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
甲骨学研究120年,这些重大成果你必须了解
甲骨学走过的120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草创到辉煌、从史学研究到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发展历程。
甲骨学在前进中曲折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如何?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宇信研究员。
189 9年—1928年: 甲骨学的草创时期 王宇信介绍,从 1899年至1928年,是甲骨学的草创时期。
189 9年,王懿荣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甲骨文,引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潮,而私人挖掘或盗掘的甲骨也日渐增多。
这一时期基本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产生了许多奠基性的成果。
如罗振玉搜集了很多甲骨,并且考证出甲骨的出土地是殷墟。
王国维则以甲骨拼合方法研究商史,将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推向高峰。
1928年—1949年: 甲骨学的形成时期草创时期的甲骨出土以后,被外国人收购了很多。
为了保护甲骨不再外流,而且如果能确定殷墟为商代晚期都城这一考古标准,那么往前推夏代和原始社会,往后推周代和汉代都会比较容易,因此,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决定发掘殷墟。
王宇信介绍:“1928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派董作宾调查安阳殷墟是否存有甲骨,结果发现确有遗存,于是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挖掘,出土了很多甲骨。
这就开启了甲骨学的第二阶段,即形成时期。
”中国人自己发掘了殷墟,也培养了大量的考古专家。
1949年前后的甲骨文学者几乎都在殷墟工作过。
这一时期的甲骨学成就突出:首先,董作宾带领殷墟考古发掘出了很多甲骨,根据地下出土的甲骨进行分期断代,总结出了五期分法。
其次,郭沫若等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商代历史,开辟了甲骨学新纪元。
再次,胡厚宣撰写了《甲骨文商史论丛》,董作宾研究出《殷历谱》,把甲骨学研究推到一个全新阶段。
“当时主要是抗战时期,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延续了中国文脉,并且达到了很高水平。
”王宇信说。
1949年—1978年: 甲骨学的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科院就设立了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甲骨。
当时有人说,甲骨文的辉煌是在前50年,并不看好大陆的甲骨学。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和贡献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和贡献[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郭沫若同志对甲骨学方面的贡献,介绍了郭沫若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结合甲骨文资料,研究甲骨学史。
文中对郭沫若同志在甲骨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作了阐述。
[关键词]郭沫若甲骨学研究巨大贡献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期用于记录占卜活动内容的古代文字,它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比较完整、时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的鼻祖和前身。
郭沫若同志在对甲骨学的研究方面贡献是非常之大,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古代史,创造性地把古文学和古代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他做学问敢于大胆创新,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都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仅在古史分期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即在甲骨金文的考释方面也有自己的成就。
郭沫若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旷世奇才,他对甲骨文考释,为人类文化研究打开了一条通道。
首先开创了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下,运用甲骨文资料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风气。
从1929年——1937年,郭沫若在短短八年中,编写了六七种甲骨文论著,他把甲骨文研究与古代社会的研究结合起来。
从甲骨文中寻找古代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的影子,是甲骨学研究领域得到拓展,是甲骨学的质的飞跃,这是郭沫若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
郭沫若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从事甲骨文研究的第一人。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面既广、又有深度,议论所及、往往发前人所未发。
郭沫若研究甲骨,非常注意搜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并考证出不少甲骨文新字,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商代社会历史文化的新见解,为甲骨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沫若在甲骨学史研究中,著书十分宏富,现就其中关于甲骨学的重要论著及其学术所值简述如下。
