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名著之一,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一
《老子》, 又称《道德经》,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千百年来, 从东方走到了西方, 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 不知中国文化, 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 只觉意蕴深远, 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 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 分为道、德两篇, 虽只五千余字, 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 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
初读前, 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 消极避世”的印象上, 直至谨慎品读后, 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境界, 收益匪浅。
“上善假设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确实,
最善的人就似乎水一样, 水滋润万物而不争,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爱的地方, 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 以这样的沉着姿态、包涵性品德、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 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 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供应了珍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在生活或工作中, 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才智的, 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
别人是有力气的, 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知足常乐, 有踊跃行动力的人能更加漫长。
的确, 始终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 却忽视了对自我的反省与谛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只有充分了解自我, 才能取长补短, 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道, 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法自然, 提醒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那么。
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 而是教人遵道而行, 不妄为, 不好大喜功, 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为, 联系当前我们所倡议的和谐社会, 必须程度上正是汲取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开展, 社会也在进步, 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 每个人对于志向的选择也是各有异同。
在日复一日的繁忙工作之中, 我们是否有过
思索:我们人生的价值在哪里, 我们的“华蜜感”又究竟有多高。
通过读《老子》, 领会老子的自然之道, 感悟先贤孜孜以求的美妙志向, 学习其通达自然的人生观, 我想我们便能够在喧嚣的尘世中不至于迷失自己, 更加明白所谓的顺境逆境都是心境, 得意失意都是心愿。
也正如老子所言, “天之道, 利而不害;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这是生态才智, 也是开展才智, 更是指引着我们在新的时代迈上新的台阶, 更好地建立“强富美高”新江苏。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二
对于那些有大才智的中国古代先贤, 我一向特别钦佩。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有的时候会感觉身处现代化科技都市的我们, 在对待生活的看法上还远远不如生存条件极其落后的古人。
一个人只有内心充溢, 精神才开心, 生活才和谐。
怎样才能充溢呢?人的志向就是一个杯子, 他用追求到的东西, 比方学问、才智、品德、成就等东西来填充这个杯子。
少了不行, 但是也不宜太满, 好比倒茶, 有个六七分就好。
假如太满, 一个人会因为拥有了太多失去了追求, 生活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太浅了也不好, 杯子很大, 里面的东西寥寥无几, 那么你的生活和精神都会很贫乏, 这叫做眼高手低。
有才智的人, 总是看到别人的特长, 反省自己的缺乏, 养成一种虚心
的心态。
人们觉得自己了不得, 是因为眼睛只放在自己的身上, 看不到别人的高超之处。
登泰山之高虽是“小天下”, 但是假如之后又登上珠穆朗玛峰, 那泰山的高度与之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即使真的比别人强, 也不必时时显摆你的过人之处, 气场太盛简单显得盛气凌人, 这样并不利于与他人和谐相处。
锋芒毕露并不是坏事, 但是与人交往的时候, 懂得“藏拙”, 多展露一点你和别人的一样之处, 别人会从心底认同你、接纳你, 从而更简单和别人融洽相处。
在别人面前显示太多的不同, 就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 认为你跟他不是同一路人, 并且疏远你, 这对你的人际关系不利。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必须要具备缔造价值的实力, 才会成为别人信服和倚重的人。
但是, 用语言证明自己的价值, 不如付诸行动。
一公斤事实胜于一吨自我表明, 只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 我们有无价值, 价值有多大, 别人一目了然, 又何须说得太多?真正有本领的人不会成天无聊的强调自己做到了什么, 他们会静默的拿出自己的缔造。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静心, 才不会因为名利得失、进退去留而困扰;静心, 才守得住清贫, 耐得住孤独。
总之, 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 才会时刻保持虚心慎重、不骄不躁的作风。
每个人都应当遵循“道”的规律行事。
人类有无穷无尽的欲望, 人生在世人人都有自己的欲望, 我们可以恰当的满意自己的欲望, 但不能肆意妄为, 你喜爱钱, 可以去争取可以去追求, 但是不能盲目穷尽一切不合理手段肆意妄为。
此时此刻的现象那么重,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于物质的狂热追求。
还有很多大学生, 为了无关紧要的虚荣心, 不惜背上高额贷款也要购置奢侈品, 这些都是病态的行为。
在这个物欲日益膨胀的时代, 我们更应当守住自己的本心, 戒骄戒躁, 这样才能保有清净, 留住内心的那份安静。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
许多人认为, 我这种年纪不适合读这本书, 其实不然, 道德经的阅读对象可以是任何年龄段。
而依据自己的阅历与人生经验, 会有不同的感悟。
因其有一种深邃的、独特的哲学视角, 于是, 我被深深吸引……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 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虽然字数不多, 却是章章锦绣, 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许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 终归此书森罗万象, 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 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才智。
中外很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 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 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 不知中国文化, 不知人生真谛。
再比方说日本的鲁川芳郎, 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倦的人们一种奇妙的力气。
确实, 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 渴望汲榷道德经》中的精华。
终归, 人性的虚荣与欲望充满其中。
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定力去静心、净心。
少私寡欲。
所以, 我们要学道.
