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2019八下·西城期末) 下列几则对《傅雷家书》摘抄的赏评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赏评: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喃喃细语。
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包含着父母对儿女多少的关爱和期盼!
B . 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把它移到艺术中去。
你周围美好的天使太多了,我怕你又要把持不住……不要让自己的热情升高之后再去压制,那时痛苦更多,而且收效也少。
赏评:做父母的为了孩子的感情、婚姻、事业操碎了心。
傅雷苦口婆心,循循善诱。
一封封家书不仅安慰了游子孤寂的心,也照亮了他前行的路。
C .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
赏评:傅雷既由衷地肯定孩子的成就,又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D .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
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地去争取……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赏评:“少走冤路,多踏捷径”是天下父母的想法。
傅雷自己的事业不是很成功,不能给孩子帮忙,只能提出一些“抄近路”的建议。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5分)
2. (5分) (2017七上·卢龙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蕉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迷、手足情的。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1)根据要求检索上面这段文字中划线的字。
①用音序检字法查“摘”: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②用部首检字法查“伫”:先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
(2)上面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②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三、情景默写 (共1题;共1分)
3. (1分) (2016七上·江阴月考) 名句默写。
①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________。
②天上的风雨来了,________;心中的风雨来了,________。
③舟已行矣,而剑不行,________,________?
④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2题;共10分)
4. (5分) (2017七上·海安期中) 请从下列鲁迅的篇目中任选一篇,制作一张读书文摘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五猖会》
5. (5分)(2016·杭州模拟)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内填写恰当的内容。
《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教________一遍又一遍拼写“水”字,在她寂静又黑暗的世界里洒下爱的光辉;《记承天寺夜游》中,张怀民与________“步于中庭”,在贬居的寂寞中共赏明月;回忆性散文集《________》中,长妈妈将童年鲁迅的心愿挂在心头,想方设法买来了有画儿的“三哼经”。
三年语文学习之旅让我们明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自己的人生,自己掌舵”,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其一,并依据相关事例分析理由。
A.格列佛
B.林冲
C.简•爱。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
6. (20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写下这题止,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
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着的小路。
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黑,薄暮冥冥。
父亲还在四地里劳作。
我和妹妹走在回家的路上。
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
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是“饭”而已。
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
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
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
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
虽然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
饭盯紧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
①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每当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
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一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
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
因为,他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
好吃的饭菜来。
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说,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这样了。
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
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
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也烧火做饭。
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
②饭菜自然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然和讪然。
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没。
父亲又讲,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
你妈说看啥时能回来,她做给你们吃。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那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
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潮湿,依稀看见,我苍老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前,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
