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第4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寡人之于国也(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某某邹城东南)人。

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先秦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五十岁以后,他曾经率领弟子先后游说齐、宋、滕、魏等君主,宣传他的“仁政〞理论。

六十五岁左右,他回到邹,专心从事教育和著述,与弟子一起编成《孟子》。

主要作品
《孟子》,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

该书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评价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人物轶事
不敢休妻的孟子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

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

〞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一)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X向《战国策》)。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欺被视为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经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重创,内忧外患,以至于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梁惠王三十五年,孟子被“招贤〞来到魏国,梁惠王招贤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

所以一见面,梁惠王就迫不及待地向他讨教救国治国之策。

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向梁惠王宣扬他的仁政思想。

本文就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二)常识整理
由语录体散文向专题性论文过渡的文体
——对话体对话体是通过一定的情景,模拟二者(通常是两人)对话内容的一种形式。

对话体与其他文体不同的特征在于,它表达了对话者的现场性,因此也容易让读者如同置身于当时的语境之中,生动而形象。

《孟子》是孟子语录的集结,但多数篇章是通过对话体展开论辩的说理散文。

对话体这种形式除了承载论辩观点之外,还有叙事的功能,使文章情节化、故事化。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文言句式。

2.了解孟子善于雄辩、气势充沛的风格和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思想。

3.学习文章结构严谨、善用比喻的写法。

一、诵读课文第1~3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寡人之于
..国也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于:介词,对于
(2)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
凶:收成不好,荒年于:介词,到
(3)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
(4)察邻国之政.政:当权者
(5)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副词,更
(6)王好战,请以.战喻以:介词,用
(7)填然.鼓之.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之:衬音助词,无实义
(8)兵刃既.接
既:副词,表示动作完成,已经,之后
(9)弃甲曳.兵而走.
曳:动词,拖着走:动词,逃跑
(10)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有的人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11)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
..何如
以:介词,用,凭,拿那么:连词,那么
(12)直.不百步耳直:副词,只是,不过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河内
..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
古义:黄某某岸的魏地。

今义:越南首都。

3.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4.翻译以下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弃甲曳兵而走。

译文:(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省略句,省略主语“士兵〞) (2)是亦走也。

译文:这也是逃跑啊。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环节二:把握文意
5.以下全部属于梁惠王自认为尽心治国的措施的一项为哪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移其民于河东③移其粟于河内④河东凶亦然⑤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④
解析:选B ①是梁惠王对自己的评价;⑤是梁惠王对现状的认识。

6.以下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孟子“欲擒故纵〞,充分利用梁惠王好战、争夺人口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论证启发梁惠王。

B.孟子设喻是向梁惠王说明“移民移粟〞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只是措施不当。

C.孟子设喻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为下面自己提出治国之策做了铺垫。

D.孟子散文善用比喻,生动有趣地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富有雄辩性和鼓动性。

解析:选B B项,孟子设喻是向梁惠王说明“移民移粟〞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诵读课文第4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7.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副词,尽
(2)斧斤以.时入山林以:介词,按
(3)王道之.始也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勿夺.其时夺:错过
(5)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动词,反复陈说以:介词,把
(6)非我也,岁.也岁:名词,年成
(7)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那么
8.指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同勿,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同敛,收敛,积蓄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
9.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
古义:可,可以、能够;以,凭、凭借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2)然而
..不王者
古义:然,这样;而,却
今义:表转折连词
10.指出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是使民养生丧死
...无憾也
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

丧: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死:动词作名词,死了的人。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4)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5)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作动词,为王。

(6)王无罪.岁
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11.翻译以下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邻国〞置于形容词“多〞之后,应为“于邻国多〞)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译文:五亩大的宅院,在宅地周围种上桑树。

(状语后置句,状语“以桑〞置于动词“树〞后,应为“以桑树之〞)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译文: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

(省略句,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
(4)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文: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状语后置句,状语“以孝悌之义〞置于动词“申〞后,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5)未之有也。

