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咸林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咸林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商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可见,与商代相比,西周()
A. 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
B. 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
C. 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
D. 依靠分封以开疆拓土
2.下面为《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


反映出当时()
A. 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B. 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 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 君权神授影响城市布局
3.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
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 个人观念淡漠
D. 专制王权强大
4.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
()
A. 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B. 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 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 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5.学者张鸣指出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要算是“公司架构”,“所有的官员(管理者),都是
皇帝的雇员”,“可以动员比封建制国家更大的力量,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

这表明张鸣认为
()
A. 郡县制下国家机器更有效率
B. 科举制下官员成为皇帝雇员
C. 封建制下国家机器更加稳定
D. 内阁制下皇帝拥有更大权力
6.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了()
①春秋大一统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仁义礼智信
④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7.柏扬在《中国人史纲》中说“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非常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
碎分配。

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

只有尚书省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没有象国会之类或象罗马元老院之类会议性质的制衡机构。

”这说明()
A. 三省体制不利于提高中央集权制度的职能
B. 三省体制不能真正地制约皇权
C. 三省体制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明,权力不清
D. 三省体制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8.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材料中
描述的工具是指()
A. 耧车
B. 翻车
C. 筒车
D. 风力水车
9.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
辐射圈。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

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 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 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 行省制度有利于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
10.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
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 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
D. 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
11.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蚊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
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挤身贵族。

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 1953人中,布衣人仕者占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
A. 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
B. 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 进一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
D. 改变传统政治结构
12.“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

”针对这种现象北
宋采取的措施是()
A. 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B. 地方实施“推恩令”
C. 实行三省六部制
D. 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
1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的说法,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①地域性商帮的出现
②柜坊和飞钱的出现
③市、坊的界限被打破
④丝绸之路的开辟
A. ④①②③
B. ③④①②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③①
14.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从根本上看是由于()
A. 官方垄断贸易的需要
B. 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C.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D. 封建统治已经腐朽
15.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求强国之路,向西方学习。

下列认识和结论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开始是由地主阶级发起的
B. 经历了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三个阶段
C. 背景与列强对中国侵略有关
D. 结果找到了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16.16世纪,来自美国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等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市场。

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 新航路的开辟
B.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 汽船的出现
D.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17.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
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

这一描述反映出19世纪中期的伦敦()
A. 工业化带来环境污染
B. 城市拥堵人口膨胀
C. 重工业成为经济主导
D.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18.学者萧功秦指出:“洋务运动的现代化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防卫现代化的弥散效应’就是,只
要洋务派在军事自强运动的现代化的方向上走出第-步,他们就不得不走出第二步,他们为了保住第二步不至于前功尽弃,就不由自主地要走出第三步、第四步……现代化就是这样一个从-个点向-个面的不断弥散过程。

”材料中的“第二步”应该是()
A. 创办军事工业
B. 创办民用工业
C.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D. 筹划海防,建立海军
19.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
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

”可见,梁启超认为()
A. 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B. 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C. 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D. 发动广大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20.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
“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割据区域”等。

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A. 对革命方式有了新认识
B. 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
C. 支持井冈山式革命道路
D. 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
21.如图为中国近代某重大战役形势图。

该战役()
A.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B. 推动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C. 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22.如图是“中国近现代几种主要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

其中3(曲线)所代表的经济形式迎来
发展最高峰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A.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命脉迅速膨胀
D. 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3.
A. 经济发展规律
B. 国家经济政策
C. 产业结构现状
D. 国际关系格局
24.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

但给
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

”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整顿金融
B. 调整农业政策
C. 发放救济金
D. 兴办公共工程
25.某部作品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
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这部作品应该是()
A. 《红与黑》
B. 《人间喜剧》
C. 《悲惨世界》
D. 《战争与和平》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赵翼《蘑曝杂记》请回答:
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头巾是宋文人代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

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

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

在《历代名臣像》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

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和审美风范。

--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材料二: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內,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

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戴金丝边眼
镜。

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

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

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

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指出苏格拉底对人性研究的历史价值。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批利以上帝为中心的宗教神权统治,把人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了人们对世俗幸福生活的追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丈化,使古典文化中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得以重放光芒。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与科学精神的塑造》
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材料三:1762年卢梭录重要的著作《社会契约论》出版,它描述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其中开头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认为,人类最初处于原始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下,个人必须通过与其他人的联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愿意联合起来。

人们联合在一起,以一个集体的形式而存在,这就形成了社会。

而社会的契约正是人们对成员的社会地位的协议。

人民是制订契约的主体,国家是因订立契约而产生,国家主权不能分割,也不能转让,一切人权的表现和运用必须表现人民的意志,法律是“公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不能高于法律。