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里收有《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篇,分为两章。
第一章根据甲骨文字,结合出土器物,研究商代的经济基础,像渔猎、牲畜、农业、工艺、贸易等等。
_甲骨学一百年_评介郭沫若在甲骨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_谢济
”
“
为我 国甲 骨学 研究 队 伍 的 团 结 和 发 展 做 经 常 与 老 一 辈 学 者 就不 同 看 法互 相 切磋 他 从 他 不 忘 朋友 关 心 老 一 辈学 者 的生 活 和 研 究
, , 。 ”
,
郭 沫若 对初 学 甲骨 的 青 年人 谆谆 教 诲
。 ”
, ,
是 他们 循循 善诱 的 良师
、
支 持 和 巨大 影 响
”
,
得以
。
“
畅通无 阻
”
地 搜 集到 所 需要 的
、
大量的
、
有价值的材
料
价
。
º文 字考 释取 得 了 巨 大 成就
,
作 者 多处 引用 了著 名古 文字 学家 对郭 老 文 字考 释 的 高度 评
,
如于 省吾 先生 说
因 此多 有 创 获
:
“Hale Waihona Puke 。 ”:缚
,
: 陈 梦家 先 生 说 不 落案 臼 不 受束 郭 沫若 通 核 遍参 时有创 见 : 王 宇信 先生 说 游 刃 有 余 屡 创 新说 不 少 地方 超 过 了前 人 本书
» 对 甲骨 文 的固 有 规律 作 了许 多 发 凡 启例 的工 作 微 知 著 的商 代 卜 法 复原
发 前人 之所 未发
, ,
。
“
诸如 他 创 造 性 的 分 期 断代 探 索 见
,
创 通 间 奥 的 甲 骨文 例 研究
,
,
甲 骨文 系 统 缀合 和校 对重 片等 等
,
不仅
,
取 得 了 突破性 的 成 就
“ “
。 ”
“
郭沫若和中国文学:中国近代作家和文化学者的重要贡献
章第 一
章
节 标 题
作生郭
第 二
平沫 章
与若
创的
郭沫若的生平经历
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 1913年赴日本留学 1921年与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 1930年参加左翼文艺运动,并创作大量进步戏剧和小说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历程
早期创作:浪漫主义诗歌,如《女神》等 历史剧创作:如《屈原》等 散文创作:如《银杏》等 翻译及外国文学研究:如《浮士德》等
郭沫若在文化思 想上的探索与追 求,对中国文化 传承和思想解放 起到了积极的推 动作用。
郭沫若在艺术领 域的研究与实践, 对中国艺术创新 和传统文化的传 承产生了重要影 响。
郭沫若在学术研 究上的成果与贡 献,对中国学术 研究的发展和学 术水平的提高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
与国郭Biblioteka 第 六评际沫 章添加标题
郭沫若与卡夫卡的比较:两者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卡夫卡的作品多关注个体心理 和存在意义,而郭沫若则更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政治意义。
郭沫若在国际文学史上的 地位与贡献
郭沫若作品被 译成多种语言,
影响广泛
郭沫若被认为 是中国现代文 学的奠基人之
一
郭沫若的诗歌、 戏剧、散文等 作品具有独特
郭沫若对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认为其中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习俗,需要加以改进和剔除。
郭沫若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与创新
郭沫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 思
郭沫若对现代文学形式的探索 与革新
郭沫若在诗歌、戏剧、散文等 方面的文化创新
郭沫若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 与影响
郭沫若对中国文化发展的 影响
郭沫若在文学创 作上的创新与贡 献,对中国现代 文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
浅谈对甲骨文作出贡献的几个人
浅谈对甲骨文做出贡献的几个人一、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1、郭沫若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
四川乐山县人。
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罗振玉所著《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
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
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
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
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
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
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
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
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董作宾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
河南南阳人。
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
董作宾被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
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
