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月第卷第期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浅析
刘红霞
(济宁任城区卫生学校,山东济宁)
摘要《:老子》哲学,是我国奴隶制时代哲学发展圆圈的一个逻辑的终结,它合乎规律地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历史地承担了对行将崩溃的奴隶社会进行自我批判的任务,因而有可能对奴隶社会及其日渐崩溃的哲学矛
盾运动进行理论总结。

特别是其辩证法思想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在哲学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上以比较完整的形
态殿居孔、墨之后而总其成。

关键词《:老子》;辩证法;哲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老子》哲学,是我国奴隶制时代哲学发展圆圈的一个逻辑的终结,它合乎规律地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历史地承担了对行将崩溃的奴隶社会进行自我批判的任务,因而有可能对奴隶社会及其日渐崩溃的哲学矛盾运动进行理论总结。

特别是其辩证法思想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在哲学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上以比较完整的形态殿居孔、墨之后而总其成。

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司马迁写《史记》时已弄不清楚,他举出三个人,约与孔丘同时期的老聃和老莱子,另一个是战国时的周太史儋。

虽然在近代学者中间颇有争论,但学界一般认为《老子》的作者是老聃。

老聃学识渊博,相传孔丘曾向他请教过周礼。

老聃到晚年过着隐居的生活,“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言,即流传至今的《老子》一书,它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是用韵文写的哲学诗。

汉以后被称为《道德经》。

据宋人及近代学者考证,
《老子》可能是道家后学根据老聃的思想言论记述而成,成书约在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郭沂先生认为,简本《老子》出自老聃,著今本
《老子》五千言的是周太史儋。

参见《哲学研究》年第期)本文把《老子》作为从春秋末到战国初形成的系统的道家思想来加以论述。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比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由于春秋末[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刘红霞(),女,山东汶上人,济宁任城区卫生学校教师。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正是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的到战国初的社会境况是“社稷无常,君臣无常”,因而可以说,
集中反映。

首先,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并通过对大量对立性概念的表述,揭示了事
(《第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老子》认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章》)也就是说,美丑和善恶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之所以知美,是因为有丑存在;之所以知善,是因为有恶存在。

至道之世,人们不知有丑恶,也不知有美善,一切皆顺其自然,发乎道性而已。

不道之世,那些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人生观的人,为了追求名利,往往用假美、假善来伪装自己。

因为集美善于一身则名利双收,而美善存伪,丑恶即生。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第章》)通过对美丑、善恶这两对具体矛盾的具体分析,揭示出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

如果不能辩证地看待它们,矛盾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世人无不追求有、易、长、高、声
(名声)、前,而厌恶其反面,其结果往往因追求方式不科学造成求而不得的痛苦。

老子所要向世人指明的是,求“有”须向“无”中求;求“易”必须重视“难”;欲“长”必先始于“短”;欲“高”必先位于“下”;欲播声于“外”,必先发音于“内”;欲处人之“前”,必先居人之“后”。

总之,要以辩证的观点,从所追求事物的对立面着手,让其自然而然地由量变到质变向正面转化。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作为辩证法大师的老子向世人推出的济世安民的两大法宝,是圣人治身、治国的最根本措施,也是对矛盾对立转化规律的具体运用。

对立转化规律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规律,也是老子辩证法的灵魂。

《老子》还认为,事物的矛盾是相反相成的,即相互以自己的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老子》认为,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第章)它看到了没有“曲”就无所谓“全”,没有“枉”就无所谓“直”,没有“洼”就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无所谓“盈”,没有“蔽”就无所谓“新”,相反的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

《老子》辩证法的思想水平,还凸显在它对我国春秋以前古代辩证法的历史总结。

原始五行说、阴阳说中的矛盾、依存、转化思想,史伯、晏婴、史墨所发挥的和同、一两、倍贰的思想,孔丘所强调的执两用中的思想,都被《老子》所扬弃并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成为表述“道生万物”的辩证过程的理论环节。

《老子》基于对古代辩证法思维成果的总结和对现实社会以及自然界矛盾变化的概括,不仅认识其次,
到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而且认识到任何矛盾的双方无不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并深刻地提出“反者道
之动”这一矛盾运动的普遍法则,其中包含了否定是辩证发展的必经环节的思想,认为事物向自己的反面
转化是合乎规律的运动,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提倡“阳”,而老子则通过对社会和
自然的深刻观察和思考认识到了具有与“阳”有不同性能的“阴”的价值。

在这个角度上,作为对只重视和
提倡“阳”的社会的忠告,提倡人们认识到“阴”的价值,同时强调了“物极必反”的原始辩证法思想。

对此,有人用宿命论的观点给予解释,实质上他的“物极必反”的原始辩证法思想是通过对社会和自然的洞察和
思索之后得出的天下万物的运行法则,也正是事物“顺其自然”地运动着的运行法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
人类的无所作为。

