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化学二 1.2 元素周期律教案(第二课时)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在本节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本节用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四、学情分析:元素周期律的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内容,但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从资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的,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去动手实验获取证据,让学生去分析图表、资料获取信息。
具体来说,对于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由学生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观察Na与冷水、Mg与冷水、Mg与沸水、Mg和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证据,来推导出结论。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观看实验录像或电脑模拟动画,以获得直观的感性的材料。
五、教学方法:对比、分类、归纳、总结等方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实验,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具准备: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
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砂纸、镁带、铝片、试管夹、火柴、酒精灯、酚酞试液、、1m o1/L盐酸,1m o1/LA1C13溶液、3mo1/LNaOH溶液、3mo1/LH2SO4溶液、1m o1/LMgC12溶液。
高中第2课化学教案
高中第2课化学教案年级:高中第2课课题:化学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
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周期性性质。
3.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分类和应用。
4. 培养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周期性性质。
教学难点:1.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解释。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
3. 元素周期表和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讲师简要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及历史。
2.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的组成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解释周期表的排列原则和元素周期性规律。
2.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性性质的变化规律,如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利用实验室设备,测量不同元素的一些周期性性质,如电子亲和能。
2. 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与元素周期表上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执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变化趋势。
2. 总结回顾:讲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关键内容。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检测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教师适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课堂作业(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复习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并完成作业题目。
2. 提醒学生准备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以上为化学高中第2课的教案范本,希服对您有所帮助。
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以及氢化物稳定性与非金 属性强弱的关系。
素的化学性质上既有 “相似性” 又有 [分析 P5 原子结构示意图 ] :
“递变性” ,与什么有关?
相似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利用视频补充 课堂上不能做 的演示实验, 丰富学生对碱 金属元素化学 性质递变性的 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从微 观的原子结构 入手分析,归 纳出碱金属元
1,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显 +1 素原子结构的
置换反应来体现。
[ 学生实验 ] : 实验 1-1 ① 将少量氯水分别加入盛有少量
[写出化学方程式 ]: 2NaBr + Cl 2 = 2NaCl + Br 2 2KI + Cl 2 = 2KCl + I 2
NaBr 溶液和 KI 溶液的试管中 + Br 2 = 2KBr + I 2
[回答 ] : 钠和钾都能与氧气和水反应,反应 中都失去电子,作为还原剂,与水 反应时产物为氢氧化物和氢气。 [观看并对比 ] : 铷、铯与水反应比钾、钠更剧烈, 铯甚至出现爆炸。 四种金属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存在 明显的递变性: Na < K < Rb < Cs
[ 提问 ]:
[回答 ] :
为什么元素周期表Ⅰ A 的碱金属元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有关
我们能否通过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
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也逐渐增大。 试通过卤族元
化学必修2教案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二
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二●目标导航学习内容: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学习重点:碱金属元素。
学习难点: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方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名师引领一、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1、相似性:软可切,银白色(铯略带金色光泽)丽光泽、密度小、熔沸点较低,良好(同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离子半径)。
4、推论性质递变: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引力的减弱、失去电子的趋势增强,无素的金属性增强,单质的还原性增强。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它们都能跟卤素、氧气、硫等非金属直接化合,在反应中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
单质都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
反应的实质可表示为:2R+2H 20=2ROH+H 2↑反应的现象各不相同。
与水反应不熔化;钠与水反应时熔化;钾与水反应熔化,且使产生的H 2燃烧;铷、铯都与水猛烈反应。
碱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都是先与水反应,若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则生成的氢氧化物继续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碱金属均不能在水溶液中置换另外的金属单质。
1、跟非金属反应 卤素:RX X R 222=+ 氧气:O Li O Li 2224=+ 222 2O Na O Na 点燃+22KO O K =+(K 、Rb 、Cs 与氧气反应,都生成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
氢气:Na 、K 、Rb 、Cs 与氢气反应,都生成 RH 。
与硫等大多多数的非金属起反应。
2、跟水的反应碱金属都能跟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22222H ROH O H R 。