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
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
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
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
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通过史前骨器玉器的雕刻论证甲骨契刻前的状态――对郭沫若先生一个结论的推敲与求证
通过史前骨器玉器的雕刻,论证甲骨契刻前的状态――对郭沫若先生一个结论的推敲与求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殷商时期中叶,殷人在前人青铜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令后世叹为观止的青铜文化;同时,亦是在前人创造的符号、文字、绘画等文化基础上,经过总结、发展后又创造出一个彪炳千秋的文化――甲骨文,开创了中国以文字载史的先河。
甲骨文作为华夏民族初期完善的文字系统(从字的结构看,传统的所谓“六书”构字法则已经具备了),因其承载了大量的殷商社会的生活、文化、宗教等历史信息和汉字起源的诸多秘密,面世之初就受到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同时,其契刻流传的载体――有字的甲骨(甲骨文)已被誉为中国的国宝,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和研究机构大量收藏和研究。
甲骨文发现百余年来,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下,已蔚然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且已呈显学之势。
但是,由于没有发现如何契刻甲骨文的记载,因此,有关甲骨文契刻时的状态,困扰了甲骨学界数十年之久。
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直至1972年,郭沫若先生通过对甲骨文的大量研究后,在其《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一文中,对甲骨文的契刻状态作了如下论断:“甲骨文字是用铜刀或石刀刻在相当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东西。
文字刻得很规整而美观,字大者径逾半寸,字小者如芝麻。
甲骨是很坚硬的东西,铜刀或石刀也并不是十分犀利的工具,为什么能刻出那样精巧的文字?许多年来,人们都怀抱着这个问题而没有得到解决。
最近我联想到象牙工艺的工序,因而悟到甲骨在契刻文字或其他削治手续之前,必然是经过酸性溶液的泡制,使之软化的。
这样便使几十年的怀疑涣然冰释了。
”《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一文,首先发表在《考古》1972年第3期,继而转载在《考古学报》1972年地1期。
同年9月,人民出版社在重新改编郭老著作《奴隶制时代》时,经郭老校阅和订正,删去原书中八篇论文后,又增加了八篇有关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和分期问题的论文;其中就有《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一文,足见郭老对此文的重视。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和贡献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和贡献作者:杨华来源:《商情》2009年第12期[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郭沫若同志对甲骨学方面的贡献,介绍了郭沫若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结合甲骨文资料,研究甲骨学史。
文中对郭沫若同志在甲骨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作了阐述。
[关键词]郭沫若甲骨学研究巨大贡献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期用于记录占卜活动内容的古代文字,它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比较完整、时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的鼻祖和前身。
郭沫若同志在对甲骨学的研究方面贡献是非常之大,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古代史,创造性地把古文学和古代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他做学问敢于大胆创新,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都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仅在古史分期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即在甲骨金文的考释方面也有自己的成就。
郭沫若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旷世奇才,他对甲骨文考释,为人类文化研究打开了一条通道。
首先开创了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下,运用甲骨文资料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风气。
从1929年——1937年,郭沫若在短短八年中,编写了六七种甲骨文论著,他把甲骨文研究与古代社会的研究结合起来。
从甲骨文中寻找古代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的影子,是甲骨学研究领域得到拓展,是甲骨学的质的飞跃,这是郭沫若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
郭沫若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从事甲骨文研究的第一人。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面既广、又有深度,议论所及、往往发前人所未发。