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的初源。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对母亲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认从两个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3)文中多处使用修辞方法,请你用“”线在原文上画出两处,并在其右侧空白处写出对应的修辞手法。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 (17分) (2016七上·龙湖期末)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补丁
黑白
①不久前,女儿一双磨砂皮鞋晒在门口,不知被哪个缺德的人用刀片划了一个长长的口子,那是我们花了两百多元买的新鞋,上脚没几天就不能再穿了,女儿难过得哭起来。
我把鞋子拿到小区门口的皮鞋手工店,小学徒看了一眼说:没办法,除非换皮换帮。
老师傅接过来看了看,说:你要是放心的话,我就在皮鞋上再多划几道口子,两只鞋子上都划上。
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老师傅说:这样看起来显得对称,是刻意而为,会显得别具一格,又不影响穿着。
我还是不太理解,反正死马当做活马医吧。
我把鞋丢下走了。
第三天下班我顺便去取鞋,一眼就发现那双鞋,鞋子上果然又划了五六道伤痕,用铁锈红色的软皮补好,四周用的是粗针大线的细麻绳,针脚故意歪歪扭扭,显得质朴粗犷,与磨砂皮的风格一致,一双鞋看上去比先前更独特也更有趣,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更具审美品位,我连声夸道:师傅手艺真棒。
②在流水线上打工的妻妹有一天拿出一件衬衫给我们看,那是一件白衬衫,因为不小心被钉子勾住,后背上撕出老大一个口子,她惋惜地说:一百多块买了件衬衫,才穿了三天就不能再穿。
老婆接过来左看右看,说:我拿回家帮你补补看。
结果三天后,再一次看到那件衬衫时,我惊呆了:所有不规则的裂痕和口子全被小心地用细细的白丝线手工缝合,那些被白丝线缝合的裂痕呈树枝状,看上去就像北方冬天树枝上的冰花或雾凇一样,美极了。
为了强调这种效果,老婆特地在树枝下用花棉布头拼贴了一个胖乎乎的小雪人和森林木屋。
一件原来撕毁不能穿的衬衫,现在变得比原先那件更完美更独特。
我赞叹道:太漂亮了,就像艺术品一样。
老婆说:都是那个做皮鞋的老师傅给
我启发。
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
③老婆的话也给了我更大的启发: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补丁作为一种缺憾是免不了的,包括人的生命,生命也是这样——伤害、残疾、病痛等等。
伤口既已存在就无法回避,你不能指望展览伤口博人同情,那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你能做的和你该做的,就是用补丁缝合伤口,并且还要努力在“伤口”上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就显现在这里——像被处以宫刑的司马迁、像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像耳聋的贝多芬、像瘫痪了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残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了一个最完美的“补丁”。
(1)你认为题目“生命的补丁”中的“生命的”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2)衣服、鞋子打了补丁,自然影响观瞻,而在作者眼中,打了补丁的衣服和鞋子却“呈现出一种完美”,从这赞叹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③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4)你的生命是否也有“缺憾”或“伤口”?你是怎样看待和处理的?
六、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 (10分) (2017九下·简阳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请简要赏析“绿肥红瘦”的表达效果。
七、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
9. (17分) (2020八下·平邑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为宫室 ________
②峨冠 ________
③如有所语 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其人视端容寂
B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C . 中轩敞者为舱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石青糁之
(3)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 . 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 . 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 . 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4)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请比较两句表达含义有何不同。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八、小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9九下·太原模拟) 好久没见的宝贝孙子说想要“佩奇”,这可把留守老人李玉宝难倒了。
啥是佩奇?几经折腾,他终于知道,佩奇是只红色的小猪,长得跟鼓风机很像。
于是,他自己动手,用鼓风机做出了史上最“硬核”的小猪佩奇。
你觉得他做得像佩奇吗?请观察下面两幅图片,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不少于80字)
九、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20九上·永吉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初中毕业离校前的最后一节课,班主任王老师给她的学生们带来三幅画:落花生、向日葵、雁阵。
她说:“世间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姿态:落花生扎根土地,默默生长,这是质朴宁静的姿态;向日葵心中有梦想,追逐太阳,这是乐观追梦的姿态;大雁万里迁徙,互相扶助,这是团结友爱的姿态。
我把我喜欢的‘姿态’分享给大家,老师希望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活出自己最美的姿态……”
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700字。
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⑤行款格式规范。
⑥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5分)
答案:2-1、
答案:2-2、
考点:
解析:
三、情景默写 (共1题;共1分)
答案:3-1、
考点:
解析:
四、名著阅读 (共2题;共10分)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
答案:5-2、
考点:
解析: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答案:6-1、
答案:6-2、
答案:6-3、
答案:6-4、
考点:
解析:
答案:7-1、
答案:7-2、
答案:7-3、
答案:7-4、
考点:
解析:
六、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答案:8-1、
答案:8-2、
考点:
解析:
七、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
答案:9-1、
答案:9-2、
答案:9-3、
答案:9-4、
答案:9-5、
考点:
解析:
八、小作文 (共1题;共5分)
答案:10-1、
考点:
解析:
九、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答案:11-1、
考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