钠与水反应比锂与水反应激烈,钾跟水的反应比钠更剧烈,常使生成的氢气燃烧并发生轻微爆炸, 据此可得出结论:金属单质置换出水中氢越容易说明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因此随着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的增大,碱金属的活动性增强。
与常见盐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R 表示碱金属元素)↑++=+↑+↑+=+↑++↓=+++↑+↓=++-+-++++++2233234233222222222222236)(22262)(22H CO R HCO R H NH R NH R H R OH Fe Fe O H R R H OH Cu Cu O H R四、焰色反应定义: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使火焰呈特殊的颜色。
必修第一册化学人教版: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4.2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
自主引导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归纳、比较。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科学创造品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律
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1)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2)非金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等于8。
3、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案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物探中心第一分校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氢氧化物的概念。
2.元素金属性周期性变化。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才能目的:通过自学、考虑、比照、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才能。
教学重点:元素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归纳法、诱导探究法、练习法、实验启发等教学过程:[引入]从上节课讨论中,我们认识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构造决定的,那么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也将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板书]四、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小结]金属性的判断:①单质与水反响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②单质与酸反响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判断:①与氢气反响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②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讲述]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标准,以11~17号元素为例,来研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情况。
为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请大家先填写上上下表。
填写上上以下各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注:“—〞不填。
[讲述]一般,对于金属元素我们主要研究其金属性,对于非金属元素我们主要研究其非金属性。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Na、Mg、Al三种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板书]1.钠镁铝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实验1: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将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外表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参加3mL冷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3:将实验2中试管加热至沸腾,观察发生的现象。
高一化学教案51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
5.1.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一、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能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能进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之间的相互推导,提升微观探析能力。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及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碱金属元素与卤族元素的性质及递变性。
难点:碱金属元素与卤族元素的性质及递变性。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总结归纳法、分组讨论法等四、教学过程【导入】展示视频:元素周期表是如何被填满的。
【展示】分别展示不同的元素周期表百变星君——元素周期表祖师级元素周期表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标准版元素周期表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版元素周期表立体版元素周期表图标版元素周期表原子轨道版元素周期表建筑式元素周期表沈阳街头的元素周期表默写版元素周期表【讲解】1.周期(1)特点: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即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2)分类:短周期和长周期。
(3)2.族(1)主族:共7个,用A表示。
①主族的特点:由短周期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主族的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2)副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共7个。
(3)8、9、10共(4)0族:在元素周期表的第18列。
【问】为什么我们将稀有气体元素称为0族元素?【生】稀有气体很稳定,它们的化合价通常情况下为0。
【讲解】元素周期表结构口诀:七主、七副、零八族【展示】碱金属元素位置Li NaK RbCs最外层均有1个电子2.碱金属元素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3.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都是活泼金属,均易失去1个电子,在化合物中均为+1价。
②碱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R 2O)对应的水化物(ROH),一般都具有强碱性。
【展示】水与碱金属反应的实验视频(3)结论:【展示】氟氯溴碘单质F ClBr I最外层均有7个电子2.卤族元素单质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颜色:――――――――――――――――――――――――――→F 2:浅黄绿色 Cl 2:黄绿色 Br 2:深红棕色 I 2:紫黑色均有颜色颜色加深 熔、沸点:―――――――――――――――――――――→F 2:气体 Cl 2:气体 Br 2:液体 I 2:固体均较低逐渐升高 水溶性:―――――――――――――――――――――――――――→F 2:反应 Cl 2:溶解 Br 2:溶解 I 2:微溶除F 2外,都不易溶于水,但都易溶于有机溶剂,如CCl 4、酒精等逐渐减小 3.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卤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均有7个电子,得电子的能力强,容易得1个电子,其单质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高一化学第一章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一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抽象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用具:金属钾、小刀、镊子、坩埚、酒精灯、泥三角、三脚架、饱和氯水、NaBr溶液、KI溶液、溴水、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过渡]咱们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及卤素的性质,知道它们性质相似。
