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有碑仆道.名词道:路、道路
B.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文字
C.无物以相.之相:互相
D.何可胜.道也哉胜:尽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相同的一项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秦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诸候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C.而余亦悔其.随之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D.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他植者则不然.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B.始舍于其址。

名之曰褒禅。

C.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有泉侧出。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5.下列名句句式特点。

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也
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下列对有关常识和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 又叫“浮屠”, 此处是和尚的意思; 慧褒, 是唐代一个高僧的法名。

“褒之庐冢也”, 庐冢, 庐是屋舍,冢是坟墓。

B.古人的称谓较多, 称姓、称名、称字、称书斋名、称官职、称籍贯等等。

不少时候是“兼用”, 如《游褒禅山记》:“庐陵萧君圭君玉”, 庐陵, 是指此人的出生地; 萧, 是姓; 君圭, 是字; 君玉,是名。

C.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

D.“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7.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论述了要到险远之处,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和一的定外物相助。

B.作者的心得是:尽了自己的志而没有到达,可以不后悔。

C.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D.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坚定的志向。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

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

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

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

好山,仁也。

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

《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

”《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

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民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

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十三)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相:互相
B.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求:要求
C.古今之民者,其石幸.在幸:侥幸
D.其石幸在,其文信.善信:确实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
B.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
C.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
D.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

文字简约明快,为下
文议论张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排比设问,然后逐一回答,每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令人叹服。

C.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作者认为古今有名的人,他们的名声与石刻将流传而不被磨灭,成就仁爱的名声又不丧失自己的志向,也是一种仁爱。

12.翻译下画线的句子。

(1)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积累】
答案
1、C(相:帮助)
2、C(A、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B、非常,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
度的副词,十分,很。

D、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3、C(A、以:介词“因”;连词“而”。

B、之:代词“他们”;取消句子独立性。

C、其:均为代词,作“自己”讲。

D、然: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代词,这样)
4、B(A.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B.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C.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D.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5、D(D项介宾结构后置,“舍于其址”应为“于其址舍”;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式。


6、B(君圭, 是名; 君玉,是字。


7、D(“运用象征的手法”错,是因事说理法)
8、(1)因为他们探求思索的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2)到了那些幽深昏暗、使入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3)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9、B(求:探求)
10、B(加上标点后: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

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
11、C(“玩水”不是“仁”的表现,“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不能必然得出是“仁”的体现的结论。


12、(1)古代的人都把他们观赏游览的感想慨叹刻凿在石头上,把它留在山中,那些石头彼此相望。

(2)看看自己身边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那忧虑的一定是天下的老百姓,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也是一种仁爱啊。

(3)建造亭子的意图,是这样的呢,还是不是这样的呢?
译文
石门亭在距离青田县几里处,是县令朱君修建的。

石门山,是一座名山,古代的人都把他们观赏游览的感想慨叹刻凿在石头上,把它留在山中,那些石头彼此相望。

朱君到了之后就修建了亭子,把古今的石刻都集中起来,把它们立在亭中,写信给他的甥婿王安石,让(王安石)记载他建造亭子的想法。

(朱君)建造亭子的想法,是只喜爱石门山呢?还是喜爱观赏游览眺望远处呢?还是想在这里询问百姓的疾苦忧愁呢?还是安闲时自己在这里休息呢?还是怜爱那些人的石刻日晒风吹跌落又没有什么遮挡而消失呢?人与万物一定都按种类互相喜欢或厌恶。

宽阔巨大茂盛优美,
万物依附在它的上面生长,却不自以为有功劳,这是山。

喜爱山,这是一种仁爱。

离开城郊来到荒野,登上高山向远处观看,其中一定有所感慨。

《尚书》不是说嘛:“我心里烦躁就跑到荒野。

”《诗经》不是说嘛:“驾车出游,来宣泄我的忧愁。

”看看自己身边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那忧虑的一定是天下的老百姓,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也是一种仁爱啊。

人不得志能够自我释放吗?到深山中接近种植庄稼的百姓,和他们接触交谈,来了解他们的疾苦忧愁,难道还有堵塞的东西而没有听说的吗?探求百姓的疾苦忧愁,也是一种仁爱啊。

政令没有大小的区别,不施用道德教化,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被教化,顺从统治。

老百姓被教化而服从,这之后才能够没有争讼。

老百姓没有争讼,县令大概才能没有事情做而停下来,悠闲自得地游玩吧?古今有名的人,他们的石刻侥幸还在,他们的文章确实很好,那么他们的名声与石刻将流传而不被磨灭,成就仁爱的名声又不丧失自己的志向,也是一种仁爱啊。

建造亭子的意图,是这样的呢,还是不是这样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