假如我问你什么是道,你可能会讲出一大堆东西, 别人听得云里雾里, 甚至连你自己也不清晰自己在讲什么。
好像没有人能给道一个标准的说明。
老子在第一章开头就做了诠释:道可道, 特别道。
名可名, 特别名。
也就是说, 道要是能说出来, 就不是平凡的道了。
我们难以理解道, 所以追求的人不多, 而成道者更少。
基于此, 我们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红尘, 顿入空门的高僧道佬。
假如只是这样的话, 这本书的意义就太浅了。
当在我紧蹙双眉而对道一头雾水时。
第八章的上善假设水提示了我, 老子认为道就好比水, 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虚怀假设谷, 包涵天地, 以无欲普济生灵, 借虚怀渡尽群生。
道, 就像水一样, 无声无息无为而养万物, 水就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它所承载的道, 只是其中微小的一局部。
那么, 我们该怎么理解道呢?
道,好像很难说明, 我们经常用道,却不知其意。
在科学中, 我们不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寿命, 于是给了一个很广泛的概念, 因为有时间。
而这本书中仅用一道字就深刻的诠释了人的一生, 虽简却精。
同样, 在确定科学中我们知道质子中还有夸克, 而夸克中还会有东西, 甚至还有!我们不得而知, 于是又以道喻之。
对于人们难以说明的事物或事情, 这本书中都给出了简洁却准确的答案--道。
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这个自然是什么意思?自便是自由的本身, 然是当然如此。
所以道是自然如此, 自然便是道, 它根本不须要效法谁, 那么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及它的规律。
道哺育了万物, 以地球为例, 道让万物各厮各职, 演化出一套稳定的生态系统, 死而又生, 生而又死。
不使其中任何一员太兴或太衰。
植物腐后可成为自然养料, 为下一片长在这里的植物以足够的养分, 食草动物凭借这些植物填饱肚子, 鸟类和食肉动物又以这些东西充饥, 这些动物死后, 又为新的植物缔造养料!万事万物都从它的根本启程, 那么一切事物也就简洁而明朗了。
道之大, 可大到宇宙形成, 道之小, 可小到电子运转。
星球的公转自转, 周期必须, 循环往复, 从不连续, 是规律!电子的有序排部, 是规律!可能这样会更简单理解, 更简单被承受。
但是, 这只是我的一种解读, 而我对道的理解也只能说是浅显的。
道就像数学中sinα的函数图象一样, 函数两边恒久没有终点, 且周而复始, 而我们只能不停的探究……去找寻道的真谛。
有人或许会认为我们人类是个例外, 因为我们有超群的才智, 兴旺的科技。
既然人类有这么兴旺的科技, 为什么生物圈二号的试验还是失败呢?缘由很简洁, 人类恒久不行能超越自然, 超越道!假如我们一再违反道的规律, 反其道而行, 那么我们必将受到道的处罚。
莫非你没有看到人类一意孤行的后果吗?常见的地震现象以前从未有过, 气候异样也愈演愈烈……人类还以自己比其他动物略大的头脑与道比高, 却不知道的才智是你难以琢磨的, 它渗透在每一件事物中, 而这些事物又被道所包含, 诚可以说是众妙之门.
