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教学课件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树立社会主义的权利义务观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 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 的。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 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树立社会主义的权利义务观,就要坚持依法办事, 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每个公民既要依法行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生活等方面的权利,通过合法的劳动和经营获取 正当物质利益;又要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 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已应尽的社会责任。 把权利和义务统一起来,树立社会主义的权利义 务观,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思想基础。
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 的边疆的界限。
• 固国:巩固国防。 •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 亲戚畔之: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 畔,通“叛”,背今叛义。:因之婚:他姻联,成代的词关。系 •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
•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 2.通假字。 •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 3.虚词。 •之 •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 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 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 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 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 轼等影响很大。
•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 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 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孟子的“仁政”思想。
【特别提醒】 法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它 规定了人们的行为模式、标准和方向。它与道德 规范既相互联系,又有严格的区别。二者的联系 表现在法律和道德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和互相 渗透的,法律和统治阶级道德在社会阶级属性方 面具有一致性。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法律和道 德存在的时间不同、调整范围不同、实施手段不 同、表现形式不同等。
【点拨】 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指, 必须依法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国家 有关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和其他社会关 系应当依靠法律来调整;在治理国家的各种手段 和措施中,法律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全国公民,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 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活动,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 准则和依据。
(3)前提和基础 立法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活动。形成符合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比较科学完备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 以法律为主干,包括规范性文件在内,以及法律 部门的法律规范等组成的协调统一整体。
深化拓展 正确理解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党的 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 施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 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坚持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 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保障和发扬社会主义 民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必须规范权 利和义务,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2.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概念和作用 (1)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概念
我国社会 主义法
具体表现
制定和实 我国的法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
施主体
保证实施
我国社会主义法体现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
本质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它是由我国的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我国的法用规定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方式,
(2)法的特点 ①从法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 家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 ②从法的内容来看,法的主要内容是规定人们的 权利和义务。 ③从法的创制形式来看,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 可的,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 本形式。 ④从法的实施来看,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 利”。
2009年11月9日,吴某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被 告在23点后停止噪声施工,支付噪声补偿款2000 元。法院认为,被告依法取得住房并享有装修的 权利,但装修施工噪声对相邻居民正常的生活秩 序造成很大影响,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遂判 决李某向吴某等邻居道歉,23点后停止施工。 此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 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 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 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 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 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 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 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不战则已。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 “战必胜”。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结构图解
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事例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治国道理
失道寡助。
• 艺术特色:
•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 善于说理。
•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 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 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等知识,即要树立社会主 义权利义务观。作答时.首先要根据法律知识判 断李某在认识和行为上有哪些错误,然后着重分 析如何克服这样的错误行为,形成正确的行为选 择,从中归纳出对我们的启示。 【答案】 树立社会主义的权利义务观,是实行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 这要求公民在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时,也要 尊重他人的权利,要自觉履行义务,
例 2009年10月8日,李某购买了坐落在原告吴 某住宅楼南侧的金鑫大厦一套住房并开始装修。 两楼间距为20米,原告的主卧就在南侧。被告经 常装修施工至深夜,严重地干扰了原告及周边居 民的正常休息和生活秩序。原告多次找被告协调 赔偿及夜间停工事宜,但李某认为在自家装修, 什么时候装修是自己的权利,致使谈判无果。
内容 确认、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
秩序
作用
我国的法是实现人民当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主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作用:我国法的作用非常 广泛,可以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理解,即促进和保障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建设、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和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 排比 •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对偶 •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顶真 •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字词小结 •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不能侵犯别人的合法权利,做到权利和义务的统 一。李某在行使自己 的权利时,没有履行应尽的义务,侵犯了他人的 合法权利,其行为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约和规范。 这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自觉加强法律知识的 学习,养成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的良好习惯, 真正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贯彻依法治国方 略、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 1、背诵课文,以文 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 为话题,发表简单的 演讲。
• 2、你知道孟子的有 关故事或语录吗?
•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专题一 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考点内容解读
专 题 一
速效提能训练
考点内容解读
法的本质、特点 1.全面认识法的本质和特点 (1)法的本质: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共同 意志的体现。首先,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而不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意志;其次,法体现的是统 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 个别人或一部分人的意志;最后,法所体现的意志 即国家意志。
•朗读 •研读 •细读 •背诵
•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 奏和气势。
• 例: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 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 和主观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 (1)含义: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 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 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 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 化、法律化,这就是依法治国。 (2)基本要求: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 严、违法必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 要求。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 孟子故事 •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布置作业 • 1、背诵全文。 • 2、预习第二章。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 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 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 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 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专题知识归纳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 县)人,战国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地位仅次于 孔子,被尊为“亚 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 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 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 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 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 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 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 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 的散文专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