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淄博市周村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淄博市周村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时代的塑胶跑道
迟子建
哈尔滨对于我来说,是一座埋藏着父辈眼泪的城,在后辈的写作者眼里,它可以是一只血脚印,也可以是一颗露珠。
我十七岁前的行迹,在连绵的大兴安岭山脉。
山脉像长长的线,日月之光是闪亮的针,把我结结实实缝在它的怀抱中。
初春的风认识我,夏日的溪流认得我,秋天时的薄冰认得我,冬天生产队的牛马认得我,我是大自然围场里的一个小小生物。
我对哈尔滨最早的认知,是从父亲的回忆中来的。
父亲童年不幸,我奶奶去世早,爷爷便把父亲从帽儿山,送到哈尔滨的四弟家,而他四弟是在兆麟公园看门的,多子多女,生活拮据。
父亲读中学时寄宿,他常在酒醉时讲他去食堂买饭,不止一次遭遇因没有续上伙食费而被停伙的情景。
贫穷和饥饿的滋味,被父亲过早地尝到了。
父亲功课不错,小提琴拉得也好,但家里没钱供他继续求学,中学毕业后,他没跟任何人商量,独自报名来参加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
父亲这一去,直到1986年因病辞世,近三十年没回过哈尔滨。
而他留给我的哈尔滨故事,多半浸透着眼泪。
1990年,我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调转到哈尔滨工作。
每次去兆麟公园,我都会忧伤满怀,想着这曾是父亲留下足迹的地方啊。
初来哈尔滨,我的写作与这座城市少有关联,虽是它的居民,但更像个过客。
直到上世纪末我打造《伪满洲国》,哈尔滨作为历史主场景,我无法回避,所以开始读城史,在作品中尝试建构它。
但它始终没有以强悍的主体风貌在我作品中独立呈现过。
二十年过去了,我在哈尔滨生活日久,了解愈深,很想对它进行一次酣畅淋漓的文学表达。
2019年,我开始了《烟火漫卷》的写作。
写完第二章,我随作协代表团访欧,虽然旅途中没有续写,但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一路跟着我漂洋过海,始终在脑海沉浮升腾。
首站去的是曾到访过的挪威的卑尔根,令我吃惊的是,这座城市少有变化,几乎每个标志性建筑物,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
而在中国,如果你相隔近二十年再去一座城市,熟悉感会荡然无存,这既说明了中国的飞速发展,也说明我们缺乏城市灵魂。
而有老灵魂的城市,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是有情的,在遗留的建筑上,能看到它固守传统,又不甘于落伍的痕迹。
到了塞尔维亚,我仿佛相遇了《烟火漫卷》中那些伤痛的人——伤痛又何时分过语言和肤色呢!几位前
南老作家,令我肃然起敬,他们朴素得像农夫,脸上弥漫着一股说不出的哀伤。
他们对文学的虔敬,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使得他们说出的每句话,都带着可贵的文学温度。
他们脑海中抹不去对战争废墟的记忆,而我们也抹不掉对这片土地一堆废墟的记忆。
尽管穿城而过的多瑙河在雾雨中,不言不语地向前,但伤痛的记忆依然回流,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
归国后,我一边写长篇,一边忙公务。
因为筹建黑龙江文学馆,馆陈内容由我牵头负责,所以几乎每周都要主持一次会议,半年时间,召开了近二十场会,展陈大纲数易其稿。
但无论多累,回到家里,我不忘垦殖这块长篇园地,它带给我创作的愉悦和心灵的安宁。
长篇写到三分之二处,我遭遇一个网上恶帖的攻击,选择报案后,虽然心情受到影响,但并未因此停笔。
文学确实是晦暗时刻的闪电,有一股穿透阴霾的力量。
2019年岁末,长篇初稿终于完成。
写完最后一行字,我穿上羽绒服,去了小说中写到的群力外滩公园,我沿着狸红的塑胶跑道,朝阳明滩大桥方向走去。
这条公益跑道,全长近四公里,铺设完工后两三年,多处破损,前年不得不铲掉重铺。
为了防止人们踏入未干透的跑道,施工方将跑道拦起来。
可是六月的一个傍晚,我去散步时,在塑胶跑道发现一只死去的燕子。
燕子的嗅觉难道与人类不一样,把刺鼻的气味当成了芳香剂?它落入塑胶泥潭,翅膀摊开,还是飞翔的姿态,好像要在大地给自己做个美丽标本。
我们在保护人不踏入跑道时,没有想到保护大自然中与我们同生共息的生灵,这一直是人类的悲哀。
如今的塑胶跑道早已修复,它以全新的面貌,更韧性的肌理,承载着人们的脚步。
我在哈尔滨生活了三十年,关于这座城市的文学书写,我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参与者。
任何一块地理概念的区域,都是所有文学写作者的共同资源。
作家不能像某些低等动物那样,以野蛮的撒尿方式圈占领地。
无论是黑龙江还是哈尔滨,它的文学与它的经济一样,是所有乐于来此书写和开拓的人们的共同财富。
在埋藏着父辈眼泪的城市,我发现的是一颗露珠。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有较复杂的人生经历,极度贫穷和饥饿的生活使得他给“我”讲的人生故事常常带有伤感的意味。
B. 标题中“塑胶跑道”在文中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包含文明的进步发展,另一方面暗示着对自然生灵的扼杀。
C. 作者反对“文学圈地”的观念,她认为文学资源应是属于文学开拓者们的共享财富,与经济资源有相似性。
D. 在埋藏眼泪的地方,作者最终发现的是露珠,说明血脚印留下的阴霾已全被创作的愉悦和心灵的安宁驱散。
2. 六段、七段写作者访欧的经历,在文中有何作用?