郭沫若研究甲骨,非常注意搜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并考证出不少甲骨文新字,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商代社会历史文化的新见解,为甲骨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沫若在甲骨学史研究中,著书十分宏富,现就其中关于甲骨学的重要论著及其学术所值简述如下。
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里收有《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篇,分为两章。
第一章根据甲骨文字,结合出土器物,研究商代的经济基础,像渔猎、牲畜、农业、工艺、贸易等等。
文物学概论#精选.
《文物学概论》试卷A卷一、填空:(每小题3分,共18分)1、甲骨文发现于()年;2、郭沫若在青铜器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是();3、1975年首次在()发现秦代竹简;4、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流派是();5、《金石萃编》的作者是();6、人类最早使用的货币是()。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牍2、古器物学3、封泥4、墓志三、简答:(每小题12分,共24分)1、两宋时期古代文物学兴盛的原因是什么?2、20世纪初中国境内的三大文物发现。
四、论述:(每小题17分,共34分)1、为什么要建立文物学?2、举例说明学习文物学需要具备哪些相关学科的知识?-------------------------------------------------------------------------------- 《文物学概论》试卷A标准答案一、填空:(每小题3分,共18分)1、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2、郭沫若在青铜器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是(《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3、1975年首次在(湖北云梦)发现秦代竹简;4、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流派是(宫廷绘画、文人绘画、民间绘画);5、《金石萃编》的作者是(王昶);6、人类最早使用的货币是(贝币)。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牍:是竹简和木牍的合称。
纸张发明以前,古人把文字书写在简牍上,简牍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书籍。
目前所见简牍最早是战国时期的,以汉代为多,晋代还有部分。
2、古器物学:古器物学系罗振玉提出,它的内涵比金石学广泛,表明民国时期人们对文物认识水平有了提高,但仍不如文物学的称谓更科学。
3、封泥:古代公文、书信往来均用简牍,为防泄漏内容,就在捆绑简牍的绳结上按上一块泥巴,然后再其上盖印,这留有印痕的泥巴就叫封泥,因所盖章多为官印,所以对古代印章尤其是官职的研究颇有意义。
4、墓志:石刻的一种,东汉兴起,至魏曹禁碑之后,墓志遂盛行,尤以唐代为甚。
会当凌绝顶_重读郭老的_卜辞通纂_
读
使一代又一代的甲骨学者受益匪浅, 所收各片丰富而重要的内容也成为甲骨学者研究时须臾不离左右的必备参
考。 《卜辞通纂》历年长新,在国内外几经翻印和再版,成为甲骨学史上蜚声海内外的名著。
郭老的《卜辞通纂》虽然在考释文字时着墨不多,但他的创见却充满字里行间。 如他发现“殷人于甲日卜祭某甲
合祭某甲时,此二甲必相次。 所祭者在后,所合祭者在前”、“戋甲必为河亶甲”。 因而他“于殷之世系除仲壬、廩辛而
系、称谓、贞人等第一标准和书体等主要标准方面, 帝名则盘庚也。輥輷訛”
与董作宾殊途而同归,他为甲骨学断代研究作出的
又如该书对第五二五片甲骨中出现的 “贞
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訛輳輥。利用贞人断代,也开启了以 后饶宗颐先生贞人学说的先河。
第四,对商代社会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分析
卜自咸 ”的考释,他先印证了这里的“咸”即巫 咸,这就使得商代著名的神话传说得到了史料证 实。然后又从宗教仪式角度上指出:“小之一证”③。
氏约千片、中岛豪山氏二百片、田中子祥氏四百余
他在研读甲骨史料时发现:“卜辞纪卜,几每
片,已在二千片以上。十一月初旬,携子祥次子震二 卜均系以日辰,殷周彝铭之铭文亦多有日辰之记
君赴京都,后见京大考古学教室所藏四五十片、内 录,故此等干支表实为解读古代文字之关键”④。郭
生为此评价说:“在董作宾《断代例》发表以前,郭 象字,或增 者乃从口象声之字,盖 字之别构也。
沫若已基本上将这批甲骨分在不同的王世,可见其 象与阳同部,则象甲若 甲,即阳甲矣。证以此片甲
目光之犀利。虽然郭沫若没有把他的分期断代创造 在南庚之次,小辛之上,考之《史记》,南庚与小辛
性的探索系统化,但他在断代分期时所依据的世 之间为阳甲、盘庚。此甲正自阳甲、小辛之上所缺一
浅谈郭沫若
浅谈郭沫若——从学术与人格两方面,自我与外因两个维度听完朱教授的讲座,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文学院的学生不能只看自己喜欢的作家——因为这是我们的职能所系”,我对郭沫若的了解仅仅局限于中学时代读过的《女神》,因为不喜欢他的某些行为,也就拒绝进一步去了解他,这也是没有尽我们的职能的表现吧。
郭沫若的成就确实很多,涉及各个方面,在每个方面都是顶级的无法逾越的学者,他是一个球型发展的人才。
他创作《女神》引领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将日本的自我小说与中国人的经验相结合,“精赤裸裸地表现内心的苦闷”,在这一点上,他几乎与郁达夫同步,除此之外,他对古代社会系统的研究,对甲骨文商代社会的研究也是现代学者无法逾越的高峰。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
关于《女神》,在此之前,我不知道它的魅力在哪里。
朱教授说:“没有资格去批评前面尝试的人。
”诚然,在那个年代,他打破了白话诗的创作体系,写出了五四时期汪洋恣肆、高亢激昂的时代精神。
在现代人的眼中,那些诗的魅力远远及不上现在的诗,但在那时——新诗刚刚萌芽,在艰难探索的时代,它们是伟大的开山之作。
即使如此,郭沫若的人格缺陷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有种种的不得以,他也是无法逃脱责难的。