译文: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宾语前置句,宾语“之〞置于动词“有〞之前,应为“未有之也〞)
(6)非我也,岁也。

译文: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环节二:把握文意
12.以下全部属于孟子“王道〞措施的一项为哪一项( )
①不违农时②数罟不入洿池③养生丧死无憾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解析:选A ③是“王道〞的结果;④是揭露社会的不平等。

13.对第4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说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解析:选C C项,害民的应该是统治者的暴政,而非荒年。

三、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4.孟子的仁政思想传承至今仍显示出一定的进步性,联系现实,讨论他的仁政主X可作哪些合理引申。

答:
参考答案:①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②仁义是最大的利益。

有仁有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③发展经济,振兴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使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④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⑤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民生
1.从教材中积累
梁惠王声称自己“于国尽心焉耳矣〞,可实际的情况却是“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而在位者却归罪于年成不好。

孟子指出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吃饱穿暖、受教育、懂得礼仪,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

为此,孟子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就是农忙时不征调百姓服役,让百姓及时春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林牧渔。

黎民不饥不寒之后,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也就是兴办教育,教化百姓。

孟子的王道思想表达了他对涉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从历史中积累
林那么徐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而且也是一个关心民生的人。

鸦片战争后,他被流放,适逢黄河发大水,道光皇帝不得已把遣戍途中的他召赴某某治水。

他本来就深谙黄河水势,并有一套制水的办法。

在某某近一年,治好了水患,又被发配到某某。

夫人因病留在长安,他独身西行,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

到伊犁之后,又兴修水利,他当年兴修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作用。

3.从现实中积累
2015某某十大“最美村官〞陈林雄,带领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盐尽村,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先后实现了全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硬化道路覆盖,主要的乡村干道也有了绿化、美化及亮化;成立联防队坚决打击危害群众利益不法事件;开展金秋助学,共募得善款31万,圆了105位寒门学子的求学梦;响应“强党建,促增收〞活动,要求党员亮身份、晒承诺,建立起帮扶机制,
其间结对帮扶88位困难群众等。

盐尽村由原先的“问题村、落后村〞变为了现在的“和谐村、美丽村〞。

4.从名言中积累
(1)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

——X向
(2)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诸葛亮
(3)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贾谊
(4)应当把人民看作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

——列夫·托尔斯泰
(5)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
(二)这样运用素材
[精彩片段]
一个大国的崛起,究竟要靠什么?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生,可谓其崛起之本。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的学说,孟子在此基础上更是将其发展为“仁政〞的理论,提出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吃饱穿暖、受教育、懂得礼仪,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的理论。

自此,历代盛世王朝都将“爱民〞思想奉为治国圭臬。

文帝、景帝厉行节约,与民休息,才有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唐太宗坚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而开创了大唐盛世;新中国成立,更是牢牢把民生抓起,使之成为中华崛起之根本。

民强那么国强,民生是我们中华崛起之本。

[领悟] 文段的论点是“民生,可谓崛起之本〞,围绕这一论点,作者在历史中广泛寻找论据,运用了孔子、孟子理论学说,并用文景之治、唐太宗发扬“仁政〞使国家富强的例子佐证,较有说服力。

[精彩X文]
①孟子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群贤毕至的时代,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金戈铁马的时代。

烽火台的狼烟,冷兵器的寒光,政治家的野心,文化人的激情,在云遮雾罩、电闪雷鸣、虎啸猿啼的古老原野上,变幻莫测地演绎着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

佳作赏析
文章叙写了孟子政治上失败而文化上成功的一生,高度评价了孟子远大的抱负,经天纬地的学养,傲岸的人格,睿智的思想。

②乱世出英才。

孟子从齐鲁大地的巍巍青山走向了他的时代。

秋风萧萧,黄叶乱飞。

然而风华正茂的孟子雄心勃勃,气宇轩昂,热血沸腾,步履坚定。

虽然,他最初的脚步并没有离开自己的故乡邹鲁一带,出道之初也只是聚徒讲学,弘扬“仁政〞学说,为实现济时救世、将天下“定于一〞的目标而进行舆论和人才的准备。

③“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是一个有血性,有抱负的文化青年。

面对“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遍及天下的“虐政〞,目睹各国之间不断升级的“攻伐〞,孟子痛心疾首,在人到中年之后,毅然举起了“王道仁政〞的大旗,离开书斋和讲坛,开始四处奔走游说,试图消弭战争烽火,改变政治走向,减轻百姓疾苦,“回狂澜于既倒〞,变乱世为治世。