3. 作者对哈尔滨的认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桐城“三祖”游观之作,徜徉于山水之间,情寄于山水之外,心中之境多由此生发。
方苞学宗程朱,文效韩欧,超迈自然之论,标举雅洁之风,山水诸作或借景述怀,或因景说理。
《游雁荡记》见“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顿生“严恭静正之心”;《记寻大龙湫瀑布》感慨“先王之道榛芜久矣”,述探幽之路而及先王之道,以明理为归。
龙眠山水、江南诗音会于心,儒道玄理、顺康世风正其意,清新秀美的山水之作由此成为感悟道德旨归的桐城文章之别体。
方苞弟子刘大櫆不得意于科场,悠游暇日遂多,于山水之文中隐含透彻之悟。
时弟子姚鼐初隽进士,一行人登上光明顶,见远山可数、云海涌动、日光下照,渺极天际。
文中所记幽泉异石、奇峰秀色较方苞游山诸作多了一些灵动之美。
姚鼐山水之作传承师法,往往借游迹抒写怀抱。
《登泰山记》则叙作者在大风扬积雪、无鸟兽音迹的除日登临极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红日喷薄而出,回看众山如偻。
文章有柳宗元山水游记之至味,得方苞清真雅洁之风,承刘大櫆高远含蓄之意,兼有峻洁之笔、澄明之境。
从方苞至姚鼐,桐城派早期山水文章皆恪守程朱理学之入世精神,涵融天地正气,简淡的写景文笔展现出登览者的顿悟与灵性,雅洁的感慨之辞寄寓着作者的淑世情怀。
(节选自萧晓阳《桐城派古文的山水灵境》)材料二:
“桐城派”要求语言“雅洁”,指语言雅致简洁。
为什么要求“雅洁”呢?
这个散文流派的作品内容,宣扬程朱理学。
在语言情感的表达上,早期的儒家思想主张“发乎情,止乎礼”,强调情感表达要有所节制,但只是节制而不是禁绝。
因此,无论是《史记》中常见的“夹叙夹议”或“太史公曰”的片段,还是韩柳欧苏的大多数作品,其间都有抒情或议论,有的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有的尽管“笔力曲折”,但也“无不尽意”。
程朱理学之后的散文实在乏善可陈,幸亏明代有位归有光在撑着。
他的“小品文”之所以为人称道,除了质朴自然,更主要的是感情真挚,打动人心。
我们看姚鼐的《登泰山记》,语言“雅洁”到令人怨怒的地步。
比如“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这哪是在写“游记”?简直是在记账,面无表情,心如止水。
然而,阅读这样的段落,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姚鼐隐藏在“雅洁”背后的情感,“暗流”在涌动,“骚气”在勃发。
半句“雪与人膝齐”,分明在说泰山大雪之深厚,登山道路之危险,看日出之艰辛。
可是,他为什么不表达出来呢?同一个单元的《赤壁赋》《我与地坛》《故都的秋》,哪一篇不是有话就说,有情就抒?因为桐城派秉承程朱理学思想中的“存天理,灭人欲”,把所有的情感都禁绝在内心,即使是文字表达。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儒家思想中“发乎情,止乎礼”是可取的,因为人不仅是动物,还是人,是社会的人,
需要道德上的自我约束。
但人毕竟有血有肉,有欲望,有思想。
因此,程朱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禁绝情感的表达,实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颗“恶性肿瘤”。
语言是思想的外在形式。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
(何为《桐城派为什么会“雅洁”?》,有删节)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它的倡导者们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对孔孟学说进行猛烈抨击。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科学与民主虽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但其实质性的工作却是定位在了文学与道德上。
当道德与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发起者们关注的真正对象时,桐城派也就到了自己的末路。
从文学的角度看,桐城派是近代中国“旧文学”的正宗,要破“旧文学”就必破桐城派。
从道德的角度看,桐城派也是旧伦理、旧道德在近代中国的代言人。
桐城派以程朱伦理为依归,所谓桐城之“义”的核心就是要把宣扬程朱义理作为桐城古文的中心思想。
当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将目标瞄准“旧文学”与“旧道德”时,桐城派自然会成为最好的批判靶子。
不否定古文学的正宗地位,也就不可能树立其白话文学的正宗地位,桐城派作为古文学的代表,自然成为新文学家们的批判对象。
在道德方面,坚守旧道德的桐城派自然也不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所容,钱玄同在与桐城派末流辩驳时就说:“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刑政,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共存的东西。