为什么相似?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板书]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提问]碱金属元素及卤素包含那些元素?[回答]碱金属元素:锂、钠、钾、铷、铯、钫;卤素:氟、氯、溴、碘、砹。
[板书]1、碱金属元素[科学探究]1、查阅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填写下表。
[[板书]结构异同:异:核电荷数:由小→大;电子层数:由少→多;同: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
[板书]2、实验(1)钾与氧气燃烧实验[提问]钾的保存及取用方法[回答]煤油中;镊子夹取,玻璃片上小刀切割,滤纸吸干煤油。
[学生分组实验]巡视并指导[观察]现象与钠与氧气反应对比,有何不同? [回答]燃烧更剧烈,火焰紫色。
[讲述]钾与氧气反应生成比过氧化物更为复杂的氧化物(超氧化物)[板书] 22KO O K 燃烧+ (一个氧分子得1个电子)(在这些氧化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板书](2)钾与水反应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巡视并强调取用绿豆大小及吸干煤油(注意安全);请学生观察,与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作比较.钾与水反应 钠与水反应 [回答]钾比钠活泼,轻微爆炸.[思考交流]钠与钾性质有什么相似性与不同?这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板书] ↑+=+22222H KOH O H K[阅读]P6~P7相关内容 [练习]完成下列方程式:1.写出锂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钾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过氧化钾与CO 2 4.超氧化钾与水、CO 2 5.氧化锂与水、CO 2[知识拓展]元素金属性判断标准:1.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高中化学 1.1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 1.1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化学1.1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元素周期表课题三维目标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科学知识1、可以写下直观的碱金属与氧气、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展开有关的排序;与2、运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表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技能3、晓得结构同意性质。
过程1、由原子结构理论分析推论出来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与2、使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去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课堂教学的观点及方法。
由课堂教学得出结论理论,并由理论指导课堂教学。
2、增进学生对物质世界对立统一规律的重新认识。
3、用辩证唯物主义质变量变的观点,在本节内容中有著最恰当的彰显。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碱金属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金属族的性质递变推论;金属开朗性高低的推论规律比较、概括介绍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多媒体师生活动【导入】开朗的金属元素na的性质就是我们所津津乐道的,现象就是本质的反应,宏观就是微观的彰显。
现在使我们从原子结构这一微观角度去研究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
【板书】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一)、碱金属元素[科学探究1]恳请同学们看看书本p5,并顺利完成该表中。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什么结论?1.核电荷数从li至cs逐渐激增。
2.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为1。
3.电子层数依次激增,从2层减小至6层。
[实验1]挑钾、钠各一粒,分别放到石棉网上的左、右两边,同时冷却。
观测实验的现象。
[现象]钾首先熔融(熔点高),先与氧气出现反应,后钠再熔融与氧气反应。
[板书]1、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思索与交流]恳请写下钠与氧气在冷却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尝试的写下锂、钾与氧气在冷却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碱金属锂钠钾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冷却)[回答]从钾、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中,恳请总结出来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存有什么相似性、寄变性?[请问]相似性:碱金属都能够与氧气反应。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2课时教案
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原子核,知道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提示]核外电子做高速运动,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板书]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结论]质量小,运动速度极快,运动空间范围小。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请阅读书本12页的1、2小节。
[板书](二)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板书](三)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电子总是从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排起,然后由里往外排[思考与交流]看表2总结每层最多可以排布的电子数目?[板书]2、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2n2(n为电子层数)[练习]请分别画出9号氟元素和19号钾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指导讨论]分析钾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2,8,8,1而不是2,8,9的原因。
[板书]3、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8(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讲解]在运用中我们必须注意,这几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必须同时遵循这几条规律。
11元素周期表教案11(人教版必修2).docx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了解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1 •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性质。
2・自主探究:探究卤族元索性质递变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元素在元素周期表屮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用具】金属钾、小刀、蹑子、塩圳、酒精灯、泥三角、三脚架、饱和氯水、N“B「溶液、KI溶液、澳水、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过渡】学习了碱金属及卤素的性质,知道它们性质相似。
为什么相似?元素的性质与原了结构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板书】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提问】碱金属元素及囱素包含那些元素?【回答】碱金属元素:锂、钠、钾、钏、锥、W;卤素:氟、氯、漠、碘、筱。
【板书】1、碱金属元索【科学探究】1、查阅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填写下表。
元索名称核电荷数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孑数电子层数碱金属元素(^3)2 1>丿^1)2 8 1/丿丿8 8 1J J J J 、、、、(?37)2 S 15 S 1J J J J J% \ 、、、g吵 2 8 IB 1B 8 1【探索与交流】填写情况,总结异同点。
【板书】结构异同:异:核电荷数:由小f大;电子层数:由少一多;同:最外层电了数均为1个。