④然而,野心勃勃的政治老板们需要的是阴阳家邹衍的“奇术〞,需要的是纵横家苏秦的“计谋〞。

因而,孟子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冷遇甚至歧视。

他的政治理想犹如雨后的彩虹,绚烂至极,却不能变成政治老板们“霸权〞旗帜上一缕轻轻的色调。

⑤整个战国,孟子是一个雄狮般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不是像白发苍苍的姜太公那样,以“愿者上钩〞的悠闲气度坐等机会的到来,而是以“忧乐天下〞的“入世〞情怀,怀抱利器苦苦寻觅“识货〞的行家,以推行其“王道仁政〞主X,从而指点江山——他不是朝秦暮楚、阴谋暗算的“纵横家〞,挟一己之私,“一怒而诸侯惧〞,唯恐天下不乱;也不是胸无大志、只求一己之荣的庸俗“政客〞,整天挖空心思,以耍手腕除异己为能事;更不是以光宗耀祖为出发点的无能鼠辈,为寻求政治靠山,妾妇似地看人脸色,仰人鼻息……__
⑥孟子总是正气凛然,傲然不逊——他追求的是“王者之师〞,因而首先有“王者之气〞。

故“说大人,那么藐之,勿视其巍巍然〞,从不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或屈从迁就,始终不为高官厚禄折腰,永远坚守“不召之臣〞的尊严。

⑦物换星移,孟子到底失败了——他的悲剧是战国的悲剧。

⑧既然不能“兼济天下〞,那就“独善其身〞吧。

于是,年过花甲,已经白发苍苍的孟子,拍拍身上的政治尘土,从游说的崎岖小道上,步全文语言洒脱,文采斐然,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得文章熠熠生辉。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开头以排比的句式渲染孟子所处的时代特点,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2.学比喻
第④段用“雨后的彩虹〞“不能变成政治老板们‘霸权’旗帜上一缕轻轻的色调〞的比喻,形象地说明孟子的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哀。

3.学对比
第⑤段把孟子和姜太公等人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说明了作为一个雄狮般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孟子的高尚无私的襟怀。

4.学引用
第⑧段,作者
履缓缓、满脸倦色地回到弟子们早已清扫干净的书斋,“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时光在战争的烽烟中慢慢地逝去,但文化的热度,思想的彩虹,却从孟子的书斋里冉冉升空——不久,《孟子》问世了。

⑨如果说《论语》温婉秀润,谈笑风生,娓娓道来,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那么《孟子》那么冷峻雄奇,正言疾色,不苟言笑,犹如高山介石,警世有道。

⑩文如其人——孟子经天纬地的才智学养,摧枯拉朽的思想激流,特立独行的人格力量,不媚世俗的浩然正气,忧乐天下的儒家情怀,在《孟子》的字里行间汇而聚之,凝成一股强劲的文化热流,注入儒家文化喷薄的血脉。

⑪孟子的“政治悲剧〞,演绎出了儒家文化又一瑰伟、峥嵘的文化景观,美不胜收;而孟子本人也以“亚圣〞的名号和资格,走进了中国的历史、哲学史和文学史,登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峻岳。

⑫“孟子文章有真性〞——这个“真性〞,是思想锋芒、独特个性和浓郁情感所凝聚而成的大气韵,是大浪淘沙、惊涛拍岸的大气势,是雄视千古、横扫千军的大气魄。

⑬孟子的身后,是一连串熠熠生辉的名字:韩愈、柳宗元、X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梁启超、鲁迅……
(有删改) 巧妙地引用《孟子》中的句子,形象地表现了孟子的人生理想。