-摘编自《卢梭》
根据材料三,概括卢梭的思想主张。

扼要分析这种思想主张出现的时代背景。

综上,指出其共同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A.结合所学知识,“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属于商周时期的共同点。

B.题干所给材料中“商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表明,西周时期王权政治得到加强。

C.“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D.“开疆拓土”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选:B。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本题只需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商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的主旨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2.【答案】A
【解析】
从两幅“王城图”中可以看出题干中所说的“均衡对称”和“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这显示了周礼中诸侯拱卫王室、“尊王”的内容和等级森严的特点,故A正确。

皇帝制度是在秦统一后建立的,秦代以前的君权不能称作“皇权”,故排除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古代都城模式尚未定型,后世的都城还有宫城、皇城、市、坊的划分,故排除C。

“君权神授”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提出来的,从图中也看不出君权神授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和两幅图片。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通过解读图文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利用图片材料,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图文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得出正确答案。

3.【答案】B
【解析】
姓氏代表的是血缘,“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说明强调的是家族血缘关系。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B项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考查知识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

宗法制定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4.【答案】A
【解析】
A.材料“政自天子出”反映的是分封制,“政自诸侯出”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瓦解,诸侯势力的增强,“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反映的是秦皇帝制度的确立,由此可知其变化体现的是从分封制到皇帝集权独断的变化,A符合题意。

B.材料不能体现封国制的起源,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排除。

D.材料信息包涵了春秋时期的历史现状,D时间上有误,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政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古代中国政治的发展演变。

本题以古代中国政治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政治发展演变趋势的掌握,试题难度较大,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要求较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
郡县制从春秋时开始孕育,到秦统一定型,由于治理不再依靠血缘家族成员,而是设官分治,由皇帝派官员统治,“所有的官员(管理者),都是皇帝的雇员”,很显然,从统治绩效上看,郡县制能够比较好地利用土地、知识、人力甚至商业资源,“可以动员比封建制(这里指分封制)国家更大的力量,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

故A正确。

B项中的“科举制”、D项中的“内阁制”不符合材料中“春秋开始孕育”这一条件,排除。

C项指的是分封制下的国家机器,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影响,关键信息有“所有的官员(管理者),都是皇帝的雇员”。

本题考查秦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设置和选项设置有一定的难度,本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6.【答案】D
【解析】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①②正确。

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三纲即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他还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④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代董仲舒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并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其更加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7.【答案】B
【解析】
从题干材料“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等
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三省职权的划分,与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
从题干材料“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没有象国会之类或象罗马元老院之类会议性质的制衡机构”可以看出三省体制不能真正制约皇权,故B项正确;
C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三省体制分工明确,职责明确;D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主旨。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知识积累: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8.【答案】C
【解析】
根据“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可知材料中描述的工具是唐朝出现的灌溉工具筒车,故C正确。

耧车是播种工具,排除A。

翻车是三国时期发明的依靠人力灌溉的工具,不符合“日夜不息,绝胜人力”,排除B。

风力水车是依靠风力灌溉的工具,不符合“日夜不息,绝胜人力”,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演变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9.【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因此B项符合;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故
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了解行省的设立及作用。

元朝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共设十一个行省,因征东行省设置不久即废除,实际上十个行省,加上中书省直辖今河北山东山西外,还有中央宣政院管理少数民族及宗教职务,兼管西藏地区。

元朝行省制的设置是我国地方省制的开端,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一。

10.【答案】B
【解析】
A.而不是强调军机处对君主专制的积极作用。

B.从材料中的大臣行政和君臣联合行政可以看出,军机处对君主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C.封建时代没有民主政权。

D.选项是错误的表述,军机处不是清朝统治延长的根源。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要求学生结合军机处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特别是要搞清楚军机处的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蚊变”“传的 1953人中,布衣人仕者占55.12%”,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有助于改变传统政治结构,扩大统治基础,故D项
符合题意;
ABC三项都与题意无关。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2.【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方镇”是指藩镇,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唐末至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在藩镇中的权力非常大,为此北宋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故D项正确。

A项是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应排除。

B项是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应排除。

C项是隋唐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理解材料的意思,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
①地域性商帮的出现,在明清时期;②柜坊和飞钱的出现,在唐朝。

③市、坊的界限被打破,是在宋朝;④丝绸之路的开辞,是在汉代故正确排
序是④③③①,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注意掌握时间。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要以时间为线索,运用排除法较简单。

14.【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明清时期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与外夷相通,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项正确。

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根本上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A项不属于根本性原因,故错误。

B项也不是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故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