【板书】2、实验(1)钾与氧气燃烧实验【提问】钾的保存及取用方法【学生活动】煤汕中;辍子夹取,玻璃片上小刀切割,滤纸吸干煤汕。
【学牛分组实验】巡视并指导【学牛观察】现象与钠与氧气反应対比,有何不同? 【现彖】燃烧更剧烈,火焰紫色。
【讲述】钾与氧气反应生成比过氧化物更为复杂的氧化物(超氧化物) 【板书】K + O?燃烧KO?(—个氧分子得1个电子) (在这些氧化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同) 【板书】(2)钾与水反应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巡视并强调取用绿豆人小及吸干煤汕(注意安全);请学生观察,与 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作比较.钾与水反应【现象】钾比钠活泼,轻微爆炸.【思考交流】钠与钾性质有什么相似性与不同?这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板书】2K + 2H 2O = 2KOH + H 2 T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6〜P7相关内容 【课堂练习】[练习]完成下列方程式:1. 写出锂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 钾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 过氧化钾与CO?4. 超氧化钾与水、CO 25. 氧化锂与水、CO 2【知识拓展】元索金属性判断标准:1. 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2.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高中化学1.1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图文
高中化学1.1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图文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初步学会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
累计课时 2 具有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初步联系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元素组成微粒结构的联系实验:钾钠与水反应实验1-1 课时安排 1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一、复习导入:练习讲评导入新课:我们把Ⅰ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请同学们画出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二、自主学习完成“科学探究” 三、推进新课 [思考与交流]1通过观察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
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实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皿中,观察现象。
同钠与水的反应进比较。
[归纳与整理]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一)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钠钾属的反应与氧气的反应 Li+O2 Na+O2 与水的反应 Rb、Cs在室温时,遇到空气会立即燃烧。
2、与水的反应 K+H2O Na+H2O 除Na、K外,其他碱金属元素也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与H2。
[小结] 2M+2H2O == 2MOH+H2↑ 碱性: [思考与交流] 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
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见课本第7页)课堂练习1:例题1 变式1 [阅读教材]第7、8页典型的非金属-----卤素看看他们的性质与原子结构间是否存在联系?[归纳与整理] (三)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见课本第8页)[思考与交流]请大家根据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总结出卤素单质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各方面的递变规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3元素(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解答他们的疑问。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练习题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基础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基本知识的掌握,如填写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等。提高题则涉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如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化合价等。
2.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读取
(1)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元素的序号,代表元素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
(2)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用于计算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3)元素符号: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的符号,代表元素名称。
3.元素周期律及元素性质的预测
(1)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递增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知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对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掌握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2.学生在分析元素周期律及元素性质预测方面,可能缺乏系统的思维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培养。
3.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交流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需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掌握第三周期钠、镁、铝三种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的渐变规律;理解第三周期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能力培养:通过对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探索与分析,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钠、镁、铝三种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以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的认识,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和崇尚科学,感悟到科学的魅力。
科学品质:通过对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的逐步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对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的探索和验证,指导学生学习将实验事实的现象与本质进行转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第三周期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难点:通过对钠、镁、铝三种元素的金属性的探索和验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感悟到科学的魅力;指导学生学习将实验事实的现象与本质进行转化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魅力。
续表
附:随堂检测答案
1.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难易程度;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
2.右大 3 3.(A)。
高二化学教案-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教案 最新
