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小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3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2语文S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自读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观点。
⑵拉曼是怎样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男孩儿的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他对自己向孩子的解释产生了怀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
(4)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并给生字正音.想想文章中有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三、默读课文
给课文划分段落,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四人小组讨论)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八路军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两个日本小孤女。
4。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略作介绍:聂荣臻(1899—199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一生功勋卓著。今天我们学习一则有关他的故事。(板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二、初读指导。
1。默读。
(1)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弄懂它们的读音
2.检查自学效果。
提问。明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在抗日战争中,聂荣臻将军关心和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事,然后检查生字词学习的情况.
C.机遇灵感促使见危知著
(四)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走马观花(奔跑)B.不以为然(正确)
C.赴汤蹈火(热水)D。过犹不及(及格)
(五)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24分)
1。用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句话连接成一句话.(4分)
地球停止转动。不会产生这种漩涡。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1.词语卡片。
2.拉曼简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导语:苹果熟了会从树上落下来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牛顿小时候却想“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长天后,他发现了“地球引力”;水壶里的水开了,壶盖会不停地跳起来,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
编者意图在于,通过将军义救孤女这样一段足以流芳千古的佳话,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抗战,领略聂荣臻宽容大度、至仁至义的元帅风采,认识战争的罪魁祸首是法西斯分子,树立像聂荣臻元帅那样建立中日友谊的思想。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自主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聂荣臻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怀,体会聂荣臻的人道主义情怀。
4。齐读课题,读了课文题目,想想你有什么问题,或你想知道什么.(18.将军与孤女)
5。师:聂将军就是聂荣臻(师板书)
(看书上图)这位就是聂荣臻将军。
6。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7。介绍故事背景:
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陉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陉煤矿时救出来的。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写男孩儿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句,感受聂荣臻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怀及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聂将军语言的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他的高大形象。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从而不断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有了科技的进步,有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
2.简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
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出示词语。
聂荣臻、残忍、无辜、照料、流露、惊恐、和蔼、小勺、拘束、拽着、至仁至义
(2)指名读,帮助学生正音。齐读.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残忍:狠毒。
惊恐:惊慌恐惧.
无辜:辜,罪。没罪的意思。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
⑸经过:拉曼回国后,针对男孩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光散射效应,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⑹结果:即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要对“已知”心存好奇,善于从“已知"的“未知”中获得新的发现。
6.根据故事的六要素,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
第四段(第6自然段):写由亲友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女专程来中国看望并感谢聂将军.
四、拓展运用
1。感受聂荣臻将军的人格魅力。
2。假如你母亲是当年被聂将军救下的女孩,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有机会见到聂将军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总结全文
课文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拓展延伸
老师:同学们还想了解有关科学家拉曼的更多情况吗?(由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些课前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四、作业设计
1.采集词语句子。
2.完成自测练习。
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救助了两个日本孤女,无微不至地照料她们并把她们转送回国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聂荣臻的慈善心肠和宽广的胸怀,深刻地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珍视友好往来的美好情怀。课文按照时间顺序,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赞颂了聂荣臻至仁至义的高尚品质,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正义必胜”这一单元主题.文中第二、五自然段为重点,聂将军的语言凝练有力,含义深刻,读来令人钦佩、震撼。
13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散射:光线通过有尘埃的空气等介质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
殊荣:特殊的荣誉.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时间:1921年。
⑵地点: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轮船上。
⑶人物:拉曼与一对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使拉曼对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原来的解释产生疑惑,而男孩强烈的好奇心给了他启发与警醒。
⑴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字音:讳、疚
字形:惰、疚
⑵理解词语
语塞:由于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而一时说不出话来.
饶有兴味:饶:丰富,多。非常有兴趣。
愧疚:因自己错误而自责,惭愧不安.
颇有作为:颇:很;作为:作出成绩.指作出很多成绩。
闭目塞听: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夸张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脱离实际。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难点: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及拉曼的介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第l4自然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总结全文
“那个有着无穷问题的男孩子的故事”实际上是男孩儿的问题唤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从而获得新的“已知”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科学家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自觉性与探索精神.
③教师小结: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殊荣”充分表明了拉曼这一研究成果的分量(第13自然段).
⑶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建的是什么?(品读第三部分)
理解句子:“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②拉曼研究的经过和结果(第12自然段)。这一段是分三层来叙述的。
第一层:写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
第二层: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
第三层: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质疑。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为什么说是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二)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1。爸爸用图钉(dìngdīng)把年画钉(dìngdīng)在了墙上。
2。小明屏(bǐngpíng)息凝神地盯着电视屏(bǐngpíng)幕,他完全沉浸在精彩的动画节目里了。
(三)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洪亮清脆拒绝司空见惯
B.花圃伟度测量无独有偶
一、走近人物,质疑激趣,揭示课题。
1.在无数可亲可敬的革命先辈中,有这样一个人(出示图片),他的名字叫聂荣臻,他对新中国的贡献可谓是功勋卓著。你能有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你所知道的聂荣臻吗?
3。就是这样一位曾经率领我八路军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的将军,却被日本人民称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与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板书题目)。
六、课后作业
1.把你想象的美穗子看望聂将军的情景写下来。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救出—-关心——送归——感谢
第五单元提升练习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得分:
一、基础知识。(40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4分)
奥运赛场上,被誉为“铿锵玫瑰”的中国女排发扬不怕xīshēng()、qièérbùshě()的精神勇夺冠军,为中国军团的奖牌榜又新增添了一块沉甸甸的金牌。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l—8自然段,说说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饶有兴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认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深人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从男孩儿与妈妈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知道这个大海叫地中海后,还要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进而还想知道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发拉曼的兴趣,并给孩子做出解释。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科学家。拉曼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将其中很多优秀人才输送到印度的许多重要岗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词语,自学生字。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4.小组交流自学情况.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