”不破旧道德,共和国也就立不起来,言辞中丝毫不给桐城派在新时代“共存”的机会。
桐城派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批判对象,被斥为“桐城妖孽”,一定程度是出于新文化运动发起的需要。
当这场文化运动逐渐退潮以后,对于桐城派的批判力度自然会逐渐减弱,桐城派是否应该被彻底否定就成了一个可以被质疑的问题。
(节选自曾光光《桐城派的宿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桐城“三祖”的山水文章写景文笔简淡,感慨之辞雅洁,寄寓着济世情怀,融合了天地正气。
B.程朱理学违背了儒家“人需要道德上的自我约束”的思想,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颗“恶性肿瘤”。
C.新文化运动需要一个集中了“旧文学”“旧道德”特征的批判目标,桐城派正好符合要求。
D.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将桐城派斥为“桐城妖孽”而彻底否定,这一做法引起了后人的质疑。
5.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苞的山水游记独具一格,语言清新秀美;其有意阐发道德,与他以儒道玄理、顺康世风端正思想有关。
B.刘大櫆在科举考试中失利,有大量的空闲时间游山玩水,其山水游记因而隐含着对人生、社会的透彻之悟。
C.姚鼐的游记文字峻洁、境界澄明,是因为他将柳宗元、方苞、刘大櫆三人山水之作的长处融合于一炉。
D.归有光在明代散文作家中首屈一指,其“小品文”感情真挚,质朴自然,打动人心,因此为人称道。
6.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新文化运动对桐城派评价的一项是()
A.欲以不通之典故,肉麻之句调,戕贼吾青年。
(钱玄同)
B.其伎俩惟在仿古欺人,直无一字有存在之价值。
(陈独秀)
C.桐城家者,最不足观,循其义法,无适而可。
(傅斯年)
D.他们甘心做通顺清淡的文章,不妄想做假古董。
(胡适)
7.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8.桐城派的写作理论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几天,一个叫“李子柒”的名字和她的故事真的火了。
据称,李子柒不仅在微博拥有2000多万粉丝,抖音拥有3000万粉丝,甚至还火到了海外。
截至目前李子柒虽然在YouTube只发布了104个视频,但总播放量却达到了让人瞠目的9.6 亿!而且这些视频连英文字幕都没有,也就是说各国老外虽然看不太懂却也深感“画面太美”。
这绝对称得上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奇迹。
然而这次李子柒的火却是缘于人们对她针锋相对的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李子柒的视频如此深受世界各地的粉丝喜爱,每年还能赚几百万美元,是非常成功的文化输出。
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不需要这样的文化输出,因为李子柒镜头里展示的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落后”的农耕文化,会给国外造成一种“中国落后”“中国人都在务农”的印象,因此是一种负面文化输出。
另一方面,李子柒的视频也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不堪,好像展示的都是中国负面、落后甚至腐朽的糟粕吧?与此相反,人们更多听到的是对她和她的视频人美、景美、意境更美的溢美之词。
纵使在有些人看来有些“太假”,或是背后有团队操盘,但对于一种商业视频制播来说也无伤大雅,人家拍的又不是纪录片。
诚然,李子柒作为一种“现象样本”确实值得关注和探讨,但没必要将其上纲上线或妖魔化。
她和前段时间同样引发热议的“口红一哥”李佳琦一样,就是自媒体和直播风口上崛起的一个成功网红,是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引领者和商业浪潮的一个弄潮儿。
(摘编自《对李子柒现象不必上纲上线》,东方网,2019年12月12日)材料二:
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的视频让李子柒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李子柒是不是一种文化输出?有种看法认为,她传播的是偏生活化的简单意象,过于肤浅、过度娱乐,而且
向外界展示的是一种“落后”的乡土生活,不能反映一个立体的中国。
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李子柒制作内容的出发点是卖货,不太可能肩负起“展示中国”的重任,但客观地说,在这个过程中她确实传播了一种文化面貌。
另一方面,把乡土生活理解为“落后”,未免有点太妄自菲薄了,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乡村或许有不相适应的一面,但农耕文明里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文化精神,难道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人吗?