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总复习)第二课时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教学目的:1、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2、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3、能够从多方面比较金属非金属之间的活泼性。
教学重点: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的运用。
教学难点: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的运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常规教具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周期表与周期律1、周期表的结构(1②周期数=③每周期元素种类:2,8,8,18,18,32,32④稀有元素序数为:2,10,18,36,54,86(2)族的性质(主族)①ⅠA ~ⅡA ⅢB~ⅦB ⅧⅠB~ⅡB ⅢA~ⅦA 0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②族序数=最高正价=8–最低负价绝对值(O、F例外)③短周期限同族元素原子序数差为8。
口诀:三短三长一未完,七主七副和0 八(3)基本关系总结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元素的化合价: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负价=主族序数-8【例题1】在周期表中,第三、四、五、六周期元素的数目分别是A.8、18、32、32B.8、18、18、18C.8、18、18、32D.8、8、18、18【例题2】结合元素周期表的特点,推算17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预测其化学性质。
2、“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A. Al Si PB. I Br Cl;C. O S NaD. Li Na K【例题4】11~17号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逐渐减小的是:A. 电子层数; B .最外层电子数;C. 原子半径;D. 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例题5】硒是第4周期VIA族元素,根据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硒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A、在通常状态下硒是固体B、硒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酸C、硒化氢比硫化氢稳定D、硒有-2、+4、+6三种常见化合价【例题6】同主族元素X、Y、Z,已知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HYO4>HZO4>HXO4,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非金属性:X>Z>Y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为HY>HZ>HXC 、与H2化合能力:Y2>Z2>X2D 、它们能发生反应:2NaX+Y2 =X2+2NaY金属性强弱实验依据①单质与水(酸)置换出氢气难易(越易越活泼)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越强越活泼)③金属间置换反应 Fe+CuSO 4=FeSO 4+Cu非金属性强弱实验依据①单质与氢气化合难易及稳定性(越易越活泼)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越强越活泼)③非金属间置换反应 H 2S+Cl 2=2HCl+S ↓【例题7】下列气态氢化物中,按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的是:(A) HI HBr HCl HF(B) HCl H2S PH3 SiH4(C) H2O H2S HCl HBr(D) H2S H2O NH3 CH4【例题8】下列各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的是: ( A )NaOH Mg(OH)2 H3PO4 H2SO4( B )KOH NaOH H2SO4 HClO4(C )Be(OH)2 Ca(OH)2 HBrO4 HClO4(D )Mg(OH)2 Ba(OH)2 H3PO4 H2SO4【例题9】氧化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强的是A.F - 、Cl -、Br -B.Na + 、Mg2+、Al3+C.P 、S 、ClD.Li +、Na +、K +【例题10】还原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强的是A.HF 、HCl 、HBrB.Na 、Mg 、AlC.P 、S 、ClD.Li 、Na 、K①氢:核内无中子、原子半径最小、能形成裸露的质子、单质密度最小。
1.1【教学设计】《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人教)讲授式教学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合肥一中李晋凯◆模式介绍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教材分析《元素周期表》是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
所有的化学知识都会用到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基石,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同时,本章知识的学习也后面的选修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基础。
◆思路说明本节通过直接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学生通过讨论研究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方式。
解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引导学生了解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通过习题进行巩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X A Z和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2、知道元素、核素、同伴素的涵义;3、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4、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5、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教学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本节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使学生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
本课时是学好元素性质的基础,也是学好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1)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三、教学重难点1、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四、学情分析因为必修一我们已经学习了钠元素和氯元素的性质,而且学生通过预习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也有简单的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的性质学生应该很容易接受。
五、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提问〕碱金属是指哪一族?卤族是指哪一族?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碱金属的递变规律。
我们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表》
郑怡10101570104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素周期表》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本节课为《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以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为主要教学内容。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基础元素化学的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是很有利的。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学生虽然已经知道元素周期表结构,学生的每本书的最后也附有元素周期表的彩图。
但那时学生们所学的元素彼此是独立的。
而高中学习本节之前,老师也相应地提到过不少的元素周期律,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此为元素周期律。
