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
1.埃及出土的纸草文书表明,公元2世纪时,埃及与印度次大陆的海上贸易较为频繁,往来商人已学会利用北印度洋季风来安排航线。
这()
A.推动了“地圆说”的广泛传播B.源于亚欧陆上贸易通道受阻
C.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D.得益于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
2.南宋时期,中原以茶叶换取青藏高原的良马,形成茶马互市,这与哪条商路有关() A.陆上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
C.草原丝绸之路D.西南丝绸之路
3.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
起初,饮茶的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
进入18世纪后,饮茶风在欧洲逐渐盛行,很多欧洲人尤其是荷兰人、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
这可以用来论证()
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
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D.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
4.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写道:“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关于这首诗所描述的历史背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A.班超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日趋下降
C.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在敦煌分为北线、中线、南线
D.从嘉峪关到玉门关,前往印度和中亚、西亚的路线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
5.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着欧亚之间主要的贸易路线,如大不里士一巴士拉丝绸之路,阿克曼一里沃夫商路,控制了黑海的商品和原料到达伊斯坦布尔的路线,控制了也门和亚丁至印度的贸易,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据此可推知,当时奥斯曼帝国()
A.已成为世界头号强国B.通过商路进行军事扩张
C.维护东西方贸易安全D.阻碍了亚欧间贸易往来
6.张骞通西域后,从汉至隋,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中国乐舞融汇了大量西
域因素。
唐宋以后,中国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
这一变化()
A.说明唐宋与西域交往中断B.反映了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
C.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得益于海上丝路地位的上升
7.唐朝安史之乱发生后,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西走廊,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阿拉伯帝国)亦加强了对中亚地区的攻势。
这在当时()
A.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B.导致朝贡贸易迅速衰落
C.中断了中外经济的联系D.造成了华北地区的战乱
8.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
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
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B.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
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D.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9.中国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与传播,下列史实无法直接体现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是()
A.云冈石窟B.唐招提寺C.午茶便装D.清代更钟10.亚历山大东征之前,东西方文明因交通不便而交流较少。
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甚至是印度,都建立了直接、长久的联系,并开始进行商品交易和贸易往来。
由此可见,亚历山大东征()
A.致使世界文明的独特性丧失B.拓展了东西方交流的渠道
C.以传播希腊文化为主要使命D.使丝绸之路逐渐恢复畅通
11.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的共同原因是
A.中国疆域拓展B.经济重心南移
C.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D.政府的支持与管理
12.《烟标收藏入门》记载:“1889年,美国人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
国最早的烟标……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
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
”对此我们不能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是
A.反映出近代中国接受了一些西式生活习俗 B.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更加注重健康环保
C.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 D.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生活开始趋于法律化
13.“中山装没有采用开放式的敞领,而是采用关合式的立领,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到了服装领型的选择。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山装的这种设计
A.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B.带有反专制的意义
C.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D.具有中西合璧风格
14.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4年的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
公元555年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在中国传播景教的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到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
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是()
A.古欧洲内需B.中国的强盛C.中间商牟利D.张骞通西域1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图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A.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以初步形成
B.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使亚非拉地区的小农经济迅速解体
C.两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交通通讯工具方便了世界联系
D.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贸易的扩展
16.16世纪,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西欧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
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A.导致商业资产阶级地位逐渐上升B.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促成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D.引发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
在汉代,非洲已在中国与罗马的贸易中发挥中转站的作用。
唐代中国同北非、东非等地已实现直接通航。