李子柒的走红,对于今天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也有一定启示。
现在,在传播环境的巨变之下,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门槛,让一名博主收获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丝成为可能。
因此,及时丰富自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此外,大众文化的生动性和亲和力,相比那些主题鲜明的内容可能更有传播力,就像美国电影、日本动漫等各种软文化产品,让人爱看想看,才能把具象文化传播向外。
作为这一路径的探索者,李子柒的经验值得借鉴。
(摘编自《李子柒海外走红的启示》,《南方日报》,2019年12月10日)材料三:
讲好中国故事,不必只拘泥于宏大叙事。
“嫦娥”上天、“蛟龙”入海、高铁飞驰、5G网络通天下,我们的对外传播对这些成就多用笔墨,有利于构建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形象,有利于在国际舆论场中创建更多的中国话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而美”的事物不值得传播。
比如李子柒制作的短视频,其内容主要反映的是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乍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稀奇,但实际上,这些视频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等元素,融合了中国农耕文明中的传统习俗,这种精致、可亲、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文化产品,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打开了一扇扇小小的窗子,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进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讲好中国故事,在于是否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
国内媒体如今在海外落地的不少,但有广泛影响力的还不够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出在表达方式上,宣传甚至说教的意味太浓,悬在“臭氧层”之外,让人难以接近。
其实,“讲好中国故事”,这个提法本身就已经为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告诉国际社会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们从哪里来、爱好什么、过着怎样的生活。
能够做到这些,也就真正实现了有效传播。
李子柒在海外大火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她的视频,没有配发字幕,很多外国网友听不懂她在讲什么,但这并没有影响传播效果。
因为,她用了另外一种全世界人民都“听得懂的语言”:最真实的生活。
我们生而为人,都向往田园牧歌般的美好,都对地球另一个角落人们的生活充满好奇。
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价值共识。
讲好中国故事,多一些有感而发,少一些刻意为之。
李子柒说,当初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告诉那些远离了乡土、自然的人们,原生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不曾刻意策划,只做一个农耕生活忠实的“记录者”,她着眼于平凡的生活,却收获了不平凡的成就。
这也告诉我们,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回归初心,做最纯粹、有意义的事情。
所谓“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生活中那些感人至深的人或事,也会在大洋彼岸引发共鸣。
遵从内心的召唤,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无形中或许就契合了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的交汇点,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达到传播的目的,这比带着很强的动机、预设宣传目标,然后再生搬硬套罗织内容形成的产品要好得多。
(摘编自《李子柒走红海外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中国网,2019年12月11日)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柒及其故事在海内外的火爆,与其在微博、抖音及YouTube上的粉丝数量有关,也得益于她的短视频没有字幕,画面很美。
B.李子柒视频内容,多展现中国乡村的人美、景美、意境美,但其背后有团队支持,存在商业运作,这使她的视频“太假”,从而招致批评。
C.李子柒的走红,反映了传播环境变化背景下,短视频独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具有消除理解障碍、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巨大作用。
D.透过李子柒的走红,回归初心,用无心之举,讲述生活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带有强烈的动机及明确的预设的传播效果要好很多。
10.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奇迹,针对李子柒的火爆,存在着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即成功的文化输出和负面的文化输出。
B.对李子柒现象,既不能将其农村乡土题材视频等同于落后粗鄙,也不应将其提升至文化输出的高度进行道德绑架。
C.李子柒的视频,传播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传统农民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农耕文明里的文化精神。
D.李子柒现象为利用生动亲和的大众文化,探索如何使文化产品达到与美国电影、日本动漫等一样的效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1.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李子柒在微博、抖音等平台拥有众多粉丝,只是自媒体和直播界的一个成功网红而已。
”
B.“尽管李子柒没有想到有众多的海内外粉丝,但传播中她自觉担当了弘扬、输出文化的重任。
”
C.“李子柒在镜头里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农村和乡土,不是有意展示乡村的落后与丑陋。
”
D.“李子柒的视频深受海内外大众喜爱,但她和李佳琦一样,是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引领者。
”
12.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3.在如何看待李子柒现象的问题上,三则材料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4. 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数罟不入洿池洿:深
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 吃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
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王道之始也”中的“之”字相同的一句是()
A.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6.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孟子认为,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就能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B. 孟子认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不滥捕乱伐,使老百姓对“养生丧死”无憾,国君就能够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C. 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
D. 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