通过上一课时的讲解学生们已经明确地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以及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但对于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还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关于应用周期律还没有涉及。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分析,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
2、通过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来感知主
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3、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的归纳,能初步学会总结元
素递变规律的能力,具有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
初步联系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2、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
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3、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的分析、处理数据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结构的联系能使学生初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通
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主义观念;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求知与探索“感性→理性→感性”的认知过程;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总结思考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元素组成微粒结构的联系
2、实验探究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二)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五、教学设计思路及流程图
1、设计初衷;
学生在运用时往往很容易观察到共性,但却对个性的发现有所缺失。
在学习中的直接表
现就是机械地套用。
于是,教师对同性的总结,个性的提点就成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的重
点。
基于以上考虑,以展示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元素化合价、演示碱金属以及卤族元
素性质实验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推理、讨论,以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在得出结论以
后又进行了相关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这样,可以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元素周期
表,并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元素周期律以及其他类似方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流程图:
引入课题→认识碱金属元素性质的递变→认识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归纳学习方法
原子结构特点原子结构特点
对比:钾钠与的水反应探究:卤素单质间的置换
金属性强弱的认识非金属性强弱的认识
↘↙
归纳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课题引入】通过对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简单回
顾,引出本节的课题。
倾听、思考使学生进
入问题情
境。
环节1
第
ⅠA 族
碱
金
属
元
素
性
质
的
递
变【展示】第ⅠA族元素(氢除外)原子结构
【问题】
观察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
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投影】第ⅠA族金属元素
相似点: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易失电子,显金属性
不同点: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
逐渐增强
推断性质:能与氧气、水反应等
分析、交流,
答出原子结
构的相似点
和不同点,单
质与氧气、氯
气、水反应
等。
渗透“结构
决定性质”
的学习方
法
【投影总结】
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递变
元
素
核
电
荷
数
原
子
半
径
失
电
子
能
力
金
属
性
单质
与水
反应
剧烈
程度
Li
Na
K
Rb
Cs
【提问】回忆描述钠与水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
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
同
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实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
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皿中,观察现象。
同钠与
观察并记录
实验现象,再
进一步预测
锂、铷、和铯
与水反应的
情况
思考并回答
通过实验
感知金属
性的递变
△
△
光照或点燃
【过渡】接下来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
来看看是否卤族元素也具有和碱金属元素相似的递变性质。
【展示】第ⅦA 元素原子结构
【问题】
1、分析该主族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找出相似性和递变性。
2、根据氯气的性质,试分析溴、碘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投影】 第ⅦA 族元素
相似点: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电子,显非金属性 不同点: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推断性质:能与金属、氢气、与水、与碱液反应等
【过渡】以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为例
【展示】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H 2+F 2=2HF
(黑暗处就能剧烈化合,生成的HF 很稳定) H 2+Cl 2== 2HCl
(光照或点燃发生反应,生成的HCl 较稳定)
H 2+Br 2== 2HBr
(加热到一定程度才能反应,生成的HBr 不如HCl 稳定) H 2+I 2
2HI
(不断加热才能缓慢反应,碘化氢不稳定)
【设问】从上述反应,不难看出气态氢化物从HF 到HI
思考并回答
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通过反应条件由易到难感知非金属性的递变
七、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课本上看,似乎很好理解,但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并能真正即很好的运用就不那么容易了。
往往是理论性的结论都理解,真正操作起来却道路曲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最优化的启发和引导,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上面,并结合一定的练习,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与实验数据结论,并且能掌握类似地寻找共性,发现特性的方法。
环节3 归 纳 同 主 族 元 素 性 质 的 递 变 规 律
【展示】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内容 同主族(从上到下)
电子层结构 原子半径 得失电子能力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的酸碱性
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 形成及其稳定性
【总结】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与子和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所以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
属性逐渐减弱。
【总结投影】研究元素性质的一般方法
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形成研究元素性质的一般方法。
环节4
课后作业
思考是否其他主族也具有类似的递变性质,过渡金属呢?如果有递变性,各自的递变性如何,试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