就从他三次的婚姻,他对安娜及其儿女的离弃,在国共两党之间的摇摆不定,以及前后诗风的改变,就可以看出他对感情对职责极度地不负责任。
从郭沫若自身的转变这一点上来看,他先后经历了自我否定、自我改变、自我放弃、明哲保身四个阶段。
“低阶层的人是追随冲动的,高阶层的人则是克制冲动的”,从这一点上来看,郭沫若当时身处高位,是国家领导人身边的重要人物,所以即使他内心不愿意,也不得不作出违心的事来。
在那种情况下,或许他的本格是有创造性有激情的天才,他的位格也不允许他再按他自己的本格行事。
比如郭沫若的诗风变得温顺媚俗、诗性全无,诗体也发生重大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明哲保身必须歌功颂德,阿谀奉承,郭沫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知道自己现在所写的根本是在糟蹋自己的才能,他内心对这种状况也该稍稍感到一丝痛苦的。
试论郭沫若海外十年甲骨文献整理研究的特点
试论郭沫若海外十年甲骨文献整理研究的特点作者:罗业恺来源:《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摘要:为了对郭沫若海外十年甲骨文献整理研究特点进行梳理,和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比较研究,认为郭沫若海外十年的甲骨文献整理研究在研究目的、指导思想、研究重点、成就等方面呈现出和其他研究者不同的研究特点。
关键词:郭沫若;海外十年;甲骨文献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5383(2018)01-0085-04海外十年是郭沫若学术研究收获最大的十年,其中又以甲骨文方面的研究最令人称道。
而甲骨文的研究离不开对甲骨文献的整理。
郭沫若在对甲骨文研究中开展了大量甲骨文献整理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与之前和同时期其他研究者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和“甲骨四堂”中的其他三位——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相较的不同研究特点。
1 整理、研究的目的和指导思想研究者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对甲骨文献开展了整理研究,不同的目的导致指导思想也各不相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序说》中,郭沫若曾批评早期甲骨文研究者:“中国学者,特别是研究古文字一流的人物,素少科学的教养,所以对此绝好的史料,只是零碎地发挥出好事家的趣味,而不能有有系统的科学的把握”,推崇罗振玉、王国维是甲骨文献研究的“二大宗师”[1]195。
罗振玉对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是从收集古物开始,目的在于“考古”,他曾在《集蓼编》中自评《殷虚书契》:“平生著书百余种,总二百数十卷,要以此书最有裨于考古。
”[2]42为了进行旧式考古而整理研究甲骨文献,自然无法得到先进理论的指导和支持。
王国维“研究学问的方法是近代式的,思想感情是封建式的”[1]8,他对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也同样囿于传统小学、史学的范围,这也正是罗、王二人作为旧时代研究者的无法跳出的时代局限。
董作宾对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是其亲身参与发掘的必然,从董氏的研究过程来看,他对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是为了研究殷代的古史,1934—1943年历时十年所完成的《殷历谱》是其结合甲骨文献对殷代历法的研究成果。
郭沫若正面事例:潜心研究甲骨文
郭沫若不仅在诗歌方面有巨大成就,他在甲骨文上的研究也丝毫不少,他与王国维、董作宾、罗振玉并称甲骨四堂。
1927年大革命失败,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郭沫若大胆地指名道姓批判蒋介石。
为了躲避蒋介石的缉捕,郭沫若再次东渡日本。
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监视使他失去了自由。
在无奈的情况下,他开始潜心研究甲骨文。
由于没钱买书,他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到书店去看书。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才被容许在一两个月内读完东洋文库中所藏的一切甲骨文著作。
在此期间,他把关于中国考古学上发现甲骨文的记载全都翻阅了一遍,同时还访遍了日本几乎所有的收藏者。
郭沫若夜以继日地工作,废寝忘食。
即使发着高烧,他仍然不肯放下手中的毛笔。
就这样,他仅用了两年左右时间,便完成了《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这是他研究甲骨文、金文的第一批成果。
郭沫若对甲骨文的贡献简短概括
郭沫若对甲骨文的贡献简短概括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化学家和诗人,他在甲骨文研究上有着重要贡献。
郭沫若是第一位系统研究甲骨文的专家,他通过对甲骨文的深入研究和解读,揭示了这些古老字体的象形、指事和会意特点。
他还通过对甲骨文的文字解析,成功地辨析出许多甲骨文中的人名、地名和祭祀领域的相关信息,填补了古代文字研究的空白。
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为后世甲骨文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促进了甲骨文的传承和发展。
甲骨文的来历 甲骨文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
甲骨文的来历甲骨文又是怎么被发现的!本文导读:中国是一个崇拜文字的国度。
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在神话谱系中常与女娲炼石补天、盘古开天辟地比肩并论。
相对于远古传说而言,甲骨文的发现就像是一个近世神话,在关心这个故事的人之间纸笔相传。
2014年是甲骨文发现115周年,山东烟台的王懿荣纪念馆新馆于8月11日举行落成仪式并对外开放,再度把作为甲骨文最早发现者的王懿荣引向前台。
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重温甲骨文的发现之旅,有助于我们再塑对古老汉字的敬畏之心和崇敬之情。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秋,还差几个月新世纪就要来临了。