老子认为,既然美和善总是相伴着丑和恶,智慧总是相伴着诈伪,礼义总是相伴着堕落,既然人类在文明形态上的每一种进步,都总是伴随着道德与纯朴人性的堕落,那么,对人性最根本的改革,就是彻底地放弃对美、善、智慧、礼义道德和社会物质文明的追求,而回归于原始纯朴无知无欲的人性中去。

所以老子主张:
(第章)老子反对物质文明,反对科技与“小国寡民使民至老死,不相与往来。


工艺,甚至反对理性和知识。

应该指出,老子的社会理想,表面看是一种反人性、反文明、反理性、反道德的
荒谬思想,但另一方面,这正是哲学史上对于人类异化所发出的第一次抗议呼声。

《老子》还隐约认识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它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再次,
(第章)根据这个规律,
《老子》认为,只要努力把一点一滴的小事作好,大的困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难就有克服的可能,这也是一个积小量为大量、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老子认为,事物由不存在(无)走向存在(有),然后积小而成大积弱而变强以至于全盛,最终达到顶点,再一变而走向反面,终至灭亡而消失,如此生生不已,这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生生灭灭、存在发展所普遍遵循的永恒之“道”。

《老子》以大量
刘红霞《: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浅析
“天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第章)
“物壮则老”。

(第章)
的事例,对“道”作了具体生动的说明。

他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
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第章)
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也。


(第章)总的来说,道的运动是通过相反的对立,回归最初。

“相反”一词以包含了对立之意。

老子关于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质量互变规律是暗合的。

《老子》是治身理论和治国理论的统一,治国理论源于治身理论,只有从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应该承认,
去阐释《老子》,才能明白其伟大的哲学思想及其千古魅力。

“处无为之事”,是就治身而言,是要求自我要有虚己守静、无私无欲、自失忘我的精神境界。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自我不带有任何主观偏见始终遵循客观规律让规律发挥作用。

“无为”的目的在于大有作为、无所不为。

欲达这一目的,就要采取辩证的观点:我不直接治身而首先解放心灵,解放心灵的过程就是凝聚真朴的过程,凝聚真朴的过程就是强身健体的过程,朴成则以朴治身。

自我“无为”,才能充分发挥体内每个细胞的内在协调作用,使真朴得以逐渐形成;自我“有为”则灵受制于魂,灵受制于魂则真朴不现。

自我的力量是有限的,朴的力量是无限的。

我“无为”事朴,朴“无不为”治身。

以朴治身,则百邪不侵,百病不生,自由、幸福、健康、长寿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就治国而言,处无为之事,是要求统治者不要玩弄心计,搞独裁统治,而是虚己谦下,无私忘我,还百姓以自由,充分
利用全体人民的智慧,建设公平、公正、正义的国家。

总之,就是抛弃人治,实行法治。

统治者的智力是有限的,法治的力量是无限的。

“处无为之事”,收获的却是无所不为的成果。

“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老子》哲学反映出对辩证法当中“否定”的理解。

马克思曾指出:
另外,
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在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
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在这里,马克思所阐述的是历史辩证法的否
定特征。

生活于春秋那样一个变动的时代,老子对历史辩证法的这种否定运动是有着深刻认识的,这一点
在他的哲学中可以看得十分明显。

然而老子没有认识到,在历史的辩证否定中同时发生着社会形态的更
新即肯定运动,新的更高级的社会文明正孕育在旧文明之中。

黑格尔在论述辩证法的这种肯定运动时说:为了争取科学的发展唯一的事就是要认识以下的逻辑命题,即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它是
过“
一个新的概念的否定或对立物而变得更丰富了。

”然而这一点却恰恰是老子所没有认识到的,他所看到的
只是旧事物、旧制度的崩溃灭亡,却看不到新的社会组织、新生活的强大萌芽,这也正是老子对人生、对历史采取那种极为悲观、消极、无为观点的原因。

悲剧时代产生悲剧的人物,而悲剧的民族总是产生悲剧时代,一个积极地、主动地寻求自我变革的时代是悲剧性的,春秋正是这样一个时代,而老子则又是这个时代
的一位悲剧人物。

他的哲学充满矛盾,总的来看,在理论上,他的社会历史哲学和伦理学,是反自然和反历
史创进的。

在思想上,他的政治哲学为历史上许多帝王将相所宗法,他的玄学思辨原理影响了中国两千年
的自然哲学,他的伦理学至今还可以在现代中国人的某些处世方式中看到痕迹。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老子始终被看做最深奥、最丰富的古代思想家之一,然而,这正是中国文化史的悲剧。

因为作为哲学思辨起点
的地方却被后人看作了终点。

老子哲学成为后代无数思想家不断追溯的理论源泉的原因就在于它被看作
是古代思辨哲学的最高产物。

《老子》在政治上反对统治者对人民横征暴敛,认为那会招致人民的反抗。

他当时已经认识到最后,
“人民”和“统治者”的对立关系,并从维护国家政权和社会发展的立场出发,指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是导致
《老子》没有也不可能跳出其所“人民”反抗的根本远因。