宋代,每年自非洲进口的商品数额大大超过前代体量。
元朝中非人民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
明代郑和船队四次抵达东非海岸,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高峰,双方频繁互访,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还恢复了三省市舶司,以便非洲诸国使节来华时“与中国贸易”。
——摘编自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材料二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
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以及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
经过长期的友好交往,中国越来越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认可与支持。
——摘编自宋微《中国对非援助70年-理念与实践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非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中期中国支持非洲国家的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中非交往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在唐代输入西方的物品中,仅丝绸种类就多达百种,还有大量难以统计的物产和技术,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漆器、瓷器、铁器、金银器皿、钱币、炼丹术等
当是其中的荤荤大者。
法国学者阿里。
玛扎海里在其专著《丝绸之路:中国一波斯文化交流史》中,专门对谷子、高粱、樟脑、肉桂、姜黄、生姜、水稻、麝香、大黄等九种物种的西传及其作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论述。
沿途的欧亚各国也同样回报中国以各种动植物、物品和技术,传入中国的主要动物有马、牛、驼、狮子等;主要植物有石榴、葡萄、苜蓿、波棱、胡麻、胡椒、胡黄连、胡荽、小茴香、青黛(靛花)、郁金香、天竺桂、无花果、指甲花、木奈祗(水仙)、阿勃参等,还有多种药材、香料和染料等;物品主要有玻璃器、琉璃、玉石、珍珠、珊瑚、金刚石、石蜜、砂糖、毡布、葡萄酒等。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一开始就带有“怀柔远人,弘扬国威“”的鲜明政治色彩。
在进行朝贡贸易时“倍偿其值”,在边境互市中强调“惠远人而贸易'',这种良好的商业信誉使得西方诸国争相与中国通商,同时各方均从贸易中获得益处。
在丝路畅通的大多数时候,呈现的是“商胡贩客,填委于旗亭”,异域传使者“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忙景象
——摘编自雍际春《论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
(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论述须史论结合。
)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埃及出土的纸草文书表明,公元2世纪时,埃及与印度次大陆的海上贸易较为频繁,往来商人已学会利用北印度洋季风来安排航线。
”可知公元2世纪时,埃及与印度次大陆已经存在贸易往来,并通过地理知识研究航线,这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发展海上贸易,C
项正确;地圆学说,最早提出于古希腊时代,在文艺复兴前后真正得到证实,排除A项;印度次大陆上海洋贸易的发展与亚欧陆上贸易通道受阻无关,且此时欧亚大陆路上通道畅通,排除B项;印度洋沿岸的水手早已发现了季风的规律并借助季风从事海上贸易,并非得益于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排除D项。
故选C项。
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唐宋开始,中原以茶叶换取青藏高原的良马,形成茶马互市,沿着西南丝绸之路展开,D项正确;陆上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途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排除B项;草原丝绸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排除C项。
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原产于中国的茶叶在欧洲逐渐盛行,主要是因为东西方商品贸易的影响,促进了文化传播,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等级秩序,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未体现文化融合,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项。
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描述的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唐朝时,陆上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在敦煌分为北线、中线、南线,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
被称为“凿空”,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此举并非班超所为,排除A项;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日趋下降,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是张籍这首诗所描述的历史时期,排除B 项;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排除D项。
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着欧亚之间主要的贸易路线,......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可知,亚欧洲际贸易被征收重税,提高了交易成本,进而使亚欧贸易往来受阻,D项正确;16世纪,世界强国还有葡萄牙、西班牙、中国等,奥斯曼帝国是否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商路与军事扩张的联系,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而非维护中西方贸易安全,排除C项。
故选D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流。
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海上丝绸之路”日益活跃,便利了中国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的交流,D项正确;唐宋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中原地区与西域交往受到影响,但并未中断,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唐宋时期中国对外交流情况的变化,不涉及“东亚文化圈形成”的过程,排除B项;中国与日本、朝鲜的交流属于东亚地区国家间的交流,而非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C项。
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驻守西北地区的军队内调,周边政权趁机扩张,唐朝对河西走廊、阿尔泰山一带、中亚等地的控制丧失或减弱,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A项正确;安史之乱前,河西走廊等地属于唐朝的领土,与这些地区的贸易不属于朝贡贸易,通过丝绸之路开展的贸易也以民间贸易为主,因此安史之乱“导致朝贡贸易迅速衰落”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的畅通虽然受到了影响,但中外
经济联系并未断绝,排除C项;华北地区的战乱是安史之乱造成的,而非由于西北边境军队内调,排除D项。
故选A项。
8.D
【详解】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可知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丝绸之路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排除A 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丝绸之路体现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
故选D项。
9.C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与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早期,法国时装设计大师保罗波烈以日本和服的样式为灵感,在丝绸面料上饰以刺绣,用大而低垂的和服袖替代传统西方的窄筒袖,从而设计出一种引领潮流的午茶便装,C项正确;云冈石窟、唐提招寺和清代更钟都是中外交流交融的体现,排除ABD项。