在地下沉睡了3000多年的甲骨文,在这一刻突然醒来,送给新世纪一个惊喜。
这一天,一位姓范的估客(流动商贩旧称)带了一些龟甲远道而来,按照约定找到了时任国子监祭酒王懿荣。
年过半百的王懿荣此时已执掌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多年,是一位名闻朝野的饱学之士,具有很深的金石学造诣。
《清史稿》里特别提到:“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
”在当时的收藏界,王懿荣享有“得公一言,引为定论”的声望和影响力。
由于刻在龟甲上的痕迹与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多有相通之处,深通金石文字、有着丰厚知识储备的王懿荣,很快就认出了龟甲上的刻痕是比金文更加古老的一种文字,因而“见之狂喜”,开始重金收购。
人们后来将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文字统称为甲骨文。
年代古远的甲骨文因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和中国书法艺术之先河。
郭沫若认为,要达到这样的技巧,是需要长期的艰苦练习的,故甲骨文中有不少的练字骨,刻写者用干支文字在上面练习,留下了不少的干支表。
研究表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系统文字,多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载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
它和古埃及的纸草文字、古巴比伦的泥版文字以及古印度文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字,又与汉晋木简、敦煌文书、内阁大库书籍档案合称中国近代学术四大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改写了世界文明史的记录,把中国信史提早了1000多年,并由此引起对商都殷墟的发掘,促成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使得20世纪中国的学术轨迹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从传统金石学走向科学考古学--郭沫若甲骨文、青铜器研究中考古学方法的应用
从传统金石学走向科学考古学--郭沫若甲骨文、青铜器研究中考古学方法的应用徐明波【摘要】郭沫若在甲骨文、青铜器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与他有科学的研究方法——考古学的方法密切相关。
在甲骨文研究中郭沫若提出要重视地层、伴出器物的研究,对甲骨文断代有着重要启发作用。
郭沫若还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对甲骨文进行研究,按字体风格不同将甲骨卜辞分为不同的王世。
同时还采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青铜器进行系统的整理,从青铜器的形制、纹饰等方面出发作了开创性的研究。
其所创“标准器断代法”在青铜器研究中建立了殷周青铜器研究的新体系,开创了新局面。
【期刊名称】《郭沫若学刊》【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甲骨文;青铜器;考古学【作者】徐明波【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旅游管理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21郭沫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在甲骨文、青铜器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在认识和研究郭沫若甲骨文、金文考释和商周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对他自觉运用考古学方法在甲骨文自身规律的发现和研究方面、青铜器断代研究方面所作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却很少有人述及或不甚了了,这无疑对全面认识郭沫若先生的学术成就是不全面的。
19世纪末以来西学东渐,在西方各种观念进入中国以后,中国传统的金石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代科学的考古学在中国建立起来。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首次派董作宾先生前往安阳,开始对殷墟发掘。
殷墟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建立的标志。
而此时的郭沫若先生在日本也开始了甲骨文、青铜器的研究。
在研读甲骨文、金文的同时,郭沫若先生翻译了德国学者米海里司(A.Michaelis)的《美术考古一世纪》。
在1946年12月16日所写的“译者前言”中郭沫若谈到,该书“最要紧的是它对于历史研究的方法,真是勤勤恳恳地说得非常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摘要:郭沫若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编写了多种甲骨文论著,不仅开创了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下,运用甲骨文资料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风气,而且把甲骨文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郭沫若;甲骨文;商史研究甲骨文是商朝晚期(公元前十四——前十一世纪)遗留下来的珍贵历史资料。
从1899年被发现以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被誉为“甲骨四堂”之一的郭沫若(字鼎堂)从1928年开始研究甲骨文,共经历了整整五十个年头,无论是在早期紧张的革命环境里,还是在建国后繁忙的公务活动中,一直没有间断过对甲骨文和古史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内屡创新说,成为甲骨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目前关于郭沫若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将眼光集中在他的诗歌、戏剧及他的个人生活(如他的日本夫人金娜和他的感情生活),对于他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并不太多,一般局限在胡厚宣等学者对他的回忆、评价等,较为系统研究其甲骨文方面的是曾参与编著《甲骨文合集》的王宇信先生。
