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讲: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
测试要求: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已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专题中系统复习过,略)
1、前提:反侵略、求独立、争民主的斗争
维新变法运动——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2、历程 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大突破
国共斗争——民主与独裁的反复较量
二、中国政治的现代化 1、民主化(民主政治建设):
①建立新中国——为民主和法制建设提供了前提和奠定了基础
②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全国人大之前,代行了全国人大职权;之后,成为统战组织
③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6年一届全国人大确立—— 根本政治制度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确立;1984年《 民族区域 自治法》 三大基本制度 ⑤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⑥政党关系:“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56)→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982)
2、法制化(法律制度建设):
①制定《共同纲领》——在国家宪法诞生之前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提出法制建设方针(1978年)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④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使民主建设趋于制度化、 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⑤1989、1998年先后颁布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现了基层组织的直接选举
⑥1989、1999年先后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
⑦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 依法治国 ”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⑧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进了 宪法
小结: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中国的政治建设一个基础:新中国的成立
(临时宪法)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建国初期:形成基本框架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严重破坏
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发展、完善两部宪法三大制度
考点一: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产生: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了《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内容:(1)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以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大职能。

(3)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考点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了
2、历史意义:(1)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考点三: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产生: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2、内容:(1)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即以国家大
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考点四: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

3、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在这一制度下,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通过政协这一组织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协商一致。

2、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完善: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该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民主区域自治制度
1、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3、依据:历史依据: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历史;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

法律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4、实践: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后来,先后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

5、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考点五: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背景:“文化大革命”让党和人民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性
2、概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的法制建设方针。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意义:至此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
经济法、刑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考点六:了解“一国两制”的构想
1、形成过程
①最初提出: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以 和平 方式统一祖国
②具备雏形: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谈话, 提出九条方针
③正式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全面阐述 一个中国(前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 社会主义 港、澳、台: 资本主义
△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 军队 ,而香港、澳门不能
②原因:台湾问题是中国 内政 , 而港澳问题是 国际 问题
考点七: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中国国力 增强 ——根本条件
1、有利条件 中国国际地位 不断提高
有关方针政策 日渐完善
2、香港回归(1997、7、1)
3、澳门回归(1999、12、20)
考点八: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史实
两种制度
2、基本内涵 为解决台湾问题和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 范例
考点九: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基础,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2、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突出标志,是民族复兴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

2.两大杰出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形成了“万隆精神”。

3.三个时期和特点
(1)奠基时期(建国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边倒”,步入国际舞台。

(2)拓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一大片”,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

(3)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真正全面走向世界。

4.四个具体表现: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善同美国等国家的关系;不结盟政策。

5.主要成就
(1)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参加日内瓦、万隆会议。

(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考点十: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1、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不承认旧的 屈辱 的外交关系,而在 新 的基础上另建新的 平等 外交关系 :
清除列强在和 一切特权 ,
然后再考虑
与西方国家建交
“一边倒”: 倒向 社会主义 一边 考点十一: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目的: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过程: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现建七改打破外交孤立打破外交僵局对世界和平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国初期
十年代
革开放以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提高国际地位迎来建交热潮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立和激烈斗争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考点十二: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一、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议题: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2、概况:1954年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中国代表团以周恩来为首,并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3、成果: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并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二、参加万隆会议
1955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 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考点十三: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进
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概况: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
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考点十四: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中美建交
1、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国国际地位 提高 ,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 失败
美国与苏联 争霸 的需要
对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和对付苏联 威胁 有利
对解决 台湾 问题, 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
(2)过程:兵乓外交(1971、4)→ 基辛格访华(1971、7)→ 尼克松访华(1972)→ 中美建交(1979)
(3)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了中日 建交 2、中日建交: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考点十五: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2、国际:有利于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缓和世界紧张局势,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考点十六:了解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考点十七:理解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2001年,中国俄罗斯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美国 中国 ①原因:中美共同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