这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

不过,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存在许多消极之处。

道家哲处时代和世界观的局限而提出更为合理的解决思路。

当然,
学的核心思想“自然”与“无为”主要来源于先秦的《老子》和《庄子》。

但今日学界对《老子》中“自然” 和“无为”一词的理解,显然有悖于现存《老子》文本的具体涵义。

《老子》的“自然”不完全是“自然而然”、“天然”的含义,其中含有一种对于超现实的、甚至是超出想象力的、人力无法与之抗争的力量的敬畏和惶恐的心理。

这里明显表露出一种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的色彩。

《老子》的“无为”思想实质上也包含了一种
《老
《老子》作为一本哲学著作是毫无疑问的。

因此,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无能为力的消极含义。

总的来说,
子》在思想观念上对原始宗教的突破,
《老子》的思想和观念与上古的原始文化之间,有着是一次思想史上质的飞跃,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
一种很亲近的关系。

虽然它已经是哲学而不是神话传说,但是,它带有浓厚的原始神话、宗教等文化色彩。

人类早期哲学所带有的直观、朴素以及神秘的特点,它都具有。

同时,在理论上,它经常用一种神秘的体验代替日常经验的描述和论证。

这表明《老子》尤其是对于客观外在世界的认识,还处于早期人类的直观和猜测阶段。

因而,我们不能完全以现代人的观念,把《老子》看作已经具有现代人认识观念和水平的哲学。

因此,我们不能像有的学者解释的那样,把《老子》的这种“自然”说成“是强调不受干扰、悠游自得的意思。


“优游自得”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必须参照这个角度,我们才能完整在对于外在自然具有敬畏的观念时,
理解《老子》中“自然”和“无为”思想的真正意义。

我想,指出这一点并不能掩盖《老子》的重要价值,相反,它有助于我们对《老子》思想的真正意义,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比如,它否认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认为体认“天道”完全不需要感性认识。

它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
(第章)就是说,不出大门就可以知道天下大事,不看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窗外就能认识产生万物的“天道”之理,愈是广泛地接触世界得到的知识就愈少,因此圣人不必经历什么事情却什么都知道,不必看见什么东西却什么都明了,不必干过什么工作却能得到成功。

这番奇谈怪论是有“反者道之动”的思想,承认“物壮则老”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但由于《老子》反映的悖于常识的。

再如,
(第章)的忧虑,因而无条件地把“柔弱胜刚强”作是没落阶级的思想,对前途怀有“将恐灭”和“将恐蹶”
“柔弱胜刚强”如果是指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那是革命辩证法的一个真理,但是,如果为普遍原则。

当然,
没有一定的条件,如果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个“胜”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得来的。

更何况对没落阶级而言,柔弱标志着衰亡,所谓“胜刚强”不过是幻想而已。

因此,除了最终走向循环论,把事物的矛盾变化看
“同尘”,消解矛盾,虚
“和光”、
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走向调和论,妄图通过“挫锐”、
“解纷”、
构一个无矛盾、无斗争的“玄同”境界。

(第章)无论如何,最终必将抛弃辩证法,落入形而上学的窠臼。

(第章),由这一观点中,他引出反感觉论的认识论。

宇宙中的万物纷老子认为,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纷芸芸,而“道”却是他们的总体、本根。

由于万物形态及现象的多样性,所以任何感官的把握都只能达到片面的局部。

只有理性的思辨才能把握万物的总体实体和本体“道”。

从而做到“不行而知,不为而成。

”老子贬低感性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从宇宙现象和人世经验的流动不居中,意识到感性认识的表面性、片面
“对那些断言感官对象的实在具有真理性和确定性的人,他们最好是回性、偶然性、主观性。

黑格尔指出:
到那最低级学派的智慧因为对于那些了解了这种神秘的人不仅仅达到了对感官事物的存在的怀疑而且甚至于对它们的存在感到绝望,他们一方面否定了感官事物,一方面也看见感官事物否定其自身。

老子正是从对感性事物的这种否定中走向对感性知识的怀疑和否定。

他要求越过感性现象而直接深入到对宇宙实体———“道”的认识。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这种普遍规律的认识才可以推导出对各种特殊事物的先验性的认识,所以老子这种反感觉论的认识论,实质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尚处在萌芽形态的理性主义。

《老子》认识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及其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特性,这是朴素辩证法的精总之,
华。

但是,由于阶级立场的局限,它是害怕矛盾及其转化的,从而又导致了复古倒退的历史观和某些服务
《老子》以“反者道之动”为核心的辩证发展观于统治权术的形而上学诡辩论,这是其中的糟粕。

即便如此,
的体系,容纳了几乎全部以往的辩证法范畴,形成一定的理论架构,标志着我国古代辩证矛盾观的历史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