本文在王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加入本人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对郭老在甲骨文研究和古史研究方面的贡献能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在生活的重压下闯入艰深的学术领域(一)早期革命生涯郭沫若(1892—1918),字鼎堂,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五四”运动时期,他的白话文诗集《女神》气势磅礴,豪情激荡,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理想,强烈地表现出了“五四”时代那种彻底的、不妥协的精神,教育了千百万青年。
1926年夏,郭沫若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战争,从广州到武汉,再到南昌,他踏遍了关山险阻,经受了战争的考验。
就在安庆“三·二三”惨案之后,郭沫若满怀无产阶级革命义愤,奋笔疾书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随后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在南下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蒋介石通令缉捕郭沫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郭沫若于1928年2月东渡日本,开始了十年的政治流亡生活。
由“五四”时期的诗人,北伐时期的军人,在被迫流亡日本后,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逐渐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古文字学家、史学家,一名享誉学术界的大师。
(二)流亡中闯入艰深的学术领域正是在日本流亡期间,郭沫若于1928年6月在东京的书店拿到了王国维写作的《殷墟书契考释》,从此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
虽然他对甲骨文一字不识,但他坚信通过对地下出土的古代文字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是一条正确的途径。
他以异乎寻常的勤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从入门书看起,没有老师的指导,全靠自己摸索。
当时,他住在乡间,图书资料奇缺,因此天天要跑到东京借书。
而且因为没有职业,生活极端困难,全靠朋友接济。
自己只能搞点文学创作、搞点翻译,来挣些微薄的稿费糊口,有时甚至连一只毛笔都买不起,要向朋友求助。
但就是在生活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每天从住处跑到东京,把藏书颇为丰富的东洋文库所藏的一切甲骨文、金文著作,全部读了一遍。
他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读书写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发高烧,也没有停止研究和写作。
正是以这种精神,他先后编辑了《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书,对甲骨文的搜集和传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卜辞通纂》是郭沫若在1933年编辑出版的,此书反映了郭沫若搜集甲骨的功绩。
该书的“别录”,将他在日本“所得公私家藏品之拓墨或照片,均选优择异而录之”①。
《卜辞通纂》中除“别录”选录甲骨一百二十九片外,正编共“选辑传世卜辞之菁粹者”八百片,按干支、数字、世系、天象、食货、征伐、田游、杂纂等八项加以排比并考释,每一项后又做有小结。
这样既可以使读者全面系统地认识每一类甲骨文的内容,还可以从每项卜辞的内容里了解殷代社会各方面的情况。
郭沫若另一部重要的甲骨文著作是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
这部书与《卜辞通纂》选辑传世各家“卜辞之菁粹者”略有不同,而是仅从上海大收藏家刘体智所藏的二万八千多片甲骨中,选出一千九百五十五片精品编纂而成。
《粹编》一书在内容的分类上,大致与《卜辞通纂》相同,也对书中每一片甲骨做了考释。
《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所收的甲骨,主要是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前各家所藏的珍品,而且不少是以前罗振玉、王国维等人所未见的或遗漏下来的,在甲骨文字收集上足以矜傲于世。
且郭沫若对各片的考释又多有创见,所以二书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重视。
直到今天,在甲骨文和商史研究中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在搜集了大量甲骨文的基础上,郭沫若对甲骨文本身的一些规律,诸如文字的考释、分期断代、断片缀合、残辞互补、卜法文例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很多超过前人的创见。
他在甲骨学方面的渊博知识和才华,横溢在《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考释》、《古代铭刻汇考》和《续编》、《殷契粹编》、《文史论集》等专著和甲骨文论文的字里行间。
(一)在文字考释方面,郭沫若屡创新说。
1、他考释出臣民都是古代的奴隶,“以前顶大的官,是谓宰相。
……说文上说是‘罪人在屋下执事者’,也就是家内奴隶的意思。
”②2、他考释出“卜辞已有犁字,而且已引申为黎黑之黎,可见牛耕的使用已久。
”③从而证明了直到汉武帝末年赵国才开始使用牛耕的错误。
3、在研究了古代计数后,他作出了数字产生于手指的象形,古文一、二、三作一、二、三,是手指之象形的判断,并认为“表数之文字自三、四以上将不免发生变例”。