至此, 我们应当懂得遵照道的规律行事。
人类有无穷无尽的欲望, 但是我们只能适当地释放欲望, 不能恣意妄为。
其实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 而是不妄作为。
也就是不违反道的规那么而胡乱作为。
有些人被欲望冲昏头脑, 胡作非为。
例如重庆的文强, 本是一位维护人民利益的好官, 但却经不起金钱的诱惑, 一发不行整理, 于是名声扫地, 在狱中度完此生。
而处在青春期的我们, 有时为了虚荣相互攀比, 穿名牌衣服, 戴珍贵的珠宝。
其实, 他们都不懂:真正美的东西是不须要任何装饰的。
更明确来说, 他们不懂道.贪欲过度只会让你堕入苦海, 商纣王后宫佳丽多数, 还要征集民间美女, 吃肉喝酒便罢, 非要设酒池肉林, 以供消遣, 百姓难以忍受, 遂有武王伐纣, 商王朝也被推翻, 于是后人称纣王为无道昏君。
虚荣心也时时害人不浅, 《项链》中的女主角因为虚荣, 白白消耗了十几年青春。
道让万物繁衍生息, 而无欲无私, 顺其自然无为之道, 利万物而不求回报。
我们这个被金钱与欲望所充满的社会中, 缺少的就是少私寡欲的优良品质, 炽热的欲望让我们难以静心、净心。
道无穷无尽的才智告知我们要至虚极, 守静笃,方能活得自由。
不要让欲望与虚荣限制自己, 要理性的对待外在的世界和自己的内心, 不要背离道的规律。
只有这样, 我们就可以无所不为,什么都可以做, 只要遵循道的规律和规那么。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珍宝, 其中妙理, 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 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之道.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四
“居周久之, 见周之衰, 乃遂去。
至关,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 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 莫知始终。
”每每读到这里, 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困难的情感。
庆幸?惋惜?我不得而知。
千里之行
小学的第一堂课, 教师问道:“你长大了想当什么?”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爷爷也问我:“今日是你上学的第一天, 你想好以
后要做什么了吗?”
白衣天使、杏坛园丁、辛勤科者……一个个骄傲的身影在我脑海中转换, 让我时常变更想法。
而要实现这种.种想法,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 又显得过于遥远。
我想不出答案。
每个孩子也许都会在童年幻想着自己长大后成为这样那样的“家”, 然而, 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 又有多少人实现了自己的志向、愿望呢?
少之又少。
见我缄默了一路, 爷爷和善地笑了。
“你看那要旅行千里的人, 哪一个不是从脚下第一步的跨出起先?人的一生, 不就像这千里之行, 看似漫长, 总也要从迈出第一步起先。
无论你想要长大后做什么, 都要一步一步, 脚踏实地, 从此时此刻起先, 打好根底。
”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
我懵懂地点点头。
爷爷的话, 语重心长。
持执盈满
常忆儿时夏夜, 天气燥热, 又被蚊虫叮咬, 睡不着觉时, 便缠着正在书桌前看书的爸爸, 要他给我讲个童话故事才肯入睡。
那天, 爸爸放下那本薄薄的却被看了许久的《老子》, 起身到我的床前起先讲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 在阿拉伯的一个山洞里埋着一大堆被封印起来的宝藏。
有一个人听说了这件事, 便确定要找到宝藏, 并将全部宝藏据为己有。
他长途跋涉, 历经千辛万苦, 最终找到了藏宝的山洞。
在山洞里, 这个人找到了一个宝瓶。
宝瓶上贴着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翻开瓶盖, 里面就会冒出金沙。
请在取到足量金沙后把盖子盖上。
’”