5.学描写
第⑧段写政治上失败的孟子走向书斋的情景,用了“拍拍身上的政治尘土〞“从游说的崎岖小道上,步履缓缓、满脸倦色地回到弟子们早已清扫干净的书斋〞,把一个洒脱的哲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机心存于胸中,那么纯白不备。

纯白不备,那么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庄子·天地》[翻译] 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

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

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

[明理知义] 中国有句俗话,叫欲速那么不达,表达出一种东方式的智慧和哲思。

实际上,中国文化里是欣赏慢的,以至于提高效率的科技发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称为“奇技淫巧〞。

而如今,我们吃饭有方便面、读书有速成班,连恋爱都忘不了快字当头:嫌约会时间长,那就整个千人大阅兵,嫌一对一效率低,那就走“人海战术〞。

快那么快矣,却似乎有点矫枉过正了。

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某某。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X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①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注] ①研:通“砚〞,砚台。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X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译文:
参考答案: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该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X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功劳,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参考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最小的儿子。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某某。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来挣钱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该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X 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功劳,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凡夫俗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马怀兰,某某省昔阳县人,某某省昔阳县井沟村主任。

在中央电视台启动的“寻找最美村官〞大型公益活动中,第一期播放的就是马怀兰和丈夫周银柱为村民修公路、带村民共致富的事迹。

在当选井沟村村委会主任前,她和丈夫周银柱经营着一家装饰公司,2002年初,马怀兰被检查出患有乳腺癌;同年7月,周银柱也被确诊患有肾盂癌。

手术后,共同经历病痛,又共同面对死神的二人决定回到周银柱的老家井沟村休养。

家乡的落后面貌让夫妻二人很难过,2004年,他们从修路开始,把自己的积蓄投入到了井沟村的建设改善当中。

2005年,马怀兰被村民以全票选举为井沟村村委会主任,十年间,修马路、挖水窖、盖广场、绿荒山,夫妻俩的努力让井沟村大变样,一个个致富项目在井沟村落了根,曾经要移民搬迁的贫困村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模X 村〞,村民年收入从人均不足1 000元涨到了5 000元。

而曾经响当当的夫妻企业家却贴进去400多万元,最后不惜卖掉了自己城里的别墅。

在频频“贴钱〞的同时,两人还决定用培训的方式教会村民自己“赚钱〞。

2006年,他们出资300万元,注册了昔阳县首家企农合作社。

通过合作社,村里养殖业发展起来了,还成了远近闻名的“花灯之乡〞,农家乐让一户户“窑洞宾馆〞红红火火。

从富裕的城市人到快乐的农村人,马怀兰夫妇用十年时间给自己变换了一个身份,也给了井沟村一个华丽转身。

[人生教益] 金钱充裕不是真正的富足,精神的高尚、胸怀的无私才是人生的富有。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河内凶.
,那么移其民于河东 凶:收成不好,荒年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
也 走:逃跑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同“捡〞,拾起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错过
解析:选C “检〞同“敛〞,收敛,积蓄。

2.以下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那么修文德以.来之申之以.
孝悌之义 B.⎩⎪⎨⎪⎧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斯天下之.民至焉
C.⎩⎪⎨⎪⎧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王如.
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选D A 项的“以〞分别是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

B 项的“之〞分别是代词,他;助词,的。

C 项的“如〞分别是动词,像;连词,如果。

D 项的“然〞都是代词,这样。

3.以下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不可!直不百步耳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解析:选A B 项,“颁〞同“斑〞;C 项,“涂〞同“途〞;D 项,“无〞同“勿〞。

4.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养生..
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 C.黎民..
不饥不寒 D.然而..
不王者 解析:选C A 项,“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身体〞。

B 项,“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D 项,“然而〞古义是“这样却〞,今义是“表转折连词〞。

5.以下各句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非我也,岁也
D.树之以桑
解析:选B A 、D 两项均为状语后置句;C 项为判断句;B 项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均为宾语前置句。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文: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译文: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