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全攻略之历史考点一遍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22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1.耕作方式的进步
(1)原始社会
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主要的生产工具有石刀、石斧、耒耜。

(2)商周
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沤制绿肥、治虫等技术。

(3)春秋战国
铁犁和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这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耕作技术
(1)汉代推广耦犁,推行代田法、区田法。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农业灌溉
(1)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时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农业灌溉工具
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

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

主要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地主经营,土地兼并是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均田制。

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数量,限制土地买卖.
③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
(2)鲁国按亩纳税,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3)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推动各国变法。

(4)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5)生产力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土地演变的根本因素。

考向一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位及影响
【重点解读】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条件
(1)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

(2)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农民自身: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4)政府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3.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典例引领】“(中国古代农业)尽量利用生产者自发地工作意愿来代替从上而下的监督工作,这里,家庭农场就发挥了特长,因为家
庭农场靠家庭成员为劳动力骨干,具有最大最可靠的激励机制,只需最低限度的监督工作。

”作者旨在说明
A.家庭经营方式的存在有其必要性
B.生产监督对小农生产至关重要
C.家庭农场有利于克服小农经济弊端
D.家庭经营是最有效的生产形式
【答案】A
考向二土地兼并及封建租佃关系
【重点解读】一、土地兼并
1.根源
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2.影响
(1)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2)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

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3)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典例引领】《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镇州、赵州等地“客户多逃移,富者独不敢安处田里"。

苏轼也曾说:“若客户阙食流散,主户亦须荒废田土矣”。

朱熹又言:“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

这反映宋代
A.地主对佃农依赖明显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不抑兼并的现象突出
D.农民已经获得人身自由
【答案】A
1.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2.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材料说明汉代
A.农民具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
B.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
D.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
3.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4.观察下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5.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

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6.唐朝诗人李敬方在《汴河直进船》诗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该诗从侧面可以印证
A.唐政府对东南百姓疯狂盘剥
B.东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C.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十分严重
D.诗人辩证地看待运河作用
7.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
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8.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对夔州路的主客关系颁布的专法规定:“夔州路诸州官庄客户逃移者,并却勒归旧处,它处不得居停.又敕:施、黔州诸县主户、壮丁、寨将子弟等旁下客户逃移入外界,委县司画时差人计会所属州县追回,令著旧业.”材料说明此时
A.佃户地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B.农民雇主队伍具有不稳定性
C.客户人身依附性仍相当严重
D.政府对农民择业的严格限制
9.乾隆元年延绥镇总兵奏称:“榆林、神木等处边口,越种蒙古余闲套地越三四千顷,岁得粮10万石”。

至乾隆33年,陕西府谷县人民租种五堡口外蒙古鄂尔多斯地土已成规模,共租蒙古地计“牛22266犋,每年共租银约3866两,共租约1971石”。

这一现象A.表明关内土地兼并严重
B.促进了农耕技术的革新
C.导致了人地矛盾的激化
D.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名门大姓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特权大为.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

乡村上的富户“乃从来兼并之家",称之为富民,这些富民并无官位爵衔,而也只是平民百姓身份的庶民地主。

这些富民“招客为佃户”,着佃的客户,即为给地主种田的佃农.富民和佃户构成了此时期的佃耕制。

——据《农业经济史研究》整理材料二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动,劳动力也随之流动。

无地、少地农民在找不到雇主时,就会成为流民或半流民。

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

中国的佃耕制由宋代到解放前实行了一千余年之久,流民始终是存在的社会问题。

——据《庄园制与佃耕制不同时期土地改革问题的差异》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佃耕制形成的条件,并分析其形成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前流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
土地规模
户数户数比例
(亩)
20以下2417.3%
20~13010374.1%
131~300107.2%
300以上21.4%
小计139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2.(2017年海南卷)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
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考点冲关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材料一方面反映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了周族始祖后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另一方面我国众多省市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可见我国使用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选D。

上述古籍记载与考古发掘资料反映的时代及其内容具有一致性,故A项错误;B项所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C 项与“商周时期的石犁”不符,故排除。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生产工具的改进。

根据材料“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可知,汉代铁器的广泛使用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产品分配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
及灌钢技术,故C项错误;我国古代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是在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先秦到秦汉再到魏晋和宋元时期农民称谓的变化过程中,与土地制度的变化有关,先秦是井田制,分国野,就有了“野人"称谓;魏晋时期,均田制下出现“田客"称谓;宋元时期,租佃制度下出现了“庄客"“佃客”等称谓,A项正确;小农经济出现在战国时期,与材料表格中的“夏商周”不符,B项排除;赋税制度改革是伴随土地制度而来的,材料没有体现赋税制度,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4.【答案】C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庄园经济的发展。

据所学可知,儒学在汉朝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且材料中阐释的佛寺庄园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关系,没有涉及儒学思想,故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佛教庄园的影响,故B项排除;据材料“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可知,佛寺庄园的存
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中央集权受到威胁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据材料“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可知,唐政府对东南百姓疯狂盘剥,不是侧面反映出来的,排除A;据材料可知汴水连通淮水便利了唐政府搜刮东南百姓,侧面反映出东南地区农业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藩镇割据严重,排除C;从材料中可以直接看出汴水连通淮水有利于弊,不是侧面反映,排除D。

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战国时期租佃制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说明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故A项正确;租佃制发展是土地兼并造成的,与高产农作物推广无关,故B 项错误;在租佃制长期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和减租斗争,争取长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故C项错误;租佃关系是封建生产关系,不是新生产关系,故D项错误。

8.【答案】C
9.【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材料“边口,越种蒙古余闲套地”“租种五堡口外”,没有直接涉及关内土地兼并严重,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直接涉及技术的革新,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余闲套地"是人地矛盾的一种解决方法而非矛盾的激化,故C项错误;材料“边口,越种蒙古余闲套地越三四千顷"“租种五堡口外蒙古鄂尔多斯地土已成规模”,使草原开发成农田,影响生态环境,故D项正确。

10.【答案】(1)条件:唐代士族势力大大削弱;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庶族地主兴起奠定了基础;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影响:土地的流转使社会自由劳动力增多,有利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转,加速了土地的兼并,不利于社会稳定;土地兼并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农奴,不利于社会结构的变革。

(2)原因:豪强地主衰落后,庶族地主没有吸收大量流民的力量;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社会动荡;政府对小农缺乏切实的保障;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唐代名门大姓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特权大为。

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士族势力大大削弱,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庶族地主兴起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一“纷纷
购买田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买卖的频繁.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动,劳动力也随之流动。

无地、少地农民在找不到雇主时,就会成为流民或半流民”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的流转使社会自由劳动力增多,有利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转,加速了土地的兼并,不利于社会稳定;据材料二“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

中国的佃耕制由宋代到解放前实行了一千余年之久,流民始终是存在的社会问题”可知,土地兼并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农奴,不利于社会结构的变革.
第(2)问,据材料一“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和材料二“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可知,豪强地主衰落后,庶族地主没有吸收大量流民的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的不足,即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流民问题形成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始终存在,政治环境和政策也是其中的因素,即社会动荡和政府对小农缺乏切实的保障。

直通高考
1.【答案】A
2.【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农业和市场联系加强,这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D正确;“传统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A错误;明清时期,人口大大增长,粮食需求应该加大,故B 错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会带来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