我国“数字系统大抵以四为界,由四之异体以至于九,则别为一系”,而“十之倍数,古文则合书”,“百与千之倍数亦合书”,“不足十百千之数,于文每加‘又’”,发现了从二十至八十的十倍数“合文”,并指出“九十之例迄今未见,其于殷文意必亦十上而九下,将来终必有出现之一日。
”④郭沫若还对十二支的起源问题进行了研究,“把它解释为起源自巴比伦的十二宫”⑤此外还考证了岁钺古为一字,殷代已知岁星,“以钺为之符征以表示其灵威”,“岁星之岁始孳乳为年岁字”⑥等。
特别是《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两书中,郭沫若在文字考释方面有许多新见。
第①转引自.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68.②郭沫若.论古代社会[A].周扬.郭沫若全集历史编⑶[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07.③郭沫若.奴隶制时代[M].周扬.郭沫若全集历史编⑶[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1.④转引自.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72.⑤同上.一,他解决了罗振玉、王国维等人所没能解决的问题,对殷代先王世系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第二,他打破了罗振玉“王宾”为名词“称所祭之祖曰王宾”的旧说,考定宾为动词。
第三,论定“衣”为殷城。
“殷人自己自始至终都称为商而不自称殷的。
……起先是用‘衣’字,后来才定为殷。
……周人称商为衣、为殷,大约是出于敌忾。
”①第四,论证了凤为帝史、云霓卜雨、殷王车驾之制、帝乙迁沫之说等,以及论定了殷先公上甲之后,世次当为报乙、报丙、报丁。
第五、从甲骨文中考察出商代在日出日落时均有祭祀,从而证明了《尧典》中“寅宾出日”及“寅饯入日”的记载的确为殷礼等等。
(二)在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方面,郭沫若开创先河虽然郭沫若没有亲身参加殷墟的发掘,但旅居日本的他,与董作宾不谋而合地发现了二百七十三年的甲骨文应有时代早晚之别。
在他编纂《卜辞通纂》一书时,“初有意于书后附以‘卜辞断代表’,凡编中所列,就其世代可知者一一表出之”。
但他在与董作宾的通信中,得知其《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正在撰写甲骨分期断代的十项标准,“文虽尚未见,知必大有可观,故兹亦不复论列。
”②《卜辞通纂》付印后,董作宾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的三校稿本寄给了郭沫若,他还为之补充了第二期的贞人尹,并对董文中的羌甲、虎甲有所辩难。
所以郭沫若和董作宾一样,是最早进行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的学者。
(三)在甲骨文的断片缀合和残辞互补方面,郭沫若也发凡启例可以说,郭沫若是较早地发现将甲骨的断片缀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
1933年他在《卜辞通纂》一书中就缀合了三十片甲骨,有合四片残片为一整简的(如《通》596)、有合三片残片为一整简的(如《通》259)、有合二片残片为一整简的(如《通》730)。
由于他的精心缀合,不少分离各书的甲骨文得以重新合为一家,为甲骨文和商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而《殷契粹编》一书,也将断片尽量拼合,特别是《粹》112和《粹》113这两个拼合版,是殷代先公上甲后世次为报乙、报丙、报丁的铁证,为王国维《先王考》及《续考》增加了筹码,证明了《史记》的谬误是无需怀疑的。
此外,他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卜辞纪卜或纪卜的应验辞,每一事都书刻在多片甲骨上,因此当甲骨片有残损的时候,不同片的残辞可以互相补足,重整为一个完整的事件。
在后来的《甲骨文合集》一书的编纂中,也是根据郭沫若的启示,尽量将残碎甲骨缀合并将同文卜辞按卜序集中一起处理的。
(四)在甲骨文的卜法、文例等方面的研究,郭沫若一枝独秀他正确指出了“卜辞契例,凡于长骨分契成段者,左行右行率一律。
然亦有参错互行者”。
并以《殷契佚存》第二片的四段刻辞为例,指出“一、二左行,三、四右行。
左行者辞次由下而上,右行者辞次由上而下。
两者所卜之时期不同”。
③他较早地发现了甲骨文“百又七旬又九日”(《通》788)的“验词”和“记用刻辞”,说“‘兹御’卜辞恒语,盖犹它辞言‘兹用’也。
”④他也较早地注意到卜兆序数,认为这是纪卜的数字。
至于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考释》一书中所提出的“卜用三骨”的著名论断,已为安阳殷墟和藁城的考古发掘和其他资料所证实。
此外,郭沫若还对“骨臼刻辞”做了研究,从其所刻的位置来观察,发现其性质就如同现今社会的书头或标签,并经过考证,指出“骨臼刻辞”只在武丁时期出现,其前其后都未发现,应该是这一时期的习尚是这样的。
这一系列的发现,对于我们在甲骨文的释读、认知方面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虽取得如此成就,但郭沫若对科学研究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直到年近八旬的高龄,他还对甲骨文的起源、用途、事类、程式、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并从象牙工艺的工序,悟到古代整治甲骨和刻写文字时要用某种酸性溶液浸泡。
为后来的学者指点了迷津。
①郭沫若.奴隶制时代.[M].周扬.郭沫若全集历史编⑶[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②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73.③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74.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在很多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大胆创新,除了他学识渊博,批判并继承了汉学传统,精通古代典籍和各种古文字外,更重要的是他使用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因此他才能高屋建瓴,不少地方超过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