展的外部条件。
比如狼孩②环境的给定型与主体的选择性
(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个体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个体活动制约
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
比如在同一堂课中,有的孩子在专心听讲,教师的讲授和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构成了他的生活空间,有的孩子心不在焉,想的是其他东西,师生的教学活动对他不起作用,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向他发出警示。
③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发展。
(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教育促进人的认识、精神、能力、实践的发展。
4、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比如在物资匮乏的时候,人们首先要解决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和教育。
如果人们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也就无力从事教育了。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比如在古代社会的农耕劳动者都在生产过程中学习成长,而工业社会的劳动者和专门的人才则必须由学校教育培养。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比如,在14世纪之前,学校教育的自然科学课程,一般只有算术、几何、天文等学科,14——16世纪则增加了地理和力学。
5、小学教师教学的环节
(1)备课。
学期伊始,教师首先必须编制好学期教学进度计划;之后,随着教学的进行,在上课之前,教师要逐课写好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
①钻研教材②了解学生③设计教学(2)上课。
①明确教学目的②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④注重解惑纠错⑤组织好教学活动⑥布置好课外作业。
(3)课后的指导工作。
①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②做好对学生的辅导工作。
6、德育的方法原则途径
(1)德育的方法:①明理教育法(讲理、沟通、报告、讨论、参观)②榜样示范法③情景陶冶法(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④实践锻炼法(练习、委托任务、组织活动)⑤自我修养法⑥制度育德法⑦奖惩法。
(2)德育的原则:
①理论与生活想结合的原则②疏导原则③长善救失原则④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⑤因材施教原则⑥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⑦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3) 德育的途径:①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②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③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④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⑤心理咨询⑥班主任工作⑦校园生活。
7、教师劳动的特点(P392)+例
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主动性、长期性。
8、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更新理论
⑴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阶段:①求生期②强化期③求新期④成熟期
⑵自我更新理论:①非关注阶段②虚拟关注阶段③生存关注阶段④任务关注阶段⑤自我更新关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