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并开始进行商品交易和贸易往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亚历山大东征加强了东西方的交流,B项正确;致使世界文明的独特性丧失说法错误,排除A项;以传播希腊文化为主要使命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亚历山大东征时丝绸之路尚未开通,排除D项。
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的共同原因是由于古代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实现丝路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中国疆域的大小与丝路的繁荣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宋朝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但丝绸之路从汉代就开始了,故B项错误;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丝绸之路从汉代就开始并不断繁荣无关,故排除C项。
12.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从“1889年,美国人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可得出A项正确,排除;从“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可得出B项正确,排除;从“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可得出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故C项排除;加入WTO是在2001年,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为D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入WTO
13.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在考查物质生活的变迁。
中山装的这种设计并没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而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不能选A。
摆脱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不能选C。
带有反专制的意义只能体现其中一个方面的设计,不能选B。
保留了中国的传统的风格,但同时又借鉴的西式军装,属于典型的既有西又有中的“中西合璧”风格,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山装14.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中“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 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 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 ,这些都说明丝绸在古罗马有市场。
由此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工业经济·“丝绸之路”
15.A
【详解】由表中数据可知1860年和1880年两个时段世界贸易额增长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展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了世界贸易额的增长,A正确;B与材料无关;表中数据没有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C不正确;D新航路开辟早于题干时间信息。
点睛:本题考查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原因有所掌握和了解。
16.C
【详解】材料介绍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后,商业组织在欧洲出现并且范围很广形式很多。
这就可以看做是新航路开辟的一种影响,这使得欧洲的重商主义进一步确立,而且出现了新的商业经济形式,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 选项材料没有反映资产阶级的地位问题;B选项说法没有问题,但是范围过大,材料只体现在商业领域;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的问题,只体现了经营上的问题。
17.(1)特点:往来历史悠久且一直延续不绝;经济往来为主(后来也有政治和外交交往);和平往来;由间接联系到直接交往。
(2)原因:历史上,中非关系优势深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两极格局的影响。
(3)认识:建立中非命运共同体,促进中非平等互利地发展是中非交往的根本,也是中非关系的崇高目标;延续中非友好交往的传统,发挥好历史的作用;探索更多方面的平等互利的交往途径,增强亚非国家之间的深层次交往等。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
”可知,往来历史悠久且一直延续不绝;根据材料一“在汉代,非洲已在中国与罗马的贸易中发挥中转站的作用。
唐代中国同北非、东非等地已实现直接通航。
宋代,每年自非洲进口的商品数额大大超过前代体量。
元朝中非人民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
”可知,经济往来为主(后来也有政治和外交交往)根据材料一“明代郑和船队四次抵达东非海岸,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高峰,双方频繁互访,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可知,和平往来、由间接联系到直接交往。
(2)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
……以便非洲诸国使节来华时‘与中国贸易’。
”可知,历史上,中非关系优势深厚的基础;
根据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
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以及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
”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受到两极格局的影响。
(3)本题为开放性问题,但是学生要最终要有本质方面的认识,即建立中非命运共同体,促进中非平等互利地发展是中非交往的根本,也是中非关系的崇高目标。
其余常规的认识,如:延续中非友好交往的传统,发挥好历史的作用;探索更多方面的平等互利的交往途径,增强亚非国家之间的深层次交往等。
18.示例
论题:丝绸之路——贸易与文明交流的通道。
论述: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从西方带来了珍稀动物、植物、皮革制品、药材、香料、珠宝,然后从中国进口丝绸、茶叶、瓷器及其他商品,这些商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丝绸之路的兴盛推动了中国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大发明、丝织工艺、漆器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东西方之间的这种双向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将彼此和整个世界连接起来,因此,这条连接古代世界的大通道真正发挥了沟通世界和作为中西商贸往来通道的重要作用,折射和见证着中国与欧亚历史发展的轨迹。
【详解】从三段材料的中心句“唐代输入西方的物品中,仅丝绸种类就多达百种,还有大量难以统计的物产和技术”、“沿途的欧亚各国也同样回报中国以各种动植物、物品和技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一开始就带有“怀柔远人,弘扬国威”的鲜明政治色彩”,可以大致归纳为所讲的主题是:丝绸之路成为贸易与文明交流的通道。
根据第一段材料内容,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从西方带来了珍稀动物,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及其他商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同时,根据第二段材料和中国古代
四大发明西传的历程可知四大发明、丝织工艺、漆器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
然后,进一步升华,东西方之间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折射和见证着中国与欧亚历史发展的轨迹。
论述中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