“寻宝人欣喜假设狂, 翻开了瓶盖, 果真是宝藏。
一开盖, 金沙就像礼花炮一样飞射出来, 黄金闪亮, 就像是在做梦一样。
”
“‘我要发大财啦!’这个人手忙脚乱, 用袋子装, 用帽子接, 用衣服兜, 用双手捧, 甚至鞋袜里也盛满了金子。
宝瓶里的金沙像涌泉喷涌而出, 越喷越多。
慢慢地这人没东西装了, 金沙从他手上溢出……溢出……溢出, 但他还是纹丝不动地, 跪在地上捧着手接。
他太过开心, 过于疯狂, 过于痴迷, 只顾着观赏金沙狂涌的美景, 想象着独占全部财物的情景, 而忘了瓶上的告诫:‘请在取到全部金沙后把盖子盖上。
’最终, 他被安葬在厚厚的金子堆里。
”
“孩子, 你要知道, 当你拥有了不能再多的东西时, 不如适时的停顿拥有。
假如仍旧不知满意, 放纵自己的欲望, 无休无止地追求那些对于你来说过多的东西, 那么你最终会受到私欲的毒害。
”
我伴着父亲的轻语朦胧入梦, 夏夜的风轻轻抚过那本还未合拢的书扉, 月光淡淡, 映在“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这句话上, 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未曾适可而止的悲剧故事。
宠辱得失
中学时代, 我的成果非常优异, 曾是班上公认的“学霸”之一。
考试名列前茅, 教师对我青睐有加, 同学们也非常乐意与我交挚友。
慢慢地, 我有了一种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到后来便开展成骄矜之情。
一次月考, 分数不尽人意, 我担忧会失去人前人后的颜面, 立志下次的期中考试必须要翻身。
在中期考试中, 我却更加慌乱, 不但没有翻身, 反而退步。
中期家长会开完, 望见妈妈走出教室, 我赶快躲得远远的, 以免被瞧见又招来一顿训斥。
家长们都散尽, 同学们接连回教室, 我才坐到座位上。
我的座位, 一张纸, 非常熟识的笔迹。
“宠为下, 得之假设惊, 失之假设惊, 是谓宠辱假设惊。
”
我盯着这张纸, 反省良久。
古人诗云:“世事如庭前花, 花开也有花落, 又如天涯云, 云舒也有云卷。
”假设是面对得失, 斤斤计较, 瞻前顾后, 迟疑不决, 那么再拿手的事唯恐也做不好, 假设是有着“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心境, 心态安静, 淡泊自然, 有些事反倒水到渠成。
不患不得, 亦不患得而复失, 这是一种自然、旷达、超然的人生看法。
我·《道德经》·家
年年岁岁, 我在父亲的慈祥, 母亲的温顺下长大, 家中那本承载者厚厚情意的薄薄典籍, 早已发黄褪色, 但当我再次翻开它, 一行行文字便马上化为家中长辈从前的谆谆训诲, 幕幕鲜活, 恍如昨日, 从未褪色。
书页翻动, 纤尘轻舞, 书香扑面, 我在这充溢书香的家中长大, 伴着书香, 向天际远航。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五
感悟《道德经》已有些时间了, 自己的感悟, 一段时间过后总有所不
同, 在这个过程里, 有看到不同人的感悟, 当然也有与不同的人进展探讨沟通, 讲实在, 这是一段充溢的时间, 很有感受, 每一个人对于《道德经》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 正如西方有位哲学家说过的一样:“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总是不断改变,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完全一样, 事实上“改变”才是事物的共同特点, 所以我们也应这样理解:每一个人对于《道德经》的感悟是不会完全一样。
明白这样后, 假如看到一些人总是号称天下第一或者什么的, 那你亦要认可:林子这么大, 什么样的鸟没有呢?当然你也不要认为自己的才是对的, 这样的状况就象佛家的一个故事讲的那样:几个瞎子去摸大象, 有人说大象象一条木柱, 有人说大象象一把扇子, 还有人说大象象一把尖锥。
对一头大象的形容, 几个瞎子的看法都不同, 这样的状况就象是我们对《道德经》的感悟一样, 此时此刻想来, 我自己也是这样的瞎子, 所以这么多年对于《道德经》的探究与感悟, 没有什么可以自我称耀的, 除了一点, 那就是我, 自己战胜了自己的某些观念与做法, 